十七、痞滿
(一)實證
1飲食內停------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100g 茯苓100g 陳皮 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2枳術丸加味,白術6克 枳實3克 陳皮3克 白術6克
加減:
1.若脾虛較重者,宜加黨參、紅棗、甘草,以助健脾;
2.若見腹瀉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3.若食積明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牙等以消食和胃。
4.脹滿明顯者,加厚樸、砂仁;
5.噯氣甚者,加石菖蒲、黃連、蘇葉、郁金;
6.嘔惡明顯者,加法半夏、生姜;
7.氣郁久而化熱者,用丹梔逍遙散;
8.納呆者加茵陳、郁金、烏梅、炒麥芽、柴胡;
9.血瘀加丹參、紅花。
3旋覆代赭湯加枳實以降肝胃逆氣行胃之壅滯。(旋覆花9克 人參6克 生姜15克 代赭石3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2克 枳實6克 紅棗12枚)
加減:
1.若氣逆較甚,胃虛不甚者,代赭石可重用至20-30克,以增強其重鎮(zhèn)降逆之功;
2.若痰多苔膩者,可加茯苓、陳皮等以化痰和胃;
3.若腹脹較甚者,可加枳實、厚樸等以行氣除滿;
4.若腹痛喜溫者,可加干姜、吳茱萸、丁香等以溫中祛寒;
5.若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內熱之象者,可加黃連、竹茹等以清泄胃熱。
2食積停滯:胃脘痞滿而脹,食后尤甚,饑可稍緩,喛腐吞酸,厭食惡心,用木香檳榔丸加味
,木香檳榔丸加味;木香3克 檳榔3克 生姜3克 青皮3克 陳皮3克 莪術3克 黃連3克 枳殼3克 黃柏9克
大黃9克 炒香附12克 牽牛子3克(粉服)
1.納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雞內金、萊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蒼術等以燥濕化濁。
加減
1. 食積化熱者,加連翹、黃連、梔子;
2. 便秘者加大黃;
3. 納呆者加雞內金。
臨證參考
宋孝志治本證常用 二陳湯加熟地或生地、焦三仙、雞內金、木香以行氣除滯,調整胃腸活動節(jié)律,達運脾開胃之功
若積滯日久,化熱生痰或痰熱內壅者,臨床證見:脘滿脅脹,口苦,煩躁,苔黃,治療常用 溫膽湯清化積滯;
清熱化痰,行氣和胃,協(xié)調臟腑。伴失眠者,加秫米,以配半夏除痰消滯和胃,使之能寐。
3痰濕中阻------
1二陳平胃散:組成】熟半夏10 白茯苓18 廣皮12 甘草6 熟蒼術24 厚樸18
2二陳湯,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烏梅1枚 生姜6克 紅棗2枚
加減: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術;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16.氣逆不降,噫氣不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加枳實行氣開痞;
17.痰濕久而化熱,見口苦、苔黃者,改用溫膽湯。
18.臨證參考本證還可用平胃散為主方加減。
3平胃散,蒼術(泔浸)6克 姜厚樸3克 陳皮3克 炙甘草3克 生姜6克 紅棗3枚
加減:
1.若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濕;
2.屬寒濕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溫化寒濕;
3.濕盛泄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
4.若嘔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嘔;
5.若兼食滯,而見腹脹滿,大便秘結者,宜加萊菔子、神曲、檳榔、枳實發(fā)消食除滿。
4濕熱阻胃------瀉心湯合連樸飲
1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黃連?6克,厚樸?克,梔子10克,清半夏10克,藿香?15克,干姜3克,黃芩10克。
2連樸飲,制厚樸6克 姜川連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梔子9克 蘆根60克
加減:
1.若腹瀉較著,加炒車前子、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2.胸腹脹滿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氣消脹;
3.大便隱血,加地榆炭、茜草以涼血止血。
1. 脾虛濕熱者,改用半夏瀉心湯,
2. 兼肝膽濕熱者,用金鈴子散加味;
3. 嘔吐加生姜、竹茹、旋覆花、枳實;
4. 若熱邪偏重,而致熱毒蘊結,癥見脘部痞悶,灼熱,口渴口苦,煩躁易怒,呃逆泛酸,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厚或黃 膩,脈弦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消痞和胃,改用藥方。
5. 臨證參考治療本證還可選用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方。
3三仁湯,杏仁12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仁6克 竹葉6克 厚樸6克 生薏苡仁18克 半夏10克
加減:
1.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未罷,有惡寒現(xiàn)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蘭以解表化濕。
2.若濕重于熱,癥見嘔惡,脘痞較重,舌苔垢膩,可加蒼術、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濕。
3.若熱重于濕,癥見身熱口渴,滿悶,心煩嘔惡,或汗出不解,繼而復熱,邪熱尚不深重者,可加連翹、黃芩、黃連以清 熱祛濕。
5.若熱盛濕阻,癥見高熱,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煩,可去半夏、厚樸,加生石膏、知母、蒼術以瀉火兼除濕。
5.若熱盛傷津,癥見口渴,唇焦,苔黃而干,舌邊尖紅,可去厚樸、半夏,加天花粉、麥冬以生津止渴。
4藿樸夏苓湯,杏仁6-9克 白蔻仁3克 半夏6-9克 厚樸2-3克 藿香梗4.5-6克 薏苡仁12-18克
通草9-15克(包) 茯苓9-12克 豬苓4.5-6克 澤瀉4.5-6克
5金鈴子散加味,元胡5克 敗醬草5克 連翹5克 龍膽草5克 茵陳10克 馬齒莧5克 半枝蓮5克 大黃5克 金鈴子5克
加減:
1.如用于治療胸脅疼痛,可酌加郁金 、柴胡、香附等;
2.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陳皮、砂仁等;
3.婦女痛經,可酌加當歸、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氣痛,可酌加烏藥、橘核、荔枝核等。
6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黃連3克 紅棗12枚
加減:
1.熱多寒少以芩、連為主。
2.寒多熱少則重用干姜。
3.濁飲上泛重用半夏。
4.若痞證嘔甚而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紅棗,加枳實、生姜。
5. 服藥后若癥狀仍如故,或微減者,加枳殼、白術以健脾益胃,調理升降;
6. 胃氣逆者,加代赭石、萊菔子、莪術降氣和胃,消痞散結;
7. 疼痛者,加芍藥緩急止痛;
8. 食欲差者,加麥芽、山楂、山藥、扁豆以補虛開胃;
9. 脾虛寒甚者,加香附、川椒少量以溫中祛寒;
10. 氣滯胃脹甚者,加陳皮、木香以理氣消脹;
11. 肝胃氣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白芷以疏肝氣止痛;
12. 失眠加炒棗仁、丹參;
13. 熱偏盛去干姜,加蒲公英;
14. 陰虛去干姜,加麥冬、石斛;
15. 瘀重去干姜,加丹參、紅花;吐酸者加烏賊骨。
臨證參考宋孝志治本病多用瀉心湯類,對兼有嘔惡者加吳茱萸助半夏降逆;腹中雷鳴,干嘔而惡食,加生姜與干姜守散同用,散寒化飲,降逆和胃;若脘腹痞滿,冷痛,大便清稀,加川椒以溫脾散寒暖腸;濕熱未清,壅滯中焦,加白蔻、薏苡仁、厚樸祛濕除痞;若熱戀上焦,肝胃郁熱而燒心泛酸者,加烏賊骨、貝母以制酸。
4肝胃不和------越鞠丸(組成:蒼術、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分)合枳術丸( 枳實(炒)25g,白術(炒)50g)
(二)虛證
1脾胃虛弱------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9克)
加減“
1. 氣滯較甚,脘腹?jié)M脹噯氣者,改投四磨湯;
2` 厭食納少者,加砂仁、神曲、半夏芳香醒脾,降逆化濁;
3` 苔厚膩,濕濁內盛者,改投參苓白術散加藿香、佩蘭;
4` 血瘀者加丹參、紅花。
2胃陰不足------
益胃湯
【組成】沙參9克 麥冬15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半夏6克 石斛9克 甘草5克 粳米9克
胃痛加減:
1. 若熱象明顯者,加桑葉清肝胃之熱,石斛,知母之類以養(yǎng)陰清熱;
2. 若吐酸嘈雜者,加左金丸;
3. 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參、天花粉、五味子;
4. 大便干燥重者,加當歸,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 肝陰液虧耗,并伴見口干、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貫煎;
6. 陰虛夾濕,癥見胃脘痞悶灼痛,口干不欲飲,納呆作嘔,舌紅苔膩,或兼見咽干煩燥,大便溏泄不爽,脈濡數(shù),治以 酸甘養(yǎng)陰益胃,佐以燥濕理氣,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加味;
7. 陰虛夾瘀,癥見胃脘灼痛,煩躁易怒,舌紅少津,兼見瘀斑,或兼見口干不欲飲,納少干嘔,治以養(yǎng)阻益胃,佐以活 血化瘀,方用通幽湯加減。
痞滿加減:
1. 肝胃陰虛并伴見眩暈頭痛,耳鳴目干,兩脅陷痛,急躁者,改投一貫煎;
2. 嘈雜伴吞酸或吐酸者,加當歸、白芍、川芎、蒲公英、板藍根以養(yǎng)血和胃,清熱通絡;
3. 納呆,似饑不納明顯者,重用生地,加雞內金、焦三仙少量;
4. 便干甚者,加玄參、火麻仁、當歸、白芍、蜂蜜;
5. 血瘀者,重用當歸,加赤芍、紅花、丹參、山楂;
6. 夾濕者,見舌質紅而干,苔白膩加陳皮、半夏、厚樸花、佩蘭、薏苡仁、茯苓、蘆根、通草;
7. 濕濁難化用石菖蒲宣竅化濕,藿香芳香化濕,益智仁濕脾化濕。
氣陰兩虛:胃脘部痞冰不舒,納后加重,不饑少納,神疲乏力,用甘平養(yǎng)胃湯。
甘平養(yǎng)胃湯;太子參16,白術11,炙百合10,沙參11,烏藥6,雞 內金6,綠萼梅6,香櫞皮6,八月札6。
加減:
1.咳嗽有痰,胸悶,口苦苔膩者,加瓜蔞皮、天花粉、貝母以清熱化痰;
2.盜汗者,加浮小麥、生地以養(yǎng)陰固攝止汗;
3.伴胃脘痛者,加白芍、甘草止痛;
4.惡心欲吐,噯氣頻頻者,合入旋覆代赭湯加減;
5.若服藥后仍噯氣不止者,加石菖蒲、黃連、郁金、蘇葉、酸棗仁以開心氣,宣郁降逆,但藥量宜輕;
6.瘀滯者加當歸、赤芍、紅花、丹參、山楂。
脾胃虛寒:胃脘痞滿,或冷痛、隱痛,遇冷則重,得溫則緩,喜熱飲食,藥用枳實理中丸。
枳實理中丸;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枳實6克
1.如果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嘔吐者去白術,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術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參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jié)M的去白術,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
9.寒濕發(fā)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歸、阿膠以益氣養(yǎng)血攝血;
10.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單驗方
(1)草果,煨黃研細末,每次服3g,溫開水送下。主治脘腹痞滿。
(2)檳榔燒存性,為末,每次服5g,溫開水送下,每日1~2次。主治脘腹痞滿有積滯者。
(3)砂仁5g,陳皮5g,紅糖6g,水煎服。適用于脾胃虛弱,氣滯痞滿。
(4)丁香3g母10g,煅瓦楞lOg,烏賊骨lOg,吳茱萸1.5g,黃連lOg,烏藥10g,高良姜6g,厚樸10g,神曲lOg,丹參 10g,蘇梗6g,藿梗6g(翟濟生方)。適宜于酸多性萎縮性胃炎,癥見脘腹?jié)M悶,有燒灼感,反酸,不喜甜食。
(7)養(yǎng)胃湯:沙參lOg,麥門冬15g,石斛10g,百合15g,白芍15g,甘草5g,綠萼梅10g,木蝴蝶6g,炒當歸10g,炒山 藥lOg。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虧虛證,表現(xiàn)為胃脘痞脹不適,有嘈熱感,食少,口干欲飲,體消瘦,
舌質干紅少苔,脈細。
(8)胃慢萎復元湯:黨參15g,生黃芪15g,麥芽30g,稻芽30g,山藥15g,雞內金12g,青皮6g,陳皮6g,菟絲子15g( 布包),枸杞子12g,粉甘草6g。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食療方
(1)高良姜燉雞塊:高良姜、草果各6g,陳皮、胡椒各3g,公雞1只,蔥、食鹽適量。將公雞去毛及內臟,洗凈切塊, 與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蔥、鹽一起放入。煮熟食用。有散寒補中功效,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寒者
(2)鯽魚羹:鯽魚1尾,500g左右,大蒜2瓣,胡椒10粒,陳皮3g,砂仁3g,蔥鹽適量。先將魚鱗、肚腸去掉,洗凈,然后把大蒜、胡椒、陳皮、砂仁放入魚肚中,入鍋內水煮,將熟時放入蔥、鹽即可。適宜予慢性萎縮性胃脾胃虛寒者。
(3)白術豬肚湯:白術30g,檳榔lOg,豬肚一個,粳米60g,洗凈豬肚,切成小塊,同白術、檳榔、生姜同煮,至豬肚 燉熟后,取湯汁入粳米煮粥;加麻油、醬油、蔥拌豬肚,喝粥食豬肚。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脘腹作脹,大便泄瀉的患者,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功效。
(4)草果燉牛肉:草果6g,牛肉200g。將牛肉切成小塊,放入草果,加清水適量煮燉,再加鹽少許調味,食肉飲湯。 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虛寒者,有溫脾暖胃,祛寒除濕,消食除痞止痛之功,脾虛食欲不振亦適用。
(5)三香牛肚:肉桂30g,砂仁30g,紫豆蔻30g,牛肚1個。將牛肚洗凈,上之藥研為粗末,納入牛肚中,加水適量, 用麻繩把牛肚口扎緊,放入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將牛肚取出,去藥液及藥渣,將牛肚切小塊食之。
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部脹滿者。
(6)白胡椒15g,牛肚1個。胡椒打碎研成粗末,放入洗凈的牛肚內,加少許水,然后用線將口扎緊,放入砂鍋內微火 燉熟爛,調味食之。隔2~3天服1次,連服5次。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寒者。
(7)牛肉250g,花生仁150g,大蒜lOOg,三味混合后加水煮熟,空腹溫服分2次服完,連服30天。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 炎肝郁脾虛者。
(8)香砂藕粉:木香lOg,砂仁1.5g,藕粉30g。將木香、砂仁共研細末,和藕粉、白糖適量,溫水調糊,再用開水沖 熱,晨起服。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食后欲吐、脘腹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