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郁證
一.肝氣郁結(jié)證:精神抑郁,情緒不寧,善嘆息。胸悶少腹或脅肋脹痛。脘痞喛氣。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前乳脹腹痛。苔薄白
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 醋陳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殼4.5克(麩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麥芽3克
1.若脅肋疼痛較甚者,酌加當(dāng)歸、郁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藥,脈象弦數(shù)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加減:
1. 在此方基礎(chǔ)上酌情選加旋復(fù)花、郁金、青皮、佛手,綠萼梅等、以助解郁。
2. 噫噯頻多,加旋復(fù)花、代赭石、陳皮、半夏以平肝和胃降逆。
3. 胸脅刺痛或板痛,舌暗或有紫斑瘀點,加延胡、川棟子、桃仁、歸須、旋復(fù)花、郁金、降香,赤芍、紅花,制乳沒,以活血通絡(luò)止痛。
4. 婦女經(jīng)血瘀滯,經(jīng)前乳脹腹痛;加當(dāng)歸、丹參、桃仁、川芎、丹皮、紅花、延胡、益母草等,活血調(diào)經(jīng)。
加減:
1. 脅肋脹痛較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佛手;
2. 吞酸燒心較重者,可加吳茱萸、黃連;
3. 脘腹痞脹,腸鳴者,可加炒白術(shù)、茯苓;
4. 食滯腹脹者,可加神曲、山楂、炒麥芽等;
5. 女子月事不調(diào),舌暗,脈弦澀者,可加當(dāng)歸、桃仁、紅花;
6. 經(jīng)前乳脹可加當(dāng)歸、橘葉。
二.肝郁化火證:性情急躁易怒。頭痛、目赤、頭部烘熱。嘔惡吞酸口苦。口干便結(jié)。胸悶、脅脹。舌紅苔黃、脈錫弦數(shù)。丹梔逍遙散加減;柴胡3克當(dāng)歸3克白芍3克白術(shù)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丹皮3克、梔子3克 薄荷1.5克
1.火郁較重,加丹皮3克、梔子3克
2.肝郁氣滯較甚,加香附、陳皮。
3.血虛甚者,加熟地以養(yǎng)血。
郁證加減:
1. 泛酸嘈雜明顯的,可加左金丸、瓦楞子、生牡蠣。
2. 肝火明顯的,可酌配夏枯草、龍膽草、黃芩。
3. 旰火傷陰、口干明顯的,加生地、麥冬。
4. 失眠,加棗仁,夜交藤、合歡皮。便秘,原方加大黃、或配用更衣丸。 、
加減:
1. 若吞酸嘈雜,胃脘灼痛明顯者,可加吳茱萸、黃連;
2. 熱甚,口苦便秘者,可加龍膽草、生地、大黃;
3. 目赤、頭痛者,加菊花、鉤藤、天麻;
4. 咳逆、氣急、咯血者,可加瀉白散合黛蛤散。
三.脾胃氣郁 證候 多思善慮,性情抑郁或煩躁易怒,少寐健忘,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舌質(zhì)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濡滑。
越鞠丸加減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蒼術(shù)10克 梔子10克 神曲10克 麥牙15克(包) 麥牙6克
1.濕郁,加茯苓10克、澤瀉、白芷10克
2.火郁,加青黛10克、黃芩、黃連。
3.痰郁,加星夏10克、瓜蔞10克、海浮石10克、半夏。
4.血郁,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
5.氣郁,加木香10克、檳榔10克,枳殼,香附。
6.食郁,加麥牙10克,山楂10克、砂仁。
7.挾寒,加吳萸10克。
四.氣結(jié)痰阻(梅核氣):咽中不適,如有炙臠,咯之不出,咽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悶脹。苔白膩,脈弦滑。
半夏厚樸湯加減;半夏24克 厚樸9克 茯苓12克 生姜15克 干蘇葉6克
1.若氣郁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強行氣解郁之功;
2.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利咽;
4.痰氣郁結(jié)化熱,心煩失眠者,酌加山梔子、黃芩、連翹以清熱除煩。
加減:
1. 氣郁為主,可酌配逍遙丸。
2. 痰郁甚者,可加海蛤殼、紫菀,貝母、陳皮。
變證
1.痰、氣,濕、熱,血互郁,以越鞠丸制湯內(nèi)服。
2.若濕郁甚,加白術(shù)、茯苓。熱郁明顯,加青黛、黃連、
3.痰郁甚加半夏、海浮石。食郁著,可加枳實,山楂。血郁則加桃仁、肉桂。
4.氣郁甚者加木香、砂仁。
5.痰郁化熱,用溫膽湯加川貝、全瓜蔞。便秘者加礞石滾痰丸。
6.痰阻氣滯,膈塞不下食,驚怖者,可用遠志散(遠志 生干地黃 枳殼 旋復(fù)花甘草麥冬半夏 赤茯苓)制湯內(nèi)服。
加減:
1. 胸脅脹滿甚者,可加青皮、枳殼、瓜蔞皮;
2. 食滯腹脹重者,可加砂仁、神曲、麥芽;
3. 兼見嘔惡、口苦、苔黃而膩者,屬痰郁化熱,可于上方去厚樸、紫蘇,加竹茹枳實黃芩貝母、瓜蔞殼化痰和胃清熱;
4. 若見胸中窒悶,喘息不得臥,咳逆咳痰者,可于上方加枇杷葉、杏仁、瓜萎皮、陳皮,郁金、薤白寬胸散結(jié),。
5.本證主癥即《醫(yī)宗金鑒》中所稱之“梅核氣”,臨床亦可選用痰郁湯治療。用藥注意化痰而不傷正。氣郁每多兼痰、
濕、食郁并見,臨證若氣郁兼身重、脘悶痞脹、食后腹脹、苔膩等癥,可選用解肝煎、濕郁湯、食郁湯化裁治療。
痰郁化熱,
溫膽湯加減;半夏6克陳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 枳實6克 川貝5克 全瓜蔞5克 生姜15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fēng)止痙。
痰熱而且便秘者
礞石滾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黃16克 酒黃芩16克 沉香2克
五.心神失養(yǎng)證:心神不寧、精神恍惚悲傷欲哭、志意不定,數(shù)欠伸。心煩不得臥,心悸、坐臥不安。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甘麥大棗湯加味;甘草9克 小麥24克 紅棗10枚
加減。
1. 一般在本方基礎(chǔ)上再加棗仁、柏子仁、茯神、合歡花、龍齒、牡蠣,當(dāng)歸,白芍等。
2. 心悸不寐,神疲納呆,舌淡脈細,可酌合歸脾湯。
3. 如心煩易怒,失眠怔仲的,再加珍珠母、磁石等重鎮(zhèn)之品。
4. 若心氣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臥不寧者,可用人參琥珀丸人參 琥珀 茯苓 石菖蒲 遠志 乳香 沒藥 酸棗仁 朱砂)。
5. 若心氣不足,憂郁傷神,心血暗耗,見神志不寧、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者,可用安神定志丸。.
加減:
1. 心悸失眠、舌紅少苔等心陰虛的癥狀較明顯者,加百合、柏子仁、酸棗仁、茯神養(yǎng)心安神;
2. 攣搐者,加鉤藤、珍珠母、生地、木瓜養(yǎng)陰血以熄風(fēng);
3. 大便干結(jié)屬血少津虧者,加黑芝麻、生何首烏潤燥通便;
4. 喘促氣逆者,可五磨飲子理氣降逆。
若心氣不足,憂郁傷神,心血暗耗,見神志不寧、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者,
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沖)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參6克(焗服) 遠志3克 龍齒3克
1.如兼挾痰熱,胸悶苔膩者,加栝蔞、竹茹等,以清熱化痰;
2.如驚悸、失眠較重,加琥珀、牡蠣、磁石等,增強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如心中煩熱,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煩之功。
3.服藥口感好,病情好轉(zhuǎn),說明給您的藥方是對癥的。
表現(xiàn)喘促氣逆者—五磨飲子【組成】木香 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六.心脾兩虛證:心悸膽怯、失眠健忘。面色不華,頭暈。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舌淡、脈細弱。
歸脾湯;人參3克 白術(shù)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dāng)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
加減;
1.陰虛有火,見舌紅、口干、心煩,加生地,麥冬、黃連。
2.氣郁不伸,加合歡花,廣郁金。
若心肝陰血不足,虛煩失眠,驚悸不安者,
真珠母丸;珍珠母2.3克當(dāng)歸4.5克熟地4.5克人參3克炒酸棗仁3克柏子仁3克犀角1.5克茯神1.5克沉香1.5克 薄荷2克
若驚悸失眠較重者,宜加磁石、牡蠣、龍骨之類,以增其重鎮(zhèn)安神之效。
陰虛火旺:
天王補心丹: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dāng)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合六味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若心腎不交,心煩失眠多夢遺精—交泰丸,黃連10克,肉桂1克泡茶
七.陰虛火旺證: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少寐。遺精、腰痠、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脈弦而數(shù)。
滋水清肝飲加減;熟地黃10克 山藥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白芍10克 山梔子10克
酸棗仁10克 當(dāng)歸10克 柴胡6克
1.治療慢性腎炎時,如見蛋白明顯,可加玉米須、料仁根、芡實、鹿銜草等。
2. 血尿明顯者,加仙鶴草、茜草、大薊、小薊等。
3. 高血壓、頭暈頭痛明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等。
加減:
1. 神浮少寐、心悸頭暈者,加珍珠母、磁石、生鐵落等鎮(zhèn)攝。
2. 心煩失眠嚴(yán)重的,加服天王補心丹。
3. 口干舌紅心煩,陰虛火旺甚者,加黃連、知母,或加服朱砂安神丸。亦可參合百合地黃湯意。
4. 腰酸遺精甚者,加龜版、金櫻子、芡實、牡蠣、蓮須、或加服金鎖固精丸。
5. 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加香附、益母草等。
6. 心腎不交,陰血虛少,虛火上擾,癥見虛煩不眠,心悸健忘,盜汗夢遺,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可用黃連阿膠湯。心
7. 腎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寧、夜臥多夢,宜參用枕中丹(龜板 龍骨 遠志 菖蒲)。
8. 心火亢盛,灼傷陰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煩熱,舌紅脈細數(shù)者,可參用琥珀養(yǎng)心丹
若見虛煩不眠,心悸健忘,盜汗夢遺,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
黃連阿膠湯;黃連12克 黃芩3克 白芍6克 雞子黃2枚(包) 阿膠9克(包)
1.陰虛嚴(yán)重,津液耗傷甚者,加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陰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竹葉心等,清瀉心火;
3.入眠后驚醒難入眠者,加龍齒、珍珠母等,以鎮(zhèn)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養(yǎng)者,加酸棗仁、夜交藤以養(yǎng)心安神;
5.心悸不寧者,加茯神、柏子仁以養(yǎng)心定悸
八.肝陰虧虛 證候 急躁易怒,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模糊,或頭痛且脹,面紅目赤,或肢體麻木,筋惕肉瞤,
一貫煎加減;北沙參9克 麥冬9克 當(dāng)歸9克 生地黃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結(jié),加瓜蔞仁;
3.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貝母;
5.舌紅而干,陰虧過甚,加石斛;
6.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
7.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腳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棗仁。
11.若脅痛甚者,加合歡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調(diào)氣;
12.頭目昏暈者,加女貞子、桑椹等以補益肝腎。
加減:
11. 若肝陽偏亢,肝風(fēng)上擾癥狀明顯者,可加鉤藤、草決明、天麻等;
2. 若兼有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紅苔黃等郁火之象者,可用滋水清肝飲治療;
3. 若舌紅而干,陰虧過甚者,加石斛;
4. 若有虛熱或汗多者,加地骨皮;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瓜蔞。
5.郁病之虛證,多因氣滯日久而致,或素虛又加情志所傷所致,治療宜調(diào)養(yǎng)并用,療程較長,難求速效。
九.氣滯血瘀 證候 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脅脹痛,或呈刺痛且痛有定處,頭痛,失眠健忘,或身體某部有發(fā)冷或發(fā)熱感,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血府逐瘀湯加減;當(dāng)歸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紅花,加乳香、沒藥、烏藥、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黃、五靈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腫脅痛者,加丹參、郁金、土鱉蟲、九香蟲;
5.瘀積肝脾腫硬者,加三棱、莪術(shù)、大黃或水蛭、土鱉蟲等;
6.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加減:
1. 若脹痛明顯者,加香附、青皮、郁金;
2. 若納差脘脹者,加山楂、神曲、陳皮;
3. 若略兼寒象者,加烏藥、木香;
4. 兼有熱象者,加丹皮、梔子;
5. 若兼氣虛之象,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食療方
(1)小麥60g(浸軟、碾碎),大棗14枚,甘草20g,共煮1小時,去草,喝湯食棗。用于心脾不足之郁病。
(2)鮮百合50g,加蜂蜜1~2匙拌合,蒸熟,不拘時服之。
(3)新鮮雞蛋黃2枚,燈芯草9g,朱砂3g(研粉)。先將燈芯草加水lOOml,文火煎30分鐘,去渣入碗,加蛋黃及朱砂粉 拌勻,隔水蒸后服用,每晚1次,7次為1療程。用于心腎不交之心煩、抑郁、失眠等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