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陰涼血湯(李丹初) [組成] 制首烏15克生地20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 12克生地榆20克茅根15克小薊15克丹皮12克梔子12克知母10克黃柏12克澤瀉12克車前草12克。 [功效] 滋陰涼血,通利清熱。 [主治] 慢性腎炎血尿癥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方用制首烏為君,能養(yǎng)血益肝、固精益腎,女貞子、旱蓮草甘酸能斂,甘涼涼血,配以生地增強(qiáng)滋陰益腎之力,又以知母、黃柏堅(jiān)陰,丹皮、梔子瀉火,相火清,則血寧。小便以通為利,方用車前草、澤瀉淡滲利尿,佐地檎、小薊同用,為治標(biāo)而沒。茅根集清熱生津利尿、涼血止血為一體,全方既能滋補(bǔ)腎陰,青瀉相火,又可淡滲利尿,導(dǎo)熱外出,配伍周到。 (按語] 腎炎的血尿,病人尿無所苦,多伴輕度浮腫、腰膝竣軟等癥。治療此病切忌見血止血,否則愈止愈瘀,血愈外流,造成惡性循環(huán)。更忌用溫燥傷陰、苦寒耗液之品。本方益陰固其本, 通利順其性,臨床效果甚驗(yàn)。 [典型病例] 張某某,男,26歲。 患無痛性血尿年余,曾作膀胱鏡檢,腎盂造影檢查,排除其它病變,診斷為IgA腎炎,證見肉眼血尿,腰痛,輕度浮腫,陰莖易勃起,每周遺精一次,舌紅苔薄黃、脈弦細(xì)。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紅血球25—50/HP,白血球(一),血壓16/10KPa,腎圖提示腎功能損害不明顯。中醫(yī)辨證定位為在腎,定性陰虛火旺,脈絡(luò)受損。治宜滋養(yǎng)腎陰、清瀉相火、導(dǎo)熱外出。藥用益陰涼血湯,共服22劑,諸恙悉平。尿檢:蛋白(--),紅血球(一),白血球(一)。宗原方去知母、黃柏,加熟地、山藥、枸杞善后鞏固。 附 李丹初簡介:字循熙,出生于1908年,湖北漢川市人。任湖北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腎研究室主任,主任醫(yī)師。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幼承庭訓(xùn),以擅治腎病聞名,遠(yuǎn)近稱道,如狼瘡性腎炎,腎盂腎炎,紫癜性腎炎,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等,均起沉疴。 通信地址:湖北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 郵編:43007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