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1-08 看看新聞網(wǎng) 微觀上海 說到滑稽戲的經(jīng)典,你們一定認為我要貼《72家房客》的照片了,嘿嘿,今朝偏偏不說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囊恍┟?,就說一些對年輕人來說,相對生僻的,我們就從這張照片開始:1963年的滑稽戲改編影片,《如此爹娘》,又名《糊涂爹娘》。 照片上的兩位,老上海一定不陌生,楊華生和綠楊兄妹兩,而演他們兒子“小寶”的,正是日后著名的滑稽演員筱聲咪。電影是根據(jù)1961年的同名滑稽戲改變的,笑嘻嘻老先生也在其中有出演——算來,滑稽界可以稱得上“泰斗”的,其實不多,也就是笑嘻嘻、姚周和楊華生老先生了。 這部戲經(jīng)典到什么程度,即便多年以后再翻出來看,依然覺得好笑、噱頭十足,里面那段:“什么藤結(jié)什么瓜,什么樹開什么花;什么時代唱什么歌,什么階級說什么話”,現(xiàn)在哼唱起來,別有風味。 算起來,筱聲咪演出“孫小寶”的時候,年紀已經(jīng)28、9歲了,能演活一個嗲聲嗲氣,淘氣調(diào)皮的“孫小寶”著實不易——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筱聲咪老師的搭檔,也姓孫,也是一個“活寶”,他就是孫明。 筱聲咪擅唱,各類戲劇、歌曲隨手拈來,演出起來精靈古怪,喜歡調(diào)侃人;而長得一副純樸、老實樣子的孫明,自然就成了他的調(diào)侃對象。孫明并非科班出身,當年就是在工人文化宮里業(yè)余表演,后來經(jīng)人牽線和筱聲咪組成了上海灘當年的“黃金搭檔”,孫明的風格與筱聲咪不同,他的幽默中透露著些許含蓄,將筱聲咪擲出的包袱捧得恰到好處。 這對“黃金搭檔”先后創(chuàng)作、演出了60多個獨腳戲,這些作品為什么到今天還讓人發(fā)噱?因為他們緊貼潮流、針砭時弊,創(chuàng)作手法大膽,在題材上敢于進入“禁區(qū)”,比如《現(xiàn)身說法》、《機器人》、《流言蜚語》等,當年在社會上的反響也是相當大,報紙還拿這些作品,反過來討論社會問題。 80年代,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里有一檔曾經(jīng)風靡上海灘的節(jié)目,名字叫《說說唱唱》,受歡迎到什么程度,一到禮拜天早上(當年是六天工作制),站在天井里,儂能聽到家家戶戶飄出來的音樂,全部是《說說唱唱》的片頭曲。而在這個節(jié)目當中,筱聲咪、孫明的獨角戲,是聽眾點播率最高的節(jié)目之一。 孫明走的比較早,當時正在舞臺生涯的巔峰時期,卻突發(fā)腦溢血離世,令人惋惜不已;而在2012年年底,78歲的筱聲咪安詳離世,人們只能感嘆,兩位“黃金搭檔”又在天堂重聚,卻帶走了我們的笑聲。 那么,在《如此爹娘》里的這個“小阿龍”又是誰呢?他可不是“小朋友”,他是著名的滑稽名家,當年上海灘“四大天王”之一的沈一樂,可以說,當年他是和楊華生、張樵儂、笑嘻嘻齊名的滑稽界的一塊招牌,可惜,沈一樂在“文化革大命”期間被迫害致死。 還有一部滑稽戲改編的電影,小辰光看過許多遍,看一遍就笑一遍:《三毛學生意》。 照片上的三毛,就是滑稽名家“文彬彬”,這個哭鼻子的小女孩,就是嫩娘老師。在上海灘,文彬彬就是“活三毛”,外國專家還送他一個“東方卓別林”的稱號。當年天馬電影廠特別邀請黃佐臨來指導影片,片中還不乏劉俠聲、范哈哈(李九松的師傅)這樣的滑稽名家。 至今還記得片中一些噱頭十足的對白,用蘇北話模仿起來,依然會發(fā)噱。有這么一個場景:三毛手拿地址,到“楊樹浦250號”去敲門。 壞人:誰??? 三毛:我找楊樹浦; 壞人:楊樹浦么在外面; 三毛:楊樹浦在外面啊,那里頭是二百五??? 壞人:TNND; 三毛:我找鄉(xiāng)下的姐姐; 壞人:鄉(xiāng)下的姐姐么到鄉(xiāng)下去找呀。
還記得周立波海派清口當中的這個段子么?說文彬彬老師在文革期間,被一則“獨眼龍”批斗的故事?!蔼氀埤垺边€教文彬彬老師“出路”,弄得文彬彬領會錯誤,爬柱子逃出了牛棚。 具體故事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當年文彬彬老師的確是條“硬漢子”,學過京劇練過身手的,造反派曾經(jīng)出動幾個年輕人,對文彬彬老師“夯三合土”,就是高高舉起,再狠命摔下,最后幾個年輕人滿頭大汗,文彬彬老師卻面不改色。當然,畢竟人是不是鐵打的,1972年,文彬彬老師因在長期在隔離審查中,受到殘酷迫害,嘔血身亡。
說到周立波,當年周立波的確是年輕一代里,比較出挑的一個,成名于80年代末,后來因為老上海都知道的原因,到“廟里”待過幾年(注:上海話切口里,用“廟”,或者“山上”,暗指監(jiān)獄)?,F(xiàn)在大家都捧他的“海派清口”,其實,過去滑稽界有很多形式與之接近,最接近的,有一個人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陳衛(wèi)伯。
陳衛(wèi)伯原來是評話演員,評彈么,評話+彈詞,蘇州人稱陳衛(wèi)伯這樣的演員,“說大書”的。后來加入上海廣播藝術團之后,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單口獨腳戲”。和“海派清口”最大的區(qū)別,估計就是“單口獨腳戲”每一本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上海的老聽眾朋友們,一定還記得當年那個著名的單口獨腳戲:《湯司令的煩惱》。那天坐出租車,正好聽到師傅在放這個段子,仿佛又回到了從前,20多年前,里面說的為結(jié)婚煩惱的“湯司令”,如今不是依然有人“前赴后繼”地煩惱著嗎。
后來,78歲的陳衛(wèi)伯老師曾短暫復出過,上海人叫“過過膩頭”,演了幾場單口。隨后,就有一個自媒體人,胡亂在南方某報上寫了一篇評論,說陳衛(wèi)伯老師是“拿周立波海派清口來炒作自己”——旁友,幫幫忙哦!人家只不過是錯過了網(wǎng)絡時代,當年《湯司令的煩惱》不曉得陪伴我們,度過了多少個乘風涼的日子。 但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上海人宣傳自己的文化,宣傳自己的藝術形式還是太少;而滑稽演員上電視的頻率又太高,滑稽戲又不再“針砭時弊”,以至于讓人覺得,儂上海的滑稽,不過就是電視里演的,老套市儈的小市民風格,而我們這些老上海,也只能翻老檔案出來,在廣播電臺播播,過過癮。(來源:看看新聞網(w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