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鄆城唐塔
(漢)劉徹詩二首 瓠子①歌
一
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②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③。
正道馳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yuǎn)游。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④。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⑤?
嚙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在維緩⑥。
二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難,
搴長茭兮湛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⑦
薪不屬兮衛(wèi)人罪⑧,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
頹林竹兮楗石菑⑨,宣防塞兮萬福來。
作者:劉徹,即漢武帝。
注:①瓠子河:古水名。自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東出,經(jīng)山東鄄城、鄆城南,折北經(jīng)梁山西、陽谷東南,至阿城鎮(zhèn)再折東北經(jīng)茌平南東注濟(jì)水。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口,洪水入瓠子河,由巨野澤南奪淮河、泗水,梁楚一帶一片汪洋,生民二十余載飽受水災(zāi)之苦。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fā)數(shù)萬人堵塞瓠子決口,并親臨工地,沉白馬、玉璧以祭河神。命隨臣自將軍以下全部搬運柴草參加施工。工成,建宣房宮于堰上。漢武寫作《瓠子歌》,以記述此次規(guī)模宏大的治河史實。經(jīng)過這次治理,黃河回歸故道,此后八十余年未形成大的水災(zāi)。 ?、陂倸棧洪?,大門。殫,毀壞。 ?、劬抟埃捍笠皾?,在今巨野、鄆城一帶。 柏:通“迫”,逼近。
?、芘f川:原河道。 ?、莺硬荷裨捴械暮由瘛?br> ?、蕖》矗和ā胺怠薄?br> ?、咤洪L茭:搴,拔取。茭:讀jiǒo,用蘆葦和竹片編成的長索。 ⑧屬:zhu 接連、供給。 ?、嵝l(wèi)人罪之:衛(wèi)地的人民認(rèn)為砍伐淇園竹的行為是罪過。罪,意動詞,認(rèn)為......是罪過。衛(wèi)人,衛(wèi)地的人民;河南東北部為古衛(wèi)國屬地。 ⑩菑:zì,除草,此指草。
這兩首詩生動地記述了西漢時期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治河史實。浩浩湯湯的黃河水沖決堤防,注入巨野大澤,又 漢武帝"下淇園之竹",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堵河所用方法為"頹竹林"、“楗石菑。東漢人如淳解釋說:"樹竹塞水決之口,稍稍布插接樹之,料自弱,補(bǔ)令密,謂之槌。以草塞其里,乃以土填之;有石,以石為之。"(《史記·河渠書泣》)意即用大竹或巨石,沿決口橫向插入河底作柱,由疏而密,待口門水勢減弱,再填以草料,壓上土石。這種方法頗似近代使用的樁柴平堵法??梢妰汕Ф嗄昵埃瑒趧尤嗣窬鸵呀?jīng)擁有了很高的堵水治河技術(shù)。
唐·高適詩三首
五古·東平路中遇大水 天災(zāi)自古有,昏墊彌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jīng)蘆洲。永望齊魯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仍憐穴蟻漂,益羨云禽游。農(nóng)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圣主當(dāng)深仁,廟堂運良籌。倉廩終爾給,田租應(yīng)罷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v懷濟(jì)時策,誰肯論吾謀。
七律·送前衛(wèi)縣李采少府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fēng)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去開汶水孤帆遠(yuǎn),路繞梁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凄其。
五古·東平路作(三首)其三
清曠涼夜月,徘徊孤客舟。 渺然風(fēng)波上,獨夢前山秋。 秋至復(fù)搖落,空令行者愁。
作者:高適(700-765)字達(dá)夫,渤海(今河北滄縣)人。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有《高常待集》。高適曾游歷梁宋(今開封、商丘、單縣、鄆城、牡丹區(qū)一帶)。 唐·韓愈詩一首
五律·奉和兵部張侍郎酬鄆州馬尚書祗召途中見寄開緘之日馬帥已再領(lǐng)鄆州之作
來朝當(dāng)路日,承詔改轅時。
再領(lǐng)須句國,仍遷少昊司。①
暖風(fēng)抽宿麥,清雨卷歸旗。
賴寄新珠玉,長吟慰我思。
①注:須句國,西周時的一個小諸候國,在今梁山、東平一帶;少昊:傳說中的古代部落首領(lǐng),傳少昊曾在現(xiàn)東平六工山一帶治理。
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觀八年進(jìn)士,歷任監(jiān)察入不御史、刑部伺郎、潮州剌史、國子監(jiān)祭酒等職。學(xué)貫六經(jīng)百家,倡導(dǎo)古文運動。散文成就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據(jù)《鄆城縣志》載:“韓愈,憲宗十四年在鄆”。
宋·蘇軾詩一首
五古·新堂夜月
去歲游新堂,春風(fēng)雪消后。 中半籬水,岸上千尺柳。 佳人如桃李,蝴蝶入衫袖。 山川今何許,疆界已分宿。 歲月不可思,駛?cè)舸帕鳌?br> 繁華真一夢,寂寞兩榮朽。 有當(dāng)明月,依然照杯酒。 應(yīng)憐船上人,坐隱不知陋。
注:新堂,《鄆城縣志》載:“新堂在城東,今廢?!薄疤K軾:舊有新堂在鄆,嘗游覽,賦詩于其中,今不祥其處?!?/font>
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 (今四川眉山市) 人。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fēng),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宋·穆修詩三首 七絕·貴候園 名園雖自屬候家,任客閑游到日斜。
富貴位高無暇出,主人空看折花。 五律·魯從事清暉閣 庾郎真好事,溪閣斬新開。
水石精神出,江山氣色來。
疏煙分鷺立,遠(yuǎn)靄見帆回。
公退資清興,閑吟倚檻裁。 七絕·過西京
西京千古帝王宮,無限名園水竹中。
來恨不逢桃李日,滿城紅樹正秋風(fēng)。
作者:穆修,宋代散文家,鄆州汶陽人。 宋·文天祥詩二首 五古·自汶陽至鄆有感 渺渺中原道,勞生嘆百非。
風(fēng)雨吹行人,泥濘飛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與時違。
夫子昔相魯,侵疆自齊歸。 五律·平館 憔悴江南客,蕭條古鄆州。
雨聲連五日,月色徹中流。
萬里山河夢,千年宇宙愁。
欲鞭劉豫骨,煙草暗荒丘。
作者: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dá)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font>
元·范括詩一首 五律·過廩丘 一葉輕舟穩(wěn),飄飄過廩丘。
櫓聲搖夜月,漁火對殘秋。
古跡中都近,風(fēng)波昭代憂。
蘆花深處聽,欸乃幾曾休。
作者:范括,范縣人,曾任雄州知州。
元·陸友仁
七古·題宋江三十六人畫贊
憶昔熙寧全盛日,百年未曾識干戈。
江南丞相變法度,不恤人言新進(jìn)多。
蔡家京卞出門下,首亂中原傾大廈。
睦州盜起隳連城,誰挽長江洗兵馬。
京東宋江三十六,白日橫行大河北。
官軍追捕不敢前,捷書夜奏甘泉宮。
后來報國收戰(zhàn)功,不敢區(qū)區(qū)逢圣公。
我嘗舟過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渺漠。
或云此是石碣村,至今聞之猶猇魄。
作者:陸友仁,號硯北生,平江人,工漢隸書法,長五言詩。 明·劉基詩一首 七絕·分贓臺
突兀高臺累土城,人言暴客此分贏。
飲泉清節(jié)今寥落,可但梁山獨擅名。
作者: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年間進(jìn)士。明初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明·吳溥詩一首 七律·送晁司直致政歸里 王竇晴霏百派香,故園還憶舊山莊。
楸梧念向云邊隔,松菊愁因雨后荒。
待漏不忘趨禁闕,濯纓誰解愛滄浪。
明時已喜成歸隱,清譽應(yīng)流萬古芳。
注: ①晁司直,即晁鑄,字景范,鄆城人,至元代進(jìn)士。曾任兗州府訓(xùn)導(dǎo),升國子助教,指令東宮侍講。 明·樊士可詩一首
七律·黃明府國奎勸農(nóng)①
春滿山城海曙紅,邑侯②小駕出花叢。
才於隴畝催耕耨,更向衡門問歉豐。
川接廩丘③足谷雨,地連金嶺④蕩和風(fēng)。
疲隆佇見成膏沃,盡在推心數(shù)語中。
注: ①黃國奎,江西廬陵人,舉人,曾任鄆城知縣。 ?、谝睾颍更S國奎。 ③廩丘,古地名,在今鄆城西。 ?、芙饚X,即金線嶺,在鄆城城東十里許。 作者:樊士可,鄆城人,布衣。
明·楊士奇詩一首
五律·雪霽草堂
輕風(fēng)解寒冱,初日麗邱林。
□際瀉懸溜,窗中見遙岑。
清和蕩淑氣,浩暢發(fā)沖襟。
余色蛟如玉,吾將比素心。
雪霽草堂,明刑部侍郎在鄆的憩息處,在縣城南門外。
作者:楊士奇,號東里,明朝大臣,詩人,“臺閣體”詩派代表人物。 明·佀鐘詩三首 五律·五岔漁歌 云水煙波闊,漁翁欸乃聲。
蓑披寒雨重,蒻帶晚風(fēng)輕。
柳岸垂綸日,蘆灣艇棹晴。
得魚心便足,萬事不關(guān)情。
注:五岔漁歌,為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五律·潘溪曉渡
主去溪名在,篙師夙夜忙。
往來爭濟(jì)者,半是問津郎。
趁水魚千尾,眠沙鷺幾行。
我題此橋景,欲比浣花鄉(xiāng)。 注:潘溪曉流,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五律·獨山樵唱
屹立孤峰聳,樵游每拔云。
歌因沽酒樂,爨待負(fù)薪焚。
憩石休筋力,汲泉勝沅汾。
貪忙歸去晚,林木帶余薰。
注:獨山樵唱,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作者:佀鐘,字大器,鄆城佀樓人,明成化三年進(jìn)士,初授官御史,掌管奏章,因才能出眾,漸閃提拔為大理寺丞、右少卿、右副都御史,官至戶部尚書。
明·樊繼祖詩二首
排律·雪霽堂巖景
鑿破崆峒青一片,先人雅興寄云窩。 移將完璞堪珍重,肯付工人浪琢磨。 撫巘已諳觀物趣,叩巖曾詠采薇歌。 四朝柱石推元老,東魯奇峰見幾何? 共羨亭臺傳珙璧,豈知荊棘委銅駝。 時來草制還思祖,棄后流光嘆擲梭。 重取山光照野屋,仍看槐蔭滿庭柯。 漫夸谫劣能繩武,應(yīng)有神明為護(hù)呵。 屹立眼前增秀麗,懵騰醉里欲摩挲。 好奇猶似牛僧孺,剖玉終逢楚卞和。 出自昆侖形突兀,連來松檜影婆娑。 曉苔綠潤云根重,晚照紅凝天際多。 星夜須防李廣射,雪消凝載相公鹺。 深沉院宇鶴為伴,空洞岡巒雀可羅。 吟客詩擅夸定靜,行人遠(yuǎn)道望嵯峨。 摩云影外鉤殘月,礪鈍聲中振太河。 泰岳稱峰來魯?shù)?,華巖飛翠到林窠。 云蒸曉氣春常在,溜結(jié)寒冰水不波。 暢志有同元亮酒,美觀不數(shù)右軍鵝。 草含嫩綠池邊靄,藤拽深青雨后拖。 聳聳堅貞如砥柱,亭亭挺立似岷峨。 崎嶇當(dāng)戶時驚眼,風(fēng)竹敲巖擬振珂。 整笏拜傅米子好,補(bǔ)天功說女媧訛。 晉卿掣去真為剽,花石綱行果是苛。 雨暴積蒼浮遠(yuǎn)澗,晴分郁翠散陽波。 蘇石剝余猶有字,竇泉流處欲通河。 欹冠仰視目雙聳,掉臂閑看頭半科。 累累懸崖垂凍霧,陰陰斜嶼暗青羅。 萬年瀛海鱉空駕,一夜秋霜頂盡皤。 月夕圓光墻外度,午軒倒影夢中過。 花穿曲檻明岑峭,岫疊陰云走碧螺。 酣賞幾回志倦憊,改觀今日去沉疴。 營居枕石希司馬,采藥綠山類華佗。 憑以登高舒野望,因而借此掛漁蓑。 滴殘雨點鳴青晝,展步余陰庀綠荷。 簷際憑渠挽落日,園中仗爾鎮(zhèn)群魔。 攀援祗用平輪力,遠(yuǎn)眺何勞到跨騾。 吟罷歡乎自拍掌,賞余歌舞亂鳴鼉。 棲巖伏壑甘沉寂,陟險陵巔畏坎坷。 謾羨西臺官炫赫,且棲東崦曰嵯跎。 千年石壁留題處,會有騷人詩再哦。
七律·重構(gòu)雪霽草堂
鄆城故址從誰創(chuàng),我祖辛勤自辟萊。 三世衣冠仍樸素,百年詩書舊亭臺。 霞影射晴窗硯,霽雪光含右檻槐。 簿劣敢云能干盅,佇看新制且徘徊。
作者:樊繼祖,字孝甫,鄆城人,明初刑部左侍郎樊敬之曾孫。弘治十四年舉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歷官臨穎知縣、河南副使、僉都御史、邱部左侍郎、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之職。著有《雙巖奏疏十友傳》、《山海紀(jì)程金丹集》等書。
明·李夢陽詩一首
雪霽草堂
鄆城日出海云殘,積雪光搖列戟寒。 侍立泥中皆帶劍,笑談堂上盡峨冠。 新朝故假威權(quán)重,儒將從教禮數(shù)寬。 一代英雄余慶在,百年圖畫使人看。
作者:李夢陽,明代山東提學(xué)副使。
明趙若唐詩一首
七古·閨怨
閨居莫把身輕獻(xiàn),愿為諸娣諸姑勸。 有女莫離娘,離娘徒自傷。 有女休從夫,從夫空自誣。 昔在閨房里,無愁心自怡。 惜花偏喜花開早,愛月猶嫌月上遲。 鸞鏡相掩映,把玩自追隨。 脂恐輕嬌色,粉嫌漬黛眉。 一從嫁夫逐夫食,再思居家不易得。 堂上翁姑性最嚴(yán),廚中妯娌心偏刻。 田群同輩數(shù)百人,廄蓄騾馬幾千勒。 丫鬟寧任數(shù),重責(zé)疇堪塞。 滴水須親熱熟,粒粟強(qiáng)自克。 豈期繡花手,翻供打鐵職。 朱顏塵染緇涂面,玉腕冰肌侵已遍。 羅衣掩映淚偷垂,繡錦籠髻簪復(fù)穿。 苦楚向誰言,寂靜安能見。 遙憶當(dāng)年在母傍,金珠寶鈿任濃妝。 飄裙拂袖寬間處,誰料今來多羈慮。 忖思有女勿女人,白發(fā)催殘且清預(yù)。
作者:趙若唐,明嘉靖十四年任鄆城知縣,后升石州知州。
明·李堯民詩三首
五律·飲樊司馬園
為滌雙吟屐,園林未肯晴。 借風(fēng)醒草夢,帶雨濕松聲。 山抹輕云白,波添小潤清。 一邱促朋好,不礙酒縱橫。
五律·冷水芙蓉
采蓮回暮色,沽酒對新涼。 祈以尋幽興,因之到冷莊。 煙霞杯底落,花柳座中香。 田父來爭席,相將醉夕陽。
注:冷水芙蓉,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七律·盤溝夜月
一輪秋色暮云輕,下印盤溝碧水清。 古渡停泓堪自照,斷橋殘月為誰明。 斗邊銀漢孤鴻影,林外蒼煙短笛聲。 步惵不防頻過此,初衣方遂故園情。
注:盤溝夜月,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作者:李堯民,明代進(jìn)士,曾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永年(今河永年)知縣、監(jiān)察御史、江西巡按、應(yīng)天府尹等職。
明·馮思齊詩一首
七律·居瓠河
瓠河西畔結(jié)吾廬,四十年過始定居。 但有漁樵相問答,不勞車馬到階除。 開門手種陶潛柳,引水池秧張翰魚。 十畝綠陰晴晝合,南風(fēng)吹冷讀殘書。
作者:馮思齊,明代詩人。
明 侯祁詩二首
五律·過廩丘
遠(yuǎn)水通雷澤,荒坡接帝丘。 漁歌迷五岔,煙樹隔千秋。 落日孤云靄,空城幼影浮。 春皋憑野望,點點試耕牛。
五律·五岔漁歌
小艇清風(fēng)外,漁歌動廩西。 寒空云漠漠,晚泊草凄凄。 誒乃江天迥,蕭條野望迷。 曲終煙水闊,鷗鳥共忘機(jī)。
作者:侯祁,字應(yīng)文,鄆城人,明代嘉靖年間進(jìn)士,曾任直隸深澤縣知縣、山西榮河知縣、兵部職方司主事、車駕司郎中、湖廣岳州(今湖南岳陽)知府。曾主修《鄆城縣志》。
明·侯正鵠詩三首
七古·李京兆依竹堂
京兆讀書城南端,結(jié)茅四壁青瑯玕。 天空夜作老蛟語,白日長生風(fēng)雨寒。 我昔把臂共入林,交歡此君千古心。 陂龍化去瀟湘暮,颯沓堂上起秋陰。 公子才人名第五,手拔長劍鐵花古。 西斫昆侖東蓬萊,斬取長虹斷作柱。 海云樸碧綠霞抱,虬皮繡駁銅斑老。 依竹之堂竹依依,來我白發(fā)看絕倒。 有酒即將截作觴,散發(fā)爛醉此君旁。 醉便打折為長笛,一吹四座泣山陽。 到此且收蒼梧淚,呼酒一醉京兆阡。 七律 ·書邑侯武公文達(dá)去思碑
茂宰東遷興更豪,即看何處不牛刀。 兩年薦墨當(dāng)朝重,三異功名漢史高。 寧謂於時深撫字,轉(zhuǎn)從去后見心勞。 可憐伏闕哀明主,忍使千家坐郁陶。
盤溝夜月
一灣古水抱城幽,曲岸雙回劃上游。 堞影浮空出鏡里,波聲不斷入琴流。 人家樹杪魚龍夜,殘露孤蒲鴻雁秋。 霧斂煙消澄夕霽,半天明月下盤溝。
作者:侯正鵠,鄆城人,明萬歷年間進(jìn)士。歷任太原府推官、戶部主事郎中、漢中府知府。著有《亦詠草交聲集》若干卷。
劉榮嗣詩三首 七絕·線嶺桃花
金線嶺邊日影斜,春風(fēng)燕子亂桃花。 何人戲煮胡麻飯,可有漁郎來泛槎。
七絕 南寺曲溪
南天蕭寺野云低,一帶清流繞曲溪。 漫道蘭亭稱獨勝,流觴此地也能齊。
七絕·丁浦秋涯
丁浦西風(fēng)白露寒,殘云殘雨景漫漫。 漁舟自在蒹葭里,欸乃一聲天地寬。
作者:劉榮嗣,明代工部侍郎。
明·梁宜生詩一首
七律·荒塔燕子
七盤高峙近瞿曇,數(shù)仞斜通一徑探。 檻外鐘沈仙唄冷,天邊云度寶珠含。 洞深應(yīng)悟龍歸寂,壁斷時間燕作談。 我欲明心求圣諦,隔村何處有精藍(lán)。
注:荒塔,今稱唐塔。“荒塔燕子”為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明·孫丕振詩一首
碑前亂樹欲排空,忽淡忽濃自不同。 如此奇峰恍未辯,行人收在眼光中。
作者:孫丕振,鄆城人,貢生,博學(xué),工翰墨。
明 王遠(yuǎn)宜詩一首
七律·登依竹堂
草堂綠竹故相依,夫子當(dāng)年靜掩扉。 一自東山龍臥穩(wěn),獨憐珠樹鶴巢稀。 風(fēng)清碧落間秋色,林藹蒼茫淡夕暉。 知己有懷空涕淚,宮墻望斷白云飛。
作者:王遠(yuǎn)宜,霸州人,進(jìn)士,曾任鄆城知縣,擢工部主事、監(jiān)察御史,贈工部侍郎。
明·黃之芳詩一首
梁渠鳧影
雨霽新煙發(fā),秋痕依水平。 天清眾動寂,影亂水禽生。 恍惚微難辨,飛樓似有聲。 靜觀豈泛泛,□隱觸予情。
注:梁渠鳧影為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作者:黃之芳,明末清初兗州人,在鄆城金線嶺一帶收徒講學(xué),多有文人墨客唱和。
明·呂維祺詩二首
七律·李京兆涉園
一
籬疏頻問路,枝密若排山。 苔自鋤蔬破,花從浸酒刪。 樓當(dāng)云頂上,亭在水中間。 何者是清福,只消一字閑。
二
浮水撐荷蓋,題墻認(rèn)墨跡。 渴從中索酒,裸以屋為褌。 蘸草攤魚子,當(dāng)風(fēng)弄鶴孫。 主人渾好事,一石欲留髡。
作者:呂維祺,字介孺,號豫石,河南新安人,萬歷年間進(jìn)士。由兗州推官,擢吏部主事。
明·吳道明詩一首
五古·棄婦詞
浮云瞻白日,落葉委秋風(fēng)。 陌上誰家婦,告別意匆匆。 自言綠窗里,七歲學(xué)女工。 纖手繡鴛鴦,清波依芙蓉。 父母嬌不字,同伴漸為容。 受聘施衿褵,黽勉圖始終。 豈期中道絕,下堂逐飛蓬。 下堂亦不惡,去去復(fù)何之。 大兒遮前泣,小兒隨后啼。 回首撫兒項,抽絲紐兒衣。 敢言小姑妒,但愿來母慈。 兒女茍有依,來蕪是何時。
作者:邢臺人,舉人,明萬歷年間任鄆城知縣。
清·張鍔詩一首
五古·病中讀《南華》 冥鯤修幾千,鵬背廣幾里? 南圖何日旋,摶土何時止? 斥鼴與鶯鳩,焉能窺其涘。 榆枋蓬蒿間,笑而不自恥。 二蟲既無知,憐茲小知士。 行茍比一鄉(xiāng),自視亦若此。 未聞彼神人,磅礴萬物始。 陶鑄出垢塵,堯舜猶糠秕。 我有五石瓠,廊落方未已。 開帙豁蓬心,逐悟用大理。 愿言躡藐姑,綽約仍處子。 冷然御風(fēng)行,豈為弊弊使。 鷦鷯巢林枝,偃鼠飲河水。 名實非所論,非譽遠(yuǎn)吾耳。 廣漠可傍徨,大樗免匠視。 幸不夭斧斤,逍遙無窮里。
作者:張鍔,字子秀,清代任城(今濟(jì)寧)人,籍于鄆城且,以詩文自娛。
清·蒲昌迪詩一首
五古·贈邑諸生荒年請賑
我未治鄆時,鄆田遭大旱。 上下無歡心,千室有同嘆! 緣無拯濟(jì)人,百姓思離散。 王子請賑歸,救得民一半。 我來事已平,從眾便識面。 相與數(shù)年間,言行我盡見。 生來抱古心,所道無非善。 四海咸交游,聲名將歷遍。 雖是人中杰,實乃儒之冠。 只因語別離,才得讀其傳。 讀之徒增悒,才疏莫能贊。 聞彼諸賢達(dá),誠哉有天眷。
作者:蒲昌迪,四川渠縣人,康熙年間任鄆城知縣,后升為絳州知州。
清·陳良謨詩十一首
鄆城十景
七絕·盤溝夜月
碧水初從何處來,盤旋幾曲抱城隈。 波心夜夜涵明月,一片清光映綠苔。
七絕·嶺秋煙
嶺因金柳得芳名,柳到秋來景倍清。 煙鎖垂條千萬縷,輕風(fēng)搖曳畫難成。
七絕·荒塔燕子
幾盤斷塔類層臺,歲歲能召海燕來。 不厭僧貧香積廢,殷勤飛去復(fù)飛回。
七絕·廩丘霧市
聚軍魯鄙漢時升,千載猶多瑞靄凝。 無蜃如何如海市,遙瞻疑是彩云蒸。
七絕·獨山樵唱
孤峰獨聳勢崢嶸,路仄偏多樵子行。 朝采暮還能自樂,紫芝一曲少人賡。
七絕·五岔漁歌
河分五岔舊蘆澥,岸口漁家聚上流。 夜靜何聲驚客夢,高歌卻在釣魚舟。
七絕·冷水芙蓉
曾游盤水嘗芙渠,十里聞香信不虛。 此地卻能成五色,依稀湖上藕花居。
七絕·七陵云樹
豐碑古篆漢時文,遺跡誰傳未得聞。 郁郁蒼蒼千載樹,半巢鴻鵠半煙云。
七絕·梁渠鳧影
百畝流沙傍水濱,翩翩鳧雁往來頻。 四觀疑是蟾蜍影,是影非光莫認(rèn)真。
七絕·潘溪曉渡
白石橋邊古梵宮,綠楊深處有溪通。 朝朝回舟晨興渡,人在滄浪欸乃中。
五古·擷青軒
圣朝多異數(shù),三年可量移。 官署稱傳舍,創(chuàng)建欲何之。 高人有卓見,深心未許知。 來鶴何人構(gòu),溪堂作者誰。 人遷物亦換,猶存去后思。 廨宇誠湫隘,屋圮余空基。 無從蔽風(fēng)雨,何以安尊慈。 寅賓無隙地,於理豈相宜。 庀工非得已,聊人解人頤。 我愛西軒好,自公可委蛇。 東皇長晤對,日日迎朝曦。 午風(fēng)拂我檻,晚霞共我卮。 高朋常滿座,弈罷有歌詩。 披襟一長嘯,皓月照須眉。 人生行樂耳,於富貴何為。
陳浪謨:奉天人,蔭監(jiān),曾任翰林院起居注、鄆城知縣。 擷青軒:在鄆城縣治主簿府內(nèi),陳良謨建高兩級,咸豐十年毀于兵亂。
清·魏希征詩一首
五律·雨后
獨坐虛窗下,涼生細(xì)雨余。 懷新塘上草,得意藻中魚。 清味思佳茗,幽香出古書。 炎涼人世事,吾自愛吾廬。
魏希征:(1646-1715)字子相,號山翁,鄆城人魏路口人,康熙十五年進(jìn)士,翰林院庶吉士,歷編修侍講,充東宮日講官,會試主考官。著有《母訓(xùn)十六章》等。
清·劉毅詩一首
七律·夜坐
江城漠漠晚霞新,抱膝燈前影伴身。 千里孤懷窗月上,半衾和暖柝聲聞。 艱難應(yīng)役無如我,淡泊居官不讓人。 五夜?fàn)t寒未假寐,悠悠常自念君親。
作者:劉毅,清代鄆城人。
清·馬允謙詩三首
七律·老農(nóng)
一生事業(yè)托蓬門,世上浮名總不論。 雨夜編茅勤遠(yuǎn)慮,霜天煨芋戀余溫。 難將耒耜歸奴仆,好把桑麻課子孫。 最是春來饒樂趣,勸農(nóng)攜酒杏花村。
七絕·采菱歌其一
青莼白芡并爭妍,翠婉紅嬌玉指牽。 驚起鴛鴦三十六,隨風(fēng)穿破夕陽煙。
七絕·彩菱歌其二
一彎秋水碧玻璃,船去船來望欲迷。 十里菱風(fēng)吹不斷,夕陽紅到畫橋西。
作者:馬允謙,清代鄆城人。
清·趙可化首三首
七絕·昆吾草堂百首選其三
一
遠(yuǎn)離城郭再經(jīng)旬,郊野同居亦比鄰。 永日談心不問姓,相逢莫是武陵人。
二
午天一覺梨花云,高枕長柯到暮曛。 雛鵲不知客夢醒,嚶嚶枝上正呼群。
三
四圍喧聒雜春禽,千樹白楊各十尋。 晴日當(dāng)天云霧繞,河干一望比遙岑。
趙可化:鄆城人,歲貢生,博學(xué)多才,著有《四書講議》、《易經(jīng)、詩經(jīng)講義》等書。
清·陳法詩一首
七古·荒塔燕子①
巍巍不記何年起,半入云霄半插水。 岫色黑斑映古雪,蒼茫莫知其所以。 幽洞恍惚若有物,霎時飛飛來燕子。 振翮環(huán)繞蔽塔尖,冷落荒涼相顧喜。 隨風(fēng)軋軋互作聲,羞向朱門繡戶里。
陳法:鄆城人,咸豐年間拔貢,曾任祁門知縣,精通詩文,著有《慈云詩》、《晉云草游》等書。 注: ①荒塔,即今人所稱“唐塔”,為五代后唐時所建,“荒塔燕子”為古時鄆城十景之一。
清·李體仁詩二首
五古·光緒庚寅重新奎宿樓張公憲周即于是科武會試得登狀元,因假韻語敘事以志瑞應(yīng)
問潮館誰筑,文筆峰獨峙。 創(chuàng)建雖紛更,英才乃蔚起。 匝地生芝蘭,遐陬產(chǎn)杞梓。 天心妙鐘靈,人謀良足侍。 鄆邑奎樓高,肈造何年始。 文星照耀臨,土林馨香祀。 光射斗牛寒,世歷風(fēng)霜紀(jì)。 烈焰逢兵燹,浩劫付洪水。 郭郛拓新基,滄桑失舊址。 名城屢滄陷,遺跡猶嵬巋。 事巨多因循,歲久欲傾圮。 大官令初申,庶民來如子。 遠(yuǎn)勢撐云霄,有像摶傀儡。 元武北方明,前身東坡是。 呵護(hù)豈無靈,巍科早志喜。 欲擢千成材,先儲爪牙士。 虎榜既揚鷹,龍門并躍鯉。 鳴鳳葉雙聲,步鰲幸接趾。 降昂重生蕭,夢庚再誕李。 聳聳佳氣多,山斗共仰只。
七古·溫泉
我聞沂水有溫泉,氣抱中和流涓涓。 又聞華清古池邊,一灣澄波藹春煙。 豈伊,陽和通地脈, 不然,靈源遙接昆侖前。 吾家卜居鄆邑南,世德箕裘纘孝先。 門前方塘春開鑒,綠水參差自年年。 生民忽遭堯時害,田廬漂沒垂八載。 昔之沼渚清且漣,觸目滔滔成滄海。 豈意神禹今復(fù)生,疏河瀹濟(jì)地已平。 居者仍識舊井里,某邱某壑可指名。 爰尋故處開坎澤,澤成碧浪濟(jì)其清。 中有水光栩栩活,常作玉盤跳珠聲。 嚴(yán)冬冰不結(jié),非春氣亦融。 總是坤厚資生德,玉乳噴薄萬化工。 吁嗟乎! 堯舜圣明難再睹,近世日見逐其臭。 俗態(tài)涼薄似水寒,人心那復(fù)含煦育。 愿掬泉水灑宇內(nèi),如降膏雨潤萬物。
作者:李體仁,清代鄆城人,光緒年間舉人。
清·李彥藻詩一首
五古·張公墓①
言過萬花村,村西可吊古。 孝子張彥龍,筑墓三年苦。 瞻言四五里,一白蒹葭吐。 巍然三百年②,想見親負(fù)土。
注: ?、購埞梗好鞔f花村孝子張彥龍為其母所修墳?zāi)梗廊司磸埿⑿?,稱為“張公墓”。 ?、谌倌辏簭垙埿弈沟阶髡邔懺娭畷r,三百余年。
李彥藻,鄆城人,光緒十九年恩科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