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探知“三”的 秘 密

 喬良 2014-01-04
      


  (上)


      
世界上的好多民族都對數(shù)目有著特別的好感。從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來看,還很難證明這種偏好是從一個源頭傳播出去的。它們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生長的土壤。
    
    

數(shù)成於三
    

   拿中華文化來說,作為傳統(tǒng)文化支柱之一的八卦,就是由三畫組成的。這是迄今所知的以三為一體的最早圖形。為什么八卦偏是三畫,而不是兩畫或者四畫,便是一個很不容易說得清楚的難題。與八卦多少有點(diǎn)關(guān)亻系,有人認(rèn)為作為宇宙原始的太極元?dú)?/span>,便是函三為一”[1]的,就是說,它是三位一體的;這一點(diǎn)當(dāng)然更加有點(diǎn)玄之又玄。
    
        
想來,人們在想象宇宙開始的狀態(tài)時,當(dāng)然首先會想到。但是這個開始的,為能開始下去,創(chuàng)生出或變化出來,就必須具備一種動力。如果這個動力是從外面獲得的,那末此便不成其為開始的一,因?yàn)榱碛幸粋€外力先它而在或與它同在。如果這個動力是從內(nèi)部獲得的,那末此便不是一個單純的一,它的內(nèi)部應(yīng)是衤復(fù)雜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又不會因其衤復(fù)雜而是,因?yàn)槎豢赡苤^之開始,開始者只能是一。這樣,純一不可能開其始,不可能是開始,那末只有具備于其自身中的,方有可能實(shí)現(xiàn)其開始并且真正成為開始,而這已是函三的一,或三位的一體了。八卦以三畫為一卦,應(yīng)該就是這個思想的圖形化,是以圖形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宇宙生成哲學(xué)。
    
        
所以,古人在談到數(shù)的時候,會有數(shù)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2]的說法。始於一,很易解;終於十,是因?yàn)槭M(jìn)制,而十進(jìn)制又源於我們有十個手指;最有趣也最有深意的是成於三。
    
        
數(shù)成於三,除去上述的宇宙生成論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文化人類學(xué)的原因。
    
        
據(jù)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古代社會》介紹,澳大利亞的卡米拉羅依(Camilaroi)人有一種比氏族更古老的區(qū)分成員的制度,即將其血族成員分為八個婚級,其中四個純由男性組成,另四個純?yōu)榕浴D骋荒行曰榧?,只能與某一女性婚級通婚;而所生子女,卻又歸入與父母均不相同的另一婚級。其名稱與關(guān)亻系為:
    
      
    
            
男性:1、伊排                  女性:(1)伊帕塔
    
                   2
、孔博                        (2)布依
    
                   3
、慕里                        (3)瑪塔
    
    4
 庫比                       (4)卡波塔
    
      
    
    
男性婚級1與女性婚級(1)為親兄妹或親姐弟,其他各同數(shù)婚級亦然。男性1只能與女性(4)通婚,男性2只能與女性(3)通婚,男性3只能與女性(2)通婚,男性4只能與女性(1)通婚。1(4)所生子女為3(3),2(3)所生子女為4(4),3(2)所生子女為1(1)4(1)所生子女為2(2)。
    
        
假定我們以1()4即伊排和卡波塔為例,看看他們通婚後延續(xù)的世系(假定每對各生一子一女):
    
      
    
      
    
      
    
      
    
      
    
      
    
      
    
      
    
      
    
      
    
    
從這幅五代世系表中,可以看出,卡米拉羅依人親屬關(guān)亻系中第一代的婚配關(guān)亻系,到第二代外化為異己的子女;子女在異於父母兄妹的唯一婚級中進(jìn)行通婚;生出的第三代,又回歸為本來的亦即其祖父母所屬的婚級,當(dāng)然在量上擴(kuò)大了。第三代作為表兄妹或表姐弟,又得互相通婚;到第四代又復(fù)外化;第五代又復(fù)回歸。這樣,無論從男系或女系來看,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第三代到第五代也一樣),便是一個過程的完成;第三代既是第三代,又是新的第一代 。
    
        
這種婚級和婚配制度,在別的民族中有無實(shí)行,還需調(diào)查和研究。但中華文明中的昭穆制度,似乎便是由類似的婚姻習(xí)俗演化而成,則大抵可以肯定[3]。這大概也是數(shù)成於三、太極元?dú)?,函三為?/span>之類觀念得以在中國形成并流行的社會歷史原因。
    
      
    
    

    
      
    
        “
字在漢字中有時寫作,一般稱之為大寫體,或者叫會計(jì)體;是為了防止涂改而借用來的一個數(shù)字符號。其出現(xiàn)年代,大概在西漢。
    
        “
字借自字本是星座名,始見於金文,作   ,象參宿三星在人頭上,光芒下射之形”[4];或省去旁,作  ,或省去光芒,作  。今音讀shen,現(xiàn)代學(xué)名叫獵戶座(Orion)。
    
        “
字早在字出現(xiàn)以前很久,便曾作字用了,譬如在《左傳》和《國語》中。字之可以作,一個顯見的原因在於它的造型。按參宿共有七顆星,兩顆零等亮星分列頭尾對角,為參宿四和參宿七。其一、二、三星(現(xiàn)代所謂獵戶的腰帶)雖然只有二等的亮度,卻因連列宿中而特別顯眼,以至名列前茅,成為本宿的代表。金文字頭上的三顆星,和之為,皆由此來。所以在一些時候,字簡單地就等于數(shù)詞,如:
    
      
    
            
參食,食參升小半。(《墨子·雜守》)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莊子·大宗師》)
    
            
君子博學(xué)而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只是這種并非由於會計(jì)需要而寫數(shù)目的例子,終究是少數(shù),因?yàn)樗嗽黾庸P畫外,別無其他實(shí)際意義。所以,更多的場合,字多用在的引申意義上。
    
        
一種情況是,以字同時表示數(shù)和某種量,成為一個既是數(shù)詞又是量詞的數(shù)量詞。如:
    
      
    
            
忄血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左傳·襄公七年》)
    
            
壟若參耕之畝。(《墨子·節(jié)葬下》)
    
            
(張)儀許諾,因與之(指公孫衍)參坐於衛(wèi)君之前。(《戰(zhàn)國策·齊策二》)
    
            
(楊)敞、夫人與(田)延年參語許諾。(《漢書·楊敞傳》)
    
      
    
    
這里,參和是說德、正、直三者之和;參耕是指三耦耕,謂墳廣三尺。參坐謂三人對坐;參語乃三人共語。這些,已不單單是數(shù)詞,而且?guī)в辛康囊?guī)定,有點(diǎn)像今天北方口語中的亻三,只是更為寬泛得多,能夠包括一切量詞於其中。因此,這樣的,比之上一種,其對客觀實(shí)際的反映,又豐富一些。
    
        
由此出發(fā),隨著使用次數(shù)的加多和頻率的加大,這些數(shù)量詞連同它所修飾的詞兒一起,慢慢固定為詞組,為專門術(shù)語,如:
    
      
    
            
主明、相知、將能,之謂參具。(《管子·地圖》)
    
            
輿人為車,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謂之參稱。(《考工記》)
    
            
商鞅造參夷之誅。(《漢書·刑法志》)
    
      
    
    
諸如此類的字頭的詞,最初可能是略語,慢慢便成了專門術(shù)語,在相應(yīng)的范圍內(nèi)通行。這樣的,又不止於數(shù)和量,而且有其特指的物和事,越發(fā)充實(shí)了。
    
        
尤有進(jìn)者,除去上述這樣那樣表示整數(shù)三的用法外,字還常用在三分、三倍和序數(shù)第三等意思上,如: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乏(報(bào)靶人的隱蔽屏)參侯道(靶道)。(《儀禮·鄉(xiāng)射禮》)
    
            
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當(dāng)參天。(《漢書·谷永傳》)
    
      
    
    
這些,都是三分的意思,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意思。如果仔細(xì)推敲,會看出後似皆省卻了介詞字:參國之一即三分於國有其一;參侯道即三分之一於侯道;參天即三分之一於天空,等等。字所以從整數(shù)三貶值為三分之一,主要便是這些字在起作用。不過,在實(shí)際中,這些字都是省掉的;所以,有時候,字也能直接用作三分之一的意思,無須隱隱中借助於字。如:
    
      
    
            
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國語·齊語》、《管子·小匡》)
    
      
    
    
這個字即不必也不能再帶介詞字了,而直接當(dāng)作動詞三分用。因此我們可以說,字有除以三的意思。
    
        
可是,在另一些句子里,我們看到的卻又正好相反:
    
        
    
            
吾參圍之,安能圉(御)我?(《管子·大匡》)
    
            
太極……始動於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漢書·律歷志》)
    
      
    
    
這里的參圍之,是說以三倍兵力包圍之;參之,指的是重衤復(fù)三次,也可說乘以三。在這些地方,似乎又從整數(shù)三增值了;其所以能夠如此,關(guān)鍵仍在介詞上,具體說,在字上。但是,人們用而不是用來表示增值,說參之而不說三之,可證除去字的作用外,字的作用不可輕視。因?yàn)?/span>字是一個特殊的。
    
        “
字的這種特殊地方,還表現(xiàn)在它常常用作第三并列而三鼎立而三,表現(xiàn)出時間和空間的關(guān)亻系來。如:
    
      
    
            
棺載溫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
    
      
    
    
所謂參乘,是指車主、御夫之外的第三位乘車人;與天地參,以及別的地方常有的名參天地、與日月參光,都是鼎立的意思,是說大德之人與天地共久,與日月齊輝。
    
        
總之,大凡與三數(shù)相關(guān)的意思,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次第,乃至三分和三倍,時間和空間,都可以用字來表示。於是,這個,真正成了大寫的!
    
        
如果有人把這種現(xiàn)象理解成語言、文字和思想的貧乏,那只能證明他自己的貧乏;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正當(dāng)解釋成人們對於的偏愛。而所以會發(fā)生這種偏愛,又由于人們看到了宇宙中的秘密,產(chǎn)生了關(guān)於的奇妙思想。
    
    
    --------------------------------------------------------------------------------
    
    [1]
劉歆:《三統(tǒng)歷譜》,見《漢書·律歷志上》
    
    [2]
《史記·律書》
    
    [3]
論證從略。欲知詳情,請參拙著《數(shù)成於三解》(載《中國文化》第5期,1990年),已收入《一分為三》,海天出版社,1995年。
    
    [4]
朱芳圃:《金文釋叢》
    
    
 
    
    
(下)


    

    
秘密之一是,有時候不以三個實(shí)體的面目出現(xiàn),不像上節(jié)所見到的數(shù)量、次第、三分、三倍等等那樣,而是依存於之中,表現(xiàn)為之二者的某種關(guān)亻系,那便充當(dāng)了的代表。
    
例如,有一種天文儀器叫參表,有個地方以它為喻,說道:
    
    
上惠其道,下敦其業(yè),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也。(《管子·君臣上》)
    
    “
是直豎著的木棒或石柱。所謂參表,不是三根表,而只有兩根表;兩根表構(gòu)成一種關(guān)亻系,第三者便隱存其中了?!痘茨献?/span>·天文訓(xùn)》記測定東西方位之法有: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去前表十步,以參望等等。從兩根表的關(guān)亻系中,可以望出第三者來,這便是參望;這樣的儀表,便叫參表?!豆茏印纺脜⒈碜霰扔鳎f從君臣上下的關(guān)亻系中相希(目希)即相望,便能望出邪者來。
    
        
與此類似的,還可舉出兩個更有趣的例子。一個叫堯舜參牟子(《荀子·非相》),一個叫禹耳參漏(《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
    
        
古有堯眉八彩,舜目重瞳之說[1],以形容圣人有異於常人的異相?!盾髯印分懈f堯舜二位都有參牟子,真是異得出奇了。一些注《荀子》的人說,參牟子就是三個瞳人。日本人久保愛在他的《荀子增注》中作證道:今世間有三瞳子者,愛得見之;然則重瞳三瞳,傳聞之異也。世間果否真有三瞳奇觀,我們不妨相信久保的證言;只是堯舜二圣正好都是三瞳者,卻大概未必。唐人楊亻京注《荀子》曰:參牟子,謂有二瞳之相參也。想來參牟子應(yīng)該像上述參表一樣,實(shí)際上只有兩牟子,第三者是虛的,是存在於兩眼之間而并非實(shí)在的第三只眼,是兩眼相參而成的所謂的慧眼。
    
        “
禹耳參漏出于《淮南子》,又見於《潛夫論》。注釋者以為參漏三孔穴。一耳三孔,用來說明圣人必有異相,自然有趣;但如果說它也和參表”“參牟子一樣,實(shí)際上只有兩個漏,第三漏是虛的,存在於這兩個漏的存在之中,也許更為現(xiàn)實(shí)得多。後來說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由兼而得明,同這個由兩漏而得第三漏的說法,正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抽象、一個形象罷了。
    
        
綜觀這些參表”“參牟子參漏的由二見三,不禁使人想起老子二生三的名言。老子在談他的宇宙生成論時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二生三,也就是陰陽沖搖而和,它是萬物的存在邏輯;所謂三生萬物,則是說,萬物正是這一邏輯的現(xiàn)象存在。因此可以說,任何人的牟子,本都應(yīng)該有第三個;任何人的耳漏,也都應(yīng)該有第三個;非如此不足以免除偏見偏聽,而成為陰陽之和的眼睛和耳朵。當(dāng)然這第三者的形成,對常人來說是很難的,於是只好寄希望於圣人了。
    
        
不過說難也不難。既然是由生出來的,那末只要找好了,那個第三者,便躍然而出了。請看如下一例:
    
      
    
            
(何武)疾朋黨。問文吏必於儒者,問儒者必於文吏,以相參驗(yàn)。(《漢書·何武傳》)
    
      
    
    
所謂以相參驗(yàn),就是以儒者之見和文吏之見互相校核;其目的在求得一個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三種見解。這大概正是此種校核所以謂之參驗(yàn)而非二驗(yàn)的原因。當(dāng)然,的因素在這里是絕不可少的;沒有便出不來,有了便隱含著。所以,有的地方乾脆便稱這種參驗(yàn)為參貳,如:
    
      
    
            
鴻知所言,參貳經(jīng)傳,雖古圣之言,不能過增。(《論衡·案書》)
    
            
予參貳國政。(范仲淹:《分阝州建學(xué)記》)
    
      
    
    “
參貳字,是對立者的意思。參貳的完整意思,是說對第一者提供一個對立的,以期得出。這也就是《左傳》上所載的那一段關(guān)於的名言的精髓。那段話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xiàn)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xiàn)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左傳·昭公二十年》)因?yàn)槿魏我粋€都只是一偏之見,獻(xiàn)出它的對立面來,遂成為的局面;有了二,也就便於出來,出來三,也就出來全面的完善的結(jié)局了。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這里所謂的,不是任何一個非的他物,而是與正相對立的對立者。這一點(diǎn)至關(guān)緊要。因?yàn)閮H僅存在差異而非正相對立的兩物,不能深刻暴露此類事物的全部矛盾,不能概括此類事物的全部本質(zhì),因而也綜合不出一個完整的來,收不到的效果,解決不了前進(jìn)一步的要求。而大凡明哲之士的明智之舉,多能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對方乃至樹立對立,以使自己由通過而進(jìn)至,收到的效果,達(dá)到更高境界。如:
    
      
    
        
西門豹為鄴令,而辭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shù)乎?文侯曰:有之。夫鄉(xiāng)邑老者而先受之;士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yáng)人之丑者而參驗(yàn)之。(《戰(zhàn)國策·魏策一》)
    
      
    
    “
鄉(xiāng)邑老者賢良之士大體上是值得信任的,但終難免於一偏。為能做到有可參驗(yàn),不惜尋求好掩人之美而揚(yáng)人之丑的人,即尋找對立面。沒有這個,是生不出來的。再如:
    
      
    
        
衛(wèi)嗣君重如耳(人名),愛世姬,而恐其皆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人名)以敵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參也。(《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故事里用了字,都是正相對立的意思。給寵愛的人設(shè)立對立面,以是相貳,使一變成了二,其目的不是為的陷在這種二的糾紛里,非此即彼;而倒是以是相參,讓二生出三來,得到平衡與和諧。
    
        
一切帶字的動詞,本來都是這個意思。如參考、參校、參議、參稽、參觀、參驗(yàn)、參互、參預(yù)、參加……,都是要求就原先的,加入一個正相對立的,以使矛盾更為突出,本質(zhì)更為顯露,從而得到一個完滿的。我們不妨以最常用的參考一詞為例,看看它本來的用意和用法?!稘h書·息夫躬傳》記丞相王嘉進(jìn)諫哀帝道:
    
      
    
        
昔秦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zé),疾讠圭誤之臣,思黃發(fā)之言,名垂後世。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這里所謂的參考,是要漢哀帝從秦穆公的正反兩面經(jīng)驗(yàn)中引出結(jié)論;以及,從王嘉的諫語和他人先入之語的對立中,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種二生三的動作,才能叫做;其他諸參,無不如此。倘或聽不得不同意見,排斥對立,勢必堵塞住了生出來的渠道,;或者雖能聽取不同意見,卻無力從不同中引出參校的結(jié)論來,無所適從,那都叫做不參。韓非說過:明王不舉不參之事(《韓非子·備內(nèi)》),他把不參的利害得失,抖落得淋漓盡致,最值得後人認(rèn)真記取。
    
        “
的動作有時也說成參伍。是大寫的五字,有交叉錯綜的意思。所謂參伍,即是從諸種不同情況的對照比較中,求得一個存乎其中、出乎其上的新結(jié)論來。古人認(rèn)為這是一種求真的有效方法。如:
    
      
    
            
參伍明謹(jǐn)施賞罰。(《荀子·成相》)
    
            
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荀子·議兵》)
    
        
不以參伍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xí)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韓非子·孤憤》)
    
        
偶參伍之驗(yàn)以責(zé)陳言之實(shí)。(《韓非子·備內(nèi)》)
    
        
提名責(zé)實(shí),考之參伍。(《淮南子·要略訓(xùn)》)
    
        
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察於參伍,上圣之法也。(《史記·蒙恬傳》)
    
        
(趙廣漢)尤善為鉤踞,以得事情。鉤踞者,設(shè)欲知馬價(jià),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價(jià),以類相準(zhǔn),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shí)矣。(《漢書·趙廣漢傳)
    
        
參伍因革,通變之?dāng)?shù)也。(《文心雕龍》)
    
      
    
    
所有這許多條參伍,都可以用先於它們的《易傳》上的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來概括。參伍即是錯綜,比我們前面說到的參貳稍微衤復(fù)雜一些;它不限於由二生三,而是指從更多一些的不同事物、意見中,生發(fā)出新見來。但絕不正好便是五個,則是必須指明的。
    
        
前人注書有不辨義理而泥於數(shù)目者,見到參伍,往往生拉硬扯出三個和五個對象來湊數(shù),把好端端的思想給淹沒了,讀來令人啼笑皆非。清儒惠棟就曾指出過,漢人解參伍,皆謂三才(按,指日、辰、星)五行。”[2]其實(shí)豈止於漢人,也不盡於三才五行,如唐人司馬貞注《史記·蒙恬傳》周書曰一段,即以參伍為三卿、五大夫,把一個活生生的哲學(xué)思想,解成了死沉沉的職官圖表,其迂闊之態(tài),逗人發(fā)噱??磥硭麄兾丛氲剑瑪?shù)目字除去計(jì)數(shù)以外,還能記錄深邃的思想;尤其是這個數(shù)。
    
      
    
    

    
      
    
      
以三記錄的最神圣的思想,大概莫過於三位一體。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體說。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說法是: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天主的本性是愛。天主父是此絕對愛的自我給予;天主子是此絕對愛的自我接受與答復(fù);圣靈則是此絕對之愛的自我合一。
    
    
佛教有所謂三寶:佛、法、僧。道教有所謂玄、元、始三氣,和由元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此外許多原始的宗教如伊特魯里亞宗教、希臘宗教、羅馬宗教中,都有所謂的三聯(lián)神,即各自獨(dú)立而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三位高級神靈。儒家不是真正意義的宗教,但它在談到宇宙原始的時候,也認(rèn)為,太極元?dú)?/span>,是函三為一的。
    
        
為什么一體會分為三位,怎么樣三位而共有一體,這在人類認(rèn)識史上,也許首先是出現(xiàn)在宗教里的問題。但在其他方面,譬如說,在音樂領(lǐng)域里,我們也碰到了很奇妙的三一現(xiàn)象。
    
        
文獻(xiàn)表明,我國古樂的五音、十二律,都是和緊緊拴在一起的。最早記載五音之間數(shù)的關(guān)亻系的《管子·地員》篇說:
    
      
    
        
凡將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鍾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有(又)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這是說,五音從一開始,也就是從開始的地方開始。但是單純的一永遠(yuǎn)是一,無法開其始;於是要三之,即重衤復(fù)三次或乘以三,使一變成三。有了三,然後四次乘方,得八十一(所謂四開以合九九),是為宮音之?dāng)?shù)。然後以宮數(shù)八十一加上三分之一(三分而益之以一),得一八,是為徵音之?dāng)?shù)。再以一八減去三分之一(三分而去其乘),得七十二,是為商音之?dāng)?shù)。商音數(shù)再加上自己的三分之一(有三分,而復(fù)於其所),得九十六,為羽。羽又減去三分之一(有三分,去其乘),得六十四,便是角音之?dāng)?shù)。這便是所謂的三分損益法。
    
        
最早記載十二律律管長度及其數(shù)之關(guān)亻系的書是《呂氏春秋》,其《古樂》篇說:
    
      
    
        
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阮阝俞之陰,取竹於山解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截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
    
      
    
    
這個作律的故事本身不可考;但十二律以黃鍾為始,按三分損益法求出,則是事實(shí)。只是黃鍾之管為三寸九分,與後來習(xí)用的九寸之說不同,曾使得樂律家們大傷腦筋。從我們現(xiàn)在所討論的觀點(diǎn)來看,無論是三寸九分還是九寸,都沒有關(guān)亻系,因?yàn)樗鼈兌疾贿^是的演化數(shù)目而已。由這個黃鍾律(且以九寸為準(zhǔn))出發(fā),用三分損益的辦法,便能得林鍾(9-1/3=6寸)、太簇(6+1/3=8寸)、南呂(8-1/3=5.33寸)、姑洗(5.33+1/3=7.11寸)、應(yīng)鍾(7.11-1/3=4.74寸)、蕤賓(4.74+1/3=6.32寸)、大呂(6.32+1/3=8.43)、夷則(8.43-1/3=5.62寸)、夾鍾(5.62+1/3=7.49寸)、無射(7.49-1/3=4.99寸)仲呂(4.99+1/3=6.66寸)諸律,并於最後在高一層上回到出發(fā)點(diǎn),得半律黃鍾(6.66-1/3=4.5寸)[3]。
    
        
就這樣,五音和十二律便被說成是建基於的一套奇妙數(shù)字體系。這個三一體系,以其大致符合音律的自然頻率,可以滿足耳朵的審美要求,而有著實(shí)際使用的價(jià)值,并在事實(shí)上支配了全部中國古樂時代。直到十六世紀(jì)末葉,明宗室王子朱載土育創(chuàng)十二平均律,才以212次方=1.0108892這樣一個數(shù)目挫敗了三分傳統(tǒng),使中國樂理有了更為科學(xué)與精確的可能??上⑽茨茉趯?shí)踐中得以推行,未能真正取代三分損益說。因?yàn)椋?/span>的神圣性,實(shí)在太大了,《國語·周語》上不是說過嗎:古之神瞽,考中音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百官規(guī)儀,紀(jì)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音樂之以三為紀(jì),既然是古之神瞽考出來的天之道,當(dāng)然是不會隨隨便便就退出歷史舞臺的了。
    
        
哲學(xué)家們對於三一關(guān)亻系,另有自己的說法與看法?!肚f子·繕性》篇有曰:
    
      
    
        
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dāng)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
    
      
    
    
這是對人類社會開始前的狀態(tài)的一種設(shè)想。那時候,總的情況是混茫,一個朦朧的;這個混茫內(nèi)含陰陽,它們是;這個陰陽又處於和靜即非陰非陽亦陰亦陽的狀態(tài)之中,於是原先的一和二便成為第三態(tài);這個第三態(tài),叫做至一。這個至一,便是一體而分為三位、三位而共有一體的。一切宗教的至尊者,大概都可視同這里的至一,都是如此這般構(gòu)建起來的。
    
        
宋代哲學(xué)家在討論三一問題時,表現(xiàn)得最為理智。其中尤以張載為最,他說過:
    
      
    
            
   是謂天參。數(shù)雖三,其實(shí)一也,相成而未形也。(《易說·系辭上》)
    
        
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亦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不以太極空虛而已,非天參也。(《易說·說卦》)
    
      
    
    
所謂極或太極,指宇宙的開始;它應(yīng)該是一。但它并非空虛的一,它內(nèi)含著兩,即對立的陰陽。有一有兩,是為三。不過這個三,并沒有三個體,而只有一個體;這叫做數(shù)雖三,其實(shí)一天參。
    
        “
天參就是天然的三,天生的三;這個三,由一和兩組成,有如一個錢幣和它的兩面。因此,這個所謂的三,也正就是一;只是這個一,必須視如三,整個世界,才得活潑起來。
    
        “
天參既然是參,就應(yīng)該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或者說,是普遍的。事實(shí)也正是這樣。多年來,有人只是看到兩,只是看到統(tǒng)一物之分為兩個部份,只注意於對矛盾著的雙方的認(rèn)識,譬如說,只看到階級的斗爭、斗爭的階級,而看不到這斗爭著的兩個階級屬于同一個社會,看不到社會和階級本是一個錢幣和它的兩面;一句話,只知有兩,不知有三,於是鬧出許多人為的麻煩來。
    
        
了解了三的秘密,當(dāng)有助於我們從二分世界中解放出來。

                        樸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