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瞿利軍以其氣韻高妙的器皿件享譽玉雕界,而其近年來精心耕耘的玉雕小件也成績斐然,多件作品收獲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金獎。其作品氣質文雅,散發(fā)著江南風情、蘇作味道,而這些離不開其一貫堅持的以文養(yǎng)玉之創(chuàng)作精神。
瞿利軍:文心雕玉
《竹韻》
梅花映月
梅枝
水鄉(xiāng)秋韻
福祿壽蟋蟀盆
童子斗蟋蟀 玉牌加臂擱
談到瞿利軍,當然你會說他是一個玉雕人。但首先,他是個蘇州人,在蘇州這方水土成長,從小在樓上聽著河水中的櫓聲欸乃聲,踩著巷子間的石板路,走過如畫一般的粉墻黛瓦。 瞿利軍說,環(huán)境養(yǎng)育性情,造就愛好。從小時起,他就喜歡畫畫,崇拜明四家,這些大人物的作品其實很少能看到,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如今的瞿利軍,性情仍然溫潤,愛好依舊文雅。他收藏前賢書畫、各色文玩,讓心靈沐浴在文人藝術之中。 如此便可以理解,為何瞿利軍玉雕小件作品總有如許格調。正是江南文化氣息的涵泳和蘇州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造就了瞿利軍作品濃濃的文雅意趣。 這樣的文人意境,又是如何具體實現(xiàn)的呢?此處歸納三點。 1以畫境得意境 瞿利軍愛畫畫,愛賞畫,在玉器創(chuàng)作中也便鐘情于營造畫境。在玉雕中表現(xiàn)繪畫作品,絕不是呆板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或增或減,或繁或簡,將畫面意境表達出來。瞿利軍顯然擅長此道,其作品《竹韻》,在玉牌表面淺浮雕幾桿修竹,葉子蒼翠飽滿,竹枝挺拔清秀,竹節(jié)排列有序,頗有幾分文同畫竹的精神氣質在內。這樣的作品自然有詩情畫意,文氣氤氳。 2以俏雕得天真 中國文人素來重視天然意趣,所謂大樸而不雕,抱璞而含真。 天然一塊籽料玉石,經歷千萬年風吹日曬,流水沖蝕,形成獨有的形狀和皮色,其自然之貌乃天地間之大美,有心人絕不會焚琴煮鶴,妄加斧鑿。遇到此類天然好料,瞿利軍便與玉石長久對視,凝神聚思,審視其個性和特點,再依據形狀設計和雕琢。思維滯澀時,寧可數(shù)月不動工,可見其對“天然”二字的重視。 觀其作品《水鄉(xiāng)秋韻》,幾許黃皮恰到好處地保留著,襯托起若隱若現(xiàn)的江南水巷之境。《梅花映月》則是紅皮籽玉原石雕琢而成,借著黑色皮料琢成古梅虬曲枝干,又用黃色背景映照出月下梅花數(shù)點,令人如聞清香?!睹分Α分O計更可謂石破天驚,獨具創(chuàng)意,于玉牌極易被忽略的側面精心安排,得“墻角數(shù)枝梅”之文人意境。 3以巧思得妙趣 文人是古代精致生活的設計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美的發(fā)現(xiàn)者,他們追逐著不一樣的氣息和情趣。今天審視古文人把玩欣賞之物,常見無限巧思。瞿利軍琢玉亦不墨守成規(guī),總是別具一格。此處只說其兩組關于蟋蟀的作品,一組是和田籽料福祿壽蟋蟀盆。一塊籽料琢出大中小一套三個蟋蟀罐,蓋子上分別刻有福祿壽三字,每個蟋蟀盆配一和田碧玉雕刻的蟋蟀,可謂相映成趣,真是雅玩之物。 再有一組《童子斗蟋蟀》,創(chuàng)意令人叫絕。作者設計一個竹筒,由三部分組合而成,中間為玉牌,雕刻兩個童子斗蟋蟀的場景;兩側各為一個竹片形狀的臂擱,里頭分別琢刻正欲戰(zhàn)斗的蟋蟀一只。如此,造型可合為一體,畫面也可合二為一,見者無不贊其意趣橫生! 與瞿利軍說玉,他也三句不離文雅二字。得傳統(tǒng)之精神,融入自身對生活和美的體悟,作品便能文雅可觀。在這條文心雕玉之路上,瞿利軍依然在探索著。(春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