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痰飲瘺 (1)主證:手背痿弱,不能升舉,或手足疼痛,不可轉移,或一臂麻木不仁,時復轉移一臂,并見頭昏目眩,時欲嘔惡痰涎稀水,苔膩而滑,脈弦滑或弦澀。 (2)治法:滌痰逐飲 (3)代表方: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方》)加味。 (4)藥物:姜半夏、茯苓、枳殼、風化硝、生姜。 方中以姜半夏溫化痰飲;枳殼調理氣機,使“氣順痰自下”;更有茯苓使脾健新痰不能生,滲濕可通其滯;風化硝以去壅塞,逐去痰結則滯行,痰飲自消。若兼脾胃陽虛,合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以溫化痰飲。 (三)病案舉例 魯x x,男,3歲,1987年7月20日初診。患兒發(fā)熱數日后,漸發(fā)右腿跛行,經某醫(yī)院小兒科診斷為非典型性小兒麻痹癥,用針刺口服維生素等藥物治療,未見明顯好轉,而轉中醫(yī)治療。證見患兒低熱,輕咳有痰,渴不多飲,胃納欠佳,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中醫(yī)診斷為痿躄。證屬熱傷肺陰,煉津成痰,陰虛挾痰濕為患。治宜滋陰清熱,以除痰濕。處方:生地6克、橘絡3克、元參6克、麥冬6克、地骨皮10克、花粉6克、石斛6克、黃芩6克、竹茹6克、地龍2克、木瓜6克、牛膝6克、僵蟲2克、甘草2克。水煎服。服上方6劑后,熱降口干消失,舌苔由黃膩轉薄,胃納日有所增。效不更方,繼上方12劑,下肢行走基本恢復正常,余癥消失。改服健步虎潛丸以善后。 附:濕痰腳氣 濕痰腳氣屬腳氣病的一種,名見于《丹溪心法》。乃因濕盛生痰,濕痰下注而發(fā)為此證。 (1)主證:腿足麻木,軟弱無力,或腫脹沉重,或頭昏神疲,嘔惡納呆,或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2)治法:燥濕化痰。 (3)代表方:二陳湯(《和劑局方》)合雞鳴散(《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加減。 (4)藥物: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檳榔、木瓜、吳茱萸、生姜、紫蘇。 方中以二陳湯燥濕化痰為主,輔以雞嗚散宣壅祛濕,并酌加黨參、黃芪、山藥等益氣健脾之品,兼有肝腎虧虛者,選加杜仲、牛膝、川斷、補骨脂等。 第二章外科痰證 一、痰毒 痰毒屬于癰的范疇,是指氣血為痰毒之邪壅塞不通而成。由于發(fā)病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生于頜下的稱托腮癰,位于耳垂下,下頜角后方的又稱耳根毒,病變在兩頸側的名頸癰等等。本病是小兒時期常見外科疾病,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急性淋巴結炎。 (一)病因病機 痰毒多由外感風熱、風濕之邪,內挾痰濕互相蘊結于皮里膜外,凝聚于經絡而成。發(fā)病初為風痰交阻,化膿期為痰熱結聚,熱勝肉腐成膿,潰后邪去正復,或邪雖外泄,而氣血尚未通暢,若兼脾胃火毒上攻者,多數起于頸之兩旁及頜下,若兼肺胃熾熱,則多數發(fā)于結喉之處。在發(fā)生本病前往往有口疳、乳蛾、齲齒、或頭面瘡癤等病變存在。 (二)辨證施治 1.初期:寒熱交作,頸頜痛脹,咀嚼不便,或頸項轉則不利。局部結塊如白果大小,質地稍硬,光滑可活動,按之痛,皮色不變,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癥狀,如發(fā)熱頭痛,舌苔膩而稍黃,脈滑。 (1)內治: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2)代表方: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3)藥物: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子、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為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可合用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蒲公英、二花、地丁、天葵子、連翹)。方中荊芥、薄荷疏風;二花、連翹、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山梔子、丹皮清熱解毒;牛蒡子、夏枯草化痰散結;石斛、玄參養(yǎng)陰清熱生津。 (4)外治:外用金黃散(《醫(yī)宗金鑒》:生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花粉、甘草)或玉露散(《中醫(yī)外科學》:木芙蓉葉適量,研極細末),用菊花露或金銀花露或用冷開水調敷患處,并經常保持敷藥的濕潤。 2.化膿期:結塊增大,疼痛增劇,皮色變紅,腫勢高突,按之應指。此時全身高熱,口渴,便秘、尿赤,甚則張口困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內治:清熱化痰,和營托毒。 (2)代表方:牛蒡解肌湯(藥物見本篇)合透膿散(《外科正宗》:黃芪、川芎、炮山甲末、皂角刺)。熱盛加黃芩、生石膏,便秘加栝蔞仁、枳實、萊菔子。 (3)外治:外敷千捶膏(《中醫(yī)外科學》蓖麻子肉、松香粉、東丹、銀朱、茶油,制成藥膏),以消腫止痛,提膿祛腐。每日換藥1次,若膿成則切開排膿。 3.潰后期:膿出腫痛漸減,身熱也退,潰處膿盡而斂,遺有腫塊,約需半月左右方能消散?;蛞姖⒑笊噘|光紅、口干少津、胃納不香。 (1)內治:邪去正復,一般不需服藥。若僵塊不消宜和營養(yǎng)胃,方選四物湯(《和劑局方》: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加減,酌加石斛、玄參以養(yǎng)胃生津,兼清余熱,加夏枯草、生牡蠣以軟堅散結。若潰后舌質紅者,宜清養(yǎng)胃陰,方選益胃湯(《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加減治療。 (2)外治:潰后用九一丹藥線,即以九一丹(《醫(yī)宗金鑒》:煅石膏、升丹,藥用比例為9:1)制成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即以金黃散方藥物制成藥膏)。膿盡用生肌散(《中醫(yī)外科學》:制爐甘石、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或白玉膏(《中醫(yī)外科學》:熟石膏、制爐甘石,藥用比例為9:1)。 (三)病案舉例 劉x,男性,8歲,1981年10月6日初診?;純阂虬l(fā)熱咽痛2天,體溫38.5℃。在單位衛(wèi)生所按“上感”治療,服復方感冒靈、穿心蓮、復方撲爾敏等藥物。體溫稍有下降,咽部仍感疼痛,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如蠶豆, 壓痛明顯, 遂來醫(yī)院診治。檢查:體溫37.6℃,咽部充血,扁桃體I°腫大,雙側頸前淋巴結腫大約為2x 3厘米,質地中等,壓痛明顯,頸軟,活動受限,納差,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膩,脈濡數。西醫(yī)診斷為急性頸淋巴結炎。中醫(yī)診斷為痰毒、辨證屬外感風熱,痰火凝聚。然宜疏風清熱,化痰散結,方選牛蒡解肌湯加減。處方:牛蒡子9克、荊芥6克、玄參6克、夏枯草10克、連翹10克、梔予6克、丹皮6克、薄荷3克(后下)、蒲公英10克、天葵子6克、地丁6克、甘草3克、大黃2克(后下)。外用仙人掌搗爛加青黛敷患處。 上方服3劑后,體溫降至正常,咽痛減輕,大便通暢,頸前淋巴結質地變軟,舌苔薄白,脈濡稍數。用原方減大黃,加板蘭根10克、山茨菇10克、繼服6劑,腫大淋巴結完全消失。 二、陰疽 陰疽是由陰痰阻隔氣血,郁滯經絡所致。病變部位漫腫不紅,堅硬如石為其特征。一般起病緩慢,或伴有全身虛寒性癥狀。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頑痰阻于經絡,或為營血虛寒,寒凝痰阻,痹滯于肌肉、筋骨、血脈,以致氣血凝滯,痰瘀凝結積聚而發(fā)。 (二)辨證施治 (1)主證:一般初起都呈形如桃李,或狀如雞卵,逐漸增大,漫腫如碗,堅硬如石,成色不變或紫暗,麻木疼痛,并無焮熱,難消難潰,既潰難斂。 (2)內治:體質壯實者,治以攻逐頑痰,方選控涎丹(《三因極·病證方論》:甘遂、大戟、白芥子)。若體質虛弱者,治宜養(yǎng)營理氣,化痰消堅,方選香貝養(yǎng)營湯(《醫(yī)宗金鑒》:香附、貝母、白術、人參、茯苓、陳皮、熟地、川芎、當歸、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棗);或以溫陽散寒,化痰祛瘀之法,方選陽和湯(《外科全生集》:熟地黃、白芥子、鹿角膠、姜炭、麻黃、肉桂、生甘草)。 (3)外治:外敷散結膏(即以散結湯《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橘核、荔枝核、山茨菇、土貝母、槐花、血余炭、當歸、丹參、紅花、桃仁、馬勃、板蘭根、牛蒡子、甘草,制成藥膏外敷)?;蛲夥箨柡徒饽?《外科正宗》:鮮牛蒡子根、葉、梗,鮮白鳳仙梗,川芎,川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肉桂,草烏,地龍,僵蠶,赤芍,白芷,白蘞,白芨,乳香,沒藥,續(xù)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櫞,陳皮,蘇合油,麝香,菜油)。 (三)病案舉例 張x x,女性,48歲,1980年5月6日初診。患者左臀部生一疽,時已年余,麻木疼痛不破潰,曾用抗菌素治療未取效而前來治療??淘\:疽色紫暗,漫腫如碗,質硬,捫之不熱。此乃頑痰敗血,結聚成疽,當子以攻逐痰瘀。方選控涎丹,每日2丸,服至10日來告,陰疽已基本消盡,局部按之皮色正常,無麻木不適,舌淡脈弱,遂改用香貝養(yǎng)營湯以善后調理。 三、子痰 子痰又名慢性子癰,子疽,是以睪丸腫大形成硬結為主要證候的疾病。本病與觀代醫(yī)學的附睪結核相類似。 (一)病田病機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素體陰虧,陰虛舍空,痰居其位,或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耗傷氣血,轉為虛損,癆蟲乘虛而入侵,蔓延附睪,凝結而成。本病多繼發(fā)于其它臟器的癆病。 現代醫(yī)學認為,男性生殖系統(tǒng)結核與泌尿系統(tǒng)結核有極密切的關系,腎結核病人中約50~75%并發(fā)男性生殖系統(tǒng)結核。在男性生殖系統(tǒng)結核病人中,90%以上有腎結核。男性生殖系結核主要是附睪結核。本病多發(fā)于20~40歲的青壯年。 (二)辨證施治 木病起病緩慢,附睪逐漸腫大,常無明顯自覺癥狀,偶可引起陰囊膿感,或輕微疼痛,附睪上可捫及硬結,輸精管出現串珠狀結節(jié)。如未經治療,病情繼續(xù)發(fā)展,結核結節(jié)可發(fā)生壞死和液化,成為寒性膿腫,寒性膿腫潰破后,穿破陰囊,形成難以愈合的瘺管,流出混有干酪樣碎屑的稀薄膿液。常有疲乏消瘦,潮熱盜汗,頭暈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軟等氣血不足,腎陰虧損的證候。 1.非手術治療:附睪結核小于0.5匣米,而范圍不廣泛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 (1)初起:①內治:宜滋陰除濕,化痰通絡,方用滋陰除濕湯(《外科正宗》:川芎、當歸、白芍、 熟地、柴胡、黃芩、陳皮、知母、澤瀉、地骨皮、甘草)加減,并送服守宮、僵蠶粉(各等粉,研末)6克。飯前服,每日2次。②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玉樞丹(《片玉心書》:雄黃、朱砂、麝香、五倍子、紅芽大戟、山茨菇、續(xù)隨子),醋調或冷開水調敷患處,亦有一定的效果。 (2)潰后:①內治:肝腎陰虛者宜滋補肝腎,方選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加減。氣血兩虛者當補益氣血,方用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人參、肉桂、川芎、熟地黃、茯苓、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白芍、生姜、大棗)加減。②外治:潰后先用七三丹藥線,即以七三丹(《中醫(yī)外科學》:煅石膏、升丹,藥用比例7:3)制成藥線引流,以提膿祛腐。膿盡后用生肌散(藥物見“痰毒”篇)收口。 (3)無論是否潰破,均可加服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乳香、沒藥、當歸、麝香、墨炭),每次服4粒,每日2~3次。 2.手木治療:可行附睪切除術。 (三)病案舉例(摘自《浙江中醫(yī)雜志》一九八六年第九期) 李x x,男性,11歲。2年前自覺陰囊部輕度疼痛,并有脹墜感。2月后右側陰囊有硬塊,經某醫(yī)院診斷為附睪結核,經抗結核藥物治療2月余無效。檢查:右側附睪有l(wèi) x 2厘米硬結,呈橢園形,堅硬如石,有壓痛,同側輸精管有黃豆碎大小串珠樣結節(jié),輕度壓痛。X線胸部透視:肺部無結核征象,血沉35毫米/小時,診斷為附睪結核。證見口干思飲,面容枯瘦,唇焦咽燥,舌光紅少津,脈細數。證屬陰虛火旺,痰瘀成核。治當滋陰潛陽,化痰軟堅,方用二甲復脈湯加味(生牡蠣60克(先煎),生鱉甲、炙甘草、生地、白芍各15克、麥冬、阿膠(烊沖)各12克、火麻仁10克)。另配合守宮、僵蠶各50克,研末,飯前服6克,日服2次,20天后,面容轉豐,咽燥口干減輕,舌紅潤有津,附睪硬結似有縮小,質地微軟。繼守前方,酌減其量,守宮、僵蠶粉仍如上吞服。30天后,面如常人,食欲增加,舌質紅潤,附睪硬結,輸精管結節(jié)消失??钟步Y再次復發(fā),再給守宮、僵蠶粉劑,服法如前,2個月后追訪,健康如常。 四、寒痰疝證 寒痰疝證屬于疝證類型之一,是指由于寒痰凝注肝經所致的睪丸硬腫冷痛為特征?,F代醫(yī)學的副睪炎在發(fā)病的某些階段可參考本篇辨證施治。 (一)病因病機 《丹溪心法》指出,“疝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又說,“夫疝,痛有定處,是有形之積也,非痰食血相聚而何”?《證治匯補》更進一步指出,“疝,本濕熱痰瘀,乘虛下沉,變加外寒所束,經脈收引,相搏而痛”。由此可見,寒邪客于肝經,濕痰下注,凝結成亂發(fā)為本病。 (二)辨證施治 (1)主證:睪丸腫脹、墜疼,連及小腹疼痛,得熱則舒,睪丸尾部可觸及一圓錐狀硬結,伴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弦遲。 (2)內治:溫陽散寒,化痰軟堅。 (3)代表方:橘核丸(《濟生方》: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樸、木通、枳實、元胡、桂心、木香)。方中橘核、海帶、海藻、昆布化痰軟堅;川楝子、厚樸、枳實、木香疏肝理氣解郁;桂心溫經散寒;元胡、桃仁、木通祛瘀通絡止痛。寒邪重者,可加附子,烏藥以溫經散寒止痛,加大貝、白芥子以增強化痰軟堅之力。若痰濕轉熱者,原方去桂心,加知母、黃柏。久病瘀血內停者,合用失笑散(靈脂、蒲黃)以活血消瘀。 (4)外治:外敷散結膏(藥物見“陰疽”篇),敷至2小時取出,每日1次。 (三)病案舉例 秦x x,男性,52歲,干部。1984年8月12日初診?;颊咦杂X睪丸腫脹疼痛1年余,得溫則舒,陰囊濕冷,曾經泌尿外科檢查,發(fā)現右側睪尾部可觸及一圓條索壯硬結。診斷為副睪炎,遂前來求治。證見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泄,尿清量多,舌淡苔薄白,脈沉弦。診斷為寒痰疝證。辨證屬陽虛寒盛,痰濕凝結肝經。治擬溫陽散寒,化痰軟堅,疏理肝氣。處方:橘核10克、川楝子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白芥子12克、元胡10克、烏藥15克、大貝母l5克、枳殼10克、青皮6克、附子10克(先煎)、葫蘆巴10克、小茴香l0克、甘草5克。患者服上方6劑而取效,繼服18劑告愈。 五、痰濕流注 痰濕流注為流注病的一種,是發(fā)于肌肉深部的多發(fā)性膿腫。其特征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fā)于四肢軀干肌肉豐厚的深處,并有此處未愈它處又起的現象。 (一)病因病機 痰濕流注之成,乃因脾虛氣弱,痰濕內阻,復感邪毒,流注于皮里膜外,營衛(wèi)肌肉之間所致。正如《醫(yī)宗金鑒》指出,“蓋人之氣血,每日周身流行,自無停息,或因流痰,或因瘀血,或因風濕,或因傷寒汗后余毒……致令氣血下行,故名流注”?!夺t(yī)學入門》指出,“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蚪Y核或浸腫,皆因素有痰火,或外感風寒,邪氣流行,至其痰注之處而發(fā),或內傷郁怒,以致痰火驟發(fā)……”。說明本病是由正氣不足,外邪觸動宿痰而發(fā)。 (二)辨證施治 1.初期:初起患處肌肉疼痛,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扶之如綿,或自行消散,或轉注它處,伴有寒熱,周身關節(jié)疼痛,食欲不振,胸脘痞悶,苔膩,脈滑等癥。 (1)內治:宜健脾化痰,解毒祛邪。 (2)代表方:木香流氣飲(《和劑局方》:半夏、陳皮、姜厚樸、青皮、甘草、香附、紫蘇葉、人參、赤茯苓、草果仁、肉桂、莪術、大腹皮、丁香皮、檳榔、木香、藿香、木通、生姜、大棗)加減,若熱象明顯,去人參、肉桂,加二花、連翹、蒲公英、地丁以清熱解毒。若發(fā)于夏秋之間,兼感暑濕者,加佩蘭、青蒿或合用六一散(《傷寒標本》滑石、甘草)。若挾瘀血停滯者,加丹參、桃仁、紅花。發(fā)于髂窩部位者,加蒼術、苡仁。 (3)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或配合隔姜灸,以促其消散。 2.成膿期:膿成后腫塊增大,疼痛加劇,約2周左右中央變軟,按之有波動感,兼見壯熱,汗出,苔黃膩,脈滑數。 (1)內治:宜化痰祛濕,托毒透邪,方選木香流氣飲加天花粉、浙貝、皂角刺、炮山甲以潰膿托毒透邪。熱盛者合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苓、黃柏、梔子)。 (2)外治:宜切開引流。 3.潰膿期:潰后流出稀濃液,腫硬疼痛漸消,熱退納增,膿盡瘡口愈合。 (1)內治:宜溫補外托。 (2)代表方:托里消毒丹(《醫(yī)宗金鑒》:生黃芪、皂角刺、金銀花)。方中生黃芪益氣健脾以扶正,皂角刺潰膿以托毒外出,金銀花解毒以消余熱。若流膿稀薄,日久不斂者,宜補益氣血,方用人參養(yǎng)營湯(《和劑局方》:黨參、白術、炙黃芪、炙甘草、陳皮、肉桂心、當歸、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白芍、大棗、生姜)。 膿盡后的須用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人參、茯苓、白術、陳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大棗、生姜),送服小金丹(藥物見“子痰”篇)以絕后患。 (3)外治:潰膿期先用八二丹藥線,即用八二丹(《中醫(yī)外科學》:煅石膏、外丹,比例為8:2)制成藥線引流。膿盡后用生肌散(藥物見“痰毒”篇,生肌散中宜加入少量姜炭灰),均以紅油膏(《中醫(yī)外科學>):凡士林、九一丹、東丹)或太乙膏(《外科正宗》:肉桂、白芷、當歸、玄參、赤芍藥、生地黃、大黃、土木鱉、阿魏輕粉、槐枝、柳枝、血余、東丹、乳香、沒藥、麻油,制成膏藥)外敷患處。 六、流痰 流痰是骨與關節(jié)慢性破壞性疾病。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可在病變附近或較遠的空隙處形成膿腫,膿腫形成時可以流竄到身體各部,破潰后可形成痿管,膿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本病好發(fā)于兒童及少年,發(fā)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為下肢、上肢。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骨與關節(jié)結核或伴有寒性膿腫。 本病特點是,好發(fā)于骨與關節(jié),起病很慢,化膿亦遲,潰后不易收口,病久可出現虛勞現象,故又有骨癆之稱。因病在骨與關節(jié),故多損傷筋骨,輕則形成殘廢,重則危及生命。 在古代文獻中,因本病的發(fā)病部位不同,其名亦異。如發(fā)生在脊背的叫龜背痰,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生在環(huán)跳部位的叫附骨痰,生在膝部的叫“鶴膝痰”,生在足踝的叫“穿拐痰”等。 (一)病因病機 本病無論生于何處,均與腎臟的虧虛有密切關系。因為“腎主骨”腎強則骨易合而骨質堅強,外邪不易侵犯,反之則生長障礙而骨質疏松,給外邪以可乘之機。因此,若先天不足,骨酪柔嫩或勞倦過度,腎臟虛衰,骨骼空虛,或因跌仆損傷,致使氣血失和,風寒乘虛侵襲痰濁凝聚,留于骨骼,發(fā)為本病。 總之,本病乃本虛標實之證。本虛者,乃先天不足,腎虧骼空,標實者,乃氣血失和,痰濁凝聚。由此使得此發(fā)病較緩,病程漫長,后期病情復雜,預后較差。 (二)辨證施治 1.主證 (1)初期:患處隱痛,局部無異常(不紅不熱不腫脹),或微有寒熱,漸至形體消瘦。繼而關節(jié)活動障礙,動則疼痛加劇。 (2)中期(釀膿期):患處(原發(fā)或繼發(fā)部位)皮膚漸浙腫起,皮色不變或稍有改變,若膿已成,則見患處透一紅點,按之軟而應指,全身發(fā)熱,朝輕暮重。 (3)后期(潰膿期):患處潰破,時流稀膿濁水,或夾有敗絮樣物質,久則瘡口凹陷,周圍皮色紫暗,形成漏管,不易收口。如病變在四肢者,則肌肉日漸萎縮,病變在頸椎、胸椎、腰椎者,則四肢強直不遂,或癱瘓不用,甚至二便失禁。若病久元氣不支,則身體日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萎黃或?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質稍淡,苔薄白或薄膩,脈細滑無力或虛大,此屬氣血兩虧。如午后潮熱,夜間盜汗,口燥咽干,食欲不振,或咳痰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乃屬陰虛火旺。到此階段,則漸成骨癆,預后較差。若脾胃功能尚可,亦有治愈之可能。 總之,從整個病變過程來看,其始為寒痰凝滯,進而郁久化熱,痰熱釀膿破潰,日久而致氣血兩虧,陰陽俱虛(以陰虛火旺為多見)。 2.治法 (1)內治:本證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自始至終當以扶正祛邪為治。早期治以益氣溫腎經,散寒化痰,方用陽和湯(《外科全生集》:熟地黃、白芥子、鹿角膠、姜炭、麻黃、肉桂、生甘草)加味。中期當宜扶正托毒,用透膿散(《外科正宗》:生黃芪、穿山甲、川芎、當歸、皂角刺)加味。后期屬氣血兩虛者,當氣血雙補,方用人參養(yǎng)榮湯(《和劑局方》:黨參、白術、炙黃芪、炙甘草、陳皮、肉桂、當歸、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白芍、大棗、生姜),酌加補腎之品,如川斷、桑寄生、狗脊、懷牛膝、川杜仲、鹿角粉等;屬陰虛火旺者,當宜滋補肝腎,退熱除蒸,方用清骨散(《證治準繩》: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加減。自汗者,酌加黃芪、浮小麥、牡蠣、龍骨等;盜汗者可合用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黃芪);咳痰帶血者,選加沙參、百合、麥冬、川貝、丹皮、仙鶴草、三七參等。 歷代醫(yī)家在治療流痰中,常用蜈蚣、僵蠶、全蝎以解毒消堅,化痰通絡,搜透經絡中之痰濁?,F代藥理學實驗,業(yè)已證實了上述蟲類藥物的解毒作用。蜈蚣由于內含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僵蟲、全蝎既長于熄風定痙,而且有化痰散瘀解毒、醫(yī)治頑疽、惡瘡之功。三味昆蟲藥物合用,使消痰通絡作用更為顯著,故在辨證處方中每使其間,屢起沉疴。 此外,在各期無明顯虛象時,可選用鹿角粉、小金片(成藥),同時可酌情配合使用西藥抗結核藥。由于病程較長,除了積極治療外,并應注意休息和加強營養(yǎng)。 (2)外治:初期可用陽和解凝膏外敷。中期膿成者可穿刺抽膿。后期潰后先用五五丹(煅石膏、升丹,藥用比例5:5)藥線提膿祛腐、外敷紅油膏,如形成竇道,創(chuàng)口過小,膿出不暢,可用生肌散收口。還應根據不同情況,采用病灶清除術或關節(jié)融合術等。 (三)病案舉例(摘自《奇難·雜癥》) 黃x x,女,58歲,1982年6月21日初診?;颊咚伢w羸弱,腰脊酸痛已10年。3年前在某醫(yī)院攝片,確診為第1~3腰椎結核及腰椎骨質增生。1980年秋,右腰部出現一個瘺管口,滲液、微痛,長期服用各種抗癆藥及中藥,未見效。近兩月來感腰酸痛無力,夜間尤劇。腰及下肢畏寒,入夜如冰,小便頻數而來診。檢查:身體消瘦,面色蒼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第2腰椎微突,右腰部肌肉板硬,第2腰椎右側旁開4厘米處有一黃豆大瘺管口,滲液清稀,四周肌肉微凹陷,皮色蒼白,按之不痛。X線攝片:腰椎1~3椎體骨質破壞,椎體邊緣不整,間隙消失,3~5腰椎骨呈唇形狀改變?;灒貉喊准毎倲?000/立方毫米(6x109/升),中性72%(0.72),淋巴28%(0.28),紅細胞390萬/立方毫米(3.9x1012/升),血紅蛋白8.5克%(85克/升)。血沉48毫米/小時。小便常規(guī)無異常。診斷為流痰(腎腧虛痰)。辨證為命門火衰,痰毒凝結,骨骼損傷。 內治:補腎壯陽,溫通經脈,消痰散結。處方以附桂溫消湯加減:熟附子18克、肉桂3克(焗服),鹿茸躉60克(先煎1小時)、熟地黃24克、守宮3條、白芥子9克、姜炭9克、黃芪24克、補骨脂12克、菟絲子9克、蜈蚣3條。水煎服,復渣再服,每日1劑。 外治:丹火透熱療法,用五虎丹座。選右腎俞,三焦俞、志室穴。透熱至局部溫熱感為度,時間3~5分鐘,后用消毒紗布敷蓋,膠布固定3~4小時取下,每日1次。用以上丹火透熱法及服中藥治療10天后,腰脊酸痛、潰口滲液消失,腰及下肢畏寒亦漸減輕。再按原方加紫河車18克,治療1個月后潰口生肌,凝寒消失,腰漸有力,體重增加。共服藥100劑后,諸癥消失,復查血沉18毫米/小時。X線攝片復查:第1~3腰椎上方骨橋形成,且有骨質融合,骨橋形成,病灶穩(wěn)定。 七、瘰癘 本病俗稱子頸、老鼠瘡、鼠瘺等。好發(fā)于頸部及耳后,也可延及頜下及腹部。結核累累如貫珠狀,小者為瘰,大者為癘,合稱瘰疬。起病緩慢,初起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延之數年,可不增大,不潰破,也可增大,或數枚粘連,或破潰流膿濁水,每夾有敗絮樣物質,常此愈彼潰,形成竇道。本病即現代醫(yī)學所稱的淋巴結核,以兒童發(fā)病率高,次為青少年。 瘰疬之名,首見于《靈樞·寒熱篇》,以后歷代文獻多有記載,且名稱較多。如從經絡部位命名的,有生于項前屬陽明經的名為痰疬,生于頸項兩側屬少陽經名為氣疬等,如以形態(tài)命名的,有累累如貫珠的名為瘰疬,三五堆疊的名為重瘰疬等等。其病名雖多,其病因,癥狀和冶廳基本是一致的。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成因,先由肝氣郁結,脾失健運,痰熱內生,或肺腎陰虧,痰火凝結等內在因素,癆蟲(結核桿菌)得以乘虛侵入。正如陳無鐸指出,“瘰疬之癥,多起于痰,而痰塊之生,多起于郁,未有不郁而生痰者,未有無痰而成瘰疬者”。 (二)辨證施治 1.主證 (1)初期:瘰疬大如豆粒或小指頭,單個或多個散在,皮色不變,按之堅韌,推之能動,不熱不痛。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或者具有精神不振,胸悶脅痛,腹脹納呆等肝脾失調的癥狀。 (2)中期:瘰疬逐漸增大,與表皮粘連,或數個相鄰的瘰疬融合成塊,推之不能活動。若已釀化成膿時,則表皮轉成暗紅色而微熱,神疲肢困,厭食納呆等癥。 (3)后期:化膿之瘰疬潰破后,流濁水膿液,夾有敗絮樣物質,日久形成竇道,空腔瘡面灰白色,周圍皮膚紫黯。如果膿水轉厚,肉芽轉成鮮紅色,表示即將愈合。此期因日久不愈,以致氣血虛弱,肺腎虧損,故見潮熱,咳嗽,盜汗,或面色蒼白,頭暈,氣短乏力等癥。 本病一般預后較好,但也常因體虛而易復發(fā)。 2.治法 (1)內治;初期宜健脾化痰,疏肝養(yǎng)血之法,方用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用消瘰丸(《醫(yī)學心悟》:玄參、煅牡蠣、貝母),中期仍以健脾化痰,疏肝養(yǎng)血,佐以托毒透膿。方如上加生黃芪、皂角刺、炮山甲,潰后減柴胡。后期宜補益肺腎,用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加地骨皮、夏枯草、川貝、玄參、牡蠣。潰后膿水淋漓者,宜補養(yǎng)氣血,排膿生肌為主,用八珍湯(《正體類要》: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加桔梗、白芷、花粉,或香貝養(yǎng)榮湯(《醫(yī)宗金鑒》:香附、貝母、白術、人參、茯苓、陳皮、熟地、川芎、當歸、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棗)。 體質不虛弱者,不論初起或潰后,均可服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乳香、沒藥、當歸、麝香、墨炭),內消瘰疬丸,或夏枯草膏(均為成藥)。如有虛象時,可服八珍丸,或當歸補血丸等中成藥配合治療。 (2)外治:初期、中期可在瘰疬上敷沖和膏(《外科正宗》:炒紫荊皮、炒獨活、炒赤芍、石菖蒲、白芷、蔥頭煎湯或熱酒調敷)或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也可加黑退消(《中醫(yī)外科學》: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磁石、公丁香、肉桂、制乳香、制沒藥、制松香、硇砂、冰片、麝香)蓋貼。后期已潰者,用七三丹(藥物見“子痰”篇)或八二丹(藥物見“濕痰流注”篇)摻入藥棉納入漬口,外敷紅油膏(藥物見“濕痰流注”篇),如肉芽紅活,則用生肌散,白玉膏(藥物均見“痰毒”篇)。如有空腔或竇道時,可用千金散藥線(《中醫(yī)外科學》:煅白砒、制乳香、制沒藥、輕粉、飛朱砂、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黃、醋制蛇含石)以去腐生肌,亦可手術將壞死組織刮除。 (三)病案舉例(摘自《河南省名老中醫(yī)經驗集錦》) 張x x,女,19歲。于一九七O年春就診。罹疾數載,周身淋巴結潰破,左乳房巳爛掉。在北京某醫(yī)院治療半年,無效出院。診見,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精神疲憊,食欲不振。頸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淋巴結如串珠,有的潰破,膿水淋漓不斷。未潰破者小如杏核,大如桃核。舌質淡紅,脈沉細無力。辨證:脾氣虛弱,化源不足,加之日久膿水淋漓不斷,從而耗傷氣血,津化為痰,凝聚為患。治則:補氣養(yǎng)血,化痰散結。方藥:香貝養(yǎng)榮湯加減,黨參10克、茯苓9克、白術10克、甘草5克、當歸10克、杭芍15克、熟地15克、香附6克、貝母10克、桔梗3克、陳皮5克、丹參15克、黃芪15克。水煎服。 外用結核膏藥貼敷,潰破處用甘草、銀花煎水外洗,后擦九味生肌散。 按上方治療1月后,病情大有好轉,潰破處全部愈合,未潰破者逐漸縮小,部分已經消失。藥雖中的,然時延日久,擬宗上方加夏枯草15克、何首烏15克、玄參10克。繼服。對未消散的結核采用火針穿刺,效果顯著。連續(xù)治療5個月,服藥10余劑而痊愈。 八、癭 癭如纓絡之狀,環(huán)頸繞喉之病也。發(fā)于頸部,漫腫或結塊,但多皮色不變,纏綿難消,且不破潰。相當于現代醫(yī)學所稱的單純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瘤。 此病古醫(yī)籍記載有:氣癭、肉癭、血癭、筋癭、石癭等。臨床以氣癭、肉癭為多見,其次為石癭。其中氣癭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單純性甲狀腺腫,肉癭相當于甲狀腺瘤,石癭相當于甲狀腺癌。 (一)氣癭 氣癭多由情志郁結或水土因素所致。初起一般無全身癥狀,頸部呈彌漫性腫大,腫勢漸增,邊緣不清,皮色正常,且不疼痛,按之皮寬而軟,若腫脹過大并下垂者,有局部沉重感。若壓迫氣管,輕則在劇烈活動時感到呼吸困難,重則靜臥時亦有喘鳴,也可見聲音嘶啞等。以女性青年為多見。 (1)內治:理氣解郁,化痰軟堅,健脾除濕。 (2)代表方:四海解郁丸(《瘍醫(yī)大全》:青木香、陳皮、海帶、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方中青木香、陳皮理氣解郁;海帶、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化痰軟堅。可酌加柴胡、枳殼、蒼術、云苓以增強理氣健脾除濕之力。亦可配合西藥碘劑治療,現代藥理究竟認為:海帶、海藻、昆布含碘量較高,故為治療癭病的首選藥物。 (3)外治:針灸及手術治療。 (二)肉癭 肉癭乃由憂思郁怒、濕痰凝結而成。癥見結喉正中附近有單個腫塊,狀如覆碗,表面光滑,軟如棉。硬如饅,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按之不痛,生長緩慢,始終不潰,一般無全身癥狀。若腫塊增大而壓迫氣管,可引起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可伴有急躁易汗,胸悶心悸,手顫,女子月經失調,脈數或脈弦數。也有多食善饑而體瘦、神庋乏力、脫發(fā),便溏等癥,多見于40歲以下女性患者。 (1)內治:開郁化痰,佐以軟堅。 (2)代表方,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獨活、海帶、甘草)。胸悶不舒加香附、郁金;脈數心悸易汗加茯神、棗仁、熟地;手、舌震顫加鉤藤、珍珠母、白芍;能食善饑加生石膏、知母;消瘦乏力便溏加白術、山藥、扁豆;月經不調加鹿角片、肉蓯蓉、坤草、菟絲子;腫塊堅硬加赤芍、露蜂房;全身癥狀不明顯者,可以湯藥與丸藥交替使用,選用小金片(《中醫(yī)外科學》:馬錢子、地龍、全蟲、制附子、姜半夏、五靈脂、制乳香、制沒藥),逍遙丸(藥物見“瘰癘”篇),芋艿丸(《中醫(yī)外科學》:香梗芋艿適量、海蜇漂淡、荸薺煎湯泛丸)。 (3)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摻桂麝散(《藥蘞啟秘》:麻黃、細辛、肉桂、牙皂、生半夏、丁香、天南星、麝香、冰片)。必要時可采用手術治療。 (三)石癭 石癭乃由情志內傷,肝脾氣逆,以致氣郁濕痰瘀血凝滯而成??衫^發(fā)于肉癭,頸部多年存在的腫塊,突然迅速增大,堅硬如石,凹凸不平,隨吞咽動作移動減少或推之不移,并伴有疼痛,聲音嘶啞,甚則出現呼吸團難,吞咽困難等氣管、食管、聲帶受壓癥狀,頸部可有瘰癘腫硬,多見于40歲以上的女性患者。 (1)內治:化痰開郁,行瘀軟堅。 (2)代表方:海藻玉壺湯(藥物見前)加當歸、三棱、莪術、蛇六谷、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以增強行瘀軟堅散結之力。 (3)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摻阿魏粉。 (四)病案舉例 例1.黃x x,男性,49歲,干部,1986年10月12日初診?;颊呓?月左頸部出現一個雞蛋大腫塊,自覺精神緊張,脾氣日漸急躁,心悸,手足心出汗,曾在某醫(yī)院進行T3、T4、甲狀腺吸131碘率測定均偏高,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亢進。遂前來診治。除上癥外,舌紅苔微黃而膩,脈弦滑,診為氣癭。辨證屬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煎灼津液成痰,痰氣交阻,結于頸部而成,治擬疏肝理氣,化痰軟堅散結。處方:丹皮15克、梔子15克、郁金12克、浙貝10克、夏枯草15克、遠志6克、貓爪草15克,素馨花10克、棗仁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元參15克、海浮石30克(先煎)。 服上方12劑后,自覺心悸癥狀減輕,情緒較前穩(wěn)定,頸部腫塊明顯變軟縮小。按上方素馨花加至20克、加海蛤粉30克、五味子10克,以增強藥力?;颊咭陨戏匠鋈耄委焹蓚€月余,頸部腫塊消失,諸癥皆除,兩次復查T3、T4均正常。 例2;鐘x x,女性,36歲,1979年6月28日初診。主訴頸部發(fā)現腫物3個月,伴有壓迫感及胸悶不舒。起因婆媳不睦.漸致夫妻不和,精神屢受刺激,故平素心煩急躁,善嘆息,以后發(fā)現頸部有一腫物,如核桃大,近來增大明顯,并有壓迫及胸悶感。曾作同位素掃描,提示甲狀腺體積增大,為溫結節(jié)。診斷為甲狀腺瘤,西醫(yī)主張手術切除,患者不予接受,遂前來求治。檢查:腫物表面光滑,中等,舌質暗紅,苔膩,脈弦細。按中醫(yī)辨證,診斷為肉癭,屬肝郁氣滯,痰瘀凝結,治擬理氣活血,化痰散結。處方:柴胡10克、橘葉10克、郁金10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梔子15克、元參15克、生牡蠣3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香附12克、川芎10克、枳殼10克、土元10克、甘草5克。上方服12劑,腫塊明顯減小,癥狀減輕。繼續(xù)按上方加減治療近2個月,腫塊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fā)。 九、瘤 瘤乃贅生物,泛生于機體各處,或發(fā)于皮肉之間,或發(fā)于筋骨之內。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一部分腫瘤疾患,其中大部分屬于良性腫瘤或囊腫,少數屬于惡性腫瘤。 古代文獻多分為六瘤:氣瘤、肉瘤、脂瘸、筋瘤、血瘤、骨瘤。祖國醫(yī)學認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因此瘤的形成,多與痰凝血瘀有關,其中與痰濁關系最密切的,多見氣瘤、肉瘸、骨瘤、脂瘸。氣瘤類似現代醫(yī)學的多發(fā)性纖維瘤,肉瘤與現代醫(yī)學的肉瘤并不相同,它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脂肪瘤或肌纖維瘤之類,脂肪瘤相當于皮脂腺囊腫,骨瘤相當于骨肉瘤。 (一)氣瘤 氣瘤因肺氣失宣,以致痰氣凝結,營衛(wèi)不和而成。本病多發(fā)于軀干部,也常見于面部及四肢。多少不一,大小不等,少的幾個,多的可達數十上百,小的如豆,大的如卵,或大如拳頭而下垂,質地柔軟,用手壓之凹陷.放手即能彈起,皮色不變,表面平滑,并不疼痛。 (1)內治:宣肺調氣,化痰散結。 代表方:通氣散堅丸(《醫(yī)宗金鑒》:人參、桔梗、川芎、當歸、花粉、黃芩(酒炒)、枳實(麩炒)、陳皮、制半夏、白茯苓、膽南星、貝母(去心)、海藻(冼)、香附、石菖蒲、甘草)。方中桔梗、枳實、陳皮、香附宣肺調氣;半夏、茯苓、南星、貝母、海藻、菖蒲化痰散結。 (3)外治:若瘤體過大而妨礙活動,或瘤發(fā)于面部而有損容貌,可手術切除。 (二)肉瘤 肉瘤因脾失健運,濕痰內生,氣血凝結而成,癥見初如桃栗,漸大如拳,其根寬大,柔軟如棉,按之可以壓扁,推之可以移動,也有的堅實柔韌如饅,皮色不變,無熱無痛,亦無全身癥狀。 (1)內治:健脾化痰,益氣開郁。 (2)代表方:歸脾湯(《婦人良方》:當歸、黃芪、白術、茯苓、人參、龍眼肉、木香、炒棗仁、遠志、炙甘草)合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歸脾湯以健脾益氣為主,二陳湯以化痰開郁為輔,兩方合用,相得益彰。也可配合小金片(藥物見“癭”篇)內服。 (3)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摻黑退消(藥物見“瘰癘”篇)。瘤體過大可手術切除。 (三)骨瘤 骨瘤乃腎氣不足,易為寒濕挾痰入骨瘀凝而成。好發(fā)于管形長骨干骺端。良性者癥狀不明顯,發(fā)展緩慢,惡性者病初局部隱痛,繼則疼痛難忍,如錐刺樣,入夜尤甚,生長迅速,腫塊推之不移,堅硬如石,與骨相連,皮色紫暗,局部發(fā)熱感,淺表靜脈怒張,伴有低熱、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貧血等癥。 (1)內治:補益腎氣,化痰破堅。 (2)代表方:調元腎氣丸(《醫(yī)宗金鑒》:生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白茯苓、澤瀉、麥冬(去心)、人參、當歸身、煅龍骨、地骨皮、知母、黃柏(鹽炒)、炒砂仁、木香、鹿角膠、蜂蜜)。方中藥物以補腎益氣為主,可酌加白花蛇舌草、鹿銜草、石見穿、威靈仙、金蟲,以增強化痰破堅之力。疼劇者加元胡末或血竭粉吞服。 (3)外治: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摻黑退消(藥物見“瘰癘”篇)。 (四)脂瘤 本病俗稱豆腐渣瘤,由濕痰凝聚肌膚而成。常發(fā)于頭面、項背、臀部等處,腫物位于皮膚表層內,小如豆粒,大如柑橘、雞蛋,界限明顯,形圓質軟,推之可移,中央有一個凹陷小坑,略帶黑氣,用力擠之,可有豆腐渣樣物質溢出,且有臭氣,生長緩慢,一般無自覺癥狀。 (1)內治: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2)代表方: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白芥子、炮山甲、生牡蠣、牙皂,以消痰軟堅、祛瘀散結。有繼發(fā)感染時,加用清熱解毒之劑。 (3)外治:臨床常以手術摘除為主。瘤體小或無感染者,也可不治。 (五)病案舉例(摘自《河南省名老中醫(yī)治療集錦》) 楊x x,男性,50歲,干部,1972年12月20日初診。主訴左胸腫塊刺痛一年。1971年10月,發(fā)現左胸部腫塊,如豆粒,服藥好轉。1972年元月腫塊擴大,如柑橘,省某醫(yī)院提出須作胸肌廣泛切除術,患者畏懼,3月在洛陽某醫(yī)院作囊腫摘除術,術后3個月腫塊又增大如胡桃。于1972年10月作第2次手術,1個月后肺塊又出現,并發(fā)展如拳頭大,腫疼難忍,而來求診?,F癥:左胸腫塊,紅腫刺痛,胸悶氣短,腹脹食少,身倦乏力。檢查:面色少華,腫塊形圓質軟,可以推動,界限明顯,中央有凹陷,色微黑,擠之有腐渣樣物質溢出,有臭味,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弦滑。診斷為脂瘤。辨證:肝郁脾虛,痰血凝結。治法:疏肝理脾,軟堅散瘀,方選加味逍遙散(當歸12克、白芍15克、白術9克、茯苓15克、柴胡6克、香附9克、青皮9克、枳殼9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穿山甲9克、廣木香6克、半夏9克)。 1973年3月22日二診。上方服30劑后,腫塊開始軟消,剌痛減輕,食欲增加,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照上方加菖蒲9克、西茴9克、牙皂3克、牡蠣21克、白芥子9克。 9月15日三診。上方服藥50劑,腫塊全消,面色紅潤,精神飽滿,諸癥痊愈。經9年隨訪,腫塊末發(fā),身體健康。 十、乳核(附:巨乳癥) 乳核亦即乳中結核,是指乳房中的硬結腫塊而言。其中包括多種性質的疾病。根據文獻記載及臨床所見,主要有乳癖、乳癘、乳痰(乳癆)、乳巖四種。 (一)乳癖 乳癖是青壯年婦女乳房中常見的慢性腫塊,病程長短不一,少數病例可轉化為乳巖。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乳房纖維瘤,乳房囊性增生病等。 1.病因病機: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情志內傷,肝郁痰凝,積聚乳房胃絡,思慮傷脾,郁怒傷肝,沖任不調,氣滯痰凝而成。現代醫(yī)學認為與內分泌紊亂,黃體激素的分泌減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對增高有關。 2.辨證施治 (1)肝郁痰凝型:常見于青年婦女,多發(fā)生于一側乳房,一般為單個發(fā)生。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乳房纖維瘤。 ①主證:腫塊常發(fā)生于乳房外上方,形似桃核或雞蛋大,成色不變,質地堅實,表面光滑,邊界清楚.不與皮膚粘連,推之移動,無痛無熱,或輕微脹痛,腫塊增長緩慢且不破潰(若迅速增大者,當警惕癌變)??砂橛行貝灢皇妫臒┮着?。舌質正常或稍紅,苔白膩,脈弦滑。 ②治法:疏肝理氣,化痰軟堅。 ③代表方:乳核內消片(《古今名方》:柴胡、當歸、郁金、橘核、山茨菇、香附、漏蘆、夏枯草、茜草、赤芍、青皮、絲瓜絡、甘草)。胸悶者加栝蔞、枳殼;乳房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橘葉;若有肝火痰熱之象者,加丹皮、梔子、竹茹、黃連、天竺黃、海蛤殼。另外,艿芋丸、小金片(藥物均見“癭”篇)也可配合使用。 (2)痰凝血瘀型:常見于中年以上婦女,單側或雙側乳房均可發(fā)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慢性乳腺增生病。 ①主證:腫塊質地韌實或囊性感,境界不清,推之可移動,每隨喜怒而消長。患者自覺經前期增大且脹痛明顯,經后縮小且脹痛減輕并消失,皮色正常,或呈藍色改變,個別患者可見乳頭流出黃綠色,棕色或血性液體,并可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經不調,量少色淡或色紫有塊,或閉經等。也可見胸悶不舒,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舌質正?;虻担蛞婐鳇c,苔白或膩,脈沉弦或沉細。 ②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結。 ③代表方:清肝解郁湯(《外科正宗》:當歸、生地黃、白芍、制香附、象貝母、青皮、半夏、茯神、梔子、桔梗、陳皮、川芎、木通、遠志、蘇葉、生姜、甘草)。胸悶者合栝蔞、薤白;痛甚者加元胡、郁金;也可用鹿角粉合小金片(藥物見“癭”篇)予以配合治療。 (3)乳癖外治法: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加黑退消(藥物見“瘰癘”篇),每周換1次。如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或迅速增大者,可手術治療,并送病檢,以明確診斷,進一步處理。 (二)乳痰 乳痰又名乳癆,屬現代醫(yī)學的乳房結核。臨床并不常見,多發(fā)生于20~40歲的婦女,以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發(fā)病率較高。 1.病因病機:本病多由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肝氣郁滯,氣郁化火,肺陰不足,灼津為痰,痰火凝結,或肝郁化火耗陰生痰而致?,F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結核桿菌感染的疾病。 2.辨證施治:《外科大成》對本病的證治作了較詳的論述:“乳房結核,初如梅子,數月不療,漸大如雞子,串延胸脅,破流稀膿白汁而內實相通,外見陰虛等證。初起宜隔蒜灸之,紺珠膏貼之,蔞貝散消之,已成者用栝蔞散調之,兼八珍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補之,必見陰虛等證,兼用六味地黃丸料,以培其本?!贝藶楹笕怂?BR>(1)主證:本病初起,乳中結核如梅李,硬而不堅,推之可移,皮色如常,不痛或微痛,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 至成膿期,結核增大,皮色微紅而腫,隱痛或壓痛,常經數月之久,結核逐漸變軟成膿。也可見乳頭溢膿或溢血,此為病灶蔓延到乳腺管所致。 潰破后,流出稀薄白膿,腐肉不脫,極難收口,形成空腔或竇道,周圍膚色暗紅。并可見午后潮熱,干咳顴紅,形瘦食少,脈細數等。 (2)內治:初期宜疏肝解郁,化痰軟堅,方用逍遙散 (《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陳皮、云苓、炙甘草);成膿期宜扶正托里透膿,方用透膿散(《外科正宗》:黃芪、川芎、當歸、炒穿山甲末、皂角刺)加減,潰后宜補益氣血,方用歸脾湯(《婦人良方》:當歸、黃芪、人參、白術、龍眼肉、炒棗仁、木香、茯苓、遠志、炙甘草)酌加全栝蔞、橘絡、皂刺等化痰通絡之品。若陰虛內熱者,偏于陰虛,方用百合固金湯(《醫(yī)方集解》:百合、玄參、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白芍、貝母、桔梗、當歸、甘草)加減。內熱盛者,方用清骨散(《證治準繩》: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酌加夏枯草、玄參養(yǎng)陰清熱化痰。 另外,各期均可配合服用小金丹(藥物見“子痰”篇)或芩部丹(《中醫(yī)外科學》:黃芩、百部、丹參)。臨床也曾有這樣的治療經驗:以蜈蚣去頭足焙干研末內服,每次量為3—5條,每日2—3次,服藥2周后,首先見到患者食欲增加,面色轉紅,以后體重,體力亦見增加。服藥期間未發(fā)現毒性反應,科學實驗證實,蜈蚣對結核桿菌確有殺滅力,服后并有促進新陳代謝功能。服用時,最好研末,和蜜為丸。 (3)外治:初期可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摻桂麝散(《藥蘞啟秘》:麻黃、細辛、肉桂、牙皂、生半夏、丁香、天南星、麝香、冰片)。潰后瘡口有腐肉者,摻八二丹、紅油膏(藥物均見“濕痰流注”篇)蓋貼;腐脫新生者,用生肌散(藥物見“痰毒”篇),紅油膏外敷;形成竇道者,可用白降丹(《醫(yī)宗金鑒》:朱砂、雄黃、水銀、硼砂、火硝、食鹽、白礬、皂礬)或紅升丹(《中醫(yī)外科學》:水銀、硝石、白礬)捻條插入,并用生肌膏(藥物同“生肌散”)外敷。 (三)乳癘 乳癘又稱乳節(jié),本病系以男性乳房單側或雙側結有腫塊,疼痛或不痛為主證的疾患?,F代醫(yī)學稱之為“男性乳房發(fā)育癥”。 1.病因病機:祖國醫(yī)學認為,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滯痰阻,或肝腎陰虛,痰凝乳絡,均可導致本病的發(fā)生?,F代醫(yī)學則多認為與體內雄性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絕對或相對過多有關。 2.辨證施治 (1)肝郁痰阻型 ①主證:單側或雙側乳房結有腫塊,按之疼痛,或稍感脹痛,表面無紅熱感,件有胸脅脹滿,情志不暢,或納呆失眠,舌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②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軟堅。 ③代表方: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薄荷、炙甘草、煨姜)加郁金、貝母、牡蠣、夏枯草、丹參、香附,腎虛者加鹿角霜。 (2)陰虛痰凝型 ①主證:單側或雙側乳房結有腫塊,質硬不堅,皮色不變,觸之不痛或稍痛,頭昏,腰膝酸痛,心煩口干,潮熱,舌紅,脈沉細或細數。 ②治法,滋養(yǎng)肝腎、化痰散結。 ③代表方:一貫煎(《柳州醫(yī)話》: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川楝子)加牡蠣、貝母、知母、玄參、郁金、丹參等化痰散結祛瘀之品,并加鹿角霜以和陽通脈。亦可選用左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芋肉、山藥、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加減。若偏于腎陽虛者,用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加減治療。 (3)乳房外治法:外敷陽和解凝膏(藥物見“陰疽”篇)加黑退消(藥物見“瘰疬”篇)。 (四)乳巖 乳巖又名石榴翻花發(fā)、乳栗,多見于中年以上的婦女。屬現代醫(yī)學的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1.病因病機本病由于情志不暢,肝脾兩傷,以致經絡受阻,氣血失和,痰火交凝,結毒不散而成。多見于絕經期前后的婦女,與沖任失調有一定關系?,F代醫(yī)學認為與內分泌紊亂有關,其病情進展的快慢和預后不能完全取決于癌組織的形態(tài),而與年齡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年輕女性,病情發(fā)展快,而老年婦女,病情常持續(xù)數年。 2.辨證施治 (1)主證:早期常無癥狀,偶發(fā)現乳房內無痛單發(fā)小腫塊,質硬,表面不平滑,不易推動,境界不清楚,隨后漸發(fā)展與皮膚粘連,使皮膚凹陷,乳頭下陷內縮或乳頭抬高,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如為導管癌,乳頭有血性分泌物溢出。 至晚期,癌腫侵及筋膜、胸肌,使腫塊固定,不能推動。進一步侵犯皮膚,皮下淋巴管回流障礙,局部皮膚水腫,呈橘皮樣改變,最后潰爛、出血,流水發(fā)臭,腋窩多個淋巴結腫大,融合成塊,與皮膚粘連,鎖骨上及胸骨旁乳內淋巴結亦腫大。晚期除淋巴道轉移外,還可經血流轉移至骨、肺、肝等處。活組織病理檢查,是確診的可靠方法。 (2)治法: ①內治:疏肝解郁,化痰活瘀,軟堅散結。 ②代表方: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薄荷、炙甘草、煨姜)合香貝養(yǎng)榮湯(《醫(yī)宗金鑒》:香附、貝母、白術、人參、茯苓、陳皮、熟地、川芎、當歸、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棗)加減,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三棱、莪術等攻毒削堅之品,也可兼服犀黃丸(《外科全生集》:牛黃、麝香、沒藥、乳香)或小金片(藥物見“癭”篇)等。 ③外治:未潰者,用五靈脂、雄黃、馬錢子、阿膠各等份共為細末,香油調敷。已潰者,用海浮散(《外科十法》:制乳香、制沒藥)或白玉膏(藥物見“痰毒”篇)外敷。 (五)病察舉例 例1. 張x x,男性,54歲,1984年8月6日初診?;颊哂覀热榉科は鲁霈F2x 2厘米腫塊3月余,邊緣光滑,界限清楚,質硬,推之可移,撮之可起,按之則痛,乳頭略有紅腫,伴有胸悶咳痰粘稠,舌苔黃膩,舌質紫暗。診斷為乳癘。辨證為氣滯痰郁,瘀血內阻,痰瘀凝結。治擬消痰化瘀,軟堅散結,方選海藻玉壺湯加味(海藻15克、貝母12克、昆布15克、陳皮12克、青皮12克、半夏12克、玄參15克、川芎10克、橘紅12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郁金l5克、丹參15克、路路通10克)加減。服藥20劑,腫塊變小變軟。繼上方加山茨菇,貓爪草各15克,服藥近二個月,腫塊消失。 例2.龐x x,女性,41歲,工人。1984年10月20日初診。 患者一年前發(fā)現左側乳房有一硬塊,逐漸增大。近1月前發(fā)現右側乳房也有一指頭大小的腫塊,并伴有雙側乳房脹痛,尤以月經來潮時更甚,月經過后脹痛稍減。經檢查發(fā)現左側乳房有3 x 4厘米橢圓形腫塊,右側乳房有2 x 1.5厘米的腫塊,質地硬而不堅,推之可移動,邊緣清楚。西醫(yī)診為乳房纖維瘤,建議手術切除并作病理檢查,患者不愿手術遂前來求治。證如上述,兼舌苔白滑,脈沉弦。診斷為乳癖。辨證屬肝郁氣滯,痰瘀凝結。治宜疏肝理氣,化痰祛瘀。方擬逍遙散加味(柴胡10克、枳殼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白術l0克、茯苓15克、半夏12克、夏枯草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香附15克、貝母12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栝蔞15克、當歸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甘草5克、黃酒一盅為引。服藥8劑后,乳房脹痛減輕,乳核變小變軟,繼以上方加減治療月余,乳核消失,諸癥悉除,迄今未見復發(fā)。 附:巨乳癥 巨乳癥—名,古醫(yī)籍雖無明確記載,但依其癥狀表現,當屬“怪癥”范疇。古人認為“怪病多痰”,“頑痰生怪病”等,而女性乳房過度增生肥大,似亦屬痰濕壅斥乳絡所致。相關的臟腑多以肝脾失調為主,因乳頭屬肝經,乳房屬胃經,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脾失調則氣滯痰阻,血行不暢而瘀血內停,以致痰瘀相合,阻塞乳絡,漸而乳房增生肥大,發(fā)為巨乳癥。 其治療宜化痰活瘀,調理肝脾,方選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合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柴胡、紅花、牛膝、桃仁、枳殼、赤芍、桔梗、川芎、甘草)加減。若病初起,偏于氣滯痰郁者,當以二陳湯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柴胡、陳皮、白芍、枳殼、炙甘草、川芎、香附)加減以行氣化痰。善后治療以調理肝脾為宜,方用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薄荷、炙甘草、煨姜)。 十一、痰熱粟疹 痰熱粟疹是皮膚科病癥之一。粟疹是指高出皮面,心實飽滿的小疹而言。猶如粟米撤于皮膚上,單發(fā)散在,或集簇成群,撫之礙手,多發(fā)生于成年人。 (一)病因病機 本癥是由于肺腎陰虛,陰虛生內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熱交凝,上蘊于面,阻于皮膚肌腠所致。 (二)辨證施治 (1)主證:粟疹如粟粒大,圓形,質地堅實,表面光滑,色潮紅日久為紅褐色,伴有輕度灼熱感,潮熱,盜汗,腰酸背痛,多眠,舌紅少津、苔黃或膩,脈細數滑。 (2)治法:補益肺腎,清熱化痰。 (3)代表方:增液湯(《溫病條辨》:玄參、麥冬、生地黃)合芩部丹(《中醫(yī)外科學》:黃芩、百部、丹參)。 本癥若發(fā)于男女青春期,多兼有肺胃郁熱,應予清瀉肺胃郁熱,方用枇杷清肺飲(《醫(yī)宗金鑒》:人參、枇杷葉、黃連、黃柏、桑白皮、甘草)。若發(fā)于軀干、四肢、口唇等處,多兼風濕郁聚,治以搜風清熱活血,方用烏蛇驅風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烏蛇、蟬衣、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黃連、黃苓、二花、連翹、甘草)加桃仁、茜草等藥。若對稱發(fā)生于口腔粘膜及手足掌跖,為血熱郁膚所致,治宜涼血清熱,方選用皮炎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石膏、連翹、金銀花、竹葉、甘草)治之。 皮膚粟疹,常單獨出現,亦可與其它皮膚病癥同時并見,有些粟疹長久不變,有的則發(fā)生水瘡,膿瘡。因此,要注意粟疹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及變化情況,施以相應的治療。 十二、痰核 痰核是指因濕痰流聚于皮下,身體各部位發(fā)生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之結塊。本癥的特點是不紅不熱,不硬不痛,如同果核般軟滑,推之不移,一般不會化膿潰破。痰核大多生于頸項、下頜部,亦可見于四肢,肩背。 痰核在《千金要方》中稱為“結核”,作為病名。在《景岳全書》中則作為癥狀。 (一)病因病機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痰核者,濕痰流聚成塊”?!夺t(yī)學入門》也指出:“凡遍身有塊多痰注,但在上體多兼風熱,在下體多兼濕熱……”。說明痰核的成因是脾虛不運,水濕停積,聚而成痰,痰濕流溢,聚于肌膚,或兼風熱,或兼濕熱而成。 (二)辨證施治 1.痰濕流聚 (1)主證:皮下結核,不紅不熱,很少疼痛,或有脹感,觸之光軟且活動,多生于頸項?;蛏谑直?,肩背者,可有微痛,但腫不紅?;蛏谝赶抡?,結核堅硬如石,無全身明顯癥狀,舌淡苔白膩,脈滑。 (2)治法:健脾利濕,化痰軟堅。 (3)代表方:生于頸項者,用海帶丸(《醫(yī)學入門》:海帶、青皮、陳皮、貝母),甚者加昆布,或與消核丸(《雜病源流犀燭》:橘紅、茯苓、大黃、連翹、黃芩、梔子、半夏曲、玄參、牡蠣、花粉、桔梗、栝蔞仁、白僵蠶、甘草)。生于手臂、肩背者,可用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加防風、酒黃芩、連翹、川芎、皂角刺、蒼術。生于腋下者,可用消解散(《雜病源流犀燭》:天南星、半夏、陳皮、枳實、桔梗、柴胡、前胡、黃連、連翹、赤芍、防風、獨活、蘇子、莪術、木通、白附子、甘草、蔓荊子、生姜、燈芯草)。 2.風痰郁結 (1)主證:皮下生核,大小不一,多少不等,無紅無熱,推之可移。伴有頭痛、眩暈、目閉不欲開、懶言、身重體倦、胸悶惡心,或兩頰青黃,或吐痰涎、苔白滑、脈弦滑。 (2)治法:祛風化痰,消結軟堅。 (3)代表方:消風化痰湯(《雜病源流犀燭》:白附子、木通、天南星、半夏、赤芍、連翹、天麻、僵蠶、天冬、桔梗、銀花、蒼耳子、白芷、防風、羌活、皂角、全蝎、陳皮、甘草、生姜)。 3.濕熱痰結 (1)主證:皮下生核,不紅不熱,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2)治法:燥濕化痰,消結軟堅。 (3)代表方:可用加味小胃丹(《醫(yī)學入門》:天南星、半夏、桃仁、杏仁、紅花、陳皮、白術、白芥子、枳實、蒼術)或竹瀝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姜半夏、陳皮、炒白術、酒大黃、茯苓、酒黃芩、炙甘草、人參、青礞石、焰硝、沉香、竹瀝、姜汁)。 痰核與瘰疬應加以鑒別。痰核泛發(fā)于全身各處,瘰疬則多見于頸項、腋下。瘰癘病久多破潰流膿,痰核多久結不潰。 (三)病案舉例(摘自《奇難雜證》) 黃x x,男性,52歲,1976年6月1O日初診。患者既往身體健康,自1966年起患神經衰弱,1974年患腹瀉治愈后,常大便溏薄,胸脘痞悶,繼之發(fā)現兩臂外側有大小不等之硬核數枚,未加注意。于1975年11月到某醫(yī)院治療3個月,神經衰弱諸癥稍見好轉,而硬核卻遍及全身,并逐漸增大、增多,后經手術摘除硬核兩枚,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因腫瘤較多,難以手術摘除,故來我科中醫(yī)治療。診見面色晦暗,精神疲倦,神志恍惚,舌胖,脈沉滑,四肢肌肉松軟,掌厚指短其形如腫;全身皮膚約有200多個大小不等之硬核,胸前多于背后,兩上肢多匯集于內側,外側較少,下肢大腿和小腿后側較多,呈念珠狀,大如杏核(2x1.5x0.8厘米)者105個,小如碗豆(0.4 x 0.3 x 0.3厘米)者92個,再小如綠豆者有近百個泛發(fā)全身,硬核皮色較為晦暗?;炑海喊准毎倲?400/立方毫米(8.4 x 109/升),紅細胞340萬/立方毫米(3.4x1012/升),血紅蛋白10克%(100克/升),辨證:脾虛生痰,痰氣壅滯,聚結為核。治法:健運脾氣,滌痰散結。處方:土鱉蟲6克、蜈蚣3條、威靈仙18克、法半夏15克、全蟲6克、遠志9克、白術12克、膽南星15克。水煎服,每日1劑,10劑。 1976年6月26復診。精神好轉,硬核膚色變白且質轉軟,四肢肌肉彈性增加,唯覺頭脹,胸悶,咽如物阻。此痰濁上逆,阻于上、中二焦之象。上方加郁金15克、白芥子12克加強行氣化痰之力。上藥連服40多劑,諸癥皆愈。纖維瘤除先起的10多個稍有硬痕外,其它小核全部消失。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400萬/立方毫米(4 x l012/升),血紅蛋白12%克,白細胞總數8400/立方毫米(8.4 x 109/升)。前后共治療2個多月,已恢復工作,經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十三、痰濕瘍 痰濕瘍是指皮膚糜爛、瘙癢、破漬,滲出脂液而形成的皮膚濕爛而言。 (一)病因病機 祖國醫(yī)學將皮膚糜爛、瘙癢、經久不愈之癥概稱為瘍。因痰濕而致,故名痰濕瘍。本證多是素有痰濕,或夏秋之季,外感濕毒,或脾虛不運,濕痰蘊蒸外發(fā)肌膚,均可發(fā)病。經久不愈者,滲出傷陰耗液,勢必出現陰傷而痰濕不去之象。 (二)辨證施治 1.痰濕毒淫 (1)主證:糜爛面鮮紅、濕潤,有淡黃色清亮之粘水滲溢,流至它處可繼發(fā)糜爛、結痂?!銦o全身癥狀,有時可見寒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化痰,除濕解毒。 (3)代表方:除濕解毒湯(《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土茯苓、薏苡仁、萆薢、車前子、大豆、黃卷、澤瀉、板蘭根、赤芍)加貝母、茵陳以增強化痰除濕之力。 2.濕痰內蘊 (1)主證:糜爛面色淡或微紅,潮濕,粘水淋漓,滲液轉稀,浸淫成片,干燥后可結成痂皮。兼有胃脘不適,納差,便溏或過食油膩食物而加重病情,舌淡苔白膩,脈緩。 (2)治法:健脾除濕化痰。 (3)代表方:除濕胃苓湯(《醫(yī)宗金鑒》:蒼術、白術、陳皮、厚樸、豬苓、茯苓、澤瀉、滑石、甘草、防風、梔子、木通,肉桂)加白芥子。 3.痰濕傷陰 (1)主證:靡爛面色或暗紅,滲水不多而持日較長,痂皮反復出現。局部皮膚增厚或有脫屑,抓后有干澀疼痛感,口干渴而不思飲,舌紅,苔凈而舌根稍膩,脈細滑。 (2)治法:滋陰化痰除濕。 (3)代表方:滋陰除濕湯(《外科正宗》:川芎、當歸、白芍、熟地、柴胡、黃芩、陳皮、知母、貝母、澤瀉、地骨皮、甘草)。 總之,痰濕瘍是皮膚病的一種常見證。病因與痰濕有關,治療上除了化痰濕為其主要原則外,還要根據證之虛實,或配解毒之劑治其標以緩其急,或配健脾之劑以圖其本,或滋陰與除痰濕并用而治。 第三章婦科痰證 一、痰阻經遲 經遲又稱“月經后期”、“月經錯后”。痰阻經遲,是指痰涎壅滯沖任失調而致的每次月經周期退后7天以上者,甚至亦有每隔40~50天一至的。若僅延期3~5天,又無其它所苦,或偶爾一次間隔較長,亦不屬病態(tài)。 (一)病因病機 本證在《壽世保元》中有明確指出:“經水常過期而來者……肥人大概是氣虛挾痰,阻滯升降然也”。又說:“過期而血漿者,痰多血少也”。“肥盛婦人,經水或二三個月一行者,痰盛,而軀脂閉塞經脈”。由此可見,本證的發(fā)生常見于素體肥碩,膏脂充滿之人;或過食肥甘痰濕內生;或情志失調,氣郁痰阻;或脾腎陽虛,濕痰壅滯。均可導致沖任失調,血海之波不流,而經期錯后推遲。 (二)辨證施治 本證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臨床上分為痰濕阻滯、肝郁痰閉、血虛挾痰、腎虛挾痰四個類型。治以燥濕化痰為主,兼以解郁、益氣、養(yǎng)血、補腎諸法,以冀沖任調暢,氣血充盛無阻。 1.痰濕阻滯 (1)主證:經期錯后,色淡質粘,身體肥胖,脘悶納少,平素痰多,身困怠臥,白帶量多,舌苔白膩,脈滑或濡細。 (2)治法:燥濕化痰,調理沖任。 (3)代表方:蒼附導痰湯(《葉天士女科全書》) (4)藥物:蒼術、香附、陳皮、半夏、枳殼、茯苓、膽南星、甘草、姜汁、神曲)。 方中導痰湯,蒼術行氣燥濕,化痰消脂;香附為婦科要藥,以解痰郁,行氣血??杉赢敋w、川芎、坤草以調理沖任,行氣活血。 2.肝郁痰閉 (1)主證:經期間隔延長,經色紫紅夾血塊,胸脅乳房脹悶疼痛,小腹脹痛,心煩口苦,頭暈少納,舌苔白膩或兼黃,脈弦滑。 (2)治祛:解郁化痰,行氣調經。 (3)代表方:抑氣湯(《吳少懷醫(yī)案》)加枳殼、柴胡、橘葉、郁金、益母草。 (4)藥物:茯苓、香附、陳皮、甘草、枳殼、柴胡、橘葉、郁金、益母草。 方中茯苓健脾化痰去濕;陳皮、枳殼行氣和胃化痰;香附、益母草行氣活血調經;柴胡、橘葉疏肝行氣解郁;郁金開郁化痰,若郁久化熱可加梔子、丹皮,以解郁清熱除煩。胸脅痛甚加川楝、元胡。 3.氣虛挾痰 (1)主證:月經錯后,色淡量少質粘,胸悶痰多,頭暈心悸,形肥食少,舌淡苔白膩,脈濡細無力。 (2)治法:健脾化痰,益氣養(yǎng)血。 (3)代表方:六君子湯(《婦人良方》)合蒼附導痰丸(《葉天土女科全書》)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蒼術、香附、枳殼、膽南星、姜汁、神曲。 《婦人秘科》指出,經遲是:“肥人責其多痰兼氣血虛,用六君子加蒼莎導痰丸主之”。若營血虧著者,六君子湯改為人參養(yǎng)營湯(《溫疫論》: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生地黃、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加重益氣養(yǎng)血之力,祛痰之法將酌情輕重,當不可少。 4.腎虛挾痰 (1)主證:經期錯后,經血色淡,質稀或粘,或月經量少,身體較肥,胸悶痰多,心悸氣短腰酸無力,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弱。 (2)治法:溫腎健脾,化痰祛濕。 (3)代表方:鹿角霜飲(《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 (4)藥物:鹿角霜、白術、枳殼、黃芪、當歸、川芎、昆布、半夏、益母草。 方中鹿角霜以補腎填精;北芪、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昆布、半夏、枳殼以行氣化痰;當歸、川芎、坤草以養(yǎng)血活血,調理沖任。若腎虛寒甚,可加肉桂、巴戟、補骨脂以溫腎助陽。 (三)病案舉例 蘇x x,女性,24歲,未婚,1982年10月5日初診?;颊咴陆浐笃?年余,一般2~3個月,甚至半年行經一次。有時經人工周期,月經始能來潮,經量少,色黑質稠,每次行經1~2天。曾在某醫(yī)院婦科檢查,診斷為內分泌失調。經治療無好轉,而轉中醫(yī)治療。證見身熱喜冷,身體肥胖,時有頭暈,食少痰多,四肢疲乏,少腹有時脹痛,舌質暗紅,苔白膩,脈沉細滑。中醫(yī)診為痰阻經遲。辨證為脾濕痰阻,氣滯血瘀,沖任失調。治宜除濕化痰,活血調經。處方:蒼術10克、香附12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法夏10克、川芎10克、柴胡6克、坤草30克、牛膝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患者服藥半月余,頭暈氣短,痰多癥狀好轉,月經來潮一次,量少色黯。繼用上方加減,蒼術10克、香附15克、陳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白芥子6克、益母草30克、牛膝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澤蘭15克、大黃3克、澤瀉15克、菟絲子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藥1月,月經來潮,量增多。繼上方隔日1劑,連服3個月,月經均能按時來潮,量增色紅。 二、痰郁月經愆期 痰郁月經愆期,亦稱痰郁月經紊亂,是行經先后無定期類型之一。乃指郁痰阻滯,沖任失調所致月經不按期來潮,或先或后,沒有一定規(guī)律性,本癥日久不愈,不但不易孕育,并可演變?yōu)楸缆┗蜷]經。更年期婦女患者,月經將絕未絕之時,往往出現周期紊亂,則屬生理現象,無需治療。 (一)病因病機 《丹溪心法》指出:“肥胖飲食過度之人,而經水不調者,乃是痰濕……”??梢姳咀C的發(fā)生,乃是肥胖痰濕主體,復因情志失調,郁怒傷肝;或痰濕內盛,土壅木郁,肝氣郁滯,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木郁疏泄太過則月經先期而致,痰壅疏泄不及則月經后期而至,遂成月經愆期。本證日久不愈,勢必影響脾腎,而導致病情的加重或轉化。 (二)辨證施治 (1)主證:經期或前或后,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淡如黃水而質粘,伴心胸嘈雜,或胸脘脹悶不舒,或兼胸脅、乳房、少腹脹痛,或嘔惡、噯氣,舌質正常、或偏淡,苔薄膩,脈弦滑。 (2)治法:健脾化痰,疏肝解郁,調理沖任。 (3)代表方:逍遙散(《和劑局方》)加陳皮、半夏、蒼術、枳殼。 (4)藥物: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陳皮、半夏、蒼術、枳殼。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補血調經;茯苓、白術、半夏、蒼術燥濕化痰,健脾補中;陳皮、枳殼行氣化痰,與歸芍同用調和氣血;諸藥伍用,以達解郁化痰,疏肝健脾,調和氣血之功。 本證日久,必累于腎,若見頭暈耳鳴,腰酸如折,或小便空墜,夜尿多,大便溏。治療宜補腎調沖任為主,佐以化痰。方用定經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熟地、白芍、菟絲子、山藥、柴胡、荊芥、茯苓)加蒼術、南星等。 三.痰阻經少 痰阻經少屬月經量少的類型之一,呈指痰濕壅阻經遂,血行澀滯所致的月經量減少,甚至僅見點滴,或行經時間縮短,其月經周期可正常或錯后,經期正常的婦女,偶有一次經量減少,不能診斷為月經過少。更年期的婦女,若見月經量漸次減少,是絕經的征兆。本癥常是“經閉”的先兆,并可導致不孕,常見于形體肥胖,痰濕素盛的婦女。 (一)病因病機 痰濕阻滯所致月經量少的成因,與脾胃有關。脾胃虛弱或少動多靜,脾陽不振,脾虛則運化無力,濕聚生痰;或膏梁厚味助濕生痰,痰濕下注沖任,壅塞胞宮,阻滯經脈,而見月經滯下量少之癥。脾虛水谷化失其正.生痰而不生血,故常伴有血虛之像。 (二)辨證施治 本證雖屬痰濕之患,但其本在于脾胃,病累沖任。因此,其治除燥濕化痰外,還應配合應用健脾胃,補氣血,調沖任等法。 (1)主證:月經量少后期,色淡粘稠,或混有粘條樣物,形體肥胖或胸脘痞悶,頭昏而重,四肢酸困,時欲嘔惡,口中淡膩,食欲欠佳,大便溏薄,白帶而粘稠,其氣腥穢,舌苔白膩,脈弦滑。 (2)治法:健脾化痰祛濕。 (3)代表方:蒼樸二陳湯加香附、川芎、坤草。 (4)藥物: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香附、川芎、坤草。 方中蒼術、茯苓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厚樸行氣化痰;半夏化痰和中;香附、川芎、坤草以行氣活血,調理沖任。若兼脾胃虛弱,癥見面色萎黃,氣短自汗,食少便溏,口淡無味,或略現浮腫,主方合四君子湯(《和劑局方》: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以健脾益氣。若兼血虛,癥見頭暈眼花,心悸怔仲,健忘少寐,口唇爪甲色淡白,經后腹痛隱隱,主方合四物湯以養(yǎng)血調經,若兼血瘀之象,月經紫黯,或質粘稠夾塊,少腹刺痛拒按,經前乳房脹痛,舌紫黯,或有瘀斑,主方合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當歸、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共奏痰瘀同治。 (三)病案舉例 龐x X,女性,36歲。1985年3月12日就診?;颊呓泚砹可伲陆洉r常衍后,伴有少腹脹痛,腰膝酸痛,平素白帶量多。曾自服調經丸,效果不顯,而要求中醫(yī)診治。診見形體肥胖,舌質胖嫩,苔白膩,脈緩滑。診斷為月經量少,證屬痰濕阻滯,沖任不調。治宜燥濕化痰,調理沖任,方用蒼樸二陳湯加味。處方:蒼術10克、白術10克、川樸10克、橘紅10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白芥子10克、香附10克、當歸10克、紅花10克、郁金10克、益母草10克、牛膝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守上方加減調治2個月,月經按時而至,色正量適,來時通暢,諸證悉除。囑口服香砂六君丸和四制香附丸調理善后,以鞏固療效。 四、痰阻經多 痰濕壅阻經遂,不僅可致月經量少,而且也可致月經量多。即是行經時間延長,其出血量增多,但仍不失其正常的周期性。肥胖患者多見此證。 (一)病因病機 《丹溪心法·婦人篇》指出,“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由此可見,痰濕之體,肥胖之人,痰濕壅盛,占居血海,沖脈為血海,沖任失調,血海不固,而見月經量多,若久病不愈,則可導致氣血虧虛,虛實夾雜之證。 (二)辨證施治 本病以經血、色、質的變化,并結合全身情況,來辨別虛實。若月經量多色淺質粘,“如煙塵水,如屋漏水,如豆汁,或帶黃濁模糊者,濕痰也”(《醫(yī)學入門·經水不調》。若經血量多,色淡質稀薄,并見心悸頭暈為兼血虛。 (1)主證:經血量多,色淡質粘而稀,其人多肥腴,兼見目昏頭暈,胸悶食少,心悸氣短,平素白帶量多,舌淡苔白膩,脈細滑。 (2)治法:健脾化痰,調理沖任。 (3)代表方:六君子湯(《婦人良方》)加南星、蒼術。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南星、蒼術。 方中人參、炙甘草益氣健脾;白術、茯苓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半夏、南星行氣降逆,和中化痰。氣血俱虛者,合用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人參、肉桂、川芎、熟地黃、茯苓、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白芍、生姜、大棗)加減。 痰濕為患所致的月經量少或月經量多,二證雖然相反,但病因機理基本一致,其治療大同小異。同者皆為健脾化痰。異者痰阻經少常以痰濕之標為主,其治故以化痰為主,佐以健脾;而痰阻經多常以脾虛之本為主,其治以健脾為主,佐以化痰。再者,月經量多因于痰濕,故不宜過早使用收澀止血之品,免滯痰濕。 五、痰滯崩漏 痰滯崩漏屬崩漏之一種類型。是指痰濕阻滯沖任,血海不固而引起的不規(guī)則的陰道出血癥;或出血量多暴然而作,其勢如崩;或出血雖少,淋漓不斷,其勢如漏,合之謂崩漏。 (一)病因病機 蕭慎齋說:“崩漏有虛有實,……實者主于污瘀惡血,痰涎郁滯”(見《醫(yī)述·崩漏》)。素為痰濕之體,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肥甘及辛辣炙煿,傷及脾胃,痰濕內生,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不暢,郁痰互結,進而痰濕壅滯于沖任胞官,因而崩中漏下。 (二)辨證施治 崩漏之治,應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掌握塞流、澄源、復舊之法,隨證運用。而痰濕阻滯血海為患者,當以祛痰為主,暴崩量多者,佐以收澀。復舊者,亦即善后治本之法。本者,痰之由也,主要為肝、脾、腎功能失調。因于脾,多為脾虛失運,濕聚為痰,治宜健脾益氣化痰;因于肝,多因肝郁失疏,氣滯痰阻,治宜疏肝行氣化痰;因于腎,或腎陽虛水泛為痰,或腎陰虛水沸為痰,治當分別予以補腎助陽化痰,滋腎清熱化痰之法。 (1)主證:陰道出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如漏,或血塊如粘條之物,出之稍舒,止之則悶,其人多肥。兼見腹?jié)M,或臍腹悶脹作痛,或見臍上動悸,食少痰多,舌淡苔白膩,脈沉滑,或濡細而滑。 (2)治法:除痰降逆,調理沖任。 (3)代表方:蒼白二陳湯(《沈氏尊生書》)加五倍子、牡蠣、南星、血余炭、炮姜炭。 (4)藥物:蒼術、白術、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五倍子、牡蠣、南星、血余炭、炮姜炭。 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蒼術、白術、南星以加強健脾燥濕除痰之力;五倍子、牡蠣既能消痰散結,又能澀流止血;血余炭、炮姜炭止血而不留瘀。 若痰濕已去,崩漏癥緩,當以治本善后。脾虛者癥見面色蒼白,神倦納少,少腹脹墜,大便不實,舌淡脈虛弱,治宜補脾調周方。若腎虛者癥見腰酸肢軟,頭暈耳鳴或五心煩熱,口干不欲飲,脈細數;或形寒肢冷,面生褐斑,身體較胖,舌淡脈沉弱。陰虛者選左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陽虛者選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若見胸脅脹痛,心煩易怒,時欲嘆息,脈弦數者,為肝郁化火,宜用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丹皮、梔子、生姜、薄荷、甘草)以平肝清熱,活血調經。 (三)病案舉例 張x x,女性,46歲,醫(yī)生,1987年4月10日初診?;颊呓浹芾觳恢挂言掠?,近幾日經血量增多,昨日因工作太勞累,暈倒在手術室。曾用西藥止血藥物無效,邀余診治。癥見面色不華,頭昏身困,脘悶泛惡,腰膝酸痛,大便溏泄,帶下粘稠量多,經血淋漓不止,舌淡,舌苔白膩,脈沉細而滑?;炑螅貉t蛋白7.2克%(72克/升),白細胞4000/立方毫米(4.0 x l09/升),中性73%(0.73)淋巴37%(0.37)。西醫(yī)診斷為功能性子官出血,中醫(yī)診斷為崩漏,辨證為痰濕內蘊,沖任不調,治擬化痰除濕,補腎止漏。處方:蒼術1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法夏15克、茯苓15克、白蔻10克、制南星10克、補骨脂15克、山萸肉60克、鹿角膠10克(烊化)、甘草3克。水煎服。 患者服2劑后經血即止,帶下明顯減少,胸悶泛惡癥除。以補腎養(yǎng)血,少佐化痰之品善后調理。方選鹿角霜飲加減:鹿角霜10克、白術10克、枳殼10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昆布10克、半夏10克、坤草15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5克。服6劑而愈,至今未復發(fā)。 六、痰阻閉經 痰阻閉經是閉經類型之一,是指女子年逾18歲,因痰濕滯于沖任,月經上尚未來潮,或曾來潮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本證常見于肥胖婦女,先是月經落后量少,漸至經閉。凡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或處女膜閉鎖等器質性病變所致的閉經,非藥物治療所能湊效,均不在此論述。 (一)病因病機 《婦人秘科>)指出:“脂痰凝塞者,蓋婦女一身,內而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遂流利,無所凝滯,則血氣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膏胎充滿,元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日而經一行,及為濁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秼D女切要》也說“肥人閉經,必是痰濕與脂膜壅滯之故”。由此可見,痰阻經閉的成因,多見于肥胖脂滿之人,多痰多濕,或脾腎陽虛,痰濕滯于沖任,積痰下流于胞門,阻礙血脈流通,胞脈閉塞,而致月經不行。也有脾胃素盛體質尚實,由于情志不暢,心氣郁結,肝失條達,脾土受侮,痰火膠結,陰精被劫,脈絡空虛,導致經閉。 (二)辯證施治 痰阻閉經雖為痰濕為患,其證屬實,但其本多由脾虛血虧,久則累及腎陽,或為肝氣郁結而成。其治應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原則,采用通補之法,配合使用,權衡則重,或定期(三周補法一周通利法)治之。 (1)主證:經水逐漸減少,以致經閉,形體日漸肥胖,腰酸浮腫,帶下量多質粘,胸悶惡心,心悸氣短,納谷少馨,乏力倦怠,舌苔白膩,脈滑。 (2)治法:燥濕化痰,調理沖任。 (3)代表方: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全書》)加當歸、川芎、菖蒲、晚蠶砂。 (4)藥物:蒼術、香附、陳皮、枳殼、茯苓、膽南星、半夏、甘草、(姜汁、神曲為丸)、當歸、川芎、菖蒲、晚蠶砂。 方中半夏、南星、茯苓、蒼術化痰燥濕健脾;陳皮、香附、枳殼行氣解郁化痰;菖蒲宣痹除痰;晚蠶砂以除濕濁頑痰;川芎、當歸活血通經,調理沖任。 若體胖經閉,兼見面部升火,頭痛而重,心煩易怒,口干納旺,便結,尿少,舌紅,脈弦者,治當配合清瀉肝火之法。主方合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丹皮、梔子、生姜、薄荷、甘草),減去生姜加郁金、牛膝、丹參、川楝子、益母草、澤蘭。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待經行后,以歸腎丸(景岳全書》:當歸、熟地、杞子、山藥、山萸肉、茯苓、杜仲、菟絲子)調理肝腎,充養(yǎng)血海以善后。 若體肥經閉,兼見頭眩神疲嗜睡,納呆,便溏,面色?白,腰酸肢軟,尿少,周身肌肉發(fā)脹,舌淡脈濡無力,治當配合健脾補腎之法。合用八珍湯(《正體類要》: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桂枝,以益氣養(yǎng)血調經。經水已行,則以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充養(yǎng)沖任以固本。 若體肥經閉,兼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咳痰清稀、背部寒冷、口淡無味、腰肢冷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苔白滑、脈沉弦、為痰飲內停、胞脈受阻。治宜健脾利濕,溫化痰飲,代表方合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經行后,用六君子湯(《婦人良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以善其后。 (三)病案舉例 例1.肖x x,女性,36歲,1985年8月20日初診?;颊咝误w肥胖平素痰多,停經3個月,經用活血調經之藥未見效。精神疲乏,胸悶不舒,白帶多,舌淡苔白膩,脈滑,診斷為閉經。辨證屬痰濕阻滯,沖任失調。治擬化痰祛濕,調理沖任,方選蒼附導痰湯加減。處方:蒼術10克、香附15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枳殼10克、膽星10克、白芥子10克、益母草3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服藥4劑后,納增神爽。繼服2劑,經至,諸癥消失,因患者體肥濕盛,脾腎陽虛,所以其平時服參苓白術散加鹿角膠、仙靈脾、巴戟天,以溫脾益腎,調補氣血。 例2.魏x x,女性,24歲,未婚,1981年6月20日初診?;颊咴陆?4歲初潮,一直延期而行,甚至數月一行,量少色淡。自年初月經閉止,至6月未來潮。曾服調經丸,并且西醫(yī)采用周期療法,效果欠佳。自覺形體日趨肥胖,胸脅滿悶,神疲怠倦,舌淡苔白膩,脈滑。中醫(yī)診斷為閉經,辨證屬腎虛痰阻,沖任失養(yǎng),胞宮閉塞。治宜補腎調經,燥濕化痰。處方:蒼術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川樸6克、益母草3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菟絲子30克、皂角刺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服藥半個月,月經來潮,諸證好轉。仍守原法調整3個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 七、痰阻經吐 痰阻經吐是指因痰邪犯胃,每于經期發(fā)生嘔吐者,又稱痰阻經行嘔吐,以嘔吐痰涎之物為特征。若月經期間偶然發(fā)生1~2次嘔吐者則不作病態(tài)。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成因,或因肝郁化火;或過食肥甘炙煿,釀成痰熱,痰熱郁胃,胃失和降,經行之際,沖脈之氣旺盛,痰熱挾沖氣上逆;或因脾胃虛弱,濕痰中阻,清氣下陷,痰濁之氣上逆;或因痰飲伏胃,阻遏胃氣,痰飲之濁上逆則嘔吐痰涎。 (二)辨證施治 本病因于痰濁,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癥見嘔吐痰沫為其癥侯特征。根據其成因分為,痰熱犯胃、痰飲伏胃、脾虛挾痰三個類型。治以祛痰和胃止嘔,或兼以清熱舒肝,或兼以溫化痰飲,或兼以溫中健脾。 1. 痰熱犯胃 (1)主證:經行之際,噯氣泛酸,嘔吐頻頻,吐出痰涎,口苦而粘,眩暈心悸,心煩失眠,經前胸悶脘痞,經少而粘.或有條索狀粘物,舌質正常或偏紅,苔黃膩,脈弦滑。 (2)治法:清化痰熱,疏肝和胃。 (3)代表方:四七湯(《和劑局方》)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4)藥物:制半夏、厚樸、紫蘇葉、生姜、大棗、黃連、吳茱萸。 方中四七湯行氣解郁化痰;左金丸辛開苦降,疏肝和胃。若痰熱較重加枳殼、竹茹、橘皮等清熱化痰,降氣止嘔。若兼肝郁明顯者,合丹梔逍遙散治療。 2.痰飲伏胃 (1)主證:經行之際,嘔吐痰涎清水,兼有胃脘痞滿,口粘納呆,飲水即吐,或頭暈目眩,月經錯后,色淡量少,苔白膩,脈滑或弦。 (2)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3)代表方:旋覆花代赭石湯(《傷寒論》)加味。 (4)藥物:旋覆花、代赫石、人參、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棗。 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止嘔;生美溫中止嘔;人參益氣健脾,可加吳萸以加強溫中降逆之力。若見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鳴漉漉,為胃中痰飲偏盛,代表方合苓桂術甘湯以溫化痰飲。 3.脾虛痰阻 (1)主證:經行之際,即易嘔吐,吐出食物夾有痰液粘物,食少多痰,腹脹脘痞,大便溏泄,月經量多色淡質粘,體困身倦,面色?白,甚則四肢不溫,舌苔白滑,舌質淡,脈沉緩。 (2)治法:健脾化痰,和胃止嘔。 (3)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和劑局方》)。 (4)藥物:人參、茯苓、白術、陳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大棗、生姜。 本方以人參補氣,白術健睥化痰,茯苓化痰利濕,炙甘草和中溫中,橘皮和胃理氣,半夏降逆和胃化痰,木香疏理三焦,砂仁行氣調中,脾胃溫和則生化之力自強,脾無痰濕阻滯胃氣自然暢達,脾升胃降,氣血化生之源不乏,則經期自無嘔吐之癥。 綜上所述,痰阻經行嘔吐,雖以痰濁實邪犯胃上逆所致,但有虛痰、實痰之別,臨床上要辨別分析,認清癥侯。熱痰犯胃,痰飲伏胃屬實痰;脾虛痰阻屬虛痰。實痰治以祛邪為主,邪去嘔吐自止;虛痰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正復則嘔吐自愈。 (三)病案舉例 肖x x,女性,20歲,1982年3月25日初診?;颊呓浨皣I吐反復發(fā)作1年余,吐出痰涎之物,經后逐漸消失,月經量少,少腹脹痛,平素有口苦而粘,噯氣泛酸,胸悶脘痞。診見舌質邊紅,苔黃膩,脈弦滑,診斷為經行嘔吐,證屬痰熱犯胃,沖氣上逆。治宜清化痰熱,平沖降逆。處方:枳殼10克、竹茹10克、橘紅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旋覆花15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吳萸3克、黃連6克、蒲黃10克、坤草30克、牛膝10克、甘草5克,4劑,水煎服。服藥后嘔吐消失,少腹脹痛減輕,月經來潮,經量增加。經后以溫膽湯合左金丸調理20余夭,以后行經未再復發(fā)。 八、風痰經抽 風痰經抽屬月經前后諸證。因風痰內擾經絡而致經行肢體抽搐,經后即愈。臨床上常伴有頭痛頭暈,嘔惡多痰,肢體麻木等癥。 (一)病因病機 本證多由素有風痰宿疾,復因經期正氣較虛弱,氣血不足,或因情志抑郁,肝氣郁滯,傷及陰血,或素體血虛,均可導致風痰之邪乘隙而人壅閉經絡,而致肢體經脈失養(yǎng),故發(fā)經行之際,肢體抽搐。 (二)辨證施治 本證風痰為標,正慮為本,故熄風化痰,解郁緩肝,補養(yǎng)陰血為本證常采用的方法。臨床上要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酌情施治,并配合急救措施,灌服至寶丹或蘇合香丸,或針刺人中、合谷、十宣,灸百會等。 (1)主證:經前或經期胸悶惡心,口吐涎沫,頭暈目眩,繼則四肢抽搐,不省人事,舌苔白膩或薄膩,脈弦滑。 (2)治法:熄風化痰、鎮(zhèn)心開竅。 (3)代表方:定癇丸(《醫(yī)學心悟》)。 (4)藥物:天麻、川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丹參、麥門冬、陳皮、遠志、石菖蒲、膽南星、全蝎、僵蠶、琥珀、朱砂(竹瀝、姜汁、甘草熬膏為丸)。 方中竹瀝、菖蒲、膽星、半夏、茯苓、陳皮、川貝等豁痰開竅;天麻、全蟲、僵蠶平肝熄風鎮(zhèn)痙;琥珀、朱砂、茯神、遠志鎮(zhèn)心安神。 氣郁痰熱,風痰上擾 (1)主證:經期情緒激動,口苦心煩,痰多而粘,多夢失眠,繼則四肢抽搐,頭暈惡心,病后體倦乏力,大便不爽,舌稍淡或邊紅,苔白膩,脈弦細而滑。 (2)治法:熄風化痰,解郁緩肝。 (3)方藥:代表方合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丹參、梔子、生姜、薄荷、甘草)。病后宜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甘草、小麥、大棗)合四七湯(《和劑局方》:制半夏、厚樸、紫蘇葉、生姜、大棗)以調理。 2.血虛生風、風痰閉阻 (1)主證:經行肢體抽搐,程度較輕,伴有肢體麻木,頭暈目眩,嘔惡多痰,氣短懶言,面色?白,月經量多色淡而粘,舌質淡苔薄膩,脈細滑無力。 (2)治法:熄風化痰,補養(yǎng)陰血。 (3)方藥:代表方合八珍湯(《正體類要》: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兩方合用以養(yǎng)血化痰熄風,當少用溫燥之品,以免重傷陰血。 (三)病案舉例(摘自《四川中醫(yī)》,一九八七年第九期) 劉x x,女性,33歲,1984年6月9日初診。主訴:以1980年起受孕刮宮4次。1983年3月安環(huán),4月起每次月經前兩天黎明時,突然左上、下肢抽搐,隨之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齘齒,口吐白沫或血沫,持續(xù)1~2小時,繼而鼾睡半小時后,方能叫醒。醒后自覺心煩頭暈,嘔吐清水或食物,以往無抽風史。月經史:12歲初潮,周期28~30天,行經期7天。胎產史:順產1胎,刮宮4次。經華西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科檢查,排除癲癇?,F癥:性情急燥易怒,目光略呆滯,言語略顛倒,記憶力減退,形體肥胖,面色紅潤,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此為氣郁痰熱、風痰上擾之經前發(fā)痙,治宜解郁祛痰,柔肝熄鳳。方用:郁金15克、佛手10克、天竺黃12克、天麻12克、膽南星10克、鉤藤10克、全蝎6克(另包水洗)、蜈蚣2條、甘草3克。服7劑時,月經來潮,量色質正常,經前未發(fā)痙。原方繼服7劑。1984年6月30日再診:近兩天來,性情急燥易怒。舌質淡紅苔薄微潤、脈滑。仍以解郁祛痰,柔肝熄風為主,佐以補腎填精。方用;郁金10克、鉤藤10克、天竺黃12克、天麻12克、全蝎6克(另包水洗)、蜈蚣2條、杜仲20克,服7劑。半年后隨訪,從未復發(fā)。 九、痰阻經行眩暈 痰阻經行眩暈為經行眩暈類型之一,是指沖氣挾痰上擾所致的經行前后頭目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天地旋轉,不能站立,或伴有嘔惡多痰,甚則昏倒等癥。 (一)病因病機 素體脾胃虛弱,或思慮傷脾,以致脾失健運,濕淡內蘊。復因勞力傷陽,七情內傷,臟腑失調,精血不足,肝腎虧虛,或經行之際,精血更虧,沖氣挾痰,上干清竅,故而發(fā)眩暈。 (二)辨證施治 本病發(fā)生于經行之際,眩暈伴痰多胸悶為特征。治以化痰熄風為主,兼調沖任,根據其臨床兼證的不同,酌情佐以清熱、解郁、益氣、養(yǎng)血、補腎之法。 (1)主證:經行之際,每發(fā)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天地旋轉,伴有頭痛頭脹,躁煩心悸,氣短乏力,咳吐白痰,胸中作悶,胃納呆少,舌苔厚膩,脈沉滑或沉細。 (2)治法:化痰熄風,兼調沖任。 (3)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加白芍、川芎、當歸、香附。 (4)藥物: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白芍、川芎、當歸、香附。 方中半夏、天麻化痰熄風,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祛濕化痰,以治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生姜、大棗、甘草以調和脾胃;白芍、當歸、川芎、牛膝以養(yǎng)血活血,調理沖任;香附疏肝理氣為婦科調理之要藥。諸藥合用,調其升降,和胃以安神,健脾以益氣,理氣以和肝,調血以養(yǎng)任,祛痰以熄風。眩暈較重者,加僵蠶、膽星,以加強化痰熄風之效。若痰熱明顯者,加鉤藤、菊花、夏枯草、竹茹,以清熱化痰熄風。兼氣虛者,加黨參、北芪以補氣。肝郁不舒者加柴胡、郁金、素馨花以疏肝解郁。腎虛腰膝酸脹者,加杜仲、川斷、寄生,以強腰健腎。 (三)病案舉例(摘自《吳少懷醫(yī)案》) 劉x x,女,40歲,干部,1964年2月26日初診?,F癥:不能起床,心悸氣短,煩躁不安,頭暈目眩,如坐舟車,胸中緊迫,脅背拘急,四肢無力,盜汗足冷,欠伸太息,驚悸少眠,口干舌麻,胃納呆少,咳嗽痰白,心胸灼熱,手足心熱,臍腹隱痛、腰胯酸脹,小便短赤,大便溏秘不勻,每次月經來潮,必發(fā)暈厥(西醫(yī)檢查血壓正常,各系統(tǒng)無異常發(fā)現),面色胖潤,情緒苦悶,神倦乏力,意識清楚,氣短語微。檢查:舌苔浮黃根粘厚,脈沉細尺弱。辨證:濕痰上擾,沖任失調。治則,疏肝理氣化痰,降濁和陽熄風,兼調沖任。先以二陳湯加味化裁。方藥:制半夏9克、茯苓12克、陳皮4.5克,生甘草3克、沙參9克、柴胡3克、香附9克、炒山藥9克、炒杭芍9克、枸杞子9克、天麻3克、杜仲6克,5劑,水煎服。 3月2日二診。夜睡6~7小時,胃納稍增,頭暈耳鳴均減,心仍煩悸,舌脈同前。按上方去枸杞子、天麻,加生牡蠣12克。3劑水煎服。 3月5日三診。諸癥均減,昨天月經來潮,并未暈厥,腰腹隱痛,血量不多,色赤,心悸大減,舌苔薄白,脈沉緩細弱。適逢經期,宜調血,以養(yǎng)沖任。方藥: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4.5克、生地9克、沙參9克、生白術9克、茯苓9克、制香附9克、柴胡3克、杜仲9克,水煎服。 十、痰火經行發(fā)狂 痰火經行發(fā)狂,乃經行發(fā)狂類型之一。是指痰火攻心所致經行之際,出現精神異常,狂躁多怒的病證。 (一)病因病機 月經來潮之際,七情所傷,肝木失疏,氣機壅滯,郁久化火,火煉津液成痰,痰火交織作祟,行經之前,沖脈氣盛,肝血虧少,風木易動,體內痰火,一觸即發(fā),痰火上攻于心,神明被擾,而發(fā)狂癥。 (二)辨證施治 (1)主證:經來之時,精神抑郁,煩躁胸悶,乳房脹痛,口苦尿赤,狂言譫語,兩目怒視,打人毀物,甚則不知人事,月經量多有塊,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帶數。(2)治法:清肝解郁,化痰開竅 (3)代表方:丹梔溫膽湯加味。 (4)藥物:丹皮、梔子、枳實、竹茹、橘紅、法夏、茯苓、柴胡、菖蒲、遠志、黃連、龍膽草、香附、益母草、郁金、甘草。 方中溫膽湯清化痰熱為主;丹皮、梔子、龍膽草、黃連加增清肝瀉火之功;柴胡疏肝,郁金開郁化痰;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安神定志;益母草、香附活血調經。本方為經前服,經期應重用行氣活血調經之品,加當歸、丹參、赤芍、紅花等,經后以逍遙散合二陳湯調治。總之,應根據病情的輕重,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決定療程的長短,選擇適當的治療措施。并且要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以利于康復。 (三)病案舉例(摘自《江蘇中醫(yī)雜志》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周x,34歲,女性?;颊?年前因子夭折,精神抑郁。嗣后每于經前數日,胸悶煩躁.乳房作脹,口苦溲赤,悲傷笑鬧,語無倫次,甚或兩目怒視,狂燥不安,斗毆毀物。月經周期尚佳,經色鮮紅、夾紫血塊。時值經前,宿痰又作,由其母攙扶而來。脈細弦?guī)担嘧霞t邊有紫點,苔根黃膩。證屬肝郁化火,灼津為痰,痰火互結,上擾神明。治以清肝解郁,化痰開竅。處方:丹皮10克、山桅子10克、柴胡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全栝蔞10克、青皮5克、郁金10克、龍膽草5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菖蒲10克。 服藥5帖,諸癥緩解,月經昨日來潮,經量稍減,仍有血塊,腹脹口干,舌苔漸化,擬清肝解郁,活血調經。處方:丹皮10克、黑山梔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參10克、紅花6克、益母草10克、茜草10克、香附炭10克、郁金10克。 藥服經凈,經后以越鞠丸,二陳逍遙散調治,經前仍服原方,調治3月,神爽體健。 十一、痰濕帶下 痰濕帶下為帶下病范疇。是指痰濕下注,損傷任帶二脈而致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fā)生變化,或伴有全身癥狀者。在正常情況下,婦女陰道內有少量白色粘液,無臭氣,亦無局部刺激癥狀,起潤滑和保護陰道表面的作用。至于妊娠初期或月經前后白帶增多,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作病論。 (一)病因病機 本病常見于肥胖之人,多痰多濕之體?;蝻嬍巢还?jié),如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以致濕勝傷脾,脾虛失運,濕聚生痰。痰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帶脈失約,以致白帶增多。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所說:“帶下者,由濕痰流注帶脈,而下濁液,故曰帶下”。 (二)辨證施治 《證治準繩》指出:“有濕痰而弱不禁攻者燥之”。所以本病應以燥濕化痰為主治療,結合患病的成因,還當分別虛實。實證以痰濕為主,治宜躁化痰濕,虛者以脾虛為主,治宜健脾益氣,佐以燥化痰濕。 1.痰濕內阻 (1)主證:白帶量多,濁粘如痰,但腥而不臭,并伴有體肥痰多,惡心納差,胸脘痞悶,時欲嘔惡,苔白膩,脈滑。 (2)治法;燥濕滌痰。 (3)代表方:完帶二陳湯。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灸甘草、炒白術、炒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術、荊芥炭、柴胡。 本方即完帶湯(《付青主女科》)合二陳湯(《和劑局方》)。方中人參、山藥、白術、蒼術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行氣化痰;半夏和中化痰;車前子滲濕化痰;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荊芥升陽理氣。肝脾調和,氣機調暢,濕痰自化,而無白帶之患矣。 2.脾虛痰注 (1)主證:帶下色白,量多而粘,無特殊臭氣,淋漓不斷,伴有脘悶納差,體肥懶動,惡心嘔吐痰多,疲倦肢軟無力,或有浮腫,或有腹脹,舌淡苔白膩,脈緩弱。 (2)治法:健脾燥濕化痰。 (3)代表方:六君子湯(《婦人良方》)。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 本方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以固帶脈??杉由剿?、蒼術、苡仁,加強健脾、燥濕、化痰、止帶之功。 若帶下兼見腰酸腿軟,可加杜仲、菟絲子、鹿角霜以扶脾溫腎。若帶下日久不止者,可用烏賦骨、牡蠣、龍骨之類,即可固澀止帶又無礙祛痰之弊。 3.濕熱挾痰 (1)主證:白帶增多,有時如經水來潮,色白或黃,氣味腥臭,質粘稠如蛋清,外陰瘙庠,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利濕化痰。 (3)代表:三妙二陳湯加味。 (4)藥物:黃柏、蒼術、牛膝、苡仁、陳皮、法夏、茯苓、滑石、甘草。 方中三妙湯清熱利濕,引邪下行,二陳湯燥濕化痰,苡仁利濕化痰,滑石滲濕。濕熱盛者加黃芩、二花、蒲公英,以清熱利濕。 若見帶下色黃如米泔,陰中瘙庠,為濕毒內侵,可用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茯苓、豬苓、澤瀉、赤芍、丹皮、茵陳、黃柏、梔子、牛膝、車前子)加二花、連翹、蒲公英、苦參,以清熱解毒除濕。外用,蛇床子、苦參、百部、大桉葉、香艾煎湯坐浴薰洗。 (三)病案舉例 趙x x,32歲,女性,1986年3月28日就診?;颊甙讕г龆鄡赡暧啵瑲馕缎瘸?,黃白相兼,質粘稠如蛋清,外陰瘙庠,白帶涂片檢查未見異常,大便溏泄不爽,舌苔白膩,脈弦滑。診斷為帶下病。癥屬濕熱痰濁流注胞宮。治宜燥濕化痰,佐以清熱。處方:蒼術15克、白芥子l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苡仁10克、半夏10克、煅牡蠣30克(先煎)、黃柏10克、車前子30克(包煎)、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服2劑后,白帶明顯減少。繼服6劑,諸癥消失,病告痊愈。 十二、痰滯惡阻 痰滯惡阻屬妊娠嘔吐類型之一。是指痰濁挾沖氣上逆而致妊娠期惡心嘔吐痰涎或粘沫,惡聞食氣,或食入即吐而謂之。一般見于妊娠早期,輕者至妊娠2~3月后,自然消失;重者頻頻嘔吐,或不食亦吐,可持續(xù)至妊娠后期。若僅是晨間偶有嘔吐痰涎,惡心擇食,則為妊娠早期常有的反應,經過一段時間,即可自行恢復。 (一)病因病機 《婦人良方·惡阻》篇指出:“妊娠惡阻,病產寶謂之子病,巢氏病源謂之惡阻,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本證是由于素體脾胃虛弱,健運失司,痰濕停滯中脘,或其人素有痰飲停滯,氣機升降受阻,或內傷七情飲食,積熱釀痰,痰熱上逆,加之孕后經血不瀉而壅閉,沖脈之氣上逆,痰邪亦隨逆氣上沖,以致嘔吐痰涎、粘沫。 (二)辨證施冶 本證的治療,當以調氣和沖,化痰降逆止嘔為主,痰滯惡阻又有夾熱夾寒夾虛之分。痰熱者治以清化痰熱,痰飲者治以溫化痰飲,夾虛者治宜健脾和胃化痰。妊娠期因患肝炎,急性胃腸炎,胃腸型感冒以及某些傳染病等所引起的嘔吐,不屬本篇論治范疇。 1.痰熱犯胃 (1)主證:妊娠以后,惡心嘔吐痰涎苦水,頭暈心煩,胸脅痞悶,口干而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2)治法:清熱化痰,降逆止嘔。 (3)代表方:竹茹湯(《證治準繩》)。 (4)藥物:鮮竹茹、橘皮、茯苓、制半夏、生姜。 此方以鮮竹茹清熱化痰;橘皮和胃理氣化痰;茯苓健脾燥濕化痰;制半夏化痰和胃;生姜通陽泄?jié)?。全方清熱化痰,和胃降濁,痰熱去,胃氣和,則諸癥自消,若郁熱較重者,加黃連、黃芩以清熱安胎。 2.痰飲停胃 (1)主證:妊娠2~3月,嘔吐痰涎或粘沫清水,以晨起為重,頭暈目眩,胸膈滿悶,不思飲食,甚則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膩而滑,脈弦或滑。 (2)治法:溫化痰飲,降逆止嘔。 (3)代表方:干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 (4)藥物:干姜、人參、生半夏、生姜汁。 方中干姜溫中散寒,溫肺化痰;生姜溫中止嘔,祛痰下氣,可解半夏之毒;人參補中益氣,健脾生津以扶正;半夏辛溫有毒,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燥濕祛痰,伍人參補消既濟,調和脾胃,得生姜之佐制,功優(yōu)于下氣止嘔,而毒性緩解。全方簡而力專,意在溫中降逆。使中陽得振,痰飲蠲化,胃氣順降,則嘔逆自止。 3.胃虛痰滯 (1)主證:素體虛弱,妊娠初期,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嘔,吐出痰涎飲食之物,頭眩擇食,肢體沉重,精神怠倦,脘悶腹脹,舌淡苔膩,脈滑無力。 (2)治法:益氣健中,化痰降逆。 (3)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加味。 (4)藥物:人參、茯苓、白術、陳皮、半夏、灸甘草、木香、砂仁、大棗、生姜。 人以胃氣為本,脾胃虛弱則中運失司,變生痰濁,上逆則為嘔。故本方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和胃化痰,理氣降逆;半夏化痰降逆止嘔;木香、砂仁行氣調中。諸藥伍用,調補脾胃,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飲食停滯加枳殼、三仙,胸悶痞塞加蘇梗。痰涎壅滯,飲食不思,胎不安,用茯苓半夏湯(《全生指迷方》:白術、陳皮、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半夏)倍加白術。然半夏、白術、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筆者治療惡阻一癥,常重用生半夏為末沖服。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本藥生用其性能更佳,而無損胎氣故臨床屢用屢驗。 痰阻妊娠嘔吐,雖有虛痰、實痰、寒痰、熱痰之分,但總以痰濁阻胃,胃失和降為主要病理機轉。臨床上要脈證合參,分別論治。 (三)病案舉例 例1. 楊x x,女性,25歲,1986年6月20日初診?;颊咄=?個月,近期惡心嘔吐痰沫之物,逐漸加重,食入即吐,惡聞食味,苔白膩,脈滑,中醫(yī)診斷惡阻。辨證為痰滯中焦,沖氣上逆,胃氣下降。治擬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處方:陳皮10克、法夏2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后下)、紫蘇10克、砂仁6克(后下)、生姜3片、甘草3克,另以伏龍肝30克先煎水取清汁,代水熬藥。服上方2劑見效,3劑吐止、胎安病愈。 例2.李x x,女性,24歲,1985年10月3日就診?;颊咄=?月,出現惡心嘔吐.痰多而粘,口苦而干,胸悶脘痞,不欲飲食,心中煩亂,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診為惡阻。辨證屬痰熱中阻,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治宜清熱化痰,和胃安胎。處方:枳殼10克、竹茹10克、黃芩15克、蘇梗10克、陳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5克、黃連2克,水煎服,藥盡2劑,嘔惡漸止、口苦減輕,繼服3劑,諸恙盡瘥。 例3. 魯x x,女性,26歲,1985年12月15日就診?;颊咄=?個月,惡心嘔吐20余天,嘔吐痰涎,不欲飲食,食入則吐,頭昏,臥床不起,身軟無力,胃脘不適,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滑,診斷為惡阻。辨證屬脾胃虛弱,痰濕中阻,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治擬補中益氣化痰和胃。處方: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砂仁9克(后下)、白蔻9克(后下)、灸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另用生半夏6克為末,每日2次,湯藥送服。 患者服藥4劑,嘔惡大減,飲食增加。改用香砂六君湯加減,服至6劑,嘔吐止.食欲正常,能做適當的家務勞動。 十三、痰擾子煩 痰擾子煩屬妊娠心煩類型之一。是指痰邪擾心而致孕婦心驚膽怯,煩悶不安,抑郁不樂而言?!夺t(yī)學心悟》指出,“子煩之候,不善調攝,則胎動不安矣,慎之”。如懷孕初期,微覺煩熱,為常有現象,不屬病態(tài)。 (一)病因病機 《沈氏女科揖要·子煩》說:“因痰者,胸中必滿”。《醫(yī)學入門·子煩》則指出:“或有停痰積飲滯于胸膈之間,亦會令燥煩,胎動不安……”。可見本證為素有停痰積飲,留滯胸中,孕后陽氣偏盛,陽盛則熱,兩因相感,痰熱相搏上干于心肺,逆致煩悶。 (二)辨證施治 本病因于痰火,胸多煩滿。治宜清熱滌痰。子煩也有陰虛者,有別于煩而不滿,治則宜清熱養(yǎng)陰,臨床上要分別論治。 (1)主證:妊娠心胸煩悶,頭暈心悸,胸脘滿悶,惡心嘔吐,嘔吐痰涎,口粘惡食,苔黃膩,脈滑。 (2)治法:清熱滌痰,除煩安神。 (3)代表方:竹瀝湯(《千金要方》)去防風。 (4)藥物:竹瀝、麥冬、黃苓、茯苓。 方中竹瀝清熱瀉火滌痰;麥冬養(yǎng)陰潤肺,清熱除煩;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以治生痰之源;黃芩清熱瀉火安胎,使熱去痰化,則煩自除。原方中防風為辛溫表散之品,有礙于本方清熱之功,故臨床上常略去不用。若火邪熾盛,而身燥煩熱,口干舌紅,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為甚者,可加黃連、山梔子、知母、石膏,以助清熱瀉火之力。若以胸悶、心悸、嘔惡、眩暈、苔膩、脈滑等痰濁內阻之象甚者,又可選加橘皮、竹茹、栝蔞、貝母、天竺黃以增其滌痰清竅之功。若少寐、多夢、驚悸之癥偏重者,加遠志、菖蒲、生龍齒,以安神定志。 若見妊娠心中煩悶,坐臥不寧或手足心煩熱,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者,屬陰虛子煩。治宜養(yǎng)陰清熱除煩,人參麥冬散(《婦人秘科》:人參、麥冬、茯苓、黃芩、知母、生地、甘草、竹茹)加蓮芯為宜。 十四、痰停子嗽 痰停子嗽,是指因痰濁內停所致妊娠期咳嗽不已,痰白而粘。本病若久咳不已,或咳嗽劇烈,常可損傷胎氣,引起小產,或發(fā)展為癆嗽,俗稱搶兒癆。 (一)病因病機 本證多是由外感之邪犯肺,肺氣失宣,痰濁內生,或脾失健運,濕聚為痰,上貯于肺,或素體陰虛,孕后血養(yǎng)胎兒,陰血更虧,陰虛火旺,灼津釀痰,均可導致肺失宣降而上逆,發(fā)為咳嗽咯痰等癥。 (二)辨證施治 本證為咳嗽、咯痰發(fā)生于妊娠期,治療上既有同于內科痰證關于痰嗽的治療,但又有區(qū)別。溫燥滑利降氣之品應當慎用,以免耗傷陰血,有損胎氣。根據子嗽成因不同,分為寒痰子嗽、熱痰子嗽、燥痰子嗽、濕痰子嗽。治則遵循寒則散之,熱則清之,濕則燥之,燥則潤之,以使邪去胎安嗽平。 1.寒痰子嗽 (1)主證:咳嗽痰白清稀,兼有喉癢聲濁,鼻塞流涕,頭痛,四肢酸楚,惡寒發(fā)熱,無汗,苦薄白,脈浮滑。 (2)治法:疏散風寒,化痰宣肺。 (3)代表方:杏蘇散(《溫病條辨》)。 (4)藥物:紫蘇、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棗。 方中杏仁宜肺化痰止咳;紫蘇辛溫解表,和胃安胎;桔梗、枳殼一升一降,以助杏仁化痰宣肺止咳;前胡疏風降氣以助杏仁;蘇葉達表除痰;痰之源在脾,故用半夏、橘皮、茯苓理氣健脾化痰;甘草合桔梗,以利咽喉;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諸藥合用,使表寒宣解,痰濁得化,肺氣調暢,嗽止胎安。 2.熱痰子嗽 (1)主證:咳嗽痰黃而粘稠,咯痰不爽,身熱惡風,或頭痛有汗,口干咽痛,苔薄黃,脈浮滑而數。 (2)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3)代表方:桑菊飲(《溫病條辨》)。 (4)藥物: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連翹、蘆根。 方中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解表而清風熱;杏仁、桔梗、蘆根化痰清熱;加川貝、黃芩以增化痰止咳,清熱安胎之力。 3.濕痰子嗽 (1)主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脘痞滿,食少便溏,苔白膩,脈濡滑。 (2)治法:健脾化濕,理肺祛痰。 (3)代表方:二陳平胃湯(《癥因脈治》)。 (4)藥物: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厚樸、甘草。 方中二陳湯化痰理氣,平胃散健脾燥濕??杉优W印⑿尤省⑸叭室孕位?,調中安胎。 4.燥痰子嗽 (1)主證: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咯痰不爽,兼有鼻干咽燥,形寒身熱,苔薄黃,脈浮細數,或干咳少痰不已,午后潮熟,舌紅少苔,脈細數。 (2)治法:外感燥痰子嗽,治宜清熱潤燥,化痰止咳。內傷燥痰子嗽.治宜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 (3)代表方:外感燥痰子嗽選桑杏湯(《溫病條辨》);內傷燥痰子嗽選百合固金湯(《醫(yī)方集解》)。 (4)藥物:桑葉、杏仁、沙參、浙貝母、豆豉、梔子皮、梨皮(桑杏湯);熟地黃、生地黃、貝母、玄參、桔梗、白芍藥、甘草、百合、當歸、麥冬(百合固金湯)。 方中桑杏湯,辛涼能輕宣燥邪、甘潤以養(yǎng)陰化痰;百合固金湯使陰液充足,肺腎得養(yǎng),虛火自降,燥痰自化,諸癥隨之而愈。 總之,本病之輕癥,治療與非孕之時無甚區(qū)別,無非慎用滑利降氣之品,免傷其胎。證情重者,當在固其胎元的同時,兼治其嗽。 (三)病案舉例 例1.高x x,女性,26歲,已婚,1983年2月4日初診?;颊咄=?個月,嘔惡多痰,近日感冒風寒,經治療,外感癥狀消失,但咳嗽不止,痰多色白,咳甚則胸痛不舒,胃納欠佳,舌苔薄白膩,脈浮滑,診斷為子嗽,證屬寒痰犯肺,肺失宣降,沖氣上逆,治擬散寒化痰,宣肺上咳。處方:桔梗10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陳皮6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荊芥10克、紫蘇10克、蘇子10克、冬花10克、甘草5克,水煎服?;颊叻?劑而愈。改用香砂六君丸和胃健脾安胎。 例2.李x x,女性,24歲,已婚,1984年9月12日初診?;颊邞言泻螅8醒矢煽人?,痰粘難咯,服用枇杷止咳露效果欠佳,但又不愿服其他西藥治療,而要求中醫(yī)診治。證見久咳不止,痰粘難咯,胃納欠佳,神疲氣短,舌尖紅,少苔,脈細滑,診斷為子嗽。證屬素體陰虛,孕后血養(yǎng)胎兒,以致陰虛化熱,熱煉津液而成痰,燥痰阻肺,肺氣失于宣降而發(fā)病。治宜滋陰清熱,潤燥化痰。處方:百合15克、川貝6克、白芍15克、生地10克、元參10克、麥冬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葉10克、海蛤殼15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水煎服。 患者服藥3劑咳嗽明顯減輕,仍感神疲氣短,胃納欠佳,原方減元參、生地,加西洋參6克(另燉服)、白術10克、茯苓10克、陳皮9克、谷芽15克,繼服6劑,咳嗽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轉,囑用食療以調理善后。 十五、痰熱子瘖 痰熱子瘖屬妊娠失音的類型之一。由于痰熱壅肺,致使妊娠期間出現聲音嘶啞,甚至不能出聲。若發(fā)生于奸娠8~9月因胎兒增大,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而致子瘖,一般不需治療,待其分娩后,胞脈通,腎水上濟舌本,則聲自出。若伴有痰熱癥狀者,當參考本篇治之。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孕后陰血不足,復感風熱之邪,上犯于肺,灼液為痰,或風寒不解,郁而化熱,津液被灼成痰,或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聚生痰,痰郁生熱,以致痰熱交阻,壅遏于肺,而成聲音嘶啞。 (二)辨證施治 (1)主證:聲音重濁不揚,或不能出聲,喉間有痰,咯痰黃稠,咽干或痛,便秘溲赤,苔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利咽。 (3)代表方:清咽寧肺湯(《統(tǒng)旨方》)加天竺黃、杏仁、蟬衣。 (4)藥物:知母、川貝母、梔子、黃芩、前胡、桑白皮、桔梗、甘草、天竺黃、杏仁、蟬衣。 方中桑白皮、黃芩、知母、梔子以清肺瀉熱;前胡、杏仁、蟬衣宣肺化痰止咳;川貝母、天竺黃清熱化痰;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全方共奏清熱利咽,化痰宣肺,熱除痰降,肺氣宣暢。若癥見卒然聲啞,口干咽燥,惡寒鼻塞者,此所謂“寒包熱”,治宜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加桔梗、蟬衣、知母、木蝴蝶,以宣肺散寒,兼清里熱。如妊娠9月,聲音重濁低徽,或不能出聲,面色如常身體壯實,喉間有痰,咳咯不爽,胸悶不舒,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證屬胎氣充實者,則用瘦胎達氣散(《女秘指南》):杏仁、石菖蒲、枳實、玄參、桔梗、甘草)為主治療。 也有肺腎陰虛,癥見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頭暈目眩,咳嗽氣短,舌紅少津或苔花剝,脈細數。或以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生地、麥冬、甘草、玄參、知母、丹皮、白芍、薄荷)加減以滋養(yǎng)肺陰,或以都氣丸(《醫(yī)宗己任編》: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藥、澤瀉、丹皮、五味子)以滋養(yǎng)腎陰。 十六、痰阻子眩 痰阻子眩屬妊娠眩暈類型之一。是指痰阻清陽所致的妊娠后期頭目眩暈,惡心嘔吐痰涎,耳鳴眼花等癥而言。本癥與素有眩暈者不盡相同,惡阻亦可引起眩暈,但不屬本篇論述范圍。 (一)病因病機 本病發(fā)生于平素脾胃虛弱的患者,到了妊娠后期,胞宮逐漸增大,影響氣機升降,使脾運不佳,濕聚生痰,痰濕交阻,清陰不升,濁氣不降,而引起眩暈。 (二)辨證施治 (1)主證:妊娠后期,頭暈目眩,頭重眼花,胸膈滿悶,惡心納少,嘔吐痰涎,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膩,脈滑無力。 (2)治法:健脾化痰,理氣除濕。 (3)代表方:六君子湯(《婦人良方》)。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 方中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二陳湯理氣降逆,燥濕化痰。若頭暈重者,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若兼見頭暈目眩,動則尤甚,面色不華者,力氣虛血虧之象,應予以代表方加當歸、熟地、北芪、川芎、白芍,以益氣養(yǎng)血。 臨床上還常見到妊娠5~6月后,頭暈目眩,耳鳴眼花,心煩急躁,心悸失眠,腰酸腿軟,或面色潮紅,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滑,此屬陰虛陽亢子眩,應予以滋陰清熱、平肝潛陽的杞菊地黃丸(《醫(yī)級》: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枸杞子、菊花)加鉤藤、黃芩、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等。 子眩一證,甚則可以發(fā)生子癇,應及早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三)病案舉例 梁x x,女性,27歲,工人,1985年11月13日初診?;颊呷焉?月余,近感頭暈眼花,神疲氣短,四肢懶動,胸脘滿悶,大便溏泄。診見精神不振,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細滑,診為痰阻子眩,證屬脾虛失運,痰濕中阻。治宜健脾化痰,補益氣血。處方: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法夏1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6克(后下)、天麻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服藥6劑后,眩暈,胸脘悶脹癥狀減輕,病勢已緩,緩則兼顧其本,佐以調養(yǎng)安胎之法。原方加當歸12克、白芍15克、北芪15克、寄生15克,繼進6劑,以收全功。 十七、風痰子癇 風痰子癇屬妊娠癇證類型之一。是指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時,或分娩后,因風痰上擾清竅,而致忽然暈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兩目直視、口吐涎沫、少時自醒、醒后復發(fā)或神昏不醒者謂之。嚴重者,抽搐時間較長,頻頻發(fā)作,可導致孕婦和胎兒的死亡,此乃妊娠晚期嚴重的疾病,臨床上必須特別注意。 本病常因妊娠高血壓,或妊娠水腫,未經及時治療發(fā)展而來,故妊娠以后必須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如發(fā)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等變化,應積極治療,對預防本病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病因病機 素體陰虛,孕后血養(yǎng)胎兒,陰液益感不足,肝腎陰虧,肝火愈熾,心肝火旺,煎液成痰,肝風內動,風、痰、火三邪,相互交織,上擾清竅,則發(fā)病子癇。若脾虛肝旺之人,脾虛不運,水濕停聚生痰,肝旺陽亢化風,風、痰、濕三邪互結,上擾清竅,也可發(fā)為本病。 (二)辨證施治 本病發(fā)作之前,常出現頭暈頭痛,眼花目眩,上腹脹悶不適,泛惡痰涎,小便短少等先兆癥狀,預示可能發(fā)生子癇,應及早診斷和預防。本篇主要討論子癇發(fā)作期的治療。 (1)主證:妊娠后期,或分娩之時,或分娩后,神昏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口吐泛沫,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2)治法:清熱滌痰,鎮(zhèn)痙熄風。 (3)代表方: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加石菖蒲、郁金、天竺黃。 (4)藥物:羚羊角、桑葉、川貝母、鮮生地、鉤藤、菊花、茯神、白芍、鮮竹茹、生甘草、石菖蒲、郁金、天竺黃。 方中羚羊角、桑葉、鉤藤、菊花,以平肝清熱熄風;川貝、天竺黃、竹茹清熱化痰;菖蒲化痰開竅;郁金開郁除痰;茯神寧心安神;白芍、生地養(yǎng)血柔肝;甘草緩急和中。并可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以涼開水調化,鼻飼或口服。 風痰濕上擾清竅而發(fā)病者,子癇發(fā)作必兼有肢體水腫,胸悶惡心等先兆癥狀,治宜羚羊角散(《濟生方》:羚羊角、獨活、炒棗仁、五加皮、炒苡仁、防風、酒當歸、川芎、茯神、杏仁、木香、炙甘草)去川芎,另加蘇合香丸(成藥)化開鼻飼。子癇發(fā)作時,情況緊急,需中西醫(yī)結合搶救,以免貽誤病機,危及母子生命。 十八、痰胎 痰胎乃假孕證型之一,是指痰積胞中所致腹部增大、狀如懷孕而言。痰積生于胞脈者稱腸覃,參考本篇施治。 (一)病因病機 素體肥胖,多濕多痰,或過食生冷肥甘厚味,脾傷失運,生濕生痰,或肝脾失調,沖任氣血失和,氣滯痰阻,進而適值經閉胞凈,痰濁乘虛流注胞宮,與血相互結合,發(fā)為本病。 (二)辨證施治 痰胎雖以痰積為主,但常和瘀血互結為患,其治宜化痰活瘀,痰瘀同治。本病之成,多因肝脾失調為基因,故當輔以調理肝脾之法。 (1)主證:腹部增大呈球形,無觸痛,有移動,狀如孕子,腫塊大小不一,最大者個別可達足月大小,最小者僅在婦科檢查才能發(fā)現。經閉或月經大致正常。舌象無顯變,脈弦滑或如常。 (2)治法:行氣導痰,調理肝脾。 (3)代表方:蒼附導痰湯(《葉天士女科全書》)。 (4)藥物:蒼術、香附、陳皮、枳殼、茯苓、膽南星、半夏、甘草(姜汁、神曲為丸)。 方中二陳湯為基礎,健脾祛濕,行氣化痰;蒼術醒脾燥濕,以解濕郁;香附疏肝理氣以解氣郁;南星助二陳祛痰散結,開胸膈痰滯;香附行氣解郁,助南星、二陳湯逐痰通塞。可加貝母、海藻、昆布、牡蠣、郁金、莪術,以化痰軟堅,行氣破結。若痰濕積于胞脈,稱為腸覃,予以腸覃飲(《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柴胡、當歸、赤芍、白術、枳實、丹參、昆布、苡仁、三棱、莪術、益母草)治療。 本證與石瘕均屬假孕癥,而石瘕多由肝脾失和,沖任失調,氣血聚于胞宮或胞門而形成。石瘕的臨床特點是,腹部腫塊堅硬,固定不移,月經過多或有血塊,有流產或不孕史,治宜活血化瘀,佐以理氣軟堅,用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加莪術、穿山甲,或大黃(酒制)、?蟲。 十九、痰濕不孕 痰濕不孕屬不孕證類型之一,是指痰濁阻滯胞脈,或壅塞胞宮,致使育令期婦女婚后3年以上,或曾生育、或流產3年以上,未避孕而不能攝精成孕者。前者稱原發(fā)性不孕癥,后者稱繼發(fā)性不孕癥。 (一)病因病機 本證多見于素體肥胖的婦女,軀脂過盛,痰濕壅滯胞宮和胞脈,或恣食肥甘厚味,痰濕內生,流注沖任胞脈,均不能攝精成孕。正如朱丹溪所言,“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孕,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 (二)辨證施治 本病乃痰濕為患,早期治療當以化痰除濕為要,痰濕已去,當以治本善后,治本者,乃杜痰之生也,酌情予以健脾、疏肝、補腎等法。此外,還宜調情志,節(jié)房事,慎起居。 (1)主證:婚后久不受孕,形體肥胖,面色?白,頭暈心悸,胸悶泛惡,經行延后,量少或閉經,帶下量多,質粘稠,舌淡胖,苔白膩或厚膩,脈滑或弦滑。 (2)治法:燥濕化痰。 (3)代表方:啟宮丸(《中醫(yī)婦科學》)加石菖蒲、遠志、海藻、昆布。 (4)藥物:半夏、香附、蒼術、陳皮、神曲、茯苓、川芎、石菖蒲、遠志、海藻、昆布。 方中半夏、茯苓、陳皮、蒼術燥濕化痰;石昌蒲、遠志滌痰化濁,啟開胞宮;昆布、海藻軟堅化痰;神曲健脾消滯;香附、川芎理氣和血。若精神抑郁,煩燥易怒者加柴胡、青皮、郁金、梔子以舒肝解郁;加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 兼腎陽虛者,加仙茅、仙靈脾、肉桂溫暖下焦而驅陰寒;尤其仙靈脾一味,具有興奮性腺的作用,可促進卵泡的卵排卵。 (三)病案舉例 張x x,女性,28歲,農民,1981年7月3日初診。患者婚后3年未孕。自15歲月經初潮,每35~50天左右一行,每次持續(xù)5~7天。經血量少,色紫黑,稍有血塊,經前或經期少腹疼痛,腰腿酸沉,平時白帶量多,粘稠有味,常感頭暈心悸,動則氣短,泛惡多痰,胸悶脘痞。曾在某醫(yī)院婦產科檢查,除子宮頸輕度糜爛外,余未發(fā)現異常。診斷為原發(fā)性不孕癥。經服中西藥治療罔效.而延筆者診治。診見形體肥胖,面色?白,舌淡胖,舌苔白而粘,脈沉滑,辨證屬痰濕壅阻不孕。治擬導濕化痰,健脾補腎。處方:黨參12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制半夏10克、蒼術10克、膽星15克、白芥子12克、陳皮10克、僵蟲10克、當歸10克、香附10克、肉桂3克(焗服)、灸甘草3克,水煎服。 上方連服1月,頭暈心悸、胸悶泛惡癥狀消失,白帶減少,月經按期來潮,量適色正,舌苔薄白,脈沉緩,痰濕已化,脾腎尚虧囑用右歸飲送服啟宮丸善后調理。 4個月后復診,停經50天,時有惡心,婦產科檢查:子宮增大,如妊娠50天大小,尿妊娠試驗陽性。診斷為早孕。一年后隨訪,足月順產一女嬰。 二十、痰阻乳脹 痰阻乳脹,乃是痰氣阻閉乳房發(fā)脹疼痛之癥。木篇僅討論單純性的乳房脹痛,乳中結核,乳房瘡瘍所致的脹痛,不屬本證討論范圍。 (一)病因病機 《類證治裁·乳證》指出:“乳癥多主肝胃心脾,以乳頭屬肝經,乳房屬胃經”。若素體痰濕內盛,或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濕盛生痰,復因情志失調,肝氣郁滯,痰氣阻絡,而見乳房脹墜疼痛。 (二)辨證施治 本證屬痰凝氣阻所致,治宜理氣化痰,通乳止痛。若兼肝郁者,佐以疏肝解郁。若氣血不足者,佐以補益氣血。 (1)主證:乳房脹墜疼痛,脘腹悶脹不舒,吞酸噯氣,舌苔膩脈滑。 (2)治法:理氣化痰,通乳止痛。 (3)代表方:開郁二陳湯(《萬氏女科》)。 藥物:橘皮、茯苓、半夏、蒼術、川芎、香附、青皮、莪術、木香、檳榔、甘草、生姜。 本方以二陳湯健脾燥濕,行氣化痰;蒼術解濕郁;香附解氣郁;川芎解血郁;青皮疏肝破氣,散積化滯;莪術行氣破血,消積化癥;木香調脾胃之氣;檳榔導脾胃之滯。全方共奏行氣解郁,燥濕化痰,決壅消脹之功??杉勇仿吠ā⑼醪涣粜?、郁金等化痰通絡之品。若肝郁明顯,每月呈周期性乳脹,乳脹經前顯著,經后消失者,上方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陳皮、柴胡、白芍、枳殼、炙甘草、川芎、香附)。 臨床上,還可見到哺乳期婦女因乳汁旺盛,嬰兒未能吮盡,余乳停蓄,乳房脹痛,或因斷乳時乳房脹痛,牽引胸脅,但無其他不適者,可用麥芽、焦山楂治之。 (三)病案舉例 馮x x,女性,22歲,未婚,1986年8月12日初診?;颊呓浨皟扇樽髅浱弁?,伴有口苦心煩,胸脅悶脹不舒,經血紫暗,有少量血塊,舌邊紅苔厚膩,脈弦滑。此乃痰邪郁滯,肝經不舒所致。治擬疏肝解郁,理氣化痰。處方:柴胡6克、郁金10克、茯苓15克、橘皮6克、竹茹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川楝10克、當歸10克、香附10克、梔子10克、益母草15克、甘草3克,水煎服。 服藥4天,乳脹大減,胸悶已舒,月經來潮,經色黯紅,繼服上方3劑,平時服逍遙丸。再次經潮時,乳脹、胸悶未作。 二十一、痰郁臟燥 痰郁臟燥,屬臟燥類型之一。是指痰熱郁結所致的婦女情志煩亂欲悲,或哭笑無常的癥狀而言。正如《金匱要略》指出,“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一)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氣郁日久,郁而化火,煉津成痰,痰熱郁結,影響心神,而發(fā)本病。 (二)辨證施治 痰郁臟燥屬于實證,因于痰熱郁結。臨床上要權衡痰熱與肝郁之主次,分別予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疏肝解郁;或解郁舒肝為主,佐以祛痰清熱。 (1)主證:喜悲傷欲哭,甚則哭笑無常,胸中窒悶,咳咯黃痰,心煩口苦,精神抑郁,渴不欲飲,便干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化痰,疏肝解郁。 (3)代表方:溫膽湯(《千金要方》)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4)藥物:半夏、竹茹、枳實、橘皮、茯苓、生姜、甘草、柴胡、白芍、川芎、香附。 方中以溫膽湯清膽和胃除痰;柴胡疏肝散以理氣疏肝解郁。兩方合用,使痰熱得清,氣郁疏解,神情自安。 臟燥一證,當先分別虛實,本篇所述痰郁臟燥屬于實證,治療予以解郁化痰。而臟燥的發(fā)生以陰血不足,陰虛陽亢者較為多見,癥見喜悲傷欲哭,或善驚多疑,心煩失眠,發(fā)作時呵欠頻作,不能自主,午后面部烘熱,頭暈目眩,口燥咽干,或腰膝酸軟,心悸不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而干,脈細而數。治宜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或佐以滋補肝腎。方選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百合、生地黃)合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甘草、浮小麥、大棗)加味。 (三)病案舉例 王x x,女性,28歲,農民,1978年10月6日初診。其愛人代訴,患者哭泣吵鬧,反復發(fā)作1年余,加重1周,每遇情志刺激則復發(fā)。發(fā)作期間,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自稱神鬼附體有時念咒,施法,驅邪打鬼,可呵欠而愈。平時頭暈困痛,性情急燥,口苦胸悶,心煩失眠脘脹少食。l周前因家庭糾紛,刺激情志,而復發(fā)加劇。經用針灸及西藥治療無好轉,而轉中藥治療。診見意識不清,儀表不整,時或悲泣,時或激怒,舌邊紅,苔黃膩,脈弦滑。診為臟燥,證屬肝郁痰擾。治宜疏肝解郁,清熱化痰。處方:柴胡6克、郁金10克、香附12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橘紅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川芎6克、黃連6克、牡蠣30克(先煎)、龍齒30克(先煎)、棗仁15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上方服6劑,神情轉安靜,胸悶已舒展,夜能入睡。上方加大棗5枚,浮小麥30克、丹參15克,續(xù)服30余劑而愈,后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二十二、痰阻陰吹 痰阻陰吹屬陰吹證型之一,臨床上較少見。是指因痰濕阻滯而發(fā)婦女陰中出氣有聲,籟籟作響,與矢氣情況相似而言。陰吹的聲響是連續(xù)的,所出之氣,并無肛門氣之臭。已婚或未婚都能患之。一般為隱諱之疾,難以告人,發(fā)展較重時,常于變換體位而聲聲連續(xù),方去就醫(yī)。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多見于素為肥胖之體,多痰多濕之人。濕痰困阻中焦,胃氣難于下行,或脾虛失運,津液成痰,停滯胃腸所致。此外還有胃虛之陷,谷氣不能下行,或胃腸津少而燥,均可發(fā)生陰吹之癥。 (二)辨證施治 (1)主證:陰吹而面色浮白,身體肥胖,咳而多痰,或嘔吐痰涎,口中淡膩,頭重目眩,心悸少寐,小便量少,大便閉結,苔白膩,脈滑或遲弦。 (2)治法:豁痰利濕,導胃氣下行。 (3)代表方:橘半桂苓枳姜湯(《溫病條辨》)。 (4)藥物:半夏、橘皮、枳實、桂枝、茯苓、生姜。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以治既成之痰;茯苓健脾祛濕,以絕生痰之源;橘皮、枳實寬中下氣,導痰下氣,氣行則痰消;桂枝溫陽化氣利飲;生姜溫中降逆,諸藥合用,使痰濕飲邪得除,胃中濁氣下行。 便閉者加檳榔、萊菔子、白術(30~60克)、升麻(3~6克)。若胃氣虛而下陷者,宜選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人參、升麻、柴胡、陳皮、當歸、白術、炙甘草)。屬于津虧胃燥者,可予豬膏發(fā)煎(《金匱要略》:豬膏、亂發(fā))以潤腸除實。 第四章五官科痰證 一、胞生痰核 胞生痰核,是指生于胞瞼皮里內外的核狀硬結而言,進展緩慢而易于復發(fā)。因其發(fā)于上胞較多,下瞼較少,故又稱脾生痰核。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瞼板腺囊腫(又名霰粒腫),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 (一)病因病機 《醫(yī)宗金鑒·眼科新法要訣》云:“脾生痰核之證,因痰火結聚而成……”。《張皆春眼科證治·內輪疾患》亦說:“本病稱目疣,……多由脾濕胃熱,濕熱互結,聚而生痰,濕痰阻滯經絡,結于胞瞼而成”。由此可見,本證是由過食辛辣肥甘,脾胃失運,濕聚成痰,痰濕阻于經絡,結于胞瞼,漸成腫塊,或痰濕蘊結,郁久化火,痰火相搏,或痰濕混結兼風毒之邪外襲所致。 (二)辨證施治 胞生痰核系濕痰混結與痰熱郁結,聚于眼瞼,以致氣滯血瘀、絡脈不通而成。故治療宜燥濕化痰,或清熱化痰為主,并根據證情變化,適當加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軟堅散結之品。 1.痰濕混結 (1)主證:生于胞瞼皮里內外,有核隆起,細如米?;螯S豆,甚則大如蠶豆,不痛不癢,皮色不變,皮核不相切,推之移動,觸之較硬。翻轉胞瞼內有紫紅色或灰紅色隆起,腫核大者有膿墜及輕度異物感,無明顯全身癥狀。腫核形成發(fā)展緩慢,舌脈多無顯變。 (2)治法:行氣化痰,軟堅散結。 (3)代表方:化堅二陳湯(《醫(yī)宗金鑒》)。 (4)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白僵蠶、黃連、生甘草、荷葉。 方中二陳湯行氣化痰燥濕,白僵蠶化痰祛風散結,若無熱象,減黃連、荷葉,加三棱、莪術、昆布、浙貝母,以化痰軟堅散結。若挾風熱,兼見發(fā)熱惡風,畏光羞明,口干咽痛,舌尖邊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主方加二花、連翹、夏枯草、花粉、白蘞等以疏風清熱化痰。若挾風寒,兼見惡寒發(fā)熱,咳吐泡沫痰涎,舌苔薄白,脈浮緊,主方減黃連、荷葉,加紫蘇、杏仁、前胡、白芥子、生姜。 2.痰火郁結 (1)主證:胞瞼腫核痛癢,表面皮膚發(fā)紅,腫勢發(fā)展較快,甚者口干咽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法:清熱化痰,消腫散結。 (3)代表方:清胃湯(《醫(yī)宗金鑒》)合二陳湯(《和劑局方》)。 (4)藥物:黃芩、黃連、生地、丹皮、升麻、石膏、陳皮、法夏、茯苓、甘草。 方中黃連、黃芩、升麻、生地以清熱消腫;陳皮、法夏、茯苓以行氣化痰??杉酉目莶?、浙貝母、天竺黃以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本病在辨證服藥治療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外治法:患處局部熱敷,或用生南星加醋磨水頻涂患處,也可用清火眼丸或紫金錠外涂,核大者宜手術治療?!对瓩C啟微》指出:“翻轉眼瞼,以大眉刀略破病處,更以兩手大指甲捻之拎出,則所出者,如豆汁小黃脂也”。 現代醫(yī)學認為,若小兒?;急静?,應考慮有無結核病變,成人術后易復發(fā),且迅速增大者,則須注意是否瞼板腺癌,應作活體組織檢查,以確診。 (三)病案舉例 林x x,男性,4歲,1985年3月6日初診?;純河已郯l(fā)澀不舒7天,加重2天。經眼科檢查,右眼瞼內有一圓形腫塊,邊緣清楚,皮色不紅,無明顯壓痛,診斷為霰粒腫,而轉中醫(yī)治療。癥如上述,舌脈無顯變。中醫(yī)辨證為痰濕混結于眼瞼,絡脈不通而成。治宜行氣化痰,軟堅散結。處方:陳皮3克、法夏6克、茯苓6克、昆布6克、海藻6克、浙貝母3克、三棱3克、白蘞6克、甘草3克,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同時外用生南星同醋磨水,涂患處,每日4~6次,上藥服完后,眼澀癥狀明顯減輕,右眼腫物變小,繼守上方4劑,同時配合外治法而治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二、風痰胞輪振跳 風痰胞輪振跳為胞輪振跳類型之一。是指風痰上擾所致眼瞼不待人之自行開閉,而自牽拽振跳。相當于現代藥學的自發(fā)性眼瞼痙攣。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發(fā)于肝脾二經,脾虛則濕聚生痰,肝郁則風火內生,風痰相合,循經上擾,營衛(wèi)氣血失和,筋脈失養(yǎng),故見眼瞼肌肉振跳。 (二)辨證施治 (1)主證:雙目眼瞼不自主的頻頻多眨,輕者間歇發(fā)作,重者無休止時。自覺眼澀酸楚,難以久視,久視則重墜欲閉。且伴有面部肌肉顫抽,或頭痛頭暈,胸悶不舒,嘔惡多痰,舌苔白膩,脈弦滑。 (2)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3)代表方: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4)藥物:全蝎、白僵蠶、白附子。 方中白附子善祛頭面之風,白僵蠶善祛經絡之風,全蝎祛風而善止痙。三藥均走頭面絡脈,為祛風化痰的要藥。嘔逆痰盛者,加半夏、南星、橘紅、茯苓以祛痰燥濕。若陽升風動,頭暈頭痛者,加石決明、夏枯草、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化痰祛濁。若風痰郁而化熱,并見口苦心煩,加膽星、竹瀝、竹菇、川貝母以清化痰熱。若病久不去,風痰入絡,可加當歸、川歲、赤芍以活血通絡,即所渭“祛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BR>胞輪振跳,見于多種原因,風痰上擾僅是其中一個方面,臨床還可以見到血虛生風、肝腎虧損、脾陽氣虛等類型,也有與風痰之邪互相夾雜致病。因此要掌握虛實,分別論治。 (三)病案舉例 王x x ,男性,36歲,干部。1982年3月6日初診?;颊哐埯|抽動1年余,伴有左側面部疼痛,時有蟻行感,口苦而干,睡眠欠佳,大便干燥,舌苔厚膩稍黃,脈弦滑,診為胞輪振跳。證屬風痰之邪客于經脈,經氣不利,氣血瘀阻,胞瞼筋肉失養(yǎng)。治宜搜風化痰,通絡止痙,方選牽正散加味:全蝎6克、白僵蠶10克、白附子6克、菊花10克、龍膽草6克、梔子10克、夏枯草15克、天麻10克、丹參30克、甘草5克,6劑,水煎服。 服藥后,口苦、左側面疼、面部蟻行感均見好轉,眼瞼抽行略有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上方加白芍30克,配合甘草以緩急解痙。繼服12劑后,眼瞼抽動消失。改用溫膽湯加減調理半月,諸癥悉安。 三、風痰瞼廢(附:眼珠牽斜) 風痰瞼廢屬瞼廢類型之一。其特征是上眼臉不能提起而下垂,部分或全部掩蓋瞳孔,不同程度遮擋視力。古醫(yī)籍中又稱之為雎目、侵風等?,F代醫(yī)學稱為眼瞼下垂,相當于眼肌型重癥肌無力。 (一)病因病機 《蘭室秘藏》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若中虛氣弱,則濕痰內蘊,或由風邪誘發(fā)引動素蘊之痰濕,風邪挾痰,客于眼瞼,阻塞經絡。眼瞼屬脾,風痰阻滯,脾氣不升,故見眼瞼肌肉松弛而下垂。 (二)辨證施治 (1)主證:上瞼下垂,不能隨意提起,掩蓋部分或全部瞳孔、障礙視瞻,皮膚色澤無變化。或見眼球外斜,不能內轉。平素胸悶不舒,嘔惡多痰,神疲倦怠,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2)治法:祛風滌痰。 (3)代表方:正容湯(《審視瑤函》)。 (4)藥物:僵蠶、南星、白附子、制半夏、松節(jié)、秦艽、羌活、防風、木瓜、生姜。 方中白附子、僵蟲、天南星以祛風搜絡,化痰通絡;防風、羌活、木瓜、松節(jié)、秦艽以除風勝濕,宣痹通絡;半夏燥濕化痰。若由外傷所致,氣血瘀滯,上方加當歸、川芎、赤芍、丹參。若脾胃氣虛,加黨參、北芪、白術、茯苓、炙柴胡、炙升麻以補中益氣。若肝陽化風,風痰阻絡,改用天麻鉤藤飲(《雜病診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寄生、杜仲、山梔子、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以平肝潛陽,熄風化痰。若痰熱相因,上攻清竅,加黃連、枳實、竹茹、半夏、陳皮。 (三)病案舉例(摘自《四川中藥》一九八七年第九期) 王x,男性,4歲,1983年5月2日初診。3月前冒風而發(fā)左眼上瞼下垂,在某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診為“重癥肌無力,左上瞼下垂”。即給予新斯的明,停藥后又復原狀,續(xù)用不效。1月前服補中益氣湯10余劑,亦罔效。初診:上瞼下垂,無力睜開,眼珠向上轉動受限,舌苔白脈浮帶弦,辨屬風痰阻絡。治以祛風滌痰為主,用正容湯出入:僵蠶、秦艽、防風各6克,全蝎2克,南星5克,白附子、法半夏、木瓜各8克,甘草3克。日1劑,3劑后上瞼能上提,繼服5劑痊愈。至今未發(fā)。 附:眼珠牽斜 眼珠牽斜多由風痰內阻,筋脈攣急牽引,而致眼珠偏于一側,也有因脾氣虛弱,目系弛緩,眼珠運轉失于平衡所致者。以單側眼珠發(fā)生者為多。也有兩眼俱牽斜者,或向上方、或向內側。風痰內阻者,治宜祛風化痰,方用還睛丸(《和劑局方》:白術、白蒺藜、青箱子、密蒙花、木賊、菟絲子、羌活、防風、甘草)合川牽正散(《楊氏家藏方》:僵蠶、全蝎、白附子)。若脾虛痰阻,宜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人參、升麻、柴胡、當歸、陳皮、白術、炙甘草)加半夏、茯苓、白附子、天南星以補中益氣,燥濕化痰同時并舉。 四、痰泛云霧移睛 痰泛云霧移晴,為云霧移晴類型之一。是指痰濁上泛所致眼睛外觀端好,自視眼外似有云霧浮移,或飛蚊蠅翅,旗旆絳環(huán)在空中飛揚撩亂的癥狀而言。本癥在《銀海精微》中稱為:“蠅翅黑花”,《證治準繩》方有是名,論述甚詳,后世醫(yī)家多宗其說?,F代醫(yī)學的玻璃體混濁的不同發(fā)病階段,可參考本篇辨證施治。 (一)病因病機 痰濕濁氣內聚,阻塞經絡,則清陽不升,痰濁滲入神膏,從而遍蔽神光,視物不明。病者自覺如蚊蟲起伏,或如線珠,如云霧移動于眼前。古人認為本病乃“膽腎目病”,因痰火或臟虛,或久熱蒸傷所致。神膏乃膽中精汁所聚結,為清靜透亮之府,肝開竅于目,肝膽互為表里,故本病乃與肝膽二臟有關?!把Y肝膽則有益,痰侵肝膽則有損,痰即在外,反壅塞膽之竅,而氣不能展矣,見禽鳥昆蟲之飛走者,皆痰作祟也” (《辨證錄》)。 (二)辨證施治 (1)主證:患者輕者眼前有小黑點移動,時隱現,隨眼球轉動而飄舞,視力尚可、色可微黃,雙眼外視如常。重者突然發(fā)病,眼前幻影密集,狀如珠絲彩斑或蚊蝶,視力減退或急降,或兼見視物赤色,視直為曲,視靜為動,火花閃爍等。兼有頭蒙不爽,目不欲睜,痰多胸悶,神疲困乏,納差,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 (2)治法:除濕化痰。 (3)代表方:溫膽湯(《千金要方》)。 (4)藥物:枳實、竹茹、陳皮、法夏、茯苓、甘草。 方中竹茹、法半夏以清化痰熱,和中降濁;枳實、陳皮下氣化痰;茯苓滲濕化痰。可加白術、蒼術燥濕化痰,加膽星、海螵蛸、海浮石以化痰清熱。肝經郁熱較重者可加梔子、菊花、柴胡、石決明、黃芩,以清熱降火。 本癥除了痰濁為患外,還可見到肝氣郁滯,或濕熱上犯,或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的現象。臨床上要辨證施治,補虛瀉實,不可拘泥于化痰祛濁一法。 (三)病案舉例 詹x x,女性,38歲。1978年6月21日初診?;颊哐勖?,視物不清,有黑花相隔,如蚊蠅風揚,右輕左重,伴有頭昏蒙,口苦胸悶,大便粘滯,舌苔黃膩,脈滑。辨證為痰熱郁蒸,上害肝竅,云霧移晴。治以化痰除濕,清肝明目,方選溫膽湯加味。處方:枳實10克、竹茹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菊花10克、草決明12克、海浮石15克、蒼術10克、膽草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服上方6劑后,視力稍有進步,口苦胸悶癥狀減輕,舌脈如往。原方加夏枯草15克,水煎服。 服上方13劑后,眼脹消失,黑花減輕,頭蒙口苦胸悶癥狀消失,舌苔由厚轉薄。上方加杞子15克、玉竹12克,服8劑,視物不清、黑花癥狀消失。按方制成水丸內服以鞏固療效。 五、痰阻暴盲 痰阻暴盲,為暴盲類型之一。是指痰濁上泛所致驟然一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數日內迅速不愈的內障眼病。現代醫(yī)學的視網膜脫離,或視神經炎發(fā)病的不同階段,可參考本篇辨證施治。 (一)病因病機 濕痰內困,濁氣上泛,清竅被蒙,或濕熱郁蒸成痰,痰熱內停,上擾目系而成。 (二)辨證施治 (1)主證:突然發(fā)病,起初自覺有螢光閃爍,云霧動蕩,視物變形,視靜為動,眼前如垂黑幕,一部或半面猝然不見,視力驟降,甚或失明,伴有頭重體倦,胸悶泛惡,苔膩,脈滑。偏于痰熱者,兼見心煩失眠,口干不欲飲,小便短澀,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2)治法:化痰利濕。 (3)代表方:胃苓湯 (《丹溪心法》)合二陳湯(《和劑局方》)。 (4)藥物:蒼術、川樸、陳皮、茯苓、白術、澤瀉、豬苓、桂枝、甘草、半夏。 若為痰熱上擾所致暴盲,宜用溫膽湯(《千金要方》:枳實、竹茹、橘紅、法夏、茯苓、甘草)加豬苓、澤瀉、梔子、金錢草、車前子。若兼忿怒抑郁,胸脅脹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以疏肝解郁。若久病痰瘀阻絡者,加丹參、赤芍、川芎、當歸,以活血祛瘀。 (三)病案舉例(摘自《眼科證治經驗》) 朱x x,男性,46歲,于1961年7月18日初診。勞倦內傷,復感濕邪,氣機不利,清竅被蒙,頭痛重墜,左目暴盲,卒物不睹,胸悶納少,腹?jié)M溲短,舌苔厚膩,脈濡細,治以理氣化濕。胃苓湯去桂枝,加藿香、枳殼、麥芽、谷芽,7劑。 二診:濕邪內伏,脾失健運,津液不升,氣血不達,左目突然失明,眼外無病,病在瞳神,癥屬暴盲。西醫(yī)診斷為急性球后視神經炎。舌苔微膩,脈儒細。前予滲利,頭痛緩解,目視稍見。再守原意,二陳湯加藿香、蒼術、枳殼、大腹皮、黃芩、滑石、佩蘭,7劑。 三診:諸恙減輕,目已能見。唯近感咳逆多痰,舌質較紅,苔仍發(fā)膩。治以化痰宣肺,溫膽湯加藿香、佩蘭、前胡、杏仁、黃芩,7劑。 四診:咳除,諸恙消失,目視大見好轉,苔膩亦化,當以補益收功,五味異功散,7劑。 六、痰阻青風內障 痰阻青風內障,是指痰濕上逆所致頭目脹痛,視力下降而言。一般多見于單側先發(fā),亦可雙目同時出現。病累日久,失治,誤治可導致目盲。屬于現代醫(yī)學的青光眼范疇。本癥在《秘傳眼科龍木論》中稱為“五風變內障”、“青風內障“、“綠風內障”、“雷頭風內障”等,《證治準繩》增有“黃風內障”。 (一)病因病機 本證可見于素為痰飲之體,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陽不振,水濕停留,凝聚為痰,痰濕上泛,隨氣之升降而阻于脈道,痰濁中阻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陰虛火旺,痰熱生風上擾清竅而發(fā)本病。 (二)辨證施治 1.寒痰上逆 (1)主證:目晴脹痛,視物昏暗,瞳神散大,伴有惡心嘔吐清涎,胸悶身重,飲食不納,惡寒喜熱,肢冷,舌苔白膩,脈濡細。 (2)治法:溫中化痰,和胃降逆。 (3)代表方:吳榮萸湯(《傷寒論》加半夏、茯苓、陳皮、白術、天麻。 (4)藥物: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半夏、茯苓、陳皮、白術、天麻。 若兼胸滿嘔惡,痰涎清水,小便不利,大便不實,舌苔白膩者,為痰飲阻滯,濁陰上逆。宜用胃苓湯(《丹溪心法》:甘草、茯苓、蒼術、陳皮、澤瀉、豬苓、厚樸、肉桂)化痰利濕。若見面色?白,肌膚不華,惡食少納,氣短倦怠,口干痰粘,脈細弱,證屬脾腎虛弱,濕痰內生所致,治宜健脾益氣,滋水祛痰,方選金水六君湯(《景岳全書》:當歸、熟地黃、陳皮、茯苓、半夏、炙甘草、生姜)。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古今中醫(yī)經典txt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