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街頭的鞋匠有一個“釘響底”的服務(wù)項目。響底一釘,走在磚頭路、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上,篤、篤、篤,發(fā)出的聲音極其響亮。
夜深人靜的小巷,常常有晚歸的人,一進巷口,就給巷子中的鄰里們傳來響底與地面的摩擦聲,由遠而近,并慢慢的消去。對此,大多鄰里并不感到刺耳,心里反而會產(chǎn)生一種踏實感,因為這么晚了,自己住的這條巷子還有人活動,說明不僻靜。經(jīng)過舊城改造以后,小城的好多巷子都不見了,我也有20年沒有這種體驗了,這種場景和心境對我來說,也許是不可能再有了。
以前的人,為什么要釘響底?我自己也釘過,屬于被動式,主要是皮鞋的后跟不耐磨,時間不長,后跟就磨蝕掉一塊,需要補平,釘上鐵響底后,下雨天還有防滑的作用。有的人釘響底,屬于主動式,就是新買的皮鞋還沒有穿,就把響底先釘起來,提前保護鞋后路,原因是鞋子的主人想通過響底的摩擦聲,引起別人注意。過去,大多數(shù)人是穿自家制作的土布鞋,能買雙解放式的黃球鞋、白球鞋穿穿,家境就算好的了,下雨天一般是穿套鞋,如果有雙高靴子套鞋,不要太神氣噢。皮鞋是個稀罕物,如今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充分證明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現(xiàn)在,皮鞋的質(zhì)量好,后跟特別的耐磨,人們穿鞋講究休閑舒適,走路如風(fēng)輕飄飄,基本上沒有什么聲響,把對他人寧靜的打攪降到了最低程度,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人們不再釘響底了,鞋匠就沒有了這樁生意,原先生產(chǎn)各種響底的廠家,也都改行了。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晚,星期二,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