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園林美譽天下,其中佼佼者有四大之說:蘇州拙政園、留園,南京瞻園,另一座就是本文的無錫寄暢園。

寄暢園是中國山麓別墅園林的代表,有近500年歷史。它位于無錫錫惠公園文物名勝區(qū)內(nèi)惠山東麓,文物名勝區(qū)門票70元。寄暢園占地15畝,該園雖小,卻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運用借景,將惠山、錫山秀色攬人圍內(nèi),以有限的空間,造無盡的意境,從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杰出典范。1988年寄暢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寄暢園在元朝時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朝正德年間擴建成園,為兵部尚書秦金的別墅,名鳳谷行窩。到了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園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場而被解職,從而驅(qū)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間,先后花了七年時間,在鳳谷行窩的基礎(chǔ)上建成20景。新園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冷澗下瀨,歷落松竹林”,而命名為“寄暢園”。
美人石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專門請了造園名家張南垣設(shè)計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張武負責施工,在園內(nèi)精心疊石,引入惠山泉。經(jīng)一代名家張南垣的創(chuàng)意,寄暢園的風光更美了,名聲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兩朝帝王對寄暢園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間,他們祖孫兩人分別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寄暢園游覽。康熙還特意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乾隆下江南時又在康熙題字旁題寫了“玉戛金樅”字樣。乾隆更是不惜耗費巨資,以寄暢園為藍本,在北京萬壽山建了一座“惠山園”,就是如今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寄暢園的東部是一南北狹長的水池,名“錦匯漪”,池岸中部突出鶴步灘,上植大樹二株,與鶴步灘相對處突出知魚檻亭,劃分水面為二,若斷若續(xù)。猶如不規(guī)則的巨大鏡面,把周圍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樹影、花影和人影匯集在池中。


“知魚檻”三面環(huán)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額是張辛稼所書,中間懸掛著吳永康畫的觀魚圖。

“錦匯漪”北端的七星橋(用7條石板直鋪而成)與嘉樹堂(明代建筑風格)。


“錦匯漪”南段的先月榭


園林西部以假山為主,山的輪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較高,以土為主,兩側(cè)較矮,以石為主,土石間栽植藤蔓和樹木,配合自然。山雖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樹木卻助長了它的氣勢。

假山間為山澗,引惠山泉水入園。

含貞齋:這里原是明代園主秦耀讀書處,這位官場失意的園主喜歡吟詠“盤桓撫古松,千載懷淵明;歲寒挺高節(jié),吾自含我貞”的詩句,因此齋名也就叫作“含貞齋”。屋前兩棵銀杏樹,高大挺拔,在它的后面種植著大片桂花

鳳谷行窩:三門敞廳正中懸掛朱妃瞻所題寫的匾額。鳳谷行窩是寄暢園最早的名字。寄暢園第一代主人秦金,號“鳳山”,惠山俗稱龍山,以“鳳山”相對,指出此地是“鳳藏龍山”的風水寶地?,F(xiàn)在的大廳是清雍正年間改建的,廳前柱子上掛著無錫金石家高石農(nóng)篆書翁同龢的楹聯(lián):“雜樹垂蔭,云淡煙輕;鳳澤潔暢,氣爽節(jié)和。”
凌云閣

“含秀”門

園林小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