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生成·批改—學案使用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學案對于學生的意義,猶如姍姍學步的孩子手中的學步車,借助學案,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興趣,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gòu)。 一、學案的使用,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什么要求? 學生拿到學案后根據(jù)學案的學習目標、重難點進行學習,然后根據(jù)學案過程有層次地學習教材,完成學案上的問題。學習時,用紅色筆標出疑難點,并將問題寫在學案相應的知識版塊處,以便于老師的學情調(diào)查和在課堂上合作學習。所有同學必須要解決學案中的基礎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題。 二、在使用學案的過程中,如何把握課中和課后的知識生成? 知識的生成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知識是學習的對象,知識的生成則是一種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舉一反三學會知識的生成更為重要。教師應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對抗質(zhì)疑,此時,學生的思路比較開闊,針對同一個話題,能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在這種課堂氣氛中一般更能有新的生成。所以知識的生成,對于教師而言主要是調(diào)動學生,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對于學生而言主要是對抗質(zhì)疑。 學案中有反饋部分,需要任課教師最后收集起來,去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由于時間較緊與學生能力程度不同,很多學生只完成簡單題,對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有空白現(xiàn)象。那么,反饋部分如何有效落實? 學案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學生完成學案后由組長收齊上交,教師第一次批閱,了解學情并確定重點展示內(nèi)容。待展示過后,學生要在課下整理落實,訂正完成后收齊上交,教師第二次批閱。 二次批改教師要針對學生對學案補充完善情況加以了解和評價,教師要尤其針對學生在學習階段出錯的題目進行批閱,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二次批改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做題方法技巧的指導,對于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要及時補充。 莊子的《逍遙游》上有一句話,“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想達到學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渡的境界,必須以有效的學案設計,以學生學習為起點,找準真實的教學支點,力求有效學案教學。把備好課作為關(guān)鍵點,通過個人研究、集體研討、分塊備課、教后反思、個人修改、資源共享,化集體智慧為個體優(yōu)勢,提高學案教學的有效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