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仲景用細辛組方配伍探要

 魏偉的圖書館 2013-11-18

仲景用細辛組方配伍探要
《傷寒論》中雖僅有5方計7處用了細辛,其用量少則一兩,多則六兩,然可窺仲師善于妙用細辛組方之一斑。簡要分析如下。
細辛與干姜、五味子配伍
細辛味辛性溫,為少陰經之表藥,能疏腠散寒,通陽化飲;干姜可溫中散寒,健脾化飲;五味子酸收斂肺,降逆止咳,并可防姜、辛過散之弊。細辛與姜、味配伍的方劑是主治太陽傷寒兼里停水飲之證的小青龍湯。仲景治寒飲阻肺的咳喘證,最喜用細辛與干姜、五味子配伍,首創(chuàng)姜、辛、味伍用以止咳平喘之妙法,開后世散、斂并用之先河。細辛助五味子宣降肺氣,協(xié)干姜溫化痰飲?!侗静萸笤吩唬骸拔逦蹲訛榭人砸?,然必合細辛、干姜以升散風寒,用此以斂之,則升降靈,咳嗽自止”。陳修園更明言:“干姜以司肺之開,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細辛以發(fā)動其開合活動之機……”三藥合用其妙天成,故仿此之方疊出。如《普濟本事方》中的五味子丸、《太平圣惠方》中的干姜散等。
細辛與麻黃、桂枝配伍
麻黃味辛性溫質輕,以輕去實,長于升散,其發(fā)汗解表之力冠辛溫解表藥之首;桂枝通陽宣散,透達營衛(wèi);細辛則能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助麻黃以辛通竅泄閉,協(xié)桂枝溫經和營,引營分之邪達于肌表,令汗出而解。細辛與麻、桂配伍使用的方劑是小青龍湯。本方系麻黃湯去杏仁,桂枝湯去生姜,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半夏而成。方中,麻、桂除外寒而宣肺氣,伍姜、辛溫肺化飲并助麻、桂鼓動內外之陽氣,加強解表散寒之力;配五味子斂氣、芍藥養(yǎng)血并制諸藥辛溫宣散之性,以防耗氣折陰之弊;半夏降逆化痰以利氣道,炙甘草和中兼以調和諸藥。共奏溫經散寒、解表滌飲之功。
細辛與當歸、芍藥伍用
細辛與歸、芍伍用的方劑是當歸四逆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去干姜、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方中白芍補血偏于養(yǎng)陰,其性靜而主守;當歸補血偏于溫陽,其性動而主走;細辛溫通行散,使芍藥靜而欲動,補其陰以生血,促當歸行而欲速通其陽,以泄厥陰血分之寒;佐桂枝溫經以散厥陰血分之風;協(xié)通草通行血脈;甘草、大棗補中益氣,助當歸、白芍補血,助桂枝、細辛通陽。全方有和厥陰以溫經散寒之功,調營血以通陽氣之效。主治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之證。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當歸四逆湯證而內有久寒者,見大便溏薄、腹痛、嘔吐等癥。加吳茱萸、生姜增強溫中散寒之功,并借酒力以行藥勢,助歸、芍、桂、辛溫經通脈。
細辛與烏梅、黃連伍用
黃連大苦大寒,與辛散的細辛合用,辛苦共施,寒熱并用;烏梅酸澀,有收斂肺氣、固腸止瀉、和胃安蛔之功,三藥合用,酸收、辛散、苦降,性味雖別,功效異殊。細辛與烏梅、黃連伍用的方劑是烏梅丸。主治臟寒蛔厥及久痢。方中重用烏梅、苦酒之酸配椒、桂、姜、辛、附之辛與連、柏之苦,使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遇辛而伏;并佐參、歸益氣養(yǎng)血,祛邪而不傷正。此方酸甘化陰,酸苦泄熱,辛甘溫陽,辛苦通降,酸甘辛苦兼收并蓄,剛柔相濟,共奏滋陰泄熱、溫陽通降、安蛔止痛之功,為治“厥陰防少陽,護陽明之全劑”,又被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細辛與附子配伍使用
附子辛溫大熱,純陽有毒,通行十二經脈,為補先天命門真火、壯腎陽之要藥,偏散里寒;細辛偏散表寒,二藥合用,表里同治內外兼顧,在內則附子治之,細辛托之散之;在外則細辛疏之,附子鼓之助之。性則善走通行,功則散寒止痛。細辛與附子配伍的方劑是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少陰病兼表之“太少兩感證”。細辛內助附子以興陽,外協(xié)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溫陽以促進解表,解表而不傷陽氣。(徐經印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人民醫(yī)院)

通陽逐寒倚細辛           

細辛這味藥,每當我讀到名醫(yī)妙案中,用重劑細辛治大病療頑疾時,心中總是拍案叫絕,愛的手中發(fā)癢,總想躍躍己試。然而又每每受到諺語“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掣肘,不敢重用而恨恨不巳。

細辛能不能重用并為我所使?幾十年的臨證下來了,我可以負責的說,可以重用,而且很好使,掌握好沒有什么毒性和危險。并非李時珍等人所言,危險多多。李時珍本人沒有多少治病經驗,所言缺乏實踐依據,人云亦云危言聳聽。當時人就說他長于考據,疏于療疴,所言浮華者多.

對于細辛的重劑使用,我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早年在學習中醫(yī)時受教科書和細辛諺語的影響和束縛,不敢越雷池一步,細辛從未超過一錢三克。后來又讀到傷寒大家劉渡舟先生用小青龍湯的醫(yī)案,其中談到,一男性患者咳喘用其它藥不效,劉老三付小青龍湯就搞定,該患者奉此方為神方,連續(xù)服用一冬,結果引起心衰住院,險些喪命。對此,劉老特別告誡細辛不可重用長用輕易用。因我早年學醫(yī)時特別崇拜劉老,所以也就把他的話當做了圣經。而后一直不敢重用長用細辛,錯過了早早就掌握細辛的正確運用。實為遺憾。然而,因為我讀書較多也雜,每每看到重用細辛的醫(yī)案和報道,加之燕趙名醫(yī)劉沛然的《細辛與臨床》一書的沖擊,使我想重新實踐重用細辛的熱情又在心中燃起。這也和我每年重溫一遍《傷寒論》不無關系,每當我讀到仲景先圣用細辛的方證條文時,不禁就想兩干多年前,細辛一用3-5兩,一兩按15克折算遠遠也超過一錢三克,為什么都沒有事呢?即然前圣后賢都敢大量用,我為什么不能效仿之。本著胡適的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思想,我又開始了重用細辛的實踐路程。

在治療痰飲咳喘小青龍證時,細辛先用10克,無副反應。有了初步的經驗以后,細辛的用量我基本上是從10克起步,55克遞增,一直用到過60克,也未見什么危險和反應。但臨床效果卻大不一樣。除了痰飲證我用小青龍湯一般用15克到30克外,對于其它重癥如心動過緩一般都是30克起步,一直加到心率正常為止。在治療脈管炎,風濕痹證都是3060克的用,通陽驅寒作用特別顯著,非此不行。

在此要說明一點,我的用法和劉沛然老中醫(yī)的用法不同,劉氏是后下輕煎,我是先下久煎。其原因是: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細辛含揮發(fā)油2.7%3.0 9%,其中藥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黃樟醚(占8%),如果單以細辛研末沖服,用量僅45g即出現胸悶、惡心、嘔吐等毒副反應,這與《本草綱目》所言“單用末不可過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但若用作湯劑,因黃樟醚的揮發(fā)性勝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經煎煮30分鐘后,煎汁中還保存著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經過久煮揮發(fā)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在大劑量用細辛時采用先下久煎的方法。實踐證明我用此法一不影響療效,二不產生毒性。這么多年從未出過事故。

自從我學會用重劑細辛后,每每在治療一些疑難雜證中屢屢得手,心中甚喜。細辛重劑我經常用于慢性氣管炎咳喘證,過敏性鼻炎,寒性便秘,風濕疼痛,血栓性脈管炎,及一些不明非熱性包塊等。其特征為寒疑痹阻,陽氣不通,用量為10---100不等,據證用量。下舉一例示之:

20063月間,曾治一譚姓,女,32歲。經人介紹來我處要求治療過敏性鼻炎。已近十年病史??淘\:面白胖,穿戴嚴實,怕風,鼻塞,清涕不斷,納少,易感冒,月經偏少。舌胖大質淡,苔白膩厚,脈沉細無力。二便基本正常。辨證為氣虛感寒,肺竅不利。處方:玉屏風散十桂枝湯十平胃散加減。

生黃芪30g 黨參30g 防風10g 蒼術10g 桂枝15g 白芍15g厚樸12g 陳皮12g 桔梗6g 細辛10g 辛夷10g 石菖蒲15g 生甘草10g 生姜6 大棗3個。 5劑,水煎服。

一周后復診,述之:除吃飯稍好些,不太惡風了,鼻塞流涕,外甥打燈籠---照舅()。病人再次強調主要想看鼻炎。余證脈舌象變化不大。我診后,稍沉思一刻,認為是證對藥輕。仍用上方,將其中的細辛改為30克再服5劑。三診,病人告之,這回有效,鼻子時通時不通,鼻涕也少多了,很是高興,要求繼續(xù)治療,效不更方,細辛再次更改為45克,又服5劑,效佳,后以此方,細辛45克堅持用藥50天,十年錮疾終于蠲除。

按:此案治療成功,除了用方正確外,關鍵在于重用了細辛。量小,杯水車薪,無助于蠲除十年陳寒。這一點尤為重要。通過多年運用細辛,除了要掌握我說的逐步遞增和先下久煎的方法外,還要注意四點:用細辛等處方時一定要抓住“四個不”,即患者一不口渴,二不舌紅,三不苔黃,四不脈數(速)。如有其中之一或二者出現,則則表示患者陰血傷而有虛熱也。陰傷有熱不能用辛溫之細辛,切記!切記!

細辛用量辨析

           細辛作用廣泛,走頭面,可醫(yī)頭痛、口瘡、喉痹、牙痛、眼目諸??;入少陰,通督脈,可治寒疝、陽萎、小便不利;走四肢,達皮毛,可療風水咳嗽、風濕痹痛;入臟腑,上能開肺,中能暖胃、潤肝燥、益膽氣,下能溫腎通關。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止咳、強心等功效,臨床應用比較廣泛,但由于受“細辛不過錢”劑量的束縛,從而限制了它的用量,限制了其高療效的發(fā)揮。

一、文獻考辨
細辛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君藥120種內,“細辛,性溫、味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功效。雖未言用量,但可“久服”。
自《本經》至北宋陳承的《本草別說》之前,皆認為細辛為無毒之品,漢張仲景等醫(yī)家均廣泛應用于臨床?!秱s病論》入煎劑用細辛的有13方,其中用三兩的有8方,用二兩的有5方,每方所用細辛均超過3g。
北宋陳承《本草別說》則載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
而“細辛不過錢”說的提出,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他引北宋陳承語:“承曰,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真。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由是觀之,則“不可過一錢”實為“不可過半錢匕”之誤,而且此劑量僅指“單用末”。
清汪昂《本草備要》細辛條亦載“不可過一錢”。清陳士鐸《本草新編》指出,細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則氣耗而病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弊源?,“細辛不過錢,過錢賽人言”、“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等說得以廣泛流傳至今,混淆了獨用少用與共用多用的區(qū)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與各大專院校教材《中藥學》等中藥書籍,對細辛用量亦都規(guī)定為1~3g。
二、藥材考證
傳統(tǒng)藥用細辛在初春二月或仲秋八月采挖,此時其根部的營養(yǎng)物質最為豐富,通常其藥用化學成分的含量也比較高;同時在細辛的傳統(tǒng)加工方法中,要除去非藥用部位地上部分和根頭部根莖,只留根部作為藥用。自1950年后,藥材收購部門對細辛要求收購全草,而挖全細辛的地下須根比采全其地上部分及根頭部根莖要困難一點,因此藥農大都在細辛地上部分生長茂盛的“夏季果熟期或初秋”季節(jié)采集,所采細辛多數葉全根殘。據研究,全草細辛中根部和葉的比例大約是55%和45%[1]。而根所含揮發(fā)油成分遠大于葉所含揮發(fā)油成分,其揮發(fā)油成份必然比傳統(tǒng)細辛根明顯偏低
三、服用反應
后世沿用此說,近醫(yī)亦多證實細辛確可引起毒性反應。如用散劑吞服治療寒性疼痛[2],從1g開始,每日增加1g,至4~5g時,發(fā)現有胸悶惡心等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對呼吸中樞的抑制,與歷代醫(yī)藥學家所描述的“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是基本吻合的。而目前有不少臨床報道,在煎劑煎煮服湯中重用細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 g,卻未發(fā)生毒副作用。
又有動物實驗表明,北細辛揮發(fā)油對蛙、小鼠、家兔等均呈先興奮,繼而抑制,使隨意運動和呼吸減慢,反射消失,最后致死。而細辛大劑量煎劑應用9~60g,動物實驗連服10日,卻無明顯毒性反應。表明細辛入煎劑后所含揮發(fā)油揮發(fā)后毒性減低。細辛的酒精浸出液毒性明顯,水煎劑的毒性較小,前者超過后者一倍以上。可見,細辛有毒是肯定的,用法、服法是正確細辛使用的關鍵。
四、實驗證明
  我國藥學研究者先后對31種國產細辛屬植物揮發(fā)油進行了分析, 共檢出75種化合物[3]。其中甲基丁香酚、欖香素、黃樟醚三者存在于所有細辛品種中, 被認為是中國細辛揮發(fā)油的特征性成分[4]?,F代藥理研究表明,揮發(fā)油中的甲基丁香酚為其主要有效成分, 黃樟醚是其毒性成分。有研究表明[5],在相同劑量下,細辛根末中的揮發(fā)油含量約為細辛全草煎煮10min后的3倍;又在相同劑量下,根中所含揮發(fā)油中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分別是全草煎煮10、20、30min的4、12、50倍。因為細辛中有毒成分黃樟醚揮發(fā)性比甲基丁香酚快,在高溫下易被破壞,所以細辛全草煎煮時間越短,其煎液中的黃樟醚含量越高。細辛在煎煮30分鐘后,其毒性成分黃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僅存原藥材的2%,不足以引起中毒,并且煎汁中還保存了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
五、使用方法
明確地講:“細辛不過一錢”僅適應于單味和散劑,而煎劑可適當增加用量。
1、細辛的有毒成分主要是揮發(fā)油,過量可致死亡。因此,細辛“單用末”,特別是單用其根部時,應遵循“細辛不過錢”之說。進一步,細辛服用散末不論是根還是全草,都不可用大量。
2、入湯劑可適當加大劑量。但必須加入復方湯劑中,并煎煮30min以上?,F代臨床大量報道,用細辛10g、15g、20g,甚至60g或更多,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屢起沉疴,并以此證明細辛可以大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3、大量的事實說明[6],在現實條件下,以細辛3g入復方,實為“隔靴搔癢”,藥不能盡病而反令細辛倍受責難,一般多用至10~15g。
總之,細辛是一味良藥,其良好的藥理治療作用是十分肯定的。隨著對細辛臨床應用和用量的進一步研究,中藥細辛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臨床效用。

參考文獻: 
  1、李照福,細辛用量小議,首都醫(yī)藥,2005,3,37。
  2、何永田,細辛止痛作用與劑量的研究,浙江中醫(yī),1984,(2):70。
  3、謝偉, 陸滿文. 細辛揮發(fā)油的化學與藥理作用,寧夏醫(yī)學雜志,1995,(2):121~124。
  4、何家瑯,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 1957,68。
  5、王智華:從細辛根末與全草煎劑所含揮發(fā)油及黃樟醚的測定分析論細辛用量與劑型的關系,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9):23。
  6、李學蘭,楊文:細辛超常劑量臨床應用拾萃,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0,Vol.1.13,No.1.12。

再談“細辛不過錢” 

作者:劉勝春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開灤醫(yī)療集團趙各莊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北唐山 063101

《中醫(yī)雜志》2007-07“百家園”欄刊登了山東省某醫(yī)院孟慶濤的《也談“細辛不過錢”》一文(以下簡稱“孟文”),筆者對其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也談談看法。“孟文”認為,細辛“雖然有用至40 g,甚至160 g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的報道,但如此大量應用不宜提倡,因為有些不良反應一旦出現,將會給患者帶來終生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并提倡遵照《藥典》用量。可以看出孟慶濤對“細辛不過錢”的說法仍心存余悸,缺乏對其深入了解。學術界人云亦云的流弊久矣,關于“細辛不過錢”的爭議,多是人云亦云的引用之作,真正從自己的實踐出發(fā),舉出臨床案例來證明細辛不過錢的說法的則少有。筆者的恩師劉沛然老先生今年87歲,系河北省名老中醫(y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劉老畢生研究細辛,不但弄清了“細辛不過錢”說法的來歷,而且以大量的臨床實踐病例作為依據證實細辛量可以放開使用,只要臨床運用恰當對脈管疾病等多種疾病都有良好的療效。

  1 細辛不過錢的由來

  宋以前對細辛用量未作過任何限制?!渡褶r本草經》列為上品;《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細辛的用量未提出過限制;北宋開寶中,太祖皇帝命盧多遜等考驗得失,增藥尤多,編成《開寶本草》。嘉仁祐宗皇帝又使掌禹錫、林憶、蘇頌、張洞補注《開寶本草》。治平英宗為孫用和奉御太醫(yī)令著《傳家秘寶》,而孫性識明敏,通經學,精醫(yī)方,得歧黃之秘。以上本草書皆未論及細辛量之多寡。熙寧間,光祿卿林憶校正唐《千金翼方》,所有唐朝量只字未改。元豐四年沈括隱居潤洲夢溪圓作《夢溪筆談》,論及細辛則未書其量,僅辨真?zhèn)?。而后元祐(公元1086—1093)哲宗時陳成著《本草別說》中始見細辛論量問題。時正值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宗皇太后聽政,召司馬光入京主國政,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當時醫(yī)事制度,嚴考試,起度量,主規(guī)矩,稱權衡。老百姓看病難,而當醫(yī)生更難。遇民有疾,委官監(jiān)醫(yī)往視給藥。每月還要對醫(yī)生進行嚴格考試,有違規(guī)者,輕則掛牌整頓,重則吊銷執(zhí)照,令其改業(yè)。而陳成當時是丞相,故在此形式下他提出細辛限量問題,可見其歷史背景。《本草別說》中云:“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可驗?!庇终f:“平涼獄中嘗治此故不可不記?!庇终f:“非本有毒,但以不視多寡之用?!笨磥硭囊罁H是平涼獄中遇此,而始于何人所為,蓋無細論。難道此中有陳之知情人嗎?還是陳之所主?有何人證明服細辛致死?都是懸案,不足為證。而在當時背景下陳說細辛不過錢誰還敢用。于是細辛不過錢成了清規(guī)戒律。明《本草綱目》李時珍對此未做深究,沿用其說。到現在的藥典用量也未敢放開。至于報道細辛成分甲基丁香酚、黃樟腦細辛酮等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最終使呼吸中樞麻痹的說法只是動物實驗,在人體多大的量才能達到此作用沒有明確的說法。

  2 細辛的臨床研究

  劉沛然老中醫(yī)從醫(yī)60多年,早年研究細辛,從臨床入手,先親自嘗藥再用于臨床,細辛量逐漸放開,煎劑用到260 g,多年來使用大劑量細辛治療多種脈管疾病取得了滿意療效。使用細辛過程中無一例不適反應。用法是后下,以免損失藥效。其專著《細辛與臨床》(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05第1版)考證了細辛不過錢的由來,并附73例使用大劑量細辛治愈的疑難重奇案例。至今已再版4次,社會反映強烈,接到很多患者來信,無一例因用了書中的方劑而出現反應的??蒲许椖俊凹毿僚c臨床研究”獲得了河北省衛(wèi)生廳199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細辛可放量使用,只要運用恰當可收到滿意的療效,且無毒副作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