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跑魚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提竿時機掌握不準(zhǔn)。一般都是提竿過早,沒有鉤牢就提竿而造成跑魚;提竿過遲,魚兒吐鉤也會跑魚,但這種情況較少。
二是釣鉤的大小不合適,鉤太小,釣到大魚扎不進(jìn)去,鉤不牢;鉤尖不銳,倒刺角度偏小,鉤不牢魚體,也易跑魚;也有拴鉤的方法不對,口線的結(jié)不在鉤柄的內(nèi)側(cè)。
三是餌料裝得過嫩、或過長、過大。魚兒碰到餌料不是一觸即落,就是魚未含牢就脫鉤了。
解決的辦法是:
?。?)做到適時提竿。浮漂開始微動時不要提竿,要等魚漂上浮或下沉之后,才是魚兒吞食之時,這時提竿最為合適。
(2)如釣鉤不適合,應(yīng)及時換鉤,調(diào)整結(jié)扎部位。好的釣鉤應(yīng)有粘感。
(3)將餌要合適,如蚯蚓一般在鉤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長。面餌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魚兒剛吃就落。
如何防止大魚脫鉤逃走呢?
?。?)不能讓主線帶病工作。當(dāng)一根釣線釣到一條大魚后,魚在水中因遛魚左奔右突,碰上石塊或其他硬物,是極易受傷的。不少帶傷的線非經(jīng)仔細(xì)檢查是看不清楚的。這樣的線再次釣到大魚,就極有可能在受傷部位截斷,造成極大的遺憾。魚在水中是一斤魚七斤力。稍大一些的魚就有可能將傷線掙斷。有時先釣到大魚沒斷線,第二條小一點的反而斷了線,其實就是在釣第一條魚時傷了線。
?。?)溜魚時要沉住氣。只要提竿時手感較強,就不能硬性將魚拉出水面。牽拉硬拽,嚴(yán)重時可能斷線折竿。提鉤后,應(yīng)該將魚竿繃成弧線形??嚲o后趁魚末掙扎時及時收竿,而當(dāng)魚用力掙扎時,適當(dāng)松竿。這個“收”是“收而不緊”,這個“松”,是“松而輕繃”。待魚掙扎兩三個回合后,便可適當(dāng)提魚頭出水,令其嗆水。這是制服大魚的有效辦法。一般的大魚,魚頭出水兩、三次,掙扎的力量便大大減弱了。多嗆幾口水,魚就會翻肚皮,任你拖拉了。但第一次讓魚頭出水至關(guān)重要。因為魚頭初次出水,見到完全陌生的景象,會極度恐慌,拼命掙扎。所以一出水后要立即松線。另外,當(dāng)魚翻肚皮后,任你拖拉至岸邊,魚會感到水壓的變化而自知厄運的來臨,會來個“回馬槍”,再次拼命掙扎。這次掙扎往往出乎垂釣者的意外,結(jié)果功虧一匱。所以遛魚的全過程都不可大意。遛魚時間的長短,要視線的粗細(xì)和魚的大小而定。用細(xì)線釣起大魚才是真功夫。
?。?)在陡岸釣到大魚,在遛魚的過程中要相機向緩坡岸邊移位,不可自以為魚被遛得無力了而輕易硬提。一定要溜透才抄。堅決不要用手提線。
(4)海竿和輪竿容易遛魚,調(diào)好卸力就行。手竿則很難遛魚。所以在手竿上裝失手繩是很有必要的。遇到大魚時,放竿入水緩沖魚的掙扎力,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盡可能使用抄網(wǎng)或帶柄鋼鉤起魚,但應(yīng)練習(xí)自釣自抄,不能依賴同行的釣友。由別人抄魚,往往因雙方配合不夠默契而跑魚。
(6)如果沒有抄魚工具,則應(yīng)延長遛魚的時間,使之疲憊到肚皮朝天的程度再往岸邊拉。這時,輕輕用手指摳住魚腮,拖到岸上后,轉(zhuǎn)身讓自己的背部朝著水面,用自己的身體阻擋大魚再次掙扎滑溜到水中。
?。?)魚上岸后,裝魚時要記住將魚護拿到岸上來裝,千萬不要抱著魚到水邊放魚到魚護中。
相關(guān)文章:魚鉤的選擇 跑魚原因及對策 釣大魚傳統(tǒng)釣組的配置

上圖:北冰洋壯男冰釣 冰天雪地船釣鱈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