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2月14日趁機會來到久負盛名的斗山街。 
 斗山街位于歙縣城內(nèi),因依靠斗山得名,為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qū).徽商故里棗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   建于明清時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鹵節(jié)坊”等等,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向你娓娓講述著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xiàn)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石板鋪就的巷道曲折、潔凈。 
 走進人家,庭院幽靜。 
 門沿、窗沿造型給人感覺異中又有著說不清的聯(lián)系,正門,邊門也是如此。 
 拱形木門。 
 拱形鐵皮包門,鐵拉手是雙獅把門。 
 不知道什么原因門被封死,但殘破的門沿告訴我曾經(jīng)的榮耀。 
 水井吸水可能是老徽州人永恒不變的生活方式。 
 小巷似乎到了盡頭。 
 向左拐了90度門頭的磚調(diào)精致。 
 千年“蛤蟆”古井。 
 這里的磚雕更絕。 
 又是一處被封死的門,看來封的年代很久了! 
 “岳飛飲馬漕”說明這里曾經(jīng)有岳飛活動的痕跡,但據(jù)說這里的人很不喜歡這位南宋抗金英雄。 
 看到一家門敞開,隨意走進人家。休閑的屋主人是個長者。他熱情的說:“隨便你們看,免費的!”但又補充道:“我從來沒接待過來賓,今天破例了,你們是第一次?!?/FONT> 
 得到主人許可,我們從前廳右側(cè)來到第二進后廳。 
 后廳擺設(shè)讓我們詫異,國色古香的家具竟然保存的如此錚亮如新。正壁和側(cè)壁上的字畫告訴我們這里絕不是尋常人家? 
 天井是徽州建筑特色,小巧別致的天井、紅油漆的木梯、二樓的木雕扶欄、木窗花草木刻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晾曬的衣服,告訴我這天井不僅是肥水不流外人家外,還具有攝取光源的功能。 
 巷中有巷,門中有門。 
 花瓶造型的門。 
 盡管工具很簡單,但從櫥窗的成品看來手藝很非凡。經(jīng)主人介紹,方知竹雕手藝是世代相傳的。 
 紅色年代的印痕。 
 看來門頭的“毛主席萬歲”是反復(fù)涂抹的。 
 這是斗山街的入口處,但是我們的出口處了。過了門坊就到歙縣古街了。 
 步行古街盡頭就是歙縣的中心,也是當?shù)厝艘秊轵湴恋慕ㄖS國大學(xué)士的八角牌坊。八角的牌坊,不是因為功勞顯赫,只是因為這位大學(xué)士為了滿足自己的功名心,欺瞞圣上,私自擴建的。 
 歙縣建縣于秦,歷為徽州府治,素稱"東南鄒魯"、文化之邦。歲月滄桑,部分古跡湮滅,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群落風(fēng)格異化,與周邊古建筑甚不和諧。根據(jù) 老城區(qū)"保護、恢復(fù)、仿建"和"徽而古"原則,經(jīng)縣委、縣政府批準,歙縣徽州 文化旅游景點開發(fā)中心投資4800萬規(guī)劃興建"徽園"。 
 徽園位于古城鬧區(qū),南連中 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頃,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1999年3 月 25 日動工, 2000年11月16日峻工?;請@氣勢宏大,古樸典雅,曲徑通幽;粉墻黛瓦,錯落有致, 雕刻精美。并按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層店面,樓層住房"等式樣構(gòu)筑店鋪街面。 
 主體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fēng)石坊、徽園第一樓、得意樓、春風(fēng)樓、 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 商品住宅樓房百余間。傳徽州文化之神韻,創(chuàng)徽派建筑之新秀。 
 徽園第一樓 
 春風(fēng)樓 
 依依不舍走出徽園大門,匆匆告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