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一、春溫 初診:感受春溫時邪,形寒發(fā)熱,汗不出,脈數(shù)浮,苔薄。先與辛涼解散,得汗再商。 淡豆豉9g 薄荷葉2.4g(后入) 焦神曲6g 凈蟬衣2.4g 前胡4.5g 青防風4.5g 光杏仁9g 凈銀花6g 荊芥穗4.5g 二診:春溫初起,汗以取之,熱雖減而尚未清,脈見數(shù)而略浮,咳嗽痰稀,舌苔白膩。再疏余邪,而清上焦。 薄荷葉3g(后入) 荊芥穗3g 象貝母9g 光杏仁9g 凈蟬衣2.4g 凈連翹6g 熟牛蒡子9g(打) 嫩前胡4.5g 凈銀花6g 三診: 一汗再汗,熱仍未清,咳嗽痰稀,脈滑帶數(shù),苔薄黃。肺胃之邪未罷,仍輕清為治。 炒香豉9g 冬桑葉6g 象貝母9g 凈銀花6g 凈連翹6g 光杏仁9g 薄荷葉3g(后入) 焦神曲9g 炒枳殼4.5g 白桔梗3g 四診:氤氳之邪,襲于上焦,迭投輕宣肺衛(wèi),微汗不暢,邪有所戀,以致身熱不凈。昨進劑偏重清涼,佐以微辛,刻診,脈已和,熱亦退,再與搜索余邪,而免反復。 薄荷炭3g(后入) 光杏仁9g 象貝母9g 凈銀花6g 冬桑葉6g 熟牛蒡子9g(打) 焦山梔9g 炒枳殼4.5g 白茯苓9g 案二、濕溫 王×× 男 63歲 初診:形寒發(fā)熱,半月不瘥,曾服西藥無效。脈濡數(shù),苔薄膩,胸悶,口干,不欲飲食,3日未更衣,證屬濕溫。淹纏為慮,茲病邪留戀氣分,濕熱郁結(jié)胃腸,且有化燥之象,治宜宣化清解,佐以理腸。 銀柴胡9g 青蒿9g 豆豉9g 雞蘇散9g(包) 黃芩6g 知母9g 川大黃9g 玄明粉6g 枳實6g 蘆根30g 廣郁金6g 二診:大便已通,汗行不暢,身熱未除,蓋腸積已徹,氣熱未罷,還宜清泄宣達,表里雙解。 銀柴胡9g 青蒿9g 豆卷9g 薄荷3g(后入) 玉泉散15g(包) 郁金9g 梔子9g 連翹9g 活蘆根30g 甘露消毒丹9g 三診 身熱漸次告退,再予原方損益,以冀肅清。 銀柴胡6g 青蒿9g 豆卷9g 玉泉散9g(包) 郁金9g 山梔6g 知母9g 連翹9g 甘露消毒丹9g(包) 四診:邪熱已清,胃納不佳,頭暈口干,苔薄,舌質(zhì)紅,脈弦。胃陰不足,與甘寒法善其后。 北沙參9g 白芍9g 生白術(shù)9g 懷山藥9g 生扁豆9g 廣橘白6g 川石斛9g 稆豆衣9g 肥知母9g 大生地12g 谷芽麥芽9g(各) 案三、暑溫 張×× 女 1962年7月19日 盧灣區(qū)產(chǎn)院住院病人 初診 體溫40℃。新產(chǎn)旬日,值此酷暑炎蒸。居住湫隘,暑熱乘虛內(nèi)侵,閉汗不出,化火逆?zhèn)餍陌?,遂致痙厥,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四肢痙強,大便通而不多,惡露稀少,色紫暗,皮膚灼熱,痱疹遍身,舌干絳有糜腐之象,小溲短赤,脈滑數(shù)有力。證屬氣血兩燔,薰灼心包,腦失清明,劫奪津液,不能作汗,毒邪更無出路,深慮一厥不返,危在旦夕。急擬大劑清心解毒,祛暑化痰,養(yǎng)陰泄熱為治,得神志轉(zhuǎn)清為吉。 紫雪丹3g(銀花露化服) 生石膏30g 鮮生地30g 淡豆豉9g(搗) 鮮石斛30g 紫背浮萍7.5g 香青蒿9g 甘中黃7.5g 嫩白薇9g 鮮菖蒲7.5g 廣郁金6g 鮮竹葉30g 炒赤芍9g 帶皮連翹9g 益元散12g(包) 二診 予大劑清心解毒、祛暑化痰、養(yǎng)陰泄熱方,汗雖不多,而身熱大減,神志轉(zhuǎn)清,兩目已不上竄,煩躁漸安,惡露色見紅。余恙亦瘥,舌質(zhì)絳轉(zhuǎn)淡,已漸潤,苔薄黃。暑熱已有外解之勢,津液有來復之望,仍守原意,急起直追。 牛黃0.9g(調(diào)勻,用銀花露和服) 紫雪丹1.5g(包) 鮮生地30g 淡豆豉9g 鮮石斛30g 生石膏24g 青蒿9g 鮮菖蒲9g 廣郁金6g 膽星3g 天竺黃4.5g 帶心連翹9g 杏仁9g 全瓜蔞12g 鮮竹葉30g 炒赤芍9g 白薇9g 雞蘇散12g(包) 案四、秋燥 羅× 男 72歲 初診 體溫39.2℃。秋溫時邪襲于肺胃,初起發(fā)熱,后退熱不寒,咳嗽痰粘,延今四日,曾服辛溫香燥等藥,溫以熱化,舌焦黃,無津液,脈象急數(shù)而促。高年陰分本虛,邪熱內(nèi)熾,防其真陰涸竭而生變端,急與大劑甘寒養(yǎng)陰、辛涼滌邪。 清水豆卷9g 青蒿6g 郁金6g 鮮生地15g 石斛9g 北沙參9g 生石膏12g 知母6g 玄參9g 天花粉9g 銀柴胡4.5g 川貝粉3g(吞) 杏仁9g 天竺黃6g 蘆根1尺 二診 體溫38.3℃。秋溫化燥,苔黃膩,口干喉痛,身熱起伏不定,幸其勢已衰,未若初時之猖狂,咳不多而痰粘不爽,再與肅肺清胃、甘寒養(yǎng)陰。 大生地12g 川石斛9g 京玄參9g 生石膏12g 川貝粉3g(吞) 廣郁金6g 香青蒿6g 銀柴胡4.5g 酒黃芩6g 知母6g 陳膽星6g 活蘆根1尺 另:玉匙散1瓶吹喉用。 三診:午前熱退,午后復起,口干漸瘥,舌已轉(zhuǎn)潤,苔黃帶膩,脈濡小帶數(shù)。病勢向瘥,還須清邪、養(yǎng)陰,以免爐燼復熾。 銀柴胡4.5g 香青蒿6g 天花粉9g 麥冬6g 京玄參9g 北沙參9g 川石斛9g 肥知母9g 嫩白薇6g 川貝粉3g(吞) 四診:體溫37.3℃。身熱漸退,痰多,納不佳,咳嗽夜寐欠安,口干,再予肅肺清胃、養(yǎng)陰安神。 南沙參9g 青蒿6g 天花粉9g 前胡6g 玄參9g 石斛9g 川貝粉3g(吞) 北秫米9g 姜半夏9g 知母9g 黑山梔6g 朱砂安神丸9g(吞) 五診:身熱退凈,膩苔已化,納不佳,微有咳嗽。邪去十九,胃陰傷,續(xù)予清養(yǎng)肺脾以調(diào)理之。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懷山藥9g 生白術(shù)9g 川石斛9g 生甘草3g 甜杏仁苦杏仁6g(各) 炙紫菀6g 桑葉6g 枇杷葉6g(去毛,包) 石蓮肉9g 香谷芽9g 粉丹皮6g 案五、冬溫 王× 女 初診 形寒發(fā)熱,頭痛,骨節(jié)煩疼,脘腹氣悶,脈滑數(shù),苔膩,咯痰不爽。溫邪滋擾上焦,兼之月汛適行輒止,并防陷入下焦也,毋忽。 淡豆豉9g 荊芥穗6g 光杏仁9g 薄荷葉3g(后下) 炒赤芍6g 晚蠶砂9g 炒枳殼4.5g 粉葛根6g 凈連翹6g 黑山梔6g 番瀉葉4.5g 二診 寒熱,頭痛,骨節(jié)煩疼,脘悶,咳嗽。迭與宣透清化之治,病象略見松機,脈象濡數(shù),苔膩,濕邪阻遏,仍防纏綿增劇也。 清水豆卷9g 光杏仁9g 廣郁金4.5g 晚蠶砂12g(包) 佩蘭葉6g 茯苓9g 雞蘇散9g(包) 炒黃芩4.5g 生米仁12g 小青皮4.5g 炒赤芍6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