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zhì)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退化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fā)生骨折的全身代謝性骨骼疾病。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腎氣”密切相關,《素問·逆調(diào)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 博粹堂老中醫(yī)辨證分型調(diào)理骨質(zhì)疏松: 肝腎虧虛型:癥見體疲乏力,頭暈目眩,耳鳴口干,腰膝酸軟,佝僂日進,步履艱難,少寐健忘,舌紅苔少,脈沉細。 治法: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方藥:健步虎潛丸加減:龜膠2份,鹿角膠2份,虎脛骨(現(xiàn)用狗骨代)2份,何首烏2份,川牛膝2份,杜仲2份,鎖陽2份,當歸2份,熟地黃2份,威靈仙2份,黃柏1份,人參1份,羌活1份,白芍1份,白術1份,大川附子1.5份,蜜糖適量。研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10克,空腹淡鹽水送下,每日2~3次。 脾腎陽虛型:癥見神疲體倦,面色微黃不華,肢冷畏寒,腰背酸痛,納谷不馨,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益腎健脾。 方藥:參苓白術散合右歸飲:蓮子肉(去皮) 500克,薏苡仁50克,縮砂仁50克,桔梗(炒令深黃色)5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參100克,甘草(炒)100克,白術100克,山藥100克。研為細末,每次服6克,大棗煎湯送服。 氣滯血瘀型:癥見骨痛,腰背疼痛,腰膝酸軟,脅肋脹悶,走竄疼痛或見四肢關節(jié)畸形,舌暗紅,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五靈脂(炒)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6克。水煎服,忌生冷油膩,孕婦忌服。 若并發(fā)骨折,則應在顧護正氣的前提下,按骨折三期辨證用藥處方。 溫馨提示:骨質(zhì)疏松的發(fā)生,主要是臟虛精虧,導致臟腑功能的整體失調(diào)所致。其中與腎、肝、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肝腎不足、脾胃虛損,貫穿于整個發(fā)病過程。此外,血脈之盈虛及血行之暢塞,也影響著骨骼的營養(yǎng)和生長,也是本癥的重要原因。鑒于此,如果只是單純補腎,則有失偏頗。所以,治療時應綜合考慮,整體論治。
|
|
|
來自: 李大白家的小寶 > 《骨質(zhì)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