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史欣德(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東直門南小街16號,100035) 經(jīng)方合方應用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更為復雜的病證。臨床實際情況是復雜病證遠多于單一病證。故合方應用的機會也遠多于單一用方的機會。 方劑的聯(lián)合應用思路源于仲景。仲景《傷寒論》中共有3首合方,即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分別是桂枝湯與麻黃湯、越婢湯、小柴胡湯的合方。提示桂枝湯是合方應用的一首重要方劑。 近年來,受黃煌教授方證體質(zhì)觀的啟發(fā),筆者以桂枝湯或其類方配合其他經(jīng)典名方治療多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下面將部分案例與體會介紹如下: 1、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哮喘 陳慶琳,女,49歲,南京人。2008年3月9日初診。 哮喘反復發(fā)作十余年,長期用“氨茶堿”,近加重1月,西藥不能控制。病人面色紫暗,目睛突出,形體肥胖(曾是運動員,體格健碩,病后體重增加十余公斤),胸悶,喘憋,夜間難以平臥,咳嗽甚,喉間痰鳴,心煩,惡寒多汗,手足冷,便干,大便無力,皮膚干燥,下肢肌膚甲錯,下肢拘攣。舌紫暗,苔白膩,脈浮弱。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川樸10g,杏仁10g,制半夏15g,蘇梗10g,茯苓15g,炙甘草5g,生姜6片,紅棗6枚。五劑。 2008.3.17復診:述服上方一劑喘即平,可以平臥安睡,自己已停服“氨茶堿”,汗出較前減少,惡寒止,喉間哮鳴音明顯減少,大便已不干,舌暗,苔轉(zhuǎn)薄白,脈弦寸弱。上方半夏減至10g,又連續(xù)服用14劑后發(fā)作完全控制。
2、桂枝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過敏性鼻炎 曹某某,女,7歲,四川綿陽人,2008年5月28日初診。 患者晨起噴嚏頻作4年,每遇粉塵、寒冷空氣刺激后尤為明顯,到處診治療效不顯。平素汗多,手足易涼;食欲欠佳,胃口不開;睡眠正常,二便尚好。查:體型中等,膚色偏白,觸診手涼,舌質(zhì)淡紅,舌苔中根白膩,脈滑。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清半夏10g,茯苓10g,川樸10g,蘇梗10g,生姜3片,小紅棗5枚,五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診(6月8日):患者電話告知,五劑藥后噴嚏明顯減少,好轉(zhuǎn)近七成。囑上方再進,每劑服2天。藥后患者病情大有改善,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3、桂枝湯合四逆散、黃芩湯、四妙散——治療慢性腹瀉 張某某,男,21歲,河北唐山人。2010年4月7日初診。 患者腹瀉一年余,每天4次左右,平時臍下二寸部位腹痛,痛則欲瀉,多于半夜至凌晨發(fā)作。同時自覺乏力,尾骶部酸脹,睪丸脹痛,打噴嚏時也會牽扯到,陰囊潮濕,受涼后陰囊緊縮,陰部抽痛,需要下蹲按揉一會癥狀才能緩解。口干,心煩,小腿酸脹無力,怕陰冷,喜陽光,后背拔罐時呈紫色痕跡。察患者體格較壯,膚色黑暗,掌色暗紫,平時少汗,舌淡紫,苔根黃膩,偏干,脈沉而細弦。 處方: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柴胡15g,枳實12g,黃芩10g,蒼術15g,黃柏10g,生薏仁15g,川牛膝15g,生姜5片,紅棗3枚。 復診時患者告知:第一天服完藥后腋窩開始出汗,第二天輕微運動就能出汗了。服完5劑藥后便前腹痛明顯緩解,大便轉(zhuǎn)為每天兩次,早晚各一次,凌晨不再腹瀉。其他癥狀不緩。遂改用桂枝加芍藥(附子)湯合四妙散、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 肉桂10g,白芍20g,炙甘草6g,當歸10g,熟附子10g,蒼術30g,黃柏10g,生薏仁15g,茯苓15g,川牛膝15g,生姜5片,紅棗3枚。 五劑藥后自覺身體與手腳的冷感明顯好轉(zhuǎn),大便一天2次,基本成型,便前腹痛已消,唯小腹還有輕微的不舒服或發(fā)脹感,身體乏力減輕,尾骶部酸脹感覺減輕,所有的癥狀都減輕了很多,表示非常感謝。
4、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桂枝茯苓丸、四妙散——治療陰囊濕疹 黎輝,男,33歲,南京人。2009年4月10日初診。 主訴大腿內(nèi)側與外陰皮膚潮紅,陰囊濕癢一月余,伴盜汗,小便黃赤。患者體格較壯實,膚色偏暗,長期坐著工作,經(jīng)常飲酒應酬,生活不規(guī)律,主食吃得很少。因為電話診治,故舌脈不明。 處方:桂枝5g,赤芍10g,煅龍骨15g(先煎),煅牡蠣15g(先煎),丹皮10g,茯苓10g,蒼術15g,黃柏10g,生苡仁30g,川牛膝10g,土茯苓30g,生姜3片,紅棗3枚。 服藥10劑后陰囊濕癢、盜汗、小便黃赤等情況消失,但外陰潮紅現(xiàn)象減輕。原方又服10劑后來電話告知:效果非常好,已基本痊愈。
5、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療蛋白尿、血尿 張某,男,30歲,河南平頂山人。2008年1月2日初診。 患者于七年前體檢時發(fā)現(xiàn)蛋白尿,當時無任何自覺癥狀,未治療。一年前開始出現(xiàn)乏力,頭昏目脹,手脹,腰酸。半年前就診于某西醫(yī)院,診斷為蛋白尿待查。給予洛汀新口服,但尿蛋白檢查仍時消時現(xiàn),尿常規(guī)多次檢查異常:RBC25~150,尿蛋白定性(+~++)。就診時主訴:腰酸時作,勞累后加重;易疲勞,怕冷,多汗,頭昏脹,項強,目眵多;小腹連及腰部有冷感,足底脹;大便偏稀,小便黃,有灼熱感。患者體型壯實,但面色偏黑無光澤,雙下肢不腫;舌淡紫,苔薄,脈尺弦。當時認為病屬中焦虛弱,兼夾肝經(jīng)濕熱。故用了小建中湯與龍膽瀉肝湯的合方。結果服藥七劑后癥狀改善不明顯。 復診時又詳細詢問了患者的癥狀,訴平時怕風冷,頭中有發(fā)空感覺,不能久視。仔細體會脈象,發(fā)現(xiàn)浮細無力。認為營衛(wèi)兩虛,清陽不升當屬主要問題。隨改用桂枝加葛根湯合玉屏風散加味,處方:桂枝10g,白芍12g,葛根20g,炙甘草5g,生黃芪20g,白術10g,防風10g,當歸10g,黃芩10g,生姜3片,小紅棗4枚。5劑。另:補中益氣丸,每次8粒,每日2次。 結果復診時患者非常高興,訴湯藥口感甚好,體力明顯改善,兩天前爬長城都不覺疲憊,項強已松,頭中發(fā)空感覺消失,腰酸減輕,大便成形。已停用西藥。見其面部黑氣已退,光澤重現(xiàn),舌淡,苔薄,脈較前有力。復查尿常規(guī):RBC50,尿蛋白定性(-)。后以此方為基本方,每日一劑或兩日一劑堅持服用兩個多月后,于2008年5月23日復查尿常規(guī)全部正常,面色與精神狀態(tài)與初診時判若兩人。囑堅持服藥一年,以鞏固療效。
6、桂枝湯加龍骨牡蠣湯合選奇湯、玉屏風散——治療頑固性失眠 朱某某,男,50歲,中學老師,北京豐臺區(qū)人。2008年2月20日初診。 患者失眠史十多年,近一年來失眠情況加重,入睡難,每夜最多睡1~2小時,用過大量中西藥物,效果始終不明顯。就診時愁眉苦臉,一臉憔悴,不修邊幅,對治療毫無信心。當時觀察到患者面色無華,黃暗,鼻頭暗紅,有癤瘡,疼痛,已很長時間;平素汗多,復視二年余,鼻塞流黃涕,受涼后加重,偶有頭疼;心煩,胃口尚好;下肢發(fā)涼,大便易稀,容易小腿抽搐。舌質(zhì)淡紅,舌苔根薄膩,脈浮大少力。有鼻竇炎及鼻息肉手術史。 處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選奇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防風10g,羌活6g,黃芩12g,清半夏10g,生黃芪10g,茯苓12g,葛根15g,生姜3片,小紅棗5枚,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2月27日復診時患者非常高興,因藥后每夜已可入睡4~5小時,視力改善,黃涕減少,鼻上癤瘡腫消痛止,小腿抽筋止。上方去葛根,加白術10g。再服七劑。 因路程較遠,自已連續(xù)服了10劑,于3月12日再次復診,已判若兩人,神清氣爽,理了發(fā),面色紅潤,喜笑言開。述服藥10劑每夜已能入睡6~7小時,復視好轉(zhuǎn),鼻塞、黃涕減少,腳不涼,大便成形。在原方基礎上加防風、丹參、銀花。囑視情況間斷服藥。后隨訪稱:勞累后失眠時有反復,但服用本方一二劑即能改善,十余年失眠頑疾告愈。
7、桂枝湯合導痰湯——治療中風后遺癥 顧某某,男,48歲,南京人。2009年8月6日初診。 患者于2009年初中風(腦血栓),經(jīng)西醫(yī)治療后病情控制出院,但后遺語言口齒欠清,反應不靈敏,臉部麻木,耳朵有不舒服的折疊感,晨起目多眥,牙齦出血,口中粘而不清爽,清晨小便較黃,髖關節(jié)緊張感,大腿肌肉僵硬,活動欠利,動作緩慢。曾采用中醫(yī)湯劑與針灸治療,但效果一直不顯著。 就診時了解到患者為中學體育教師,患病前運動量較大,出汗多,運動出汗后常洗冷水澡。身高1.8米左右,體格壯實,但膚色黃暗,無光澤,表情淡漠,舌淡而胖,苔薄白,舌尖微向左歪,脈浮而軟。 處方: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5g,炙遠志6g,清半夏15g,茯苓20g,陳皮6g,連翹15g,枳實6g,姜竹茹15g,天南星6g,石菖蒲15g。 患者服上方12劑后自覺口水特別清爽,臉部麻木感明顯緩解,特別是耳朵折疊感明顯改善,其他癥狀不消。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導痰湯: 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5g,煅龍牡15g,生黃芪15g,法半夏10g,茯苓15g,陳皮6g,枳殼6g,天南星6g,連翹12g,天麻10g。 又服12劑,自覺效果非常明顯,髖關節(jié)緊張明顯緩解,大腿肌肉僵硬開始松解,清晨小便很清。在此方基礎上略有小變動,堅持服藥半年后,除天氣變化時有肢體不適感外,所有癥狀基本消失,反應靈敏,入冬也不再怕冷,夏天也不再怕空調(diào),睡眠與食欲均正常,自覺體質(zhì)明顯增強,已正常上班。后改用桂枝加黃芪湯與五苓散、當歸芍藥散的合方,兩日一劑善后。
8、桂枝加葛根湯合四妙散——斑禿 鄭某某,男,32歲,北京人。2010年5月11日初診。 發(fā)現(xiàn)后頭一處斑禿如一元錢硬幣大小已一月,平素自覺腰腹部有冰涼感,腿酸,運動后加重,項強,夢中心悸,便稀,喜甜食,舌淡紅,苔根白膩,脈浮弦略滑。 處方: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5g,葛根15g,蒼術15g,黃柏10g,生薏仁15g,懷牛膝15g,生姜3片,紅棗5枚。 服藥十劑后來郵件稱:湯藥非常有效,原本夢中心悸的感覺消失了,腿也不那么酸了,頭上的斑禿也基本好了。只是腰腹仍冰涼,大熱天睡覺也要蓋被子。囑繼續(xù)服用原方。
9、桂枝加芍藥湯合保和丸——治療口腔潰瘍 侯百川,男,34歲,北京人。2010年1月13日初診。 患者近兩年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口腔潰瘍,平素口中粘,齒衄,汗多,矢氣穢,手足冷,雙腳大趾感覺拘緊不適,唇色紫紅,舌紅赤紫,苔薄白,脈浮。身高中等,體型偏瘦。面色無華,經(jīng)常感覺乏力,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不高。 處方: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5g,清半夏10g,茯苓10g,陳皮6g,連翹15g,神曲15g,焦山楂15g,生姜3片,紅棗3枚。5劑。 1月20日復診面色明顯改善,主訴口腔潰瘍消失,口臭減輕,盜汗止,雙腳大趾有通開的感覺,乏力感明顯減輕,工作精力增強,舌紅,苔薄,脈浮。要求再配十四劑。囑癥狀減輕后減量或間斷服。
10、桂枝加芍藥湯合保和丸——治療慢性濕疹 崔××,女,11歲,河北廊坊人。2007年12月12日初診。 患者因反復發(fā)作牙齦腫痛一年來就診。當時觀察到患者皮膚白,體形偏瘦,手足非常冷,掌色紫暗,但唇紅,左上牙齦處高腫明顯,口臭,同時發(fā)現(xiàn)其雙上肢肘關節(jié)外側部位各有一約4×4cm2大小,左小腿外側前緣有一約5×8cm2大小,右小腿外側后緣有兩塊約3×4cm2大小皮疹,皮膚增厚,暗紅色,有明顯抓痕,少量血痂與滲液。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而干,脈浮滑。問診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很多,經(jīng)常胃痛,但可自行緩解,皮疹瘙癢難忍,夜晚入睡后加重,影響睡眠,胃口尚好,喜甜食,二便正常。當時家長只要求為其治療牙病,因皮膚病正在某院皮膚科診治,已輾轉(zhuǎn)就診于數(shù)家醫(yī)院療效不顯,同時也正在服湯藥(察湯劑多為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類藥物)。隨告知牙齦腫痛與皮膚病為同一問題,囑只服一種湯藥,牙好了,皮膚病漸漸也會好。 處方:桂枝6g,白芍12g,生甘草6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清半夏10g,陳皮6g,連翹15g,黃芩10g,生姜3片,小紅棗4枚,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一周后復診述:服上方一劑后齒齦腫痛即減輕,五劑后完全消腫,口中異味消失,出汗明顯減少,皮疹瘙癢感緩解。又服14劑后,四肢皮疹面積明顯縮小,尤以上肢明顯,已消退近七成,色轉(zhuǎn)淡紅,瘙癢繼續(xù)減輕,夜間時磨牙,出汗仍偏多。原方去陳皮,加煅龍骨15g,煅牡蠣15g,厚樸10g,蘇梗10g。又服20劑后,牙齦腫痛再未發(fā)作,兩肘皮疹完全消失,雙腿皮疹僅留極少皮損。又服藥15劑后皮疹完全消失。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體會: 以上案例均是以桂枝湯或桂枝加芍藥湯為基本方,配伍其他名方所治愈的病例。這些病例的共同特點是: 1、病程長,反復不愈; 2、外觀體形上有壯實者,也有瘦弱者,但均面色暗而無光澤,舌色多淡暗,少數(shù)舌紅; 3、全身疲勞,精力不足; 4、入冬手足冷,或易出汗,或怕風冷,受寒易腹痛;對粉塵、寒冷刺激敏感,容易噴嚏; 5、不喜冷飲,大多喜歡甜食; 6、大便偏稀者多; 7、有太陽膀胱經(jīng)部位的疼痛癥,小腿易抽搐; 8、脈象多浮而細,或浮大無力; 9、生活習慣不良,如久坐少動、經(jīng)常聚餐大量飲酒,汗出洗冷水澡,或冷水洗頭,熬夜,工作勞心,長期主食量不足等情況。 以上特點均為桂枝湯(中焦虛弱,陰陽營衛(wèi)兩傷)的體質(zhì)特征。這種體質(zhì)的形成,有的是先天的,正如黃煌教授在《中醫(yī)十大類方》一書中所描述的:“體型偏瘦,皮膚比較白,紋理比較細……”也有后天形成的,故“壯士”也有,多因長期攝生不當,由壯士變成了“骨弱肌膚盛”的“尊榮人”。這類體質(zhì)狀況的人,如果感受了其他外邪,或飲食失宜,或情志不調(diào)等,所形成的疾病往往反復難愈,呈慢性過程,治療上如果不兼顧體質(zhì),單一治病,很難取效。所以通常要在桂枝湯及其加味方(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新加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大黃湯)、中虛者在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的基礎上配合相應的治病方劑同用,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近年來,本人臨床經(jīng)常合用的方劑主要有半夏厚樸湯、黃芩湯、四逆散、保和丸、四妙丸、玉屏風散等。具體運用情況見下表: 合用方 半夏厚樸湯 黃芩湯 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 導痰湯 玉屏風散 選奇湯 保和丸 四妙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