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二消散(《攝生眾妙方》卷六) 【藥物組成】螻蟈1個(gè)(大者),大戟、芫花各6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好酒調(diào)服。 【功能】逐水消脹。 【主治】臌癥。 【禁忌】忌房事、辛辣、油膩、濕熱之物。 2.二丑奪命丹(《丹臺(tái)玉案》卷五) 【藥物組成】木通、香附(醋炒)、大黃、草果(炒)、芫花、檳榔、澤瀉(去毛)、紅芽大戟、小牙皂、甘遂、黑丑(炒)、白塊(生用)各15g,雷丸9g。 【制法】上為末,以白酒漿同米粉打糊為丸。 【用法】每次9g,白酒送服,瀉三四次。第二日服補(bǔ)脾丸藥,第三日又服4.5g??葱邢潞挝?,如血蠱血下,氣蠱屁多,水蠱水多,食蠱糞多。服此藥,如脹不消,以陳壁土煎水服之,即消散矣。 【功能】行氣破淤,逐水消脹。 【主治】氣蠱,血蠱,大小便不通,面足浮腫,肚大青筋,咳喘氣急,飲食不進(jìn)。 【禁忌】忌鹽、醬、發(fā)物、葷腥、房勞百日之外。 3.十鼓通癥散(《攝生眾妙方》卷六) 【藥物組成】大戟、甘遂、麻黃、烏梅、葫蘆巴、葶藶、芫花、黑牽牛、細(xì)辛、漢防己、檳榔、海蛤、陳皮、桑皮。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3~9g,五更用生姜湯調(diào)服。 【功能】逐水消腫。 【主治】氣鼓、食鼓、熱鼓、風(fēng)鼓、勞鼓、濕鼓、蟲鼓、血鼓、疳鼓、胸腹腫脹并四肢腫者。 【禁忌】忌食鹽、醋、醬一百日。不忌再發(fā)難治。 4.七圣君子散(《袖珍方》卷三引《煙霞圣效方》) 【藥物組成】白樟柳根、葛根、桑白皮、甘遂、葶藶子、檳榔、牽牛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服9g,病重服21g,煎綠豆湯調(diào)下。 【功能】行氣逐水,破積消臌。 【主治】水臌、食臌、蟲臌。 【禁忌】忌生硬、油膩、葷腥、鹽、醬、面、魚、肉一切發(fā)病之物。 5.人參白術(shù)湯(《杏苑生春》卷六) 【藥物組成】人參、白術(shù)各4.5g,當(dāng)歸、白芍藥、橘皮、茯苓各3g,川芎2.4g,黃連0.9g,厚樸1.2g,生甘草0.6g。 【制法】上?咀。水煎,去滓。 【用法】空心溫服。 【功能】益氣養(yǎng)血,清熱化濕。 【主治】病久氣血俱虛,手足瘦而腹大如鼓。 6.三生蘿卜(《仙拈集》卷一) 【藥物組成】水蘿卜1枚。 【制法】周圍鉆7孔,人巴豆7粒,入土種之。待其結(jié)子,取子又種。待蘿卜成,仍鉆7孔,入巴豆7粒,再種。如此三次。至第四次將開(kāi)花時(shí),連根拔起,陰干,收凈瓷器內(nèi)。 【用法】遇臌脹者,取1枚捶碎,煎湯服之。重者2枚即愈。 【功能】逐水消脹。 【主治】臌脹。 7.千金散(《惠直堂方》卷二) 【藥物組成】千金子(取白仁,去油)30g,枳實(shí)(炒)、青皮(炒)、陳皮、香附、山楂肉、木香、砂仁、云術(shù)(土炒)各15g,沉香9g。 【制法】上藥除千金子外為末,稱1.5g,千金子霜2.4g,加生蜜調(diào)和為丸。 【用法】每次3g,五更用淡姜湯送服,天明利三四次,不甚瀉,一日一次,連服七日為止;如人虛,二日一服,病淺者三五日能愈。 【功能】破氣消脹。 【主治】一切臌脹。 【禁忌】忌食生冷、油膩、煎炒、糟、面、鹽、醋等物二個(gè)月,終身忌食團(tuán)魚、河豚、騾馬、母豬、牛肉、王瓜、南瓜、蕎麥,犯之立復(fù)。 8.木香甘遂散(《醫(yī)學(xué)啟蒙》卷四) 【藥物組成】木香、甘遂、白牽牛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6g,米湯調(diào)服。 【功能】行氣逐水。 【主治】單腹脹。 9.七轉(zhuǎn)丹(《良朋匯集》卷二) 【藥物組成】木香、檳榔、大黃、使君子、錫灰、白豆蔻、雷丸各等分。 【制法】用水400Ml,連須蔥5根,煎取320ml,去滓。 【用法】夏、秋、春天露一宿,次日五鼓將藥湯煮湯,去滓,溫服;冬月煎去,出滓溫服。 【功能】理氣殺蟲,攻積通便。 【主治】水蠱、蟲臌,噎膈,心腹脹滿,五積六聚。 10.木香塌氣丸(《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二引《醫(yī)壘元戎》) 【藥物組成】木香、胡椒各6g,郁李仁12g,蝎尾、檳榔各15g,枳實(shí)、白牽牛各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10-15丸,陳皮或生姜湯送服。 【功能】溫中行氣,逐水消脹。 【主治】單腹脹。 11.五子十皮湯(《丹臺(tái)玉案》卷五) 【藥物組成】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木瓜皮、木通皮、五加皮各3g,甘草皮1.5g,大腹子、車前子、葶藶子、紫蘇子、菟絲子各3.6g。 【制法】加燈心30莖,水煎,去滓。 【用法】空心溫服。 【功能】理氣健脾,利水消脹。 【主治】一切蠱脹,氣虛中滿,單腹脹。 12.分消湯(《萬(wàn)病回春》卷三) 【藥物組成】蒼術(shù)(米泔浸,炒)、白術(shù)(去蘆)、陳皮、厚樸(姜汁炒)、枳實(shí)(麩炒)各3g,砂仁2.1g,木香0.9g,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2.4g,茯苓3g。 【制法】加生姜1片,燈草l團(tuán),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健脾行氣?;瘽窭?。 【主治】鼓脹,或周身浮腫者。 【辯證加減】氣急,加沉香,腫脹,加蘿卜子;脅痛面黑,是氣鼓,加青皮,去白術(shù);脅滿、小腸脹痛,身上有血絲縷,是血鼓,加當(dāng)歸、芍藥、紅花、牡丹皮,去白術(shù)、茯苓;噯氣泛酸,飽悶腹脹,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麥芽、蘿卜子,去白術(shù)、茯苓;惡寒,手足厥冷,瀉出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脹滿,有塊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歸尾、玄胡、鱉甲,去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 13.水蛭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二引《仁齋直指》) 【藥物組成】三棱(炮)、莪術(shù)(炮)、干漆(炒煙盡)、牛膝(酒洗)、虻蟲(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色)、大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diào)勻?yàn)橥?,如梧桐子大?/P> 【用法】每次10丸,空心用溫酒或童便送服。 【功能】破淤消癥。 【主治】血蠱氣蠱,腹硬如石。 14.冬瓜湯(《辨證錄》卷五) 【藥物組成】冬瓜1個(gè)(煎水3L),白術(shù)90g,車前子15g,肉桂6g。 【制法】上藥用冬瓜水煎湯600ml。 【用法】先服300ml,少頃再服300ml。其水從大便而出。 【功能】健脾燥濕,溫陽(yáng)利水。 【主治】臌脹。 15.白雪糕(《魯府禁方》卷二) 【藥物組成】干山藥60g,人參60g,茯苓60g,蓮肉60g,芡實(shí)60g,神曲(炒)30g,麥芽(炒)30g,大米380g,糯米250g,白砂糖500g。 【制法】上為末,蒸糕。 【用法】當(dāng)飲食之。 【功能】健脾消食。 【主治】臌脹。 16.打蟲丸(《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藥物組成】檳榔45g,木香30g,蕪荑90g,雷丸90g,枳實(shí)45g(炒),青皮45g(炒),澤瀉45g,鶴虱60g,使君90g。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 【用法】每次9g。寒濕生蟲,開(kāi)口花椒湯送服;濕熱生蟲,東向楝根皮湯送服。 【功能】殺蟲消臌。 【主治】蟲臌,脈緩滑者。 17.四炒丸(《赤水玄珠》卷五) 【藥物組成】木香、檳榔各45g(二味銼如芡實(shí)大,四制:一份用萊菔子30g同炒深黃色,去萊菔子不用;一份用干漆30g炒煙盡,去漆;一份用茴香30g炒深黃色,去茴香;一份用莪術(shù)30g炒黃色,去術(shù))。 【制法】上藥只留木香、檳榔為末,以四味同炒藥煎湯,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70~80丸,米飲送服。 【功能】行氣消淤。 【主治】年高人鼓脹,獨(dú)只腹脹,肢體如柴。 18.白茯苓湯(《素問(wèn)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下》) 【藥物組成】白茯苓、澤瀉各60g,郁李仁6g。 【制法】上?咀,作一服。用水250ml,煎至125ml,去滓。 【用法】不拘時(shí)候常服,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清液,加生姜自然汁在內(nèi),和面或做粥飯,頓食。五七日后,覺(jué)脹下,再加以白術(shù)散。 【功能】利水消腫。 【主治】蠱脹;水腫。 19.舟車丸(《袖珍方》卷三引《太平圣惠方》) 【藥物組成】甘遂、大戟(醋炒)、蕪花(醋炒)各30g,大黃60g,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去白)各15g,牽牛(頭末)120g,輕粉3g。 【制法】上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臨臥用溫開(kāi)水送服。以利為度。 【功能】峻下逐水。 【主治】水腫水脹,二便秘塞。 20.回春健脾丹(《石室秘錄》卷一) 【藥物組成】人參3g,茯苓15g,薏仁30g,山藥12g,陳皮1.5g,白芥子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jī)?nèi)服。 【功能】補(bǔ)氣健脾,利濕消脹。 【主治】臌脹。 【禁忌】忌食鹽一月。 21.回鶻五神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八) 【藥物組成】芫花獨(dú)根、木香、青木香、商陸(白者,洗凈)、烏臼根(取黃土內(nèi)一寸深,用皮)各等分。 【制法】曬干為末。 【用法】每次6g,弱人用4.5g,臨臥用臘酒調(diào)服。至寅、卯時(shí)利下水氣,辰時(shí)以白粥補(bǔ)之,若病淺三日一服,病深隔日一服。 【功能】行氣逐水。 【主治】水氣臌脹。 22.奪命方丹(《普濟(jì)方》卷一九四) 【藥物組成】麝香4.5g,大黃(生用)15g,黑牽牛15g,甘遂6g,澤瀉15g,香附子6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3g,用白樟柳根汁7.5ml,無(wú)灰酒75ml,調(diào)藥末頓熱,空心服之。年齡在六十歲以上與十五歲以下者,只可服半貼。大便取下惡物為效。 【功能】行氣逐水,化淤消脹。 【主治】氣蠱、勞蠱、血蠱、筋蠱、水蠱。 【禁忌】服此藥后三日內(nèi)不可食魚腥、鹽、醬、濕面、發(fā)氣等物。 23.決流湯(《傅青主男女科》) 【藥物組成】黑丑6g,甘遂6g,肉桂30g,車前子30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逐水消腫。 【主治】水臌。滿身皆腫,按之如泥。 【禁宜】中病即止,不可過(guò)用。忌食鹽三個(gè)月。 24.守病丸(《景岳全書》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朱砂、雄黃、硼砂、輕粉、巴豆霜各15g,硇砂、乳香各15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次服一粒。 【功能】殺蟲攻毒,逐水消積。 【主治】多年積脹。 25.芫花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藥物組成】芫花15g(醋拌,炒令干),川大黃30g(銼碎,微砂),甜葶藶15g(隔紙炒令紫色),甘遂15g(煨令微黃),黃芩30g,白術(shù)30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水送服。 【功能】逐水消脹。 【主治】心腹膨脹,腸胃秘結(jié),喘促,不欲飲食。 26.牡丹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七) 【藥物組成】牡丹皮45g,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1枚,檳榔(銼)、桑根白皮(銼)各60g,鱉甲(去裙襴,醋炙,銼)36g,大黃(銼,炒)30g,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枳殼(去瓤,麩炒)各45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15g,以水225ml,加生姜4g(切),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空腹時(shí)溫服,半小時(shí)后再服。 【功能】破血逐淤,攻積利水。 【主治】臌脹。 27.利水煎(《仙拈集》卷一) 【藥物組成】陳皮、木通、腹皮茯苓各3g,車前、前仁各9g,茵陳4.5g,檳榔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化滯,利水消腫。 【主治】腹脹,水腫。 【禁忌】忌鹽,食淡。 28.沉香廣圣散(《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二引《醫(yī)林方》) 【藥物組成】木通、大戟、商陸各15g,芫花(醋浸一宿,炒)15g,甘遂6g(面煨)。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6g,空心以蜜水調(diào)下。 【功能】泄水消脹。 【主治】蠱脹。 29.沉香快氣丸(《攝生眾妙方》卷六) 【藥物組成】京三棱(泡,去皮)、蓬術(shù)(煨)、白茯苓、青皮(去白)、砂仁、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益智(去皮)、白術(shù)、神曲、黑牽牛(頭末)、商陸(白的)、大麥芽、連翹、藿香葉、草果(去皮)各12g,丁香、肉桂、僵蠶各9g,沉香、大腹皮各6g,雄附子15g(看病冷熱,熱者不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40丸。 【功能】溫陽(yáng)理氣,消積逐水。 【主治】臌脹。 【禁忌】忌食辛辣、鹽、醋、油膩、濕熱之物,避暑濕,并戒房事。 30.雞矢醴(《素問(wèn)》卷十一) 【藥物組成】雞矢(干者)。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3g,食后、臨臥用酒調(diào)服。 【功能】下氣消積,通大小便。 【主治】鼓脹。心腹?jié)M。 31.雞屎醴散(《宣明論方》卷一) 【藥物組成】大黃、桃仁、雞屎(干者)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3g,用水l50ml,加生姜3片,食后、臨臥煎湯調(diào)服。 【功能】活血化淤,利水消脹。 【主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痞滿。 32.藥烏魚(《仙拈集》卷一) 【藥物組成】活烏魚1條(重210—250g者)。 【制法】去鱗甲,將肚剖開(kāi),去腸凈,入好黑礬1.5g,松蘿茶9g,男子用蒜8瓣,女用7瓣,共入魚腹內(nèi),放瓷器中蒸熟。 【用法】令病人吃魚,連茶、蒜俱食甚妙。此藥從頭吃即從頭上消起,從尾吃,即從尾上消起。 【功能】利水消腫。 【主治】水臌。 33.養(yǎng)氣丸(《雞峰普濟(jì)方》卷二十) 【藥物組成】丁香、胡椒、蓽茇、木香、干蝎各15g,蘿卜子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前和米飲送服。 【功能】溫中散寒,理氣消脹。 【主治】鼓脹。 34.誤耗益氣湯(《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下) 【藥物組成】人參6g,白術(shù)6g,茯苓4.5g,川芎、大腹皮各2.4g,當(dāng)歸9g,陳皮、厚樸各1.2g,木通、蘇梗、萊菔子各1.5g,木香(磨)0.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健脾益氣,化滯消脹。 【主治】臌脹。 35.破血散聚湯(《丹臺(tái)玉案》卷五) 【藥物組成】桃仁、紅花、歸尾、牛膝各3g,三棱、蓬術(shù)各6g,蘇木、木通、官桂、青皮、穿山甲各2.4g。 【制法】酒煎,去滓。 【用法】空心服。 【功能】破血消癥。 【主治】血臌腫脹,堅(jiān)硬如石。 36.逐淤湯(《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上) 【藥物組成】水蛭(炒黃,為末)、雷丸、紅花、枳殼、白芍、牛膝各9g,當(dāng)歸60g,桃仁40粒。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服一劑血盡者,要改服四物湯加白術(shù)、茯苓、人參調(diào)理。 【功能】逐淤消臌。 【主治】血臌。腹脹如臌。 37.消氣散(《石室秘錄》卷六) 【藥物組成】白術(shù)、薏仁、茯苓各30g,人參3g,甘草0.3g,枳殼1.5g,山藥15g,肉桂0.3只,車前子、蘿卜子、神曲各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日服一滓。初服覺(jué)有微礙,久則日覺(jué)有效。 【功能】健脾行氣,利水清腫。 【主治】氣臌。 【禁忌】禁食鹽三月,后可漸漸少用,即秋石亦不可用,必須三月后可用之。 38.柴胡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七) 【藥物組成】柴胡、鱉甲(去裙斕,醋炙,銼)、郁李仁(湯浸,去皮、尖,搗碎)、芍藥、大黃(銼,炒)各45g,桃仁21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訶黎勒皮45g,肉桂30g。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銼片,再同和勻。每次12g,用水220ml,煎至160ml,去滓,加樸硝少許。 【用法】空腹溫服,隔二小時(shí)再服。 【功能】溫陽(yáng)化淤,軟堅(jiān)消積。 【主治】鼓脹,腹有堅(jiān)塊。 39.消河餅(《古今醫(yī)鑒》卷六) 【藥物組成】大田螺4個(gè),大蒜(去皮)5個(gè),車前子9g(為末)。 【制法】研成餅。 【用法】貼臍中,以手帕縛之。貼藥后少頃,小便出,一二餅即愈。 【功能】通陽(yáng)利水。 【主治】水腫臌脹,小便閉淋。 40.消蠱湯(《仁齋直指》卷十七) 【藥物組成】紫蘇莖葉、縮砂、肉豆蔻(生)、枳殼(制)、青皮、陳皮、三棱、蓬術(shù)、檳榔、辣桂、白豆蔻仁、蓽澄茄、木香各7.5g,制半夏、生蘿卜子、炙甘草各10g。 【制法】上銼。每次9g,加生姜3g,大棗4枚,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消蠱。 【主治】氣作蠱脹,腹?jié)M。 41.消脹飲子(《古今醫(yī)鑒》卷六) 【藥物組成】豬苓、澤瀉、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青皮、厚樸、紫蘇、香附、砂仁、木香、檳榔、大腹皮、木通、萊菔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加生姜5片,大棗l枚,水煎。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化滯,利水消脹。 【主治】蠱脹,單腹脹。 42.消臌萬(wàn)應(yīng)丹(《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煅透人中白30g,地骷髏、萊菔子、六神曲各15g,砂仁6g(以上俱炒),陳香櫞1個(gè)。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次5—7丸,燈心湯送服。 【功能】行氣健脾,化滯消臌。 【主治】黃疸變臌,氣喘胸悶,脘痛翻胃。 43.消臌至神湯(《石室秘錄》卷一) 【藥物組成】茯苓30g,人參15g,雷丸9g,甘草6g,蘿卜子21g,白術(shù)15g,大黃18g,附子3g。. 【制法】用水3L,煎湯600ml,去滓。 【用法】早服300ml,必然腹內(nèi)雷鳴,少傾必下惡物滿桶,即拿出傾去,再換桶。再以300ml繼之,又大瀉大下,至黃昏而止,淡淡米飲湯飲之,不再瀉。 【功能】理氣化淤,消食殺蟲。 【主治】氣臌血臌,食臌蟲臌,經(jīng)年而不死者。 44.粉霜丸(《宣明論方》卷八) 【藥物組成】粉霜、硇砂、海蛤、寒水石(燒粉)、玄精石、白丁香、頭白面各3g,輕粉9g,海金沙3g。 【制法】上為末,紙裹數(shù)重,上以面裹,又用紙裹,冷酒煎了,桑柴火燒面熟為度,宿蒸餅為丸,如柏子大。 【用法】每次3丸,生姜湯送服,一日三次;二日加l丸,至六日不加即止。以補(bǔ)之妙。 【功能】攻積逐水。 【主治】水鼓。脹滿不食,四肢浮腫,大小便閉,不進(jìn)飲食。 45.調(diào)胃白術(shù)澤瀉散(《醫(yī)壘元戎》) 【藥物組成】白術(shù)、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姜、木香、檳榔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6g,溫開(kāi)水調(diào)服。 【功能】健脾利水,理氣調(diào)胃。 【主治】水鼓,不能食。 【辯證加減】若腹上腫,加白術(shù),余藥各半;心下痞者,加枳實(shí);下盛者,加牽牛。 46.通淤煎(《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藥物組成】生蒲黃9g,五靈脂9g,川郁金4.5g,小枳實(shí)4.5g(炒),白術(shù)炭4.5g,建澤瀉4.5g,西赤芍4.5g,桃仁泥9g,明琥珀9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破淤利水,行氣消脹。 【主治】血淤成臌。 47.蘿卜牙皂散(《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六) 【藥物組成】蘿卜子120g(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45g(煨,去弦),沉香15g,枳殼120g(火酒煮,切片炒),大黃30g(酒浸焙),琥珀30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3g,雞嗚時(shí)溫酒或姜湯送服。后服金匱腎氣丸調(diào)理。 【功能】行氣化淤,除脹消臌。 【主治】五臌。 48.豬肚煎(《衛(wèi)生鴻寶》卷一) 【藥物組成】雄豬肚1個(gè),檳榔、牽牛各3g,砂仁1.5g,蔥3根。 【制法】上為末,再加獨(dú)頭蒜填滿肚中,線扎口,用砂鍋加酒煮爛,去肚并藥。 【用法】單食蒜,飲汁100~200ml。少頃大便去氣不絕,小便利黃水。 【功能】行氣消滯,和中健脾。 【主治】臌脹。 49.豬肚大蒜湯(《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六) 【藥物組成】雄豬肚子1個(gè),大蒜120g,檳榔(研末)、砂仁(研末)各9g,木香6g。 【制法】上藥同入砂鍋內(nèi),用河水煮熟,去藥滓。 【用法】空心服食豬肚。 【功能】導(dǎo)氣下滯,和中除脹。 【主治】臌脹。 50.綿大戟散(《良朋匯集》卷二) 【藥物組成】綿大戟9g,廣木香3g。 【制法】上為末,作一服。 【用法】用蜜15g,水調(diào)服。 【功能】行氣逐水消脹。 【主治】水蠱,氣蠱。 【禁忌】忌食鹽醬百日。 51.鼓脹檳榔丸(《醫(yī)方一盤珠》卷四) 【藥物組成】管仲、鶴虱、蕪荑各30g,雷丸15g,檳榔60g,香附30g,川楝肉30g,三棱(醋炒)、莪術(shù)(醋炒)21g,胡連15g,白芷梢24g,烏梅肉15g,熟莊黃30g(火重者倍加),芒硝24g,澄茄30g,法半夏30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次9g,溫開(kāi)水送服。服后如作吐者,用煎雞子一塊先食,隨用花椒3g為末,開(kāi)水送服,后服此丸,即不吐。 【功能】殺蟲消積,行氣利水。 【主治】鼓脹。 52.琥珀人參丸(《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藥物組成】人參、五靈脂各30g,琥珀、肉桂、附子(生)各15g,赤茯苓、川芎、沉香、穿山甲(煅)各9g。 【制法】上為末,濃煎蘇木汁為丸。 【用法】每次6g,早、晚用溫酒送服。 【功能】益氣助陽(yáng),活血消癥。 【主治】血蠱。腹部脹大,青筋顯露,小便短赤。 53.散血消腫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藥物組成】川芎3.6g,當(dāng)歸尾、半夏各3g,莪術(shù)、人參各2.1g,砂仁7枚,木香、五靈脂、官桂各1.5g,甘草1.2g,紫蘇1g,芍藥1.5g。 【制法】加生姜、大棗,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理氣和中,活血消脹。 【主治】淤血中阻,致患血脹,煩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利,大便黑。 54.椒目丸(《圣濟(jì)總錄》卷八十) 【藥物組成】椒目(微炒出汗、牡蠣(煅)、葶藶(紙上炒)、甘遂(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次10丸,米飲送服。取利,利后服白米粥養(yǎng)之。 【功能】逐水消腫。 【主治】水蠱,遍身腫甚。 55.葶藶大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 【藥物組成】甜葶藶(隔紙炒)、薺菜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次1丸,細(xì)嚼,陳皮湯送服。 【功能】瀉水消腫。 【主治】腹大腫滿,四肢枯瘦,小便澀濁短少。 56.鼓脹遇仙丹(《方癥會(huì)要》卷二) 【藥物組成】白丑頭末120g(半生半炒),白檳榔500g,茵陳、莪術(shù)、三棱、牙皂角各15g。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9g,五更時(shí)冷茶送服。行后隨以溫粥補(bǔ)之。 【功能】逐水消脹。 【主治】鼓脹。 【禁忌】壯實(shí)宜服,虛弱人不可輕用。忌食他物。 57.蒜紅丸(《百一選方》卷二) 【藥物組成】丁香、木香、沉香、縮砂仁、青皮(去白)、檳榔、陳皮(去白)、蓬莪術(shù)、草果(去皮)、牽牛各30g,粉霜、肉豆蔻(面裹煨)各3g,白茯苓、人參各15g,蒜200瓣(半生,半用火煨熟)。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生熟蒜研膏,生絹絞取汁,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7丸,加至15丸,食后用淡姜湯送服。 【功能】破氣消積,健脾除脹。 【主治】脾積。腹脹如鼓,青筋浮起,坐臥不得者。 【禁忌】忌食咸、酸、生冷之物,只可食白粥百日。 58.蒜肚丸(《風(fēng)勞鼓膈四大證治》) 【藥物組成】豬肚1個(gè),大蒜頭10個(gè),砂仁30g。 【制法】二藥入肚中,以線縫好,煮到肚爛為度。 【用法】隨意服之。 【功能】健脾化積,利水消脹。 【主治】單腹脹;腸覃。 59.蓖麻飲(《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九) 【藥物組成】蓖麻子20枚(成熟者,去皮)。 【制法】上藥研細(xì),用水75ml調(diào)勻。 【用法】一服令盡。至日中當(dāng)吐、下水汁。若水不盡,三日后更服30枚。猶未盡者,更作。愈后節(jié)飲及減食,食糜粥以養(yǎng)之。 【功能】利水消腫。 【主治】大腹水腫。 60.雷音丸(《良朋匯集》卷二) 【藥物組成】干姜(炒)、巴豆皮各等分。 【制法】上研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百草霜為衣。 【用法】每次50丸,滾白水送服。 【功能】散氣消滿。 【主治】腹大如鼓,已行下幾次不愈。 61.麝香丸(《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九) 【藥物組成】麝香3g(研),甘遂(炒)、芫花(醋炒)各15g,人參30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為小豆大。 【用法】每次15丸,米飲送下,一日二次。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 【功能】益氣扶正,利竅行水。 【主治】大腹腫滿,小便不利。 62.雷音丸(《回生集》卷上) 【藥物組成】巴豆60g(去仁不用,只用豆皮,每豆60g,所得皮9—12g,微炒黃色,萬(wàn)不可用豆仁1粒),縮砂仁30g(炒),甘遂4.5g(炒黃色)。 【制法】共研細(xì)末,絹羅過(guò),醋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鍋底煙煤研細(xì)為衣,曬干。 【用法】每早空心服30~40丸,生姜湯送下。每服可泄水二至三次,日服日瀉,日瀉日消,大便漸實(shí),小便漸長(zhǎng)漸白,直服至水盡為度,但須量老少壯弱之多寡,加減丸數(shù),不可拘執(zhí)。此藥治病,多則一料,少則半料必愈。 【功能】逐水消積。 【主治】水臌;兼治酒積、食積。 【禁忌】忌鹽醬一百多日。 63.臌癥神效散(《揣摩有得集》) 【藥物組成】炒麥芽、檳榔、甘遂各3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1.5g,黃酒沖服。 【功能】消積逐水。 【主治】臌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