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弘明集》卷八,第二十二頁,釋道安《二教編?明典真?zhèn)问罚缽堲斠妒裼洝贰?/p>
按:所謂“三皇”,是指道家所尊奉的三位類似神圣的祖師,亦即“老君一氣化三清”的三位道教中的“天尊”。各道教都將他們塑供在正殿(或稱“三清殿”)?!爸巍笔堑澜痰慕虆^(qū)。陽平,地名,在彭州市。
汶山郡
都安縣:(郡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
青城縣:“青城縣,因山得名。山上有黃帝授道壇。”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劍南道蜀州,引《蜀記》。
按:北周時清城縣在今都江堰市東南。唐改為青城,元省,故治在舊灌縣(今都江堰市)西四十里。(見《地名大辭典》)又《蜀中廣記》卷六引《周地圖記》云:“武帝(宇文邕,時間公元566年——578年)改齊基(縣)為青城縣,因山名也?!吨尽吩疲簭U青城在今縣(灌縣)西四十里。此所謂的”黃帝“,是道家所尊奉的”三皇“。
三石人:“秦時蜀守李冰,作三石人于白沙郵,立水中以壓水災(zāi)。刻字為約曰:‘水竭不至腳,盛不至腰。’”
《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一,永康軍(今都江堰灌口鎮(zhèn))景物下,三石人引《蜀記》。
注:此條與《水經(jīng)注》所引《益州記》文極相似,雖皆無作者姓名,但李膺《益州記》作李膺《蜀記》者已數(shù)見,其他(如任豫書)兼有兩名者尚少,故此條可與前輯在都江堰市與松潘縣諸條(輯自《水經(jīng)注》者)相映證,今暫置于此。
“李永(冰)為作三石人在青城縣北,立于水中,以壓水災(zāi)。”
《寰宇記》卷七十三,青城縣引《蜀記》。
注:《蜀中廣記》卷六引《古今集記》曰:“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zhèn)湔江,五石犀以壓水怪,鑿離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數(shù)州縣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舊跡而疏廣之。”《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三:“江水又逕汶川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輪坂下而南行,又東逕其縣而東注于大江,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道,亦曰綿夷(虒)縣之玉壘山。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弊础稘h志》:“蜀郡有綿虒縣。”注云有“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本d虒縣,故治在今四川汶川縣西。江陽,即今四川瀘縣治。玉壘山在今理縣東南新保關(guān)。但山脈甚長,見玉壘山條。
犍為郡
安陽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
竹王廟:“昔有女人于溪浣紗,有大竹流入而觸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為王,因以竹為姓。漢武帝使唐蒙伐牂柯,斬竹王。因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歲必祀之。不爾,為人患。”
《寰宇記》卷八十五,榮州旭川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竹王廟引《蜀記》。
《蜀中廣記》卷十一榮縣引同,只“有大竹”作“流水上”,無“入而”、“因”、“以竹為姓”、前“因”及“因有此故、故”等字。
竹王祠:“昔有女人于溪浣紗,有大竹流而觸之,因有孕。生子,自立為王,以竹為姓。漢使唐蒙伐牂柯,斬竹王。土人因之立祠。”
《元豐九域志》卷七,榮州引《蜀記》。
注:《水經(jīng)注?江水》:“溫水出牂柯夜郎縣,故夜郎侯國也。唐蒙發(fā)西南夷開以為縣。”“鬰水即夜郎豚水也。漢武帝時,有竹王興于豚水?!薄度A陽國志?南中志》:“有竹王者興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卑措嗨唇癖北P江,在古夜郎國境內(nèi)?!逗鬂h書》謂竹王即夜郎侯?!跺居钣洝肪戆耸鍢s州《禹貢》:“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國。漢武開西邊道為南安縣地,屬犍為郡。齊于此立安陽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榮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旭川,明為榮縣(今榮縣城關(guān)鎮(zhèn))。”關(guān)于竹王故事,應(yīng)是夜郎的傳說,大概是古時以竹為圖騰的編撰。參夜郎國注。
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北舊江口)
武陽:“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伐蜀,蜀王開明拒之,不利,退至武陽見獲。”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眉州引《蜀記》。
按:武陽,今彭山縣雙江鄉(xiāng)?!度A陽國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薄皬垉x”,戰(zhàn)國時著名縱橫家,時為秦相,《史記》有傳?!八抉R錯”,秦國名將,在惠王、武王、昭王三朝帶兵長達三、四十年,司馬遷說他平蜀后,“因而守之”,是長期鎮(zhèn)蜀地者。“開明”,是繼杜宇(望帝)后稱帝的蜀王,傳說其名曰鱉靈?!度A陽國志?蜀志》:“開明立,號曰叢帝”,“凡王蜀十二世。”“武陽”,在今彭山縣東北。
南安縣:(今樂山市)
石人:“昔諸葛亮南征蠻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嶲路尚有存者。”
《輿地紀勝》卷一百四十六,成都府路嘉定府,景物上,石人引《蜀記》?!跺居钣洝肪砥呤?,嘉州犍為縣,《蜀中廣記》卷十一,嘉定州犍為縣(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引同。
按:犍為縣,《元和郡縣志》:“本南安縣(今樂山市)地,北周于此置沉犀郡(故址在南齊已荒的南安縣地),并立武陽縣(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岸),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屬戎州,又改武陽為犍為縣,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割屬嘉州?!辈闈h南安縣在今樂山市,南齊亦然,宋升嘉州為嘉定府亦在樂山縣,故置于此?!跺居钣洝肪砥呤模骸氨緷h犍為郡,因山為名,治僰道在今宜賓縣西南。后漢移理武陽,在今彭山縣東。后周保定三年(公元963年)于沉犀山下置沉犀州。”《益州地理志》云:“昔有犀牛渡江至此而沉(或謂李冰于此沉(石)犀牛以壓水怪),故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沉犀郡,于大鹿山下置犍為縣,舊在武陽故城,后屬戎州。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隷嘉州。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獠叛移于江西岸,縣南臨大江,在今犍為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岸?!袄鑾Q道”或系指黎州(今漢源)至越嶲(今攀枝花東南)道上?
梓潼郡
涪縣:(今綿陽市東岸)
石新婦:“昔有人遠征,妻送至此,大泣不忍歸,因化為石。至今郡人祠之。”
《寰宇記》卷八十三,綿州巴西縣(今綿陽市)?!笆聥D在劍閣上”引《蜀記》。
“昔有人遠征,妻送至此,因化為石。”
《元豐九域志》卷七,綿州引《蜀記》。
按:巴西縣,系漢涪縣,南齊因之,西魏更名巴西。
沈黎獠郡
沈黎郡:(今漢源縣北九襄鎮(zhèn))
沈黎太守:“漢武元鼎十一年(若從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推,應(yīng)是公元前107年)分蜀郡西部邛笮為沈黎郡,十四年罷。”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土四,沈黎太守。
按:元鼎興僅六年,次年即改號元封,云十一年,非也。沈黎郡郡治,在今漢源縣北九襄鎮(zhèn)?!疤亍?,官名,秦設(shè)郡守,管一郡政事,漢景帝時更名太守。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吧蚶琛笨っ??!度A陽國志?蜀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蜀南部邛都為越嶲郡,西部笮都為沈黎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罷沈黎,置兩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狈呛馅鲶袨橐灰玻伦?,邛都,部族名,中心區(qū)域,在今西昌。笮都,部族名為旄牛羌之一部,主要分布在今漢源、石棉、冕寧、鹽源、鹽邊等地?!逗鬂h書?邛笮都夷傳》:“至天漢四年(沈黎郡)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羌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笔窨の鞑慷嘉局翓|漢時改為蜀郡屬國,轄青衣(今蘆山),嚴道(今榮經(jīng)),徙(今天全東),旄牛(今漢源南)四縣。
沈黎郡
漢置
嚴道縣:(今雅安市區(qū))
嚴道:“秦滅楚,徙楚嚴王之族于此,故謂之嚴道。”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雅州引《蜀記》。
按:嚴道在今雅州市城關(guān)鎮(zhèn)。嚴王即莊王,東漢避明帝劉莊諱改,《蜀記》襲而未予更正。至于所謂“徙莊王之族”,實則楚國早已分封其貴族于今榮經(jīng)一帶,且兼轄今昆明各址。非秦滅楚后方徙。詳見蒙文通教授所寫《古巴蜀古史論述》,及徐中舒教授《論巴蜀文化》。
邛竹:“漢張騫奉使尋河源,得高節(jié)竹,植于邛山,號曰邛竹。今緣山皆是,可以為杖。”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十二,邛州引《蜀記》。
按:張騫尋河源所到之“邛山”,應(yīng)是“邛崍山”,在今榮經(jīng)縣西,不在今邛崍縣,置于邛州有誤。邛崍山一作邛崍,亦曰邛僰今名大關(guān)山,在四川榮經(jīng)縣西,本作邛笮,故邛人笮人分界處。
牂柯郡 漢置
且蘭:(今貴州德江縣西)
夜郎國:“古夜郎國傳為:一女人浣紗,有竹浮下而中啼聲,取而視之,則孩也。及長,呼為夜郎。封竹溪王。”
《蜀中廣記》卷十一,嘉州引《蜀記》。
按:夜郎國在貴州,《輿地廣記》:“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治故且蘭地。”
且蘭縣:漢南夷且蘭國,武帝滅之,置故且蘭縣,晉改曰且蘭,梁以后入于蠻。今貴州平越縣治?!稘h書?地理志》:“夜郎故縣乃屬牂柯郡(在今貴州德江縣西)?!笔羌沃蓐鶠榭?,非夜郎故地。后世徒見嘉州名犍為郡,又領(lǐng)犍為縣,遂以之為夜郎國,實誤。有關(guān)犍為郡演變經(jīng)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西南夷所置,初治鼈(今貴州遵義縣西)。元光五年(公元前128年),移治南廣縣(今云南東北鹽津縣西)。昭帝元始元年(公元前85年),始治僰道縣(今宜賓市)。王莽改郡名西順,領(lǐng)縣十二,其中南廣、朱提、存馬、堂瑯四縣,在今云南省東北。漢陽縣在今貴州西。在今四川省境有七縣:僰道縣、江陽縣(今瀘州市)、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北雙江鄉(xiāng))、南安縣(今樂山市)、資中縣(今資陽城關(guān)鎮(zhèn))、符縣(今合江縣城關(guān)鎮(zhèn))、牛鞞縣(今簡陽城關(guān)鎮(zhèn)絳河北)。
其 他
益州風(fēng)俗:“剛悍生其方,風(fēng)謠尚其文。”
《寰宇記》卷七十二,劍南西道一,益州風(fēng)俗,引《蜀記》。
《漢書》云:“人食稻魚,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然地沃人驕,奢侈頗異,人情物態(tài),別是一方?!?/p>
鱉靈:“鱉靈于楚死,尸乃沂流上,到汶山下,忽復(fù)更生。乃見望帝,望帝立以為相。時巫山壅江,蜀民多遭洪水,靈乃鑿巫山,開三峽口,蜀江陸處。后鱉靈為刺史,號曰西州皇帝。以功高,禪位與靈,號開明氏。”
《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四,第二九六七頁引《蜀記》。
注:《華陽國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wù)農(nóng),一曰杜主…七國稱王,杜宇稱帝…會有水災(zāi),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讓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御覽》卷八百八十八引《蜀王本記》:“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壘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庇?,《水經(jīng)注?江水》:“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以上俱謂開明決玉壘以除水害。
按:“玉壘”山名,《漢志》蜀郡綿虒縣:“玉壘山,湔水(今灌縣白沙河)所出?!卑咨澈影l(fā)源于都江堰,則開明決玉壘,是鑿都江堰寶瓶口分岷江為沱水。而《水經(jīng)注?江水》又謂:“時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鱉靈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迸c《蜀記》合,其說不一,有謂開明鑿巫峽,是附會其說。
法聚寺僧:“法聚寺內(nèi)有僧,先在房,至夜,忽謂門人曰:‘外有數(shù)萬人,頭戴帽,向貧道(僧)乞救命。’急開門出看,十余人擔(dān)蠡子,因贖放生。”
《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七,第三八五三頁引《蜀記》。
注:“蠡子”,蟲名。又“蠡”與螺通,螺,蚌類。
扶留木:“扶留木,根大如箸,又似柳。根有蛤名古賁,生水中。燒以為灰曰牡蠣粉。先以檳榔著口中,又取扶留藤一寸,古賁灰少許,同嚼,除胸中惡氣。”
《蜀中廣記》卷六十四,方物記六食肴引《蜀記》。
“扶留”,藤。《文選》左思《蜀都賦》:“石航水松,東風(fēng)扶留?!?/p>
注:“扶留,藤也。緣木而生,味辛可食。”“蛤”一種有介殼的軟體動物,蚌類?!秶Z?晉》卷九“雀入海為蛤”“牡蠣”軟體動物,簡稱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