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高考,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什么?作文題。 然而,就是這個“萬眾矚目”的高考作文正在使語文教學日益陷入“投入”、“產(chǎn)出”難成正比的尷尬——不下功夫能拿40分,下功夫也難拿50分,在教不教學不學反正都差不多的利害權衡中,校長們一道“語文給英語讓路”的命令讓我們的母語教育越來越滑向邊緣。 作文,究竟該如何考、如何評?本報記者就此對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 問:這些年,對高考作文題的議論總夾雜著批評,諸如遠離考生生活,遠離社會需要,遠離時代,看似哲理、寓意深刻,實則空洞、蒼白,等等,甚至有人批評高考作文出題太玄,有些為難考生。您認為目前高考作文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由它所折射出的問題又是什么? 溫儒敏:不能說這些批評沒有根據(jù)。但現(xiàn)在很多省市都是自主命題,水平不一,情況較復雜,不能一概而論。今年有些題目,像《拒絕平庸》、《回到原點》、《期待成長》,比較平穩(wěn),指向性太明顯,學生平時大都有準備,難度不大,也就很難拉開分差。 至于說“唯恐不難不玄,為難考生的傾向”,我看這并不突出??碱}是要有難度系數(shù)的,有些爭議的是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題,要求圍繞猶太王大衛(wèi)在戒指上刻的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和契訶夫小說中一個人物戒指上的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作。有人批評這個題目有些“玄”,其實我還比較欣賞這個題目,偏于智性思維,似乎有些哲理,但難度并不大,只要開動腦筋,還是有話可寫的。這種題目很難“套題”,那些只讀教輔,知識面窄的學生,不容易考好。也有批評讓中學生談論“中國崛起”題目太大了,不適合。其實并不是要求寫“社論”,無非就是讓考生結合各自的生活體驗表達感受,要的是中學生眼中的“中國崛起”。這類題目有利于引導學生多關心社會,開闊視野,我看是不錯的。 高考作文命題的主要問題,或者說這項工作的“難點”在于如何把握好出題的限定性與開放性兩相結合的“度”。以前是太“死”,后來又似乎太“活”。 限制太死,把考生都框住了,發(fā)揮不了,自然考不出真實的水平。而只注意開放與自由,沒有一定的限制,也就無所謂考試與選拔。所以兩者之間要講點平衡,有適當?shù)亩取?/p>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智性不足,抒情有余。如果說小學和初中可以多寫一點抒情文、描寫文,那么高中生就應當轉向多些理性的論說文。高考作文主要還是考文字運用與思維能力,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文采審美之類。高考作文不宜太文學化。 問:對高考作文的質(zhì)疑和批評還包括閱卷環(huán)節(jié)的種種問題,就高考作文的整體而言,您認為是否有改革的必要?怎樣改才能更好地引領作文教學,彰顯時代精神? 溫儒敏:當然必須改革,而且改起來不見得就那么難,可以先從那些比較“技術性”而又很關鍵的部位改起。 有兩個問題可以先改。一是評分的“趨中率”畸高問題,也就是所謂“大肚子”現(xiàn)象。作文評分一般分4等,其中二等40分上下。根據(jù)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的調(diào)查,近四年來,包括北京在內(nèi)多個省市高考作文的評分都是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滿分作文鳳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趨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難企及高分,稍有準備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評分等級的這種非正態(tài)分布,根本不能反映考試水平,對考生很不公平。 “趨中率”為何普遍偏高?原因是閱卷的等級劃分標準虛化。為公平起見,一般規(guī)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閱評,彼此給分差異若超過5分,就需重新評閱。但改作文很辛苦,工作量相當于數(shù)學的兩倍,又必須在7天之內(nèi)改完。閱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時間只有一分鐘到兩分鐘,甚至只有幾十秒。兩位閱卷人打分相差在5分之內(nèi)就通過了。如果相差6分以上,就必須要第三個人來改,進度就被拖延了。為求“保險”,閱卷人就會彼此求同“趨中”,最簡單的方式就給2等。 “趨中率”畸高,使得高考作文失去了選拔功能。為什么普遍不太重視語文?就因為所謂“投入”與“產(chǎn)出”不成正比,教不教學不學反正都差不多。所以,我主張高考語文改革首先就改“趨中率”弊病,應當考慮如何在高考作文評分中拉開距離,正態(tài)分布。如果還是分4等,那么二等作文最多不要超過55%,一等也不要搞得那么嚴那么少。數(shù)學外語可以有那么多的滿分,為何語文的滿分卻是鳳毛麟角?語文和作文評分老是像體操評分,拉不開檔次,怎么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要改變,首先語文老師要改變觀念,評價要講科學性。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更帶綜合性,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和熏陶,的確需要更多的投入。而目前語文教學比較不被重視,甚至認為這是在高考中較難“拿分”,是“投入和產(chǎn)出難成正比”的學科。大家都知道,作文不下功夫就能拿到40分,下功夫也很難拿到50分。英語突擊兩個月,提上10分、8分沒問題,語文卻不見得,有的高中校長公開說,語文給英語讓路! 問:宿構、抄襲、套寫的風氣 近年來成為寫作的技巧而在高考考場上盛行,有許多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準備好可以任意套用的材料,考場上,無論遇到怎樣的作文題,只需選擇一個類型就可以“套寫”。更有甚者,還出現(xiàn)了只寫開頭、結尾,中間摘抄大段備選材料的填充式“餡餅作文”。大量宿構、套寫,甚至抄襲的作文能混進二等文范圍,得分也不低。而由于套寫作文“安全、保險”,許多有寫作才華的考生也不敢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作文,致使一類文罕見。怎樣有意識地從命題到閱卷評分環(huán)節(jié)遏制這種狀況? 溫儒敏:很多教師清楚這一套教法并不好,甚至有害,但大家為了升學率,還是那樣教。有位老師讓學生準備好三個名人——季羨林、霍金、蘇東坡的有關“事跡”和名言,分好類,到了考場,不管碰到什么題目,稍加點撥勾連,然后將預先準備的“事跡”或名言適當排列組合,就可以應對幾十種題目。這樣做,必然導致假大空和所謂吸引考官“眼球”的“文藝腔”。要抑制這種風氣,光是提倡什么很難解決問題,我看就要用好“高考指揮棒”。如果從命題到評分都不利于“宿構”、“套寫”,不利于“文藝腔”,那么情況就會朝好的方面轉變。 針對“文藝腔”,包括宿構、抄襲成風,我看可以先改一改“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式,前面說了幾種作文命題有混合的趨向,不少題出得不錯,但也有些限定性不夠,難度系數(shù)與區(qū)分度不夠,太“活”了,導致天馬行空,“泛話題化”。有必要來點限制,比如對文體有要求;對“餡餅式”的套題寫法要扣分;增加智性的、思辨性的內(nèi)容要求;改變高中語文課學習的記敘、議論、說明、抒情等文體寫作在高考中不考,反而出現(xiàn)“高考作文”這種特殊的考試文體的現(xiàn)象,有意識地考查學生撰寫規(guī)范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能力;也可以命制大小兩個作文題,分別判分,分別考查其議論、說明等不同能力。(本報記者 豐 捷)
![]() 繪圖:袁昕資料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