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茱萸湯為《傷寒論》名方,筆者常用治中醫(yī)辨證屬肝寒者,每收良效。舉例說明如下: 王某,女,23歲,長春市人,售貨員,2002年1月6日初診。 患頭痛1年余,加重1個月。 因經常郁怒、夜間賣貨,睡眠不良引起頭痛。頭痛晝重夜輕,頭左側、頂部尤甚。伴頭昏腦漲,精神不振,反應欠靈敏,記憶力下降,常覺困乏,昏昏欲睡,但睡眠不實。平時胃部隱痛,食涼則胃痛加重,胃脹、大便不成形、呃逆時作。小腹常涼,經期正常、量少,痛經。胃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腦CT、腦電圖檢查無異常,既往無特殊記載。 患者左手撐住左側頭部,右手壓住頭頂部,自述形成習慣以止痛。表情淡漠,神疲懶言,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中醫(yī)診斷為頭痛、胃痛、痛經。證屬肝胃虛寒為主,治用溫肝暖胃,行氣止痛法。處方: 吳茱萸30g,黨參20g,元胡20g,柴胡5g,黃芩5g,生姜6片,大棗6枚。日1劑,水煎分3次服。 2003年1月13日復診:自述頭痛減輕約1/3,心情好轉,胃及小腹覺舒,大便成形,繼服前方。2003年1月20日三診:自述頭痛減輕約2/3,睡眠實,食一小塊黃瓜咸菜胃未痛,大便成形,守方繼服。2003年1月27日四診:癥狀消失。繼服1周藥,以鞏固療效。2006年9月介紹其他患者來診,告未復發(fā)。 頭痛有偏頭痛、肌緊張性頭痛、枕后神經痛、外傷性頭痛、顱內病變、中毒性頭痛、腦膜炎等不同情況,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10~30歲發(fā)病占80%。頭痛既可作為一般疲勞、緊張的表現,又可成為某些嚴重疾病如腦腫瘤、高血壓腦病等的一種信號,故對頭痛的診治應給予特別重視。 本例頭痛特點為并發(fā)癥突出且多,一是心神癥狀,如頭昏腦漲,精神不振,反應欠靈敏,記憶力下降;二是脾胃癥狀,如平時胃部隱痛,食涼食則胃痛加重,胃脹,大便不成形,呃逆時作;三是婦科癥狀,如小腹常涼,經期正常、量少,痛經。結合胃鏡、腦CT、腦電圖檢查結果及既往史,確診證候為肝胃虛寒。肝氣不疏,脾胃虛寒,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故頭痛劇烈,晝輕夜重,頭側頭頂為重;氣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故精神不振,記憶力、反應受影響;肝胃虛寒,沖任失調,故月經量少,痛經。癥狀表現雖然不同,肝胃虛寒機理則一,故用溫肝暖胃、行氣止痛法,方選《傷寒論》吳茱萸湯。 本案用藥有四個特點:一是人參易黨參:吳茱萸湯原方為人參,因考慮患者年輕,清補優(yōu)于峻補,故用黨參代人參;二是套用小柴胡湯法:本方有柴胡、黃芩、黨參、生姜、大棗,若再加半夏、甘草便為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是疏肝解郁、和解樞機、健脾和胃、調理沖任之良方,恰和本案病機;三是應用延胡索:延胡索為止痛良藥,擅長化瘀行氣止痛,本例頭痛屬久病,久病多瘀,用之除能有效止痛外,并有疏肝功效;四是重用大棗:1枚大棗約重5~8g,本方用大棗6枚,計42g,為全方用量最重者。大棗甘溫,歸脾胃經,擅補中焦,溫養(yǎng)氣血,尤擅補血?!秱摗贩街赜么髼?,均針對陰陽氣血俱虛較重之證。現代研究證明,大棗中含有多種重要成分,如賴胺酸、谷胺酸、甘胺酸等重要氨基酸;多種糖類,如葡萄糖、果糖、蔗糖及各種低聚糖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P等和鐵、磷、鈣、鉀、鎂等幾十種元素。這些成分和作用既利于補虛,又補而不滯,堪稱點睛之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