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字上“羊”下“兒”,古時稱羌人為西北的牧羊人,然而經(jīng)歷歷史的變遷與許多紛爭的戰(zhàn)事,羌族慢慢地退居深山,放羊也僅僅局限在一些山間的小平壩上,從而不再是羌人的主業(yè)。從北川再向南,便進入成都平原,所以北川的羌族自古便經(jīng)歷著民族的碰撞與融合,有學(xué)者指出,北川羌族,是羌漢兩族的接口。
羌族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說她古老,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千年前我國歷史上的夏代。說她年輕,因為她正式作為一個民族確定下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事。
現(xiàn)今的羌族有30余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縣、茂縣和松潘縣,以及與這一帶毗鄰的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nèi)。羌族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說她古老,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千年前我國歷史上的夏代。相傳夏代的創(chuàng)始人、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生長和興起在川西北的羌地。說她年輕,因為她正式作為一個民族確定下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事。如今的羌族除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以外,還有少數(shù)聚居在貴州銅仁地區(qū),那是明代才從四川遷移過去的。
大禹在我國名聲很大,許多人了解羌族是從大禹與羌人的關(guān)系開始的。筆者就有一次受邀去北川參訪“禹穴”這個傳說中大禹出生的地方。禹穴在北川縣中部禹里鄉(xiāng),這里有石紐山和摩崖甘泉,相傳大禹的母親圣母最初就住在此山并飲用甘泉的水,從此才孕育了大禹。石紐山對面有座山叫望崇山,相傳大禹的父親崇伯(又名鯀)外出治水,圣母思念,常登此山遙望。當然最有名的要算大禹出生處禹穴。這條清幽小溝,流水淙淙,崖壁刻有楷書“禹穴”兩字,落款為唐代“顏真卿書”。沿溪而上到了一個叫“刳兒坪”的地方,便是傳說中圣母剖背生禹的地方了。就在這個地方的上方有條瀑布自上而下形成一個如盆的石池名叫“洗兒池”,相傳就是圣母洗滌初生的禹的所在。在禹穴對面,至遲從唐代開始當?shù)厝司徒ㄓ杏韽R來紀念大禹。現(xiàn)在還有大禹紀念館等一系列仿古建筑的修建。
那么人們不免要問大禹與羌人究竟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國古代的史籍很多,早在先秦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大禹生于西部石紐的說法,到了漢代,正統(tǒng)的文獻多說“禹生西羌”或“禹興西羌”并在當時的碑銘中有這樣的記載??梢姶笥砑跋牟孔迮c古代羌人有著密切聯(lián)系。當然傳說中的大禹疏通九河,以及其后裔建立的夏王朝主要在我國中原地區(qū)。因此,現(xiàn)今學(xué)術(shù)界就有“夏禹和夏禹文化西興東漸”的說法。這一認識合乎邏輯與客觀事實,愈來愈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今的羌族地區(qū)多有大禹的傳說和傳說中的大禹的出生地。比如汶川縣綿池鎮(zhèn)、理縣通化鎮(zhèn)、什邡縣九聯(lián)坪等地都有“石紐山”、“禹穴”這些古跡的存在,而汶川的綿池同樣也有“刳兒坪”。這是因為漢代人說“禹生廣柔石紐”。那時的廣柔縣地域很廣大,幾乎包括了現(xiàn)在上述各地,加以這一帶從來就是羌人聚居區(qū),羌人崇拜大禹,所以他的傳說與遺跡,就自然遍布在這一帶羌族地區(qū)了。
接著“魔兵”又追趕了過來。羌人祈求天神幫助。天神用三塊白石變成三座大雪山阻擋住“魔兵”,從而得到安全。
在羌族地區(qū),到處都有一種用石板砌成長方形作棺葬的古墓,羌民稱為“戈人墓”或“戈基人墓”。羌民傳說古時有種叫“戈”的人,從前曾和羌人的祖先打過仗,后來被羌人打敗遷向他處。又說這種人自知死期將到,就先修了個墓,到時自己爬進墓里慢慢死去。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我的老師、考古學(xué)家馮漢驥教授在汶川縣蘿卜寨的小寨子,用科學(xué)方法發(fā)掘了這種墓葬,才揭開了它的面紗。這以后又經(jīng)過幾十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方知這種戈人墓的時間在距今2700年到2000年左右,也是古代另一支羌人的遺物?,F(xiàn)在北川縣的白泥鄉(xiāng)也有這種墓葬,原來被稱為“蠻王墳”或“羌王墳”。
羌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民間流行著許多世代口傳的史詩,《羌戈大戰(zhàn)》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英雄史詩。早在1950年,我的老師、民族學(xué)家胡鑒民教授就向我們講過這個故事,到1951年,我去汶川、理縣、茂縣羌區(qū)考察時,又親聞羌族父老給我講述或者詠唱這部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