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說明》是每年高考的風向標。研讀2013年的《考試說明》和近兩年全國高考古詩歌鑒賞試題,可知今年古詩歌鑒賞命題走向及其復(fù)習思路。 命題走向 選材——命題材料陌生化仍將凸顯:以2012年古詩歌鑒賞為例,全國17套試卷,選用的18首古詩歌,差不多都是中學生沒有接觸到的或者是出現(xiàn)在課本、讀本中不顯眼的地方。給人總體感覺是內(nèi)容新鮮而陌生。這種選材陌生化傾向,今年仍將繼續(xù)。 體裁——律詩絕句繼續(xù)唱主角:2012年高考,全國17套試卷,律詩、絕句共13首,其中唐律絕5首,宋律絕4首,金絕句1首,元律詩2首,明五律1首;詞共5首,其中唐詞1首,宋詞3首,金詞1首。也就是說今年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 題材——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詩還會受青睞:2012年,考查山水田園詩5首,托物言志詩5首,懷人思鄉(xiāng)詩4首,邊塞詩、閑適詩、羈旅詩、送別詩各占1首。詠史、題畫類去年暫缺,今年值得關(guān)注。 考點——手法、情感、形象類賞析仍為高頻考點;探究式賞析(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還會成為亮點。如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思遠人》第9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guān)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再如2012年北京卷第11題: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蘇軾《題西林壁》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guān)系。 題型——主觀表述題仍為主流;北京卷依然采用客觀題與主觀題并用的形式。 備考建議 1.胸有考綱,把握五大考點 《考試說明》:“(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簡單地說,就是賞析“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nèi)容”“觀點態(tài)度”這五大考點。復(fù)習時要把握這五大考點。具體操作時,要細分類別,切忌主觀臆斷,缺“點”漏“項”。 2.抓住關(guān)鍵,突破解讀難點 讀不懂古詩歌字面含義,則無法進行鑒賞。如何快速讀懂一首古詩歌?宜從下面六個巧借的角度切入思考: (1)巧借“標題”,把握大意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nèi)容,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或提示作品的線索等。如2012年廣東卷中白珽的《余杭四月》,題目交代了季節(jié),提示了詩歌的描寫內(nèi)容。 (2)巧借“作者”,知人論世 要儲備著名詩人的重要概況。如果是一般詩人,關(guān)乎命題的,考題中會有注釋。 (3)巧借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詩歌中,詩人往往通過選取特定的客觀物象來表達內(nèi)心獨特的感受。如2012年全國大綱卷,《落葉》中的“松樹”和“落葉”,表達了詩人對松樹不凋的贊嘆和落葉飄零的感慨。 ?。?)巧借注釋,抓住提示信息 在高考試題中簡短的注釋,是命題人給我們的提示,切不可忽略小注釋在解題中的大用場。 ?。?)巧借“情語”,傾聽詩人心聲 情語,即直抒胸臆的詞句。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中的《春日秦國懷古》結(jié)尾句“不堪回首思秦原”,直接抒發(fā)了詩人懷古傷今之情。抓住了此句,便可觸摸到詩人的脈搏,抓住詩歌的主旨。 ?。?)巧借典故,挖掘詩歌內(nèi)蘊 典故是詩歌中引用古書里的故事或語句。有正用和反用兩種,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義入詩文;反用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一般說來,正用較多。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中蘇軾的《減字木蘭花》,詞上闋化用了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詩意,便是正用。 3.歸類梳理,感悟詩人情感 “情”是詩歌的核心,“情感”題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熱點。將這些“詩人情感”歸類梳理,便于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主旨:吟山詠水之情、思鄉(xiāng)懷遠之緒、懷古傷今之悲、描花繪鳥之趣、懷才報國之憤、邊塞征戰(zhàn)之壯、即事抒懷之慨、隱逸出世之戀、羈旅閨怨之愁等等。 4.品味手法,清晰答題思路 賞析藝術(shù)手法是歷年詩歌鑒賞的高頻題。手法包括:(1)表達方式:描寫、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詠史懷古、托物言志等)、記敘、議論、說明;(2)表現(xiàn)手法:比興、對比、襯托、渲染、象征、虛實結(jié)合;(3)修辭手法;(4)結(jié)構(gòu)技巧:過渡、照應(yīng)、鋪墊、伏筆、開門見山、先總后分、層層深入、線索貫串、卒章顯志等等。 解答這類試題的常規(guī)思路是:指出何種手法→結(jié)合詩句印證→揭示何種作用(或表達何種感情)。具體應(yīng)用:應(yīng)根據(jù)題干要求,增減變通,不可膠柱鼓瑟。 近兩年考試熱點,除襯托、對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外,結(jié)構(gòu)技巧的賞析突然升溫。如2011年考查了開篇點題、前后照應(yīng)、欲揚先抑、鋪墊伏筆等等,涉及的試題有8道。 品味“手法”的考查重點定位在古詩詞藝術(shù)鑒賞能力上,考查是動態(tài)性。 5.鑒賞訓練,要突顯深度 近兩三年,常常一個題目設(shè)置多個檢測點,如2012年福建卷第6題中的第(1)小題,明考詩句簡析,兼考人物分析;遼寧卷第9題是明考詞語“內(nèi)涵”,兼考人物形象;天津卷第14題中第(1)小題明考“野菊”形象,隱含人物形象。 另外探究式賞析、比較閱讀鑒賞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求我們強化綜合鑒賞能力的訓練。
|
|
|
來自: 怡蘭軒 > 《學業(y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