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音樂人吧吧 : 就是愛聽音樂111 《洋女婿過中秋》】
 
 
 
   
 中秋節(jié)是舉家團聚的時刻,金發(fā)碧眼的洋女婿給丈人、丈母娘準(zhǔn)備的“中秋小心意”考驗著洋女婿們的“緊張神經(jīng)”,所謂入鄉(xiāng)隨俗,送禮給丈人丈母娘,也是一門學(xué)問。洋女婿們“蠢蠢欲動”,使出十八番武藝,籌備起一件大事——“張丈母娘”?。ā皬堈赡改铩笔钱?dāng)?shù)氐脑挘纯赐赡改锏囊馑?。?br>
 常州晚報 圖/文 吳愷
 
   
 德國大漢Greab和妻子高紅霞在5年前相識,現(xiàn)在高紅霞在新北區(qū)開了一家酒吧,Greab則在湖塘的一家公司上班。高紅霞說,Greab平時是個很有趣的人,經(jīng)常會說一些搞笑的話、做鬼臉逗她開心,可當(dāng)她帶著Greab第一次回淮安的老家,他完全變了樣子。“變得很緊張,話都說不利索了?!备呒t霞說,Greab的中文很爛,而她母親是農(nóng)村人,根本不會說英語,兩人的交流基本上全靠Greab的手勢和高紅霞翻譯來完成。不過,去年中秋聚會時候,Greab和丈母娘已經(jīng)可以用中文簡單交流,吃飯時,Greab也比之前放得開了,和丈母娘談笑風(fēng)生,招牌的鬼臉動作也慢慢回來了。
 
 2013年09月18日
 
 
 淮安是傳說中的摜蛋故鄉(xiāng)。Greab第一次到高紅霞老家時,有點無所適從。時間久了,Greab看著丈人、丈母娘和朋友等一起玩摜蛋、麻將,Greab有點心癢癢。熱情好客的丈母娘幾次邀請Greab加入他們的陣營,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在三缺一的時候,Greab也會露上一手,當(dāng)然“學(xué)費”是沒少交?,F(xiàn)在,“麻將”這2個字已經(jīng)成為了他經(jīng)常說出的中文詞匯之一。
 
  
 即使啤酒很厲害的Greab,在對待丈人的白酒伺候的時候,還是會敗下陣來。 
   
 中田壽廣的妻子余莉老家在江西,前幾年快要結(jié)婚時候回家,余莉父母以及親朋好友來了好幾十個,都想一睹洋女婿的風(fēng)采。余莉的父母在家熱熱鬧鬧擺上了好幾桌,喝酒自然少不了。中田壽廣平時在中國時間長了,也能喝一點白酒,原本自信的他卻在江西老鄉(xiāng)的“熱情款待”下吃了敗仗。連著喝了10天,雖說中田壽廣的酒量在10天里面上漲了不少,但這次經(jīng)歷讓他對回丈母娘家“心有戚戚”。每次妻子提到回家,他總會不自覺地緊張:“不會再喝上10天吧?中國人怎么都這么能喝!”
 
 
 
 余莉和中天壽廣拎著禮物,準(zhǔn)備去“張丈母娘”。 
 
 
 
 法國帥哥Steven和常州金壇女孩江小燕在常州南大街的一家CD店初認(rèn)識,Steven對江小燕一見傾心。如今2人已經(jīng)結(jié)婚,并且有一個可愛的孩子。
   
 江小燕的母親經(jīng)常來常州看望女兒和女婿,每次來都會從家里帶來一些土特產(chǎn),知道Steven喜歡吃蝦,每次來女兒家,丈母娘都會給女婿準(zhǔn)備"蝦的盛宴"。Steven三番五次想要送點東西給丈母娘表示心意,但都被丈母娘拒絕了。
 丈母娘說,她什么都不缺,只要女兒女婿過得開心就好。
 
 
   
 
既然是法國女婿,Steven的法餐做得可是爐火純青。他想給丈母娘做頓法國大餐,作為中秋禮物送給她,但丈母娘吃不慣法國菜。一次,Steven見丈母娘吃一種茶葉蛋吃得津津有味,于是他決定做幾個茶葉蛋,送給丈母娘吃。
 
 
  
 幾乎不會做中餐的Steven做出的茶葉蛋,自然成為了“杯具”,這些蛋都成了“醬油蛋”。原來,Steven看到茶葉蛋是紅色的,于是在煮雞蛋的過程中猛加了大半瓶醬油,做出來的茶葉蛋的味道……反正丈母娘說好就行了!
 
  
 
 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當(dāng)女婿變成了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丈母娘的眼睛更是瞇成了一條縫,喜歡嗎?那是必然的。
 2013年09月18日  常州晚報 圖/文 吳愷
 
 
   
 為愛情,為工作,為學(xué)業(yè),為后代……因為各種原因,他們留在了“他”鄉(xiāng),在異鄉(xiāng)的月光下打拼、生活。中秋將至,《華聞周刊》邀請20個不同的華人家庭口述在英國的生活故事,呈現(xiàn)海外華人的生存狀態(tài)。(編輯:于魚)
 
 2013年09月18日
 
   
 39歲的程家馨(中)來自上海,是一名大提琴家,2006年因為嫁給著名大提琴家朱利安·韋伯(右)而來到英國定居,小女兒(左)今年2歲多。從25歲離家至今,程家馨14年中從未在家過中秋,但中秋對她別具意義,因為那是父親的生日。
 
 
  
 46歲的郭鴻鈞(左)來自臺灣,娶了一位上海太太(右),養(yǎng)著一個“英國”女兒(中)。他的生活簡單、幸福,雖然已經(jīng)十幾載未在臺灣過中秋,但少時的記憶卻依然清晰。
 因無法陪伴父母而心懷愧疚的郭鴻鈞會以打電話慰問的方式度過每年的中秋節(jié)。
   
 
 22歲的羅恬是江西吉安人,是家中獨女,2012年9月遠(yuǎn)赴英國留學(xué),離家后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是自己一個人過的,沒有豐盛的菜肴,沒有熱鬧的聚會,沒有月餅也沒有家人。今年的中秋節(jié),羅恬父母會飛去英國陪女兒一起過。
 
   
 作為年輕的珠寶設(shè)計師,25歲、來英三年的雷思菡正處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事業(yè)的起步。她會用忙碌填滿中秋節(jié)這天對家人的思念。對于她來說,“中秋”僅僅是字典里的一個中文詞匯,鄉(xiāng)愁的一個代名詞。
 不是中秋這個節(jié)日不重要,也不是對家人的思念不夠深刻,
 只是,獨自一人在異鄉(xiāng)奮斗,面包更重要。
 
 
   
 35歲的胡一畢是一名動畫導(dǎo)演,來自上海,2003年來英,目前與妻子和2歲的女兒定居倫敦。“我來英國10年,也已經(jīng)10年春節(jié)沒回去了,因為這里春節(jié)時間是上班的。他們(父母)兩人就這樣孤單兩人,在沙發(fā)上看春節(jié)晚會10年了,現(xiàn)在他們在60歲年齡段,也許還不太能感受到,但如果到了70歲,老人家就特別需要家人的陪伴,我希望到時候我能陪在他們身邊?!?br>
 
   
 32歲的四川小伙兒王歡畢業(yè)于名校,是大家所說的“金融才俊”,2004年來英,參加工作之后幾乎每個節(jié)日,他都在機場和會議室里度過,忙得壓根兒不知道哪天是中秋節(jié)。今年的中秋節(jié)他將會在從紐約飛回倫敦的航班上。
 
 
   
 23歲的梁悅信從外表上看不出任何中國的影子,但他有1/4中國血統(tǒng),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熱愛中國文化,期待去中國尋根。
 
 
   
 32歲的北京女孩魏萊(左二)2003年來英,已經(jīng)獲得英國永久居留權(quán)。魏萊和丈夫相識于北京,相愛于英國,有一個1歲的女兒,因為雙方都工作,
 所以女兒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輪流來照顧。
 
 52歲的蕭瑩瑩來自于中國廣西,是一個正宗的瑤族姑娘,27年前她來到英國,
 目前在倫敦與朋友合開了一個集太極、舞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盈利的機構(gòu)——茉莉花文化協(xié)會。
 每年中秋,她和她的朋友們會在倫敦最大的自治區(qū)Bromley表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目,
 并受到了市長的接見和支持。今年,她們準(zhǔn)備表演中國茶文化
 。
 
 
 
 
 23歲的蘇州小伙兒小趙是個名符其實的“富二代”,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小趙2010年2月來英,一邊上學(xué)一邊在餐館兼職養(yǎng)活自己。在國內(nèi)時,中秋節(jié)都是和父母一起出去吃飯,家里堆著很多別人送的月餅,看到月餅都怕。今年中秋前,一個朋友送了他一塊月餅,到現(xiàn)在都不舍得吃。
   
 44歲的許雯來自陜西西安,1992年來到英國。在國外,許雯從未過過中秋節(jié),她打電話回家,有時媽媽和她嘮叨,她才記得:“哦,原來今天是中秋節(jié)啊。”  
 
 40歲的楊全會(中)出生于山東濰坊農(nóng)村。為了兒子(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楊全會2007年來到英國,當(dāng)護工、學(xué)英語,楊全會以一個中國女性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了身邊所有人。楊全會出國后不久丈夫出軌,后來在考雅思的過程中,她與一位英國科學(xué)家(左)相識并再婚。早已適應(yīng)英國生活的楊全會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過中秋節(jié)了,每天給國內(nèi)的父母打電話,父母也不會刻意提醒她中秋節(jié)是哪天。  
 
   42歲的張雪來自天津,目前定居倫敦,是典型的英國“中產(chǎn)”:一對夫妻一棟房子一輛車,兩個孩子一條狗。張雪離家17年,10年在日本,7年在英國,思鄉(xiāng)情緒淡化了很多,70歲的老父親隔幾天會給她發(fā)個email告訴她家里的大情小事,17年來一直如此。
 
 
 2008年,周蕾(左)說著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帶著自己尚讀初中的女兒靚靚(右),跟隨英國丈夫Mike(中)來到了英國。來英五年,每到中秋,周蕾吃著親人從家鄉(xiāng)河南鄭州寄來的月餅,懷揣著對母親、妹妹的思念,跟在英的中國朋友一起聚餐慶中秋,女兒靚靚因為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對中秋不甚了解,英國老公Mike卻在周蕾的影響下,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漸增進了解,日益愛上了中國文化。
     朱小久(中)是張治中將軍的外孫女,也是英國著名華人女律師。關(guān)于朱小久的中秋往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和爺爺奶奶共度的日子,還有一大家子在北戴河過中秋的記憶。“我模模糊糊地記得,我們一大家子差不多三十幾口人,就聚集在北戴河過中秋。各種月餅啊,水果啊,漂漂亮亮地擺了一桌子。那時沒冰箱,我們就把西瓜冰在井里,等把凍透的西瓜取出來,切來吃,可涼快了。晚上,我們就在外邊一邊吃月餅一邊乘涼賞月?!?/div> 
 
 陽媽陽爸一家是典型“雙職工家庭”,兩人都在英國的金融企業(yè)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2012年女兒出生,因為無人照顧,他們不得不將尚在襁褓中的女兒送回國內(nèi)。今年是陽媽陽爸一家三口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本應(yīng)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卻只能通過視頻見面聊天,夫妻二人也只能懷揣著對女兒的深深思念和愧疚感度過這個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