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與學生之辯 文/江南小隱
孟子周游到齊國,齊王有次送給他一百兩金子,孟子推辭了,后來到了宋國,宋王送給他七十兩金子,孟子接受了,再后來又到了薛國,薛君送給他五十兩金子,孟子又接受了。孟子有個學生叫陳臻,對此非常不解,于是就問孟子:“老師啊,上次齊王送您一百兩金子,您沒要,可后來宋王和薛君分別送您七十兩和五十兩金子,您卻接受了。假如您前一次的拒絕做得對,那么后兩次的接受就錯了;假如后兩次的接受做得對,那么前一次的拒絕就錯了。這兩件事,老師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的這個學生可以說大大的狡猾,他想質疑孟子的錯誤,卻并不明白指出孟子哪一次做錯了。而是采用了一個二難推理的陷阱,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孟子進退維谷。也就是說如果接受是做對了,那么拒絕就錯了,如果拒絕是做對了,那么接受就錯了。孟子是又接受又拒絕,所以無論孟子肯定哪一次對,都必然得出另一次錯的結果。
陳臻的這個二難推理的推理過程并無錯誤,但前提卻并不十分嚴謹。機敏的孟子于是抓住學生推理前提中的漏洞來進行反擊。孟子說:“兩次都沒錯啊,在宋國的那次,我準備要遠行,對于遠行的人送一些盤纏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宋王說‘送上一些盤纏’的時候,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地的那次,當時路上已有危險,我們需要作些戒備。所以薛君說‘聽說您路上需要戒備,送上一點買裝備的錢?!瘯r,我怎么能不接受呢?但在齊國的那次,情形卻完全不同,當時我并沒有任何接受饋贈的理由,齊王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大筆錢,這等于是用錢來收買我。哪里有君子拿錢可以收買的呢?”
孟子分析了三次送錢時的條件、環(huán)境不同,指出某種情況下接受饋贈是對的,某種情況下接受饋贈是不對的,關鍵要看接受饋贈時的理由充足不充足,而并不是所有的接受一律都對,或所有的接受一律都錯,從而推翻了學生陳臻二難推理的大前提中“如果接受是對,那么拒絕就錯”和“如果拒絕是對,那么接受就錯?!边@兩個分論點,前提錯則結論錯,當然也就推翻了學生陳臻所得出的結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