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攝影器材名詞大詞典:綜合篇(下)

 壯壯草 2013-09-11
攝影器材名詞大詞典:綜合篇(下)

閃光指數 (Guide Number)
  表示閃光燈相對功率的數值,常用英文縮寫GN表示。

  GN是光源到物體的距離(一般以米為單位)乘以光圈f值,用于校正曝光。(除非膠片的感光度特別指明,否則閃光指數是在ISO 100前提下的。)
AF輔助燈 (AF Assist Lamp)
  自動對焦輔助燈,負責在光線不足的環(huán)境下,為照相機的對焦系統(tǒng)照明被攝物體,使對焦系統(tǒng)能準確對焦。

  自動對焦輔助燈的功率比較小,通常只會在短范圍內起作用(一般不大于4米)。

  一些比較先進的自動對焦輔助燈甚至會使用紅外線燈替代傳統(tǒng)發(fā)出可見光的輔助燈。由于紅外燈發(fā)出的是不可見的紅外線,被攝者不能察覺其存在,因此它為偷拍、抓拍帶來了巨大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高端外置閃光系統(tǒng)中使用的自動對焦輔助燈通常功率較大,能在更大范圍內起作用。

  另外,有些型號的相機還會將對焦輔助燈與防紅眼閃光燈組合使用。此類組合輔助燈工作時,首先能射出一束特殊的白光,幫助自動對焦系統(tǒng)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下把焦點鎖在被攝物體上;其次,當照相機開啟了閃光燈防紅眼功能時,只要用戶半按快門對焦,輔助燈便同時發(fā)出光線,照射被攝者的瞳孔,防止紅眼的出現。
云臺類型
  對于可拆卸的云臺,一般分為三維云臺、球型云臺和懸臂云臺。

  三維云臺的優(yōu)點是可以讓相機在每個角度都能精準的調整和定位。

  球型云臺的好處在于攜帶方便、調節(jié)快速。

  懸臂云臺的特點是靈活的俯仰,快速的轉動,穩(wěn)定的結構。

懸臂云臺
  懸臂云臺是專門為支撐長焦鏡頭而設計的一類云臺,承受力大,比傳統(tǒng)球臺更快速而穩(wěn)定,實現了鏡頭全方位無死角調整。

  根據與鏡頭的連接方式而分為豎接和平接兩類。
三維云臺
  三維云臺能夠承受較大的重量,在水平、俯仰和豎拍時都能提供很好的穩(wěn)固性。另外,三維云臺能精細調節(jié)、精確構圖,其把手式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每個拍攝定位都能牢固鎖定,使用操作非常順暢。

  三維云臺非常適合全景、風光和長焦鏡頭的拍攝。不過它的不足就在于調整較為復雜,有時候需要調節(jié)三個部件才能定位。
球型云臺
  球型云臺也稱為萬向云臺,其主要特點是:活動主體是一個(或兩個)球體,通過一個或幾個旋桿來控制球體的活動與緊固。

  球型云臺的優(yōu)點是松開云臺的旋鈕后,所有方向都可自由活動,而一旦鎖緊旋鈕,所有方向都會鎖緊,因此操作起來方便快捷。相對于三維云臺,它的體積較小容易攜帶,比較適合體育等需要靈活快速拍攝的場合。

Canon鏡頭

  Canon不獨以其照相機設計而馳名于世,而且其龐大的鏡頭群也是人所共知的。Canon的手動聚焦鏡頭稱為FD鏡頭;而其AF鏡頭則以EF(Electronic Focusing,電子聚焦)為代號,以表明這類鏡頭的特點。EF系列鏡頭焦距范圍從14~1200mm,其中有超廣角鏡頭、魚眼鏡頭、微距鏡頭、柔焦鏡頭和透視控制鏡頭等,其鏡頭品種及規(guī)格均比其他公司都要齊全。 其中L系列鏡頭采用螢石玻璃鏡片、或超低色散玻璃鏡片以及或者非球面鏡片,因此成像質量極佳,但價格相當高。

  EF系列鏡頭卡口完全不同于Canon沿用了數十年的FD卡口??赡芤驗榭吹組inolta在AF SLR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焦急不安,加上Canon原來在研制鏡頭驅動型AF系統(tǒng)有著較豐富的經驗,所以Canon也學Minolta的辦法放棄了舊有的FD卡口,于1987年才推出新型的AF SLR及EF系列AF鏡頭。EF鏡頭的特點是鏡頭內有兩只馬達,一只用于自動聚焦,一只用于調節(jié)光圈。AF馬達又分弧形馬達、超聲波馬達和微型超聲波馬達三種(每支鏡頭只能有其中的一種)?,F在Canon主要生產的絕大多數是超聲波馬達的AF鏡頭。

  EF系列鏡頭上,沒有傳統(tǒng)的光圈調節(jié)環(huán),全由鏡頭內的馬達來控制。鏡頭與卡口之間沒有任何機械傳動聯系,取消了光圈開放撥桿,全由八只鍍金觸點來實現機身與鏡頭之間的信息交換和電力傳遞,所以Canon稱之為“電子卡口”,這也正是EF鏡頭的命名的真實含義所在。關于這八只電子觸點的功能,由于未見到過廠方提供的資料介紹,但從分布上猜測,其中五只觸點是用來作為數據交換用,剩余的三個是為AF馬達和電磁光圈提供電源動力的。

  新型EF卡口比原來的FD卡口大,直徑達54mm。Canon稱這是為了考慮將來便于設計大口徑鏡頭用的,如EF 50/1.0L USM等。Canon是比較擅長于生產大口徑高速鏡頭的,在過去,它曾經首次采用非球面透鏡,生產過50/0.95的"超級王牌"鏡頭。

  Canon EF鏡頭可以簡單地區(qū)分為兩類:L和非L系列。

  EF鏡頭是目前馬達噪聲較小的系列鏡頭之一。特別是超聲波馬達,基本無噪聲,而且聚焦動作快捷。

  Canon推出過三支透視控制AF鏡頭,這三支鏡頭具有自動光圈控制機構,可上下傾斜各8°、上下移位11mm,還可以左右旋轉90度。

  1990年,為配合EOS 700,Canon生產了第一支電動變焦鏡頭35-80/4-5.6。

  1992年又隨EOS 5推出了世界上最大變焦比的35-350/3.5-5.6L USM變焦鏡頭,變焦比達十倍。

  同時還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帶防抖系統(tǒng)的變焦鏡頭EF 75-300/4-5.6 IS USM。

  另外還生產了世界上焦距最長的AF鏡頭EF 1200/5.6L USM。

  Canon EF系列鏡頭除了使用在EOS系列相機外,還可以通過VL接環(huán)系統(tǒng),用在EX-1Hi攝像機上,擴大了EF系列鏡頭的使用范圍。

  早期的一些EF鏡頭又分帶手動調焦環(huán)和不帶調焦環(huán)(A型)兩種。帶手動聚焦的鏡頭上有“MF/AF”開關。手動聚焦時,并不是將聚焦環(huán)與AF馬達脫開,而是用手動調焦環(huán)來發(fā)出電子信號,鏡頭內部仍由AF馬達電動聚焦,所以在沒有電的情況下,EF鏡頭是不能MF的。

  另外,有些(而非全部)裝有超聲波馬達的鏡頭具有“全時手動”功能,可以在AF方式下,在AF完成后還可以直接手動調整焦點,而不用切換至“MF”方式,并不損壞鏡頭內的AF裝置。

  長焦和和超長焦距定焦鏡頭上有預置焦點功能。預置焦點后,可以做其他的拍攝,需要時按下鏡頭上的按鈕,鏡頭會快速地將焦點調置預置點。

  由于EF系列鏡頭的這種特定結構,所以大多數裝有超聲波馬達的變焦鏡頭的調焦環(huán)和變焦環(huán)的位置與其他公司的鏡頭不一樣,調焦環(huán)靠近機身而不是靠近鏡頭前端,由于在AF方式下調焦環(huán)是不轉動的,所以并不影響AF系統(tǒng)的工作,相反則使手動聚焦的操作更為方便。

  另外由于手動調焦環(huán)提供的是電子信號,所以在制造時可以做得較為精密,不會像其他機身驅動型鏡頭的那樣有松動感。

  為了讓原來FD鏡頭的用戶能順利地過渡到EOS系統(tǒng), Canon特別研制了一個1.26X的增距鏡,可以將原來的FD鏡頭轉接在EOS系列相機上,此時只能使用光圈優(yōu)先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方式。另外還生產了一只FD-EF轉換器,可以將FD鏡頭轉換成EOS的微距鏡頭,此時FD鏡頭不能聚焦于無限遠,也不能自動聚焦。

Nikkor Lenses名稱里所使用符號的意義
  自一九五九年Nikon的F相機問世以來,F卡口以其穩(wěn)固的姿態(tài)被繼承下來。到目前為止,它以其獨特的完全的機械方式,穩(wěn)步地完成了TTL開放測光,開放光圈值的自動補正,與程序模式的對應,AF的實現等等而進化而來。

  Nikkor Lenses的驚人之處在于它不但保持其卡口形式的不變,而且通過增設機械性的信號傳遞機構而豐富其功能。為此,包含在設計上的變更和鍍膜方式的改良,版本的升級在不斷進行,即使是同一焦距的鏡頭也有數種的版本同時存在。

  當今,Nikkor的龐大的MF鏡頭在市場上還是常見的,但是,有關一些老式的MF鏡頭的功能和特性的資料不常見,在此,將Nikkor鏡頭上所標識的符號所表示的意義歸納一下。

  比如,MF鏡頭的一例:Auto 45mm F2.8 C:

  Auto:系指一按快門,鏡頭的光圈葉片能自動地收縮到所設定的光圈值。和1959年相機F上市的同時的鏡頭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在以后的Ai方式出現后,鏡頭上的Auto字樣消失了。

  45mm和F2.8:無須說明。

  C:1970年,初次實施多層鍍膜技術的F相機用鏡頭Nikkor Auto 35mm F1.4上市。伴隨著鏡頭的大光圈化和鏡片枚數的增加,其后的鏡頭都相繼采用了多層鍍膜技術。為與以前的鏡頭相區(qū)別,在實施多層鍍膜的鏡頭上標有C以示區(qū)別。

  在新版本鏡頭上標有的文字。1974年出版的Nikkor Lenses的目錄里是這樣解釋的:自動光圈,采用獨特的多層鍍膜技術,在外觀上也采用了新的設計。一般講,鏡片結構的設計沒有變化。

  再比如一例:Ai ED 300mm F2.8(IF)。

  Ai:眾所周知的開放光圈值自動補正方式(Ai = 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于1977年開始在鏡頭中采用。

  ED:ED玻璃,為特殊低色散玻璃的簡稱。

  S:即Ai-S方式。1981年開始采用的方式,為了用機械方式實現光圈優(yōu)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針對過去的Ai方式的光圈連動桿的動作和光圈收縮的檔數之間的非正確比例的不足,改變設計為正確比例的機構,而實現了光圈優(yōu)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在鏡頭的光圈調節(jié)環(huán)上,其最小光圈(如f/16或f /22)的刻度和數字采用桔黃色以示和一般Ai鏡頭方式的區(qū)別。除了少數特殊規(guī)格的Ai鏡頭以外,大多數的Ai鏡頭都有被改成Ai-S方式的鏡頭版本。因為從Ai方式到Ai-S方式的出現僅僅不足4年的時間,所以兩種方式的鏡頭結構,甚至外觀都沒有變化。

星光鏡 (Starburst)
  這是個比較有趣的濾鏡,簡單的說是表面刻有網狀淺槽的玻璃濾鏡。星光鏡會輕微地柔化影像,它可以將畫面內的光源變成許多星點,營造浪漫而充滿童趣的意境。也將光譜分解為一束同中心點射線像閃爍的鐳射光。星光鏡按星光效果不同有多種型號,如四道光、六道光等。合理使用星光鏡當然能為作品增色不少,但使用不當則會令你的作品感覺煩躁和俗不可耐。
中灰密度鏡 (Neutral density filter)
  又叫中性灰度鏡或減光鏡,簡稱ND鏡,其作用是作用是阻擋一部分光線,但不改變光的構成。如果你的數碼相機的ISO值不能更改,卻正好需要在陽光強烈的室外拍攝;或者你需要在正常光線條件下用較長的曝光時間,這時中密度鏡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使用中密度鏡可以讓你在強光下,使用慢速快門拍攝火車飛馳的效果 。

  這種濾光作用是非選擇性的,也就是說,ND鏡對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線的減少能力是同等的、均勻的,只起到減弱光線的作用,而對原物體的顏色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可以真實再現景物的反差。

  中性灰度鏡有多種密度可供選擇,如ND2、ND4、ND8(分別需要增加一檔、兩檔、三檔曝光),也可以多片中性灰度鏡組合使用。 
柔光鏡 (Diffusers)
  有的時候,柔和的影像比清晰的影像更能產生氣氛,給人以美感。柔光鏡適合于人像拍攝和風景拍攝,對于年老者的皮膚、皺紋或者人物面部的瑕疵有抑制美化作用。柔光鏡可以為你帶來柔和而浪漫的氣氛,只許你溫柔地演繹你的主題。 
色溫濾鏡
  色溫校正濾鏡的作用是可以調整光源中的色溫。大家都知道室內的燈光和室外的陽光的色溫是不相同的,甚至一天當中早晨、黃昏光線的色溫和中午光線的色溫也是不同的。若能用合適的色溫校正濾鏡對色溫加以校正,便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偏振鏡 (Polarizer)
  偏振鏡簡稱PL鏡,這種濾光鏡能夠有效減弱或者消除非金屬表面的反光。偏光鏡在黑白和彩色攝影中均能使用。彩色攝影時加上偏光鏡,可以使天空的顏色變得深暗,而仍能保持景物的其他原有色彩。另外偏光鏡可以有效提高色彩的飽和度,提高反差,在風景攝影、花卉攝影和拍攝某些特定的反光比較強烈的景物時很有用處。 
紫外線濾鏡
  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UV鏡,可以過濾陽光中的雜光,使拍攝的照片更加清晰。數碼相機一般使用CCD來感光,陽光中雜光的波長對于CCD來說是不會被接受的,所以UV鏡的用處已經很不明顯了。但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數碼相機使用者要給自己的愛機配備UV鏡呢?因為UV鏡是透明的濾光鏡,我們可以使用它來保護鏡頭,使其免受灰塵污染和各種可能的擦、碰傷。 
底片掃描儀
  底片掃描儀,又稱膠片掃描儀、接觸式掃描儀、透過式掃描儀,主要用于掃描各種透明膠片。

其掃描效果是平板掃描儀+透掃不能比擬的,掃描幅機從135底片到4*6英寸甚至更大,光學分辨率最低也在1000dpi以上,一般可以達到2700dpi水平,更高精度的產品則屬于專業(yè)級產品。

放大機 (enlarger)
  放大機:是一種光學機械,作用是將底片上的影像通過放大鏡頭加以擴大后,使其在放大紙上結成清晰的影像。

  放大是底片上的影像通過放大機的鏡頭加以擴大,使其在放大紙上結成清晰的影像。物距與像距的相對大小剛好與普通攝影相反,普通攝影時,物距(S)遠遠大于焦距(f)即S>>f,像就成在鏡頭像方焦點附近,即像距S'近似等于焦距(S'≈f');放大時,則是底片放在放大鏡頭物方焦點稍遠處即S≈f,而像距比鏡頭焦距大得多即S'>>f'。

  放大機的成像原理與攝影鏡頭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正光組成實像,只是橫向放大率大小不同。因此,放大成像時的物距、像距、焦距三者關系也遵循高斯公式。

  常見的人工光源式放大機可按照明系統(tǒng)的不同分為聚光式放大機、散光式放大機、半聚光式放大機、反射式放大機等。
放大機的構成
  放大機種類很多,大小、形狀與性能各異。大型的固定安置在暗室內,調焦支架高達數米;小型的放在工作臺上操作,可隨意移動;還有小巧輕便的手提放大機等,但其基本結構都由下列幾部分組成。

1.照明系統(tǒng)(光室)

  在放大機上部,由光源、反光罩、聚光鏡或毛玻璃等組成,用于照明底片,常用的光源有乳白燈泡、磨砂燈泡或高效的鹵鎢燈。

2.底片夾

   木制或金屬制的框子,底片放在框上;也有的在框中間放二層透明的玻璃,底片夾在中間。

3.暗箱

  通常是采用可伸縮的皮腔或金屬筒,它連接鏡頭與聚光鏡,可以自由伸縮,便于放大對光。

4.放大鏡頭 

  放大鏡頭是放大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對它的要求與攝影鏡頭一樣,要求像差較正良好,獲得清晰影像,但攝影鏡頭是將遠距離被攝體的影像清晰地表現出來,而放大鏡頭則是把近距離底片的影像清晰地放大出來。放大鏡頭的焦距長短應該與底片的尺寸配合,放大鏡頭焦距的長度應和底片對角線長度大致相同,即底片尺寸大時,要用長焦放大鏡頭,底片小時則應換用短焦放大鏡頭。

5.壓紙板

  壓紙板是用來壓放大紙的,并用活動相框來調節(jié)相幅的大小。

6.支架

  它是支持放大機機身的,并可上下移動,來調節(jié)物和像的比例,調好后將機身固定在所需要的高度。

7.底座

  它用擱放壓紙板用的,底座上裝有固定支架用的立柱。
聚散光式放大機
  聚散光式放大機是一種介于聚光和散光式放大機之間的特殊形式,它融合了上面兩種放大機的優(yōu)缺點,但缺乏個性,現在生產廠家已寥寥無幾。
散光式放大機
  散光式放大機是由機頭內置以散光片組成的漫射箱將光線匯集后再投射到底片上。

特點是光質柔和,反差較弱,原底片上的劃痕、污點表現的也不明顯,這是由于光線通過散射片在漫射箱內多次反射。

  散光式放大機一般使用鹵素燈泡,多用于彩色放大機。
聚光式放大機
  聚光式放大機是利用機頭中的一組聚光透鏡將光線匯集,經過底片和放大鏡頭,再投射到放大紙上。

  其特點為:線條清晰,反差較強,但原底片上所具有的瑕疵也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聚光式放大機一般使用點光源,產生接近平行的光線,多用于黑白放大機。
相紙
  相紙也稱照相紙、曬相紙、感光紙,指覆以化學感光材料用以印制相片的特殊紙張。
黑白片 (Black and White Film)
  以鹵化銀作為感光介質,鹵化銀遇光或射線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潛影,經化學處理(顯影、定影)得到固定影像。
負片 (Negative Film)
  負片是經曝光和顯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與被攝體相反,其色彩則為被攝體的補色,它需經印放在照片上才還原為正像。

  簡單的來講我們所拍攝的膠片沖洗出來后,所看到的影像是反色的影像,再通過擴印或放大成照片就變成了與所拍攝景物相同色彩的影像。拿黑白的片子來說,在負片的膠片上人的頭發(fā)是白的,實際上白色的衣服在膠片上是黑色的;彩色的膠片,膠片上的顏色與實際的景物顏色正好是互補的,如:實際是紅色的衣服在膠片上是綠色的。負片不論是黑白或彩色均是攝影最常用的膠片。我們平時用普通相機拍照沖洗出的底片就是負片。
反轉片 (Reversal Film)
  我們平時所說的照片底片,也就是普通膠卷沖洗出來的底片叫做負片,負片的顏色是我們實際拍攝圖像的反轉色,要制成照片還需再重新曝光,通過擴印或放大成照片,才變成了與所拍攝景物相同色彩的影像。

  而所謂反轉片,又稱正片、幻燈片,使用上與普通負片差不多(暴光要寧欠勿過),反轉片在底片上所呈現的顏色就是實際的顏色,可以直接使用,如放映幻燈片。

  之所以叫反轉片是因為此膠片在沖洗的初顯時為負像,經中途曝光后再次顯影時轉為正像。因此沖洗也與負片不同,反轉片采用E-6工藝,而負片采用C-41工藝。在亮度和清晰度上比負片要好的多,色彩上也非常出色。

  黑白膠片與彩色膠片無論是負片、正片或反轉片,都有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之分。彩色反轉片用于景物拍攝。經過反轉沖洗過程可以直接獲得與景物明暗、色彩一致的正像,可直接用于放映和印刷制版。特點是:反差比負片大,比正片??;寬容度比負片小,比正片大;最低密度小,片基為無色透明。

  反轉片(即正片)是用來印制照片、幻燈片和電影拷貝的感光膠片的總稱。它能把底片上的負像印制為正像,使影像的明暗或色彩與被攝體相同。黑白正片的感色性僅限于紫藍色光、彩色正片的感色能力比彩色反片弱,因而,正片在攝影中很少使用。彩色正片用于印制彩色放映拷貝(電影、幻燈)。特點是:反差大、灰霧度低、清晰度高、感光度低。

  反轉片有彩色和黑白之分,現在說的反轉其實是Color Reversal Film,常用于靜態(tài)攝影。稱其為反轉片是有道理的:顯影第一階段成的是負像,然后才是彩色染料形成的正像。反轉片是在拍攝后經反轉沖洗可直接獲得正像的一種感光膠片。黑白反轉片可直接獲得影像陰暗與被攝體一致的透明片;彩色反轉片可直接獲得色彩與被攝體相同的透明片,其色彩真實鮮艷,但寬容度較小。反轉片由于有高質量的正像效果,被大量用于印刷制版或作幻燈片,專業(yè)攝影師在拍攝廣告照片大多都使用彩色反轉片。

  反轉片可直接用放幻燈機播放,但要洗成照片其實一點也不麻煩,所有數碼沖印店都可擴印。對于雜志來說最好是曝光正常,因為曝光不足可能會損失暗部細節(jié),從而影響印刷后的效果。

xD卡 (Extreme Digital-Picture Card)
  xD圖像卡(Extreme Digital-Picture Card)是一種專門于數碼相機的閃存存儲卡,由富士膠卷與奧林巴斯聯合于2002年7月發(fā)表,應用于超迷你型數碼照相機市場。前述兩公司共同研發(fā)以外,東芝亦參與研發(fā),擁有為上述兩家公司生產xD卡的授權。其它品牌,如柯達、晟碟和雷克沙(Lexar)現在也開始銷售xD卡。

  富士膠卷與奧林巴斯以往采用SM卡(SmartMedia Card),但因為SM卡本身的容量限制及卡片尺寸而發(fā)展受限,因此開發(fā)了xD卡以取代它,不過,在內部的電路卻還是繼承了SM卡的設計概念,只有存儲器沒有控制電路,所以,為xD卡而設計的控制集成電路也可向下兼容3.3V的SM卡。

  xD卡在奧林巴斯、柯達、富士膠卷的數碼相機上使用。

  M型xD卡于2005年推出。基于Multi Level Cell技術來獲得比512MB更大的容量。雖然M型xD卡容量最終可以擴展到8GB,但目前僅有1GB一款。

  H型xD卡于2005年11月推出。相較于M型xD卡,H型xD卡的主要追求為高速訪問速率。目前容量有256MB、512MB、1GB、2GB。

  要將照片從xD卡傳輸到計算機,可以將數碼相機插到計算機上(通常使用USB接口),也可以通過讀卡器直接從xD卡上讀取。
SD卡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中文翻譯為安全數碼卡或直接稱為SD卡,是一種存儲卡的標準,它被廣泛地于便攜式設備上使用,例如數碼相機、個人數碼助理(PDA)和多媒體播放器等。SD卡的技術是基于MultiMedia卡(MMC)格式上,但SD卡比MMC卡略厚。而SD卡也有較高的數據傳送速度,而且不斷地更新標準。大部份SD卡的側面設有寫保護控制,以避免一些數據意外地寫入,而少部分的SD卡甚至支持數字版權管理(DRM)的技術。一般SD卡的大小約為32mm × 24mm × 2.1mm,但可以薄至1.4mm,與MMC卡相同。

  SD卡提供不同的速度,它是按CD-ROM的150 KB/s為1倍速(記作“1x”)的速率計算方法來計算的?;旧?,它們能夠比標準CD-ROM的傳輸速度快6倍(900KB/s),而高速的SD卡更能傳輸66x(9900KB/s=9.66MB/s,標記為10MB/s)以及 133x 或更高的速度。一些數碼相機需要高速SD卡來更流暢地拍攝影片,以及使得相片連拍更為迅速。直至2005年12月,大部分設備跟從SD卡的1.01規(guī)格,而更高速至133x的設備亦跟從1.1規(guī)格。

  設有SD卡插槽的設備能夠使用較簿身的MMC卡,但是標準的SD卡卻不能插入到MMC卡插槽。插上轉接器后SD卡能夠用于CF卡和PCMCIA卡上,;而miniSD卡和microSD卡亦能插上轉接器在SD卡插槽使用。一些USB連接器能夠插上SD卡,而且一些讀卡器亦能夠插上SD卡,并由許多連接端口,例如USB、FireWire等訪問使用。

SM卡 (SmartMedia)
  SmartMedia(SM卡)是一種 快閃存儲器。在1995年夏,由Toshiba(東芝)公司推出,用來對抗MiniCard、CompactFlash和PC card等存儲卡標準。最早它被命名為Solid State Floppy Disk Card (SSFDC)(固態(tài)軟盤卡),并被視為floppy disk(軟磁盤)的替代者。

  存儲卡現在被用在數碼相機,數碼播放器,PDA等設備上,SmartMedia卡是在一小片塑料卡上嵌入一塊NAND閃存EEPROM芯片(通常其它高兼容性卡會含有多塊芯片)。它曾是最輕薄的存儲卡之一,僅有0.76毫米厚,與其它存儲卡格式相比,也能很好的性價比,但它僅僅是將存儲芯片封裝起來,自身不包含控制電路,這一特性導致很大的麻煩,因為較老的設備必須升級固件才能支持大容量SM卡。

  通常來說,SmartMedia卡可以作為便攜設備的存儲卡,這樣就能很容易的將其與PC相連。例如數碼相機可以用SmartMedia存儲拍攝的照片,用戶可以通過讀卡器將這些照片復制到他的個人電腦上。在現有的電腦上,偶爾也能找到內置的讀卡器。由于支持多種格式的讀卡器越來越普及,SmartMedia卡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大。

  SmartMedia卡曾是數碼相機普遍支持的存儲格式,并在2001年左右達到了它的高峰,當時差不多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主要是富士相機和奧林巴斯力挺。之后這一格式開始出現了問題,例如沒有128MB以上容量的SM卡,數碼相機尺寸不斷縮小而SmartMedia卡的尺寸相對而言太大了。另一個打擊是奧林巴斯轉而支持SD卡。如今SM卡的忠實擁護者奧林巴斯與富士也改弦更張聯合推出了xD卡,雖然SM卡不會很快從市場消失,但其市場表現已呈龍鐘之態(tài),不會再有更多新的設備支持它。

  曾經有過傳聞會推出256MB容量SM卡,相應的技術標準也已經公布,但大于128MB容量的SmartMedia卡從未問世,部分較老型號的產品如果不升級固件也無法支持32MB以上容量的SM卡。這兩個因素加速了SM卡的消亡。

  東芝和三星仍然在為現有的設備生產SmartMedia卡(最大至128MB),還授權其它的一些存儲卡制造商如Lexar和Sandisk生產。這一格式相比其它而言最大的好處是通過一個名為FlashPath的轉換器,可以在標準的3.5英寸軟盤驅動器內使用任何容量的SM卡。

  SmartMedia卡根據工作電壓分為兩種格式,5 V和3.3 V(有時也被標為3 V),兩種的分裝樣式是幾乎相同的,只是在卡背面的缺口處作了不同的標記,以及卡片上的大斜角在不同邊,以便讓讀卡設備啟動正確的工作電壓。

  曾經有過外置的xD-Picture卡轉接至SmartMedia接口的轉接裝置,這樣可以使xD卡用在SM插槽上,不過仍然有容量限制(通常是128MB或256MB)。而且這個裝置對SM讀卡器的兼容性并不理想。
miniSD
  miniSD 卡首次于2003年的CeBIT展覽中由晟碟公布,自此它加入了Memory Stick Duo和xD卡這類細小的存儲卡規(guī)格中。

  miniSD卡被SD協會(SD Association)于2003年時確立為標準SD卡的極細小型規(guī)格,這種miniSD卡特別設計于移動電話上,并隨卡附上minSD轉接器,令它能夠兼容所有配置了標準SD卡插槽的設備中。

  miniSD卡由數間不同的制造商以及引伸出不同品牌的名稱,但他們的兼容性是通行的。
microSD
  microSD卡是一種極細小的閃存卡,基于由晟碟制造的TransFlash卡格式所創(chuàng)立。這卡主要于移動電話使用,但因它擁有體積極小的優(yōu)點,隨著不斷提升的容量,它慢慢開始于GPS設備、便攜式音樂播放器和一些閃存盤中使用。它的體積為 15mm x 11mm x 1mm - 相當于手指甲蓋的大小,是現在(2009年)最小的存儲卡。它亦能夠以轉接器來接駁于SD卡插槽中使用。

  現在microSD卡提供64MB、128MB、256MB、512MB、1GB、2GB、4GB、6GB、8GB和16GB的容量。
MS記憶棒 (Memory Stick)
  Memory Stick簡稱為MS卡、記憶棒、記憶條等,它是一種可移除式的快閃記憶卡格式,并由索尼公司制造,并于1998年10月推出市場;它亦被概括了整個Memory Stick的記憶卡系列。這個系列包括了Memory Stick PRO(容許更佳的最大儲存容量和更快的傳輸速度)、Memory Stick Duo(Memory Stick 的小型格式版本,包括 PRO Duo 和PRO-HG Duo)、比Duo更小的 Memory Stick Micro (M2) 及較PRO速度更快的 PRO-HG 。

  最初的Memory Stick提供最多128MB的容量,以及Memory Stick Select容許兩張128MB的容量于一張卡內。而含有8GB容量的Memory Stick,已于2006年在拉斯韋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中公布,但根據索尼公司的數據,Memory Stick PRO最大可能容量為32GB。

  一般而言,Memory Stick是用來為手提式裝置作為儲存媒體的,以易于移除的方式來被PC存取。例如,索尼的數碼相機用Memory Sticks來儲存影像文文件。以Memory Stick讀卡器(一般是一個以USB或其它聯機方式連接的細小的盒子),用戶可不需把索尼數碼相機接到計算機而復制圖片。有Memory Stick在數碼相機的索尼用戶、數字音樂播放機,PDA,手提電話,PSP,和其它的裝置以及索尼的VAIO個人計算機早已包含Memory Stick插槽。

  除了從數碼相機復制影像文件外,用戶還可以復制任何類型的檔案到記憶棒內或把檔案從記憶棒內復制出來。市面上也有PCMCIA、CompactFlash或3.5英寸軟盤接口的讀卡器。兼容性方面,較老的MS卡能夠在較新的讀取裝置上使用,(較短的Memory Stick Duo 加上一個適配器后也可以使用)。但是,Memory Stick PRO 和 Memory Stick PRO Duo 通常不能在較老的讀取裝置上使用。記憶棒是索尼獨家開發(fā)的標準,第三方的生產廠家還有SanDisk和Lexar。盡管它是索尼獨家支持的標準,記憶棒還是比其它獨家支持的快閃存儲格式壽命更長。
MMC卡 (MultiMedia Card)
  多媒體記憶卡(Multimedia Card,MMC卡)是一種快閃記憶卡標準。在1997年由西門子及SanDisk共同開發(fā),技術基于東芝的NAND快閃記憶技術,因此較早期基于IntelNOR快閃記憶技術的記憶卡,例如CF卡更細小。MMC卡大小與一張郵票差不多,約24mm x 32mm x 1.5mm。

MMC卡原本使用1bit串聯界面,但較新的標準則容許同時傳送4 bit或8 bits的資料。近年MMC卡技術已差不多完全被SD卡所代替,但由于MMC卡仍可被兼容SD卡的設備所讀取,因此仍有其作用。

目前MMC卡的容量多達 2 GB,并且用于幾乎所有使用存儲卡的設備上,如移動電話、數字音頻播放機、數碼相機和個人數碼助理中。由于Secure Digital的出現,幾乎沒有公司將MMC插槽做進他們的設備中,但是稍微窄一點兒的、針腳兼容的MMC卡可以用在所有支持SD卡的設備上。然而,少數一些公司,最著名的如諾基亞仍然全部地支持MMC。
CF卡 (Compact Flash)
  CF卡(Compact Flash)最初是一種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數據存儲設備。作為一種存儲設備,它革命性的使用了閃存,于1994年首次由SanDisk公司生產并制定了相關規(guī)范。當前,它的物理格式已經被多種設備所采用。從外形上CF卡可以分為兩種:CF I型卡以及稍厚一些的CF II型卡。從速度上它可以分為CF卡、高速CF卡(CF+/CF 2.0規(guī)范)、CF3.0、CF4.0,更快速的CF4.1標準也在2007年被采用。CF II型卡槽主要用于微型硬盤等一些其它的設備。

  CF是與出現更早且尺寸更大的PCMCIA I型內存卡競爭的第一批閃存標準之一,它最初是建立在英特爾的或非型閃存的基礎上,之后改為使用與非型閃存。CF是最老也是最成功的標準之一,尤其適合專業(yè)相機市場。它具有比其它存儲方式更長的壽命以及較低的單位容量成本,同時也可以在較小的尺寸上提供較大的容量。

  CF卡可以通過適配器直接用于PCMCIA卡插槽,也可以通過讀卡器連接到多種常用的端口,如USB、Firewire等。另外,由于它具有較大的尺寸(相對于較晚出現的小型存儲卡而言),大多數其它格式的存儲卡可以通過適配器在CF卡插槽上使用,其中包括SD卡/MMC卡、Memory Stick Duo、XD卡以及SmartMedia卡等。

Canon MF特殊鏡頭

S-卡口
仿制Leica螺口。
內徑37.9mm,外徑38.9mm,螺距0.9769mm,像場定位距離(即卡口法蘭盤與膠卷平面的距離)28.8mm,26螺紋/英寸。
R-卡口
用于Canonflex系列照相機。
三爪式(套筒型)插刀卡口。內徑48mm,外徑51.3mm,像場定位距離42mm。
FL-卡口
FL-系列鏡頭適用于Canon FX系列照相機。
機械指標同R系列,但光闌機構改進了,使光圈能夠自動工作。
FD-卡口
FD系列鏡頭適用Canon F-1、FTb、A系列和T系列照相機。
機械指標同R系列,增加了幾個新的撥桿和頂針,如自動光圈控制撥桿、光圈信號頂針(用來傳輸全開光圈的F值)、光圈信號撥桿、AE/手動曝光開關頂針等。
NEW-FD-卡口
機械指標同R系列。
固定機構從螺紋式改成同時安裝/閉鎖式,使鏡頭裝卸更快。其他的同FD卡口。
EF-卡口
EF-系列鏡頭用于Canon EOS系列照相機。
三爪式插刀卡口,同時安裝/閉鎖式。內徑54mm,外徑65mm,像場定位距離44mm,安裝旋轉角度60度,有8個信號傳輸觸點。
特殊鏡頭
微距攝影鏡頭、EX鏡頭、放大鏡頭和AC鏡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