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己”,就是《論語》里面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它提倡一個“為己”。這個“為己”不是現(xiàn)在講的個人主義呀,自私自利呀,追求名利呀;這個“為己”就是說,你這個學習這個修養(yǎng)都是自己的內(nèi)心的一個要求,這是為了使自己能夠完善,為了使自己能夠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要求這樣,而不是為了別人,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就是我自己所想要的,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為人”呢,就是我學了以后是給別人看的,用現(xiàn)在話來講就是作秀,作秀當然有個人目的。“為己”的特點就是,所有學的都是為了自己用,用到自己身上,能身體力行的,這是儒學的基本的原理。所以我這里引了二程的這樣一句話,就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為己的原則。他說“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本來他是這么一個人,讀《論語》讀的倒背如流了,再看他的人呢,還是那樣,沒有任何改變,那也沒用。也就是說讀《論語》讀這些經(jīng)典目的在哪里,目的在用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沒有這一點就等于沒有。這是叫“為己”。 第二點就講“由己”。這也是顏淵問仁孔子講的那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完全靠你自己不靠別人??鬃佑终f,“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都是講的“由己”,就是說你只要真心的想要修養(yǎng),你一定可以做到。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遇到一個很尷尬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很想把這件事情做好但是我做不到,我的力量不夠,各方面條件不夠,但惟獨在道德修養(yǎng)上面自己的修身上面,我們說,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取信于自己,就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可以妨礙你去追求這種高尚的道德的境界,全在你自己。用孟子的話講就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他提出來一個“人皆可以為堯舜”,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道德高尚的領袖,你沒有做到是因為你沒有去做,只要你去做就會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也非常大,它鼓勵我們每一個人,給我們以自信,鼓勵每一個人自強不息、去追求上進,而且你告訴一些有過錯誤、跌過跟頭的人,你不要自暴自棄,你要相信你自己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夠做好。這一點應該說對我們整個的民族我們的道德,有很大的意義。那從另一方面來說,從這個教育的意義來說,懂得“為仁由己”,也就知道這些東西不是靠灌輸?shù)?,不是說我教你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是給你講大道理,講了以后你就會有改變了,那不行,不是靠灌輸。 再一個,叫“求諸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作為一個君子呢,凡事首先要從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別人,更不是去怨天尤人,埋怨別人。我們看《論語》里面好多處用不同的語言講了同樣的意思,“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怕現(xiàn)在沒有位置給你,你要考慮一下就怕給你位置你能不能拿得下來,能不能承擔這個責任;不怕人家不了解你,問題是就怕你沒有值得別人理解的地方。所謂“求為可知也”,總之靠自己努力,來提高自己,讓自己能夠擔當大任,這樣人家自然就會了解你,自然就會給你名位。所以這個呢也就是說你要立足于自己,你要嚴于律己,要從自己做起。那么這三點應該說是很重要的,修養(yǎng)自己的原則,總的反映的精神就是說,這個修養(yǎng)全靠你個人自覺,啟發(fā)你個人的自覺地要求,依靠你個人的不端的努力,而且靠你每個人,從自己做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