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飛經(jīng)》全名為《靈飛六甲經(jīng)》,是一部道教經(jīng)卷。此墨跡本為唐朝開元二十六年的手寫經(jīng)卷(傳為鐘紹京所書,不足為信),明朝時曾流入董其昌之手。現(xiàn)僅余四十三行。 關于《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與整個《靈飛經(jīng)》全卷的脫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啟功先生在《記〈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是這樣記述的:《靈飛經(jīng)》“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xù)。后來董家又贖歸轉(zhuǎn)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恫澈!纺】倘頃r,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后來又合又分,現(xiàn)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br> 此作筆法精美,結(jié)體舒展,氣息高古。秀美中不乏古趣,穩(wěn)重中尤見靈動,清朝無數(shù)文人墨客、學生士子無不對《靈飛經(jīng)》刻本心追手摹,館閣體卷折書寫風格實直接導源于此。 此四十三行真跡清代后期歸常熟翁氏所有,從翁同和《瓶廬叢稿》所記可知,此作在翁家已歷三代。 世間流傳的《靈飛經(jīng)》石刻,獨領小楷刻帖幾百年風騷,人們不但驚嘆于其書法之美,更為其刻制的精細所折服。但當我們今天有幸通過攝影印刷一睹其廬山真面時,仍不免會驚詫不已-----原來再精妙的刻本也無法再現(xiàn)墨跡的神韻和細節(jié)。難怪米芾會發(fā)出“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的感嘆。 (退齋漫記)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