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肝炎多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不耐勞累等癥狀,并可伴有右上腹季肋部不適或隱痛、脹痛。部分病人可逐漸出現(xiàn)腹部癥塊,少部分病人尚可反復或持續(xù)有輕度黃疸。因此,從其癥狀表現(xiàn)來看,多屬中醫(yī)學“脅痛”、“黃疸”、“癥積”等病證范疇。徐景藩教授從醫(yī)60余年,對本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學生有幸參加“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    脾運不健是病理關鍵   慢性肝炎大都有急性肝炎之病史,更有失治或遷延、反復的經(jīng)過,但綜觀病因,中醫(yī)   綜上所述,慢性肝炎以濕熱、氣滯、血瘀為主要病理因素,其中又以濕熱為先。慢性肝炎濕熱之所以持續(xù)不清,當責之于脾。脾屬土,主運化水濕,同氣相求,濕熱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受遏,進而壅阻肝膽,肝體受損,膽   總之,徐老認為,臨床            脅痛一證在本病頗為多見,如鈍痛隱痛或僅有不適感,或疼痛由右脅下轉(zhuǎn)至左脅下,或痛引乳部脊背者多屬肝氣郁滯或竄絡(這類患者肝臟腫大多不太顯著,質(zhì)地亦較軟)。如痛位固定,或呈刺痛,經(jīng)久不已,用一般氣分藥物效果不著,兼有明顯的肝脾腫大,符合中醫(yī)   如以腹脹為主者,一般都不離氣病。需分虛實,虛者由脾土中虛,陽氣不運,所謂“氣不收攝”而脹。這種虛脹的特點是:  ?。?)午后入夜尤甚,吃油膩食物或牛奶后腹脹輒加重,或兼有下肢浮腫。  ?。?)大便次數(shù)雖多而腹脹依然,且多數(shù)伴有便溏。  ?。?)食量雖不甚減,但全身無力,面色較白光白,久而易現(xiàn)血虛的證候。  ?。?)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多濡細或弦細。   實脹系氣滯不化所致。引起氣滯的因素很多,如濕阻、肝郁、或兼食積等。實脹之延續(xù)時間較短,影響食欲食量,腹脹部位以脘腹為主,可以引及兩脅,大便秘結時其脹尤甚,大便通調(diào)或次數(shù)增多時腹脹減輕,多伴有噫氣矢氣。如舌苔白膩、口黏口甜、小溲黃,甚或目膚亦黃者,屬于濕阻。腹脹而兼有脅痛,部位不定,癥狀輕重常與精神情緒有一定關系,脈弦,則是肝郁的特點。如兼食積者,多由飲食不當而引起,腹脹按之則痛,不思納,舌苔黃或垢膩,矢氣多且臭,大便干結,經(jīng)消導食滯的藥物治療,并注意飲食質(zhì)量的控制后腹脹可緩。   慢性肝炎為慢性疾患,按久病多虛的一般規(guī)律而論,自應考慮到病程既久,氣血功能均有不足的一面,特別是本病多數(shù)具有脾虛的證候。但必須詳細辨證,具體審察患者是因虛而致病,還是因病致虛。徐老認為,有不少病人常有濕或濕熱的證候表現(xiàn),是由濕邪困遏,經(jīng)久而致脾虛。亦有因肝氣郁結而乘侮脾土,或由于肝郁日久而化生肝火,產(chǎn)生脅痛頭昏欠寐,面赤生火,情緒急躁,或兼齦齒衄、鼻衄,脈象弦,舌尖紅等癥。少數(shù)患者由于脾濕不化,釀成痰濁,阻于絡脈,脅痛引背,舌苔白膩。這些病理因素就其性質(zhì)而論,都屬實邪。至于血瘀內(nèi)留,結成癥積,亦同樣屬于實證的范疇??傊愿窝谆颊叩奶搶嵤禽^為錯綜復雜的,臨床   針對個體體質(zhì)、發(fā)病過程和證候特點,擬訂治療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慢性肝炎的病程較長,既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又不能漫無目的,心中無數(shù)。一般應有2~4個月甚或更長一些的治療時間。在步驟上可以先治標后治本,或者標本同治。也可以先集中解除某些主要癥狀,然后予以培補整體,鞏固提高。    本病在臨床      一般用健脾藥物要時間長而且反復運用。黨參、白術、甘草、山藥、紅棗等都是常用的普通藥物。腹脹便溏以黨參為宜,脘痞納少則可易以太子參。兼有濕阻者,蒼術、白術同用。脾陽不運則加溫運之劑,如干姜、附子等。病久脾病可及于腎,脾腎之陽俱不足時,當加益腎      由氣滯血郁而漸發(fā)展成為血瘀,血瘀不散,絡脈澀滯,是病已深痼,必借化瘀活血消其癥積,否則氣血一再凝滯,中焦陽氣不運,有延成臌脹重癥之可能?;龌钛仨氉粢孕袣饫須?,才能達到“氣行則血行”之目的。祛瘀活血常用藥物如丹參、歸須、赤芍、桃仁、紅花,只能在早期應用才有效。如瘀血顯著則必須加用三棱、莪術、三七、鱉甲、炮山甲、水蛭等藥,方能散結化癥。澤蘭活血消癥,天仙藤疏氣活血,適用于肝脾腫大而伴有疼痛者。若脾臟腫大不消,體質(zhì)不甚虛者,可常服金匱鱉甲煎丸,每日2~3次,每次3錢,祛瘀藥物應用亦需有較長時間,不能急切圖功。審其形體脈象有不足之征者,可適當輔用養(yǎng)正之品,只要善于掌握配伍,雖用達數(shù)月之久,亦不致有動血傷正等副作用。       只要有濕熱證候的存在,就不能忽視清熱利濕的治法。尤以濕為黏膩之邪,濕邪氤氳不化,妨礙脾臟運化功能,影響氣血的流暢,不僅使疾病遷延不已,甚至會向惡化方向發(fā)展。凡遇口膩口甜,黃疸反復,癥狀持續(xù)(如胃呆無力等),平胃散為必用之方。不少病例濕蘊不化,谷丙轉(zhuǎn)氨酶增高,用平胃散加芳香分利合法,待舌苔漸化,癥狀與肝功能也往往相應地改善。濕熱并重者,宜清熱利濕并用,如茵陳胃苓湯與梔柏夏枯草。夏枯草辛苦微寒,泄肝火,解內(nèi)熱,對于肝臟疾患有里熱的證候甚為適用。每日用量不少于4~5錢。       慢性肝炎病例中女性不少,結合婦女月經(jīng)生理等方面的特點頗為重要,如經(jīng)行期間經(jīng)量正常,此時不宜用祛瘀活血藥。月經(jīng)澀少不暢,雖有脾虛氣陷的證候,也不宜多用升麻。月經(jīng)過多有血虛者應佐以養(yǎng)血之劑。如月經(jīng)衍期,經(jīng)來腹痛而確系瘀血所致者,祛瘀活血藥可以結合運用。最好在經(jīng)至前旬日左右投以祛瘀通經(jīng)藥物。平時可于一般治肝劑中加入茺蔚子、天仙藤。凡情志不暢,癥狀波動與精神情緒有關的患者,應著重予以疏肝解郁。上列疏肝理氣方藥中適當選加合歡皮或花、香附、百合或甘麥大棗等甘緩之劑,頗有裨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