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安徽日報》
香港演員成龍捐徽派古建筑出國門一事持續(xù)“發(fā)酵”后,引發(fā)社會對徽派古建筑流失現(xiàn)象的空前關注。
據黃山市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流失現(xiàn)象只是徽派古建筑保護面臨的難題之一。除人為因素外,諸多自然和社會因素,都使徽派古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受到掣肘。

自然侵蝕守護難
“年輕人不愿住老宅子”
目前,皖南地區(qū)保存下來的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遠、風雨侵蝕,自然倒塌、人為毀壞的情況較為普遍。據當地人介紹,皖南地處山區(qū),屬江南溫和濕潤氣候,雨水多、濕氣重,特別適合白蟻生長繁殖,而徽派古建筑清一色為磚木結構的粉墻黛瓦,房屋滲漏、木構件發(fā)霉腐爛等現(xiàn)象很常見,特別是白蟻防治的壓力和難度大。
鮑夜鳴是黃山市徽州區(qū)一位普通農民,20年來他專注于古建筑的白蟻防治,摸索出一套藥粉滅殺和藥劑噴殺白蟻的方法,其研制的系列滅蟻藥物曾獲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會金獎。據他介紹,白蟻是古民居的最大殺手,其分泌的酸性物質連鋼筋水泥都能侵蝕,如果不加防治,一棟完好的古建筑幾年就可能被蛀空。
知名古建專家、國家特許一級注冊建筑師程極悅認為,房子的壽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人氣”,沒人居住的老房子容易在歲月中破敗成殘垣斷壁。隨著山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住老房子的人越來越少,而缺少日常打理維護,也加劇了老房子的破敗損毀。
程極悅介紹,徽派古民居一般重視大門外觀、大廳擺設等公共部位,忽視生活功能私密性和舒適性,臥室、內房往往很小,采光、通風、隔音、防塵、防水、防火功能很差,更沒有室內給排水,不能適應現(xiàn)代生活需要,年輕人大多不愿住老房子。
“二三十年前,皖南農村經濟落后,許多人不知道自家老房子還是文物,所以對那些自然損毀的老房子,人們拆除磚瓦等材料用于蓋新房子,許多爛掉或被白蟻蛀空的老木料都當柴火燒掉了。 ”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當時農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維修成本又太高,一些老房子大多是那時低價流失的。

資金短缺維護難
“修老房子不如蓋新樓”
作為徽派建筑的發(fā)源地,黃山市境內目前各類徽派建筑星羅棋布,平均不到2平方公里就有一幢古民居。
“徽派古建筑點多面廣,分布零散,無疑加大了保護的難度?!秉S山市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徽派古民居保護既受人們的觀念以及自身結構特點、自然環(huán)境等宏觀因素影響,也受到資金、技術、人才等具體因素制約,其中保護資金短缺尤為突出。
根據《文物法》和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程度,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實行分級保護,各級政府依次核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經費由相應的同級政府保障。有業(yè)內人士透露,目前國保、省保單位只能爭取到上級部分補助經費,保護經費主要由市、縣政府承擔,對于沒有工業(yè)支持、經濟欠發(fā)達的皖南部分縣區(qū),有限的財政收入沒有能力支撐古建筑保護的巨額費用,這使得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徽派古建筑數量比例很小。有專家曾進行過測算,黃山市要完整保護所有古民居,每年至少需要拿出五六十億元資金,相當于目前全市一年財政收入的70%以上。
“老房子的年代越久或常年無人居住,自然損毀現(xiàn)象就越嚴重,經常性維修量也就越大,修繕與維護成本就越高,而且即使花了錢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膘h昌溪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現(xiàn)在按照上面規(guī)定的技術標準維修老房子,修房子花的錢超過蓋幢新樓的錢。
方印綬是歙縣一位從事40多年徽州古建筑維修的木工師傅,他介紹,磚木結構的徽派古民居,除日常維修外,一般二三十年應該翻修,五六十年就需要大修,這種頻繁的持續(xù)性保護投入,對普通百姓來說不是筆小開支。
“徽派古建筑維修是門技術活,也是項體力活,需要拜師學藝,如今許多年輕人都不愿學了。”方師傅希望有關方面加大對徽派建筑技藝傳承的鼓勵和扶持,也期盼有更多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運用于徽派古建筑保護。
利益驅動保護難
“不把住源頭無濟于事”
古村落是人類文明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其居住理念、村鎮(zhèn)布局、外形意蘊、建筑藝術無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國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鎮(zhèn)群、晉中南古村鎮(zhèn)群、粵中古村鎮(zhèn)群,它們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鎮(zhèn)的傳統(tǒng)風貌,是向世界展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
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的迅猛推進,各地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建設改變著城鄉(xiāng)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地域人文環(huán)境、傳統(tǒng)生活方式、鄉(xiāng)土景觀風貌,加劇了人們對文物保護狀況的擔憂。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tǒng)計,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在城市化加速和國家實行嚴格土地政策的背景下,皖南一些地方也出現(xiàn)房地產開發(fā)項目向農村轉移的態(tài)勢,而許多村民也因為老房子修不起、不宜住,私自拆老房建新房,導致一些古村落或整體消失或變得不倫不類。同時,徽派古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品位和商業(yè)價值,吸引著眾多建筑商、民間收藏者私下競相收購,甚至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偷盜販賣。曾有媒體報道說,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筑足以再造一個西遞、宏村。
去年底,省政府辦公廳下發(fā)《關于加強徽派建筑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將徽派建筑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加快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考核評價的內容,并重申嚴厲打擊走私、盜竊和違法買賣徽派古建筑及其構件、附屬文物的行為,嚴禁將徽派古建筑遷往省外?!爸挥袕脑搭^抓起,標本兼治,才能留住古建筑的‘筋骨肉’、傳承徽文化的‘精氣神’?!碑數匾晃粚W者認為,保護徽派古建筑需要各級政府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正確處理好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建設的關系,同時加大依法保護力度,努力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
程極悅則特別強調,就地保護是業(yè)界公認的最好方式,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筑只有在青山綠水間,才能更好地呈現(xiàn)其美學價值和文化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