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略說】 中國古代文學的全盛時代,應(yīng)該是在唐宋。唐詩,是唐朝文學中最耀眼的一顆珍珠,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峰。沒有哪個朝代能像唐朝那樣詩人輩出,詩作大氣磅礴。 唐朝起自公元618年,亡于公元907年,在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涌現(xiàn)出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文化繁榮時期,也出現(xiàn)了顏真卿、柳公權(quán)這樣的大書法家,還有唐三彩、胡騰舞這樣的異域文化……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盛世。而這盛世畫卷當中,最耀眼的莫過于唐詩。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外,今天知名的唐代詩人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作品也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有的從側(cè)面反映當時社會矛盾;有的歌頌正義戰(zhàn)爭,抒發(fā)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的表達男女愛慕之情,有的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等等。從自然現(xiàn)象、政治動態(tài)、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在詩人的筆下展現(xiàn)出來。他們或用理性的思想,或用浪漫的想象,或者兩種兼而有之。 從直觀的形式上看,唐詩的形式很全面。唐代的古體詩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zhuǎn)換;而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句數(shù)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的用字有平仄之別,押韻的韻腳不能轉(zhuǎn)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鴻篇巨制,創(chuàng)造了風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shù)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名家】 李白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高人。”李白的形象一直和瀟灑的俠客緊密相連,相傳他總是隨身佩帶寶劍,高興時揮劍作舞,憤怒時彈劍作歌。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向往建功立業(yè)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xiàn)了盛唐社會中的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 李白的七言絕句是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詩中有爆發(fā)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象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體和歌行體寫得有如行云流水,是無人能及的。 李白生于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精神,又經(jīng)歷了唐代社會的衰敗。因此,在他的詩里,既有建功立業(yè)的信心,又常有憤慨不平的怒氣。李白曾經(jīng)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但在天子面前他依然飲酒放歌,毫不諂媚。不久被權(quán)臣毀謗,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實已經(jīng)腐敗不堪。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是他的才華不得重用;“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是他對那些庸才之輩的憤恨。安史亂起之后,他前后兩次從軍,希望以一己之力效忠國家。他既是一位天才的詩人,又是一個敢愛敢恨的真名士。 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奔热徽f到詩仙李白,就得說一說詩圣杜甫。 杜甫小李白十一歲,他的青年時代和當時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但一生窮愁潦倒,沒有好的機遇,因此在感情上最接近下層民眾。 安史之亂讓半個中國淪為丘墟,盛唐的繁華化為灰燼。杜甫在戰(zhàn)火中流離轉(zhuǎn)徙,寫下了《北征》這樣的體現(xiàn)民生疾苦的詩。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因為戰(zhàn)爭中許多重大事件、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百姓的心態(tài),他都盡收筆下。再無第二個詩人,能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 杜甫總是將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都是這樣的詩?!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既是身世之感又是興亡之嘆。 杜甫是唐詩的一大轉(zhuǎn)變,題材上轉(zhuǎn)向?qū)憰r事、寫生活;手法上采用敘事和細節(jié)刻畫。杜甫更高的成就在律詩上。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涌而出,杜是反復詠嘆;李是想象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郁頓挫。杜甫的詩歌,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一個總結(jié)和創(chuàng)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