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辨治膽癉病(4)黃芪建中湯治脾胃虛弱魏文浩 河北省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 魏槃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學院楊某,男,41歲,2013年1月25日初診?;颊呶鸽潆[痛6年余,加重兩周。素有胃痛病史。常口服西沙必利、奧美拉唑、蓋胃平等,療效不佳?;颊哐又嗅t(yī)治療?;颊攥F(xiàn)胃脘隱痛,喜暖喜按,痞滿嘈雜,口吐清苦水,納少便溏,形瘦體倦,舌體胖有齒痕,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胃鏡示:膽汁返流性胃炎,幽門潰瘍。 證屬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治宜溫中健脾,調(diào)其升降。 處方:炙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飴糖3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黃連3克,吳茱萸3克,三七粉分沖3克,炒枳殼10克,姜竹茹6克。 上方服6劑后,胃脘痛,痞滿大減,納谷已增,上方黃芪改為30克。原方隨證加減,服藥3月,復查胃鏡示:潰瘍已愈合,胃內(nèi)有少量黃綠色膽汁。上方加減化裁,改為丸藥再服1月,以資鞏固。 按 素體陽虛,中州失運,氣機升降紊亂而病膽癉。用黃芪建中湯溫中散寒止痛,舒展脾胃之陽氣,宣通臟腑氣機,臟之清氣得升,腑之濁氣得降。配黃連溫膽湯轉(zhuǎn)利少陽之樞機,使膽不壅郁,清凈寧謐,則胃隨膽升,寒隨胃氣下泄。因其行氣通降,故對痛、痞有效;因用微量黃連而清膽腑,故口苦、吞酸亦除;因其和胃降逆,故治嘔惡、嘈雜、泛苦、噯氣極當。我們謹遵恩師姜良鐸的教誨:“臨床辨治疾病,要緊抓主要病因病機,分清實態(tài)、虛態(tài)、虛實互存態(tài),有是因是證態(tài),即用是方是藥,藥證態(tài)相投,病當自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