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
給住在澳洲墨爾本的人講品茶有點滑稽,因為這里的人以咖啡為主,西人如此,住在這里的年輕華人也如此,即便是年齡大一點的華人,住的時間長了,很多也都喜歡上了他們的咖啡,但就有一批這樣的華人,他們死不改悔,不想改變他們飲茶的習慣,依然喜歡他們的茶水,依然喜歡三五朋友一起,弄點新鮮的來自中國的好茶,品其茶,論其道,觀其景,享其樂。我就是屬于這一類的一個。
泡茶需要有好水,若不是極品的品茶專家,就像一定要用杭州虎跑泉的泉水來泡上好的清明前的龍井那樣的講究,墨爾本的水就是極好的了,因為這里的水純度高,據(jù)說其水的品質(zhì),從科學的角度講,在全世界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沒有其它的怪味道,能夠保持茶葉本身的品味,所以我認為,用墨爾本的水泡茶,雖然不能成為上上品,但確也可以成為上品。
愛喝茶的人,對茶葉的口味,各有不同。有人喜普洱,有人喜歡烏龍,有人喜歡鐵觀音,有人喜歡龍井,有人喜歡黃山毛峰,有人喜歡廬山云霧,更有些人喜歡一些特別口味的茶葉,如苦丁茶,甜茶,等加入其他口味的茶葉,甚至有人喜歡日本的烤米味道茶葉,說心里話,我不喜歡,我喜歡質(zhì)樸的茶葉,不喜歡給茶葉里面亂添加味道,有人說茶味如人味,可能我就屬于,或者說我喜歡不經(jīng)掩飾,質(zhì)樸如土的人吧。
有人說泡茶如人生,需洽到好處 ; 時間短了,茶沒有入味,淡了; 時間長了,入味太濃,苦了 ……
可不是么,說得對極了。我們年輕時,涉世未深,什么都想干,覺得自己什么都會干,好像自己什么都能干,覺得自己聰明得不得了,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理解處世的道理,連世界是什么還沒有弄的太清楚。正如我中學的一個數(shù)學老師對一道數(shù)學題的理解,他說,這道數(shù)學題非常難,若你覺得它很簡單,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根本就沒有理解這道題,就不知道這道題深奧的道理在哪里,所以你覺得很簡單,你的答案肯定是錯的;另一種情況是,你實在是過于聰明,在別人看來很難的問題,到了你這里就很簡單了??杀氖?,我們多數(shù)人都屬于第一種情況。
等我們的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我們的頭發(fā)也一點一點的變白。尤其是我們生活在海外的這些孩子,這些下一代,他們很西化,成人后總感覺跟我們的距離有點遠。我們這些人,常年居住在海外,也逐漸把很多東西都看得很淡,總覺得自己缺少了一種沖動,逐漸不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了,逐漸不會與人吵架計較了,不知道我們是不是變得很世故,總看我們有些同齡的人很世故,實在也覺得是一種悲哀。是不是我們的人生就像茶一樣泡的過了,有點苦了,還是我們想的太多了,我們應(yīng)該心里年輕一些,不要把茶泡得那么苦,不要變得那么世故,讓生活多彩一些?
有人對品茶這樣評價,味因水覺甘美,心因茶而和寧 ; 茶終于寂靜,水終于無音。茶涼時,水靜了,水靜時,茶清了 ; 時光悠遠,世事淡然 ; 有一種情懷,淡香如茶,有一種人生,清澈如水……
品茶,不是因為我們渴了,想喝水了。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渴望品茶這個味道了,我們的心想靜了。當我們真正渴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這時的喝茶不叫品茶,應(yīng)該叫解渴或者是喝水,這時候我們的腦子,集中在我們渴了的這種感覺上,是很不平靜的,還到不了品的水平上。而只有當我們酒足飯飽,心態(tài)平靜,思緒悠遠的時候,泡一壺茶,約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談古論今,琴棋書畫一番,才能體會到品茶的味道,才有品茶的意境,可見品茶是喝茶的一種最高境界,絕不是僅僅為了解渴。
所以品茶就有了過心的感覺,就有了心因茶而和寧,味才會因水覺甘美,味覺上的品才會慢慢體會出來。品茶一定不能快,要慢而不斷回味。其實好品質(zhì)的茶,泡好后,對于會品茶的人來說,一定是,聞其香味,觀其亮色,品其甘甜。尤其品其甘味,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不是喝兩壺茶就能感覺到的,就能體味到的。
以我的個人喜好,臺灣的上等凍頂烏龍,屬茶葉中的極品。福建武夷山的上等鐵觀音,也是極好的品茶茶葉。泡一壺凍頂烏龍茶,把泡好的茶水盛入透明器皿,分茶水入聞香杯內(nèi),聞一聞剛剛泡好的凍頂烏龍,你會覺得沁人心脾,清香四溢,閉著眼睛回味一番,有高山云霧中清新空氣的味道,有雨過茶園清新的泥土清香,有原始森林淡淡的松香,恐怕一定還會夾雜著你自己覺得美好的香味,但一定是淡香不會是濃香。上等鐵觀音的味道大抵也是如此,我基本上分不出他們的區(qū)別,以我的感覺,在這一點上,他們兩個屬于孿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