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鐘山位于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并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天北手癢,也賦打油詩《石鐘山》一首: 佳木蔥蘢怪石堆, 閣檐亭角欲高飛。 石鐘山上百千客, 多為東坡一記來。  石鐘山的大門離湖口鎮(zhèn)街道非常近,大約不足百米。街道上有一斜坡,走幾十公尺便到,進(jìn)入要買票,每人72元,但包含去看江湖水的船票。  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臨下,進(jìn)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心爭之地。   登臨山上,遠(yuǎn)可眺廬山煙云;近可睹江湖清濁,渾濁的長江水滾滾東流,浩翰清澈的鄱陽湖水北流長江,江、湖水的匯合處,江水赤紅,湖水淡黃,水線分明,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據(jù)說合流近50華里而不混?;貋砗髥柫硕饶锊胖阂驗樗拿芏取⒏叩?、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很難混成一體。眼見如此奇景,如果不寫幾句打油詩,實在有損當(dāng)年讀大學(xué)時詩社副社長之名,于是《江湖情》新鮮上市: 大江東去湖北來, 萬里長驅(qū)萬頃懷。 攜手相擁入海去, 濁清從此分不開。     沿著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昭忠祠、江天一覽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等古雅園林建筑,這些風(fēng)格各異的景點之間,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結(jié)合,虛實相間,使人往往在山窮路盡之時,又另辟蹊徑,別有洞天,令人回味無窮。     山上石刻玲瑯小巧,雖經(jīng)世世代代風(fēng)霜侵蝕,戰(zhàn)亂破壞,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余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綱”;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記懷天地”等都是石質(zhì)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頂?shù)逆i江亭,憑欄遠(yuǎn)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jìn)出南昌必經(jīng)之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因篇幅有限,只摘錄了冒牌詩人天北之南的打油詩《鎖江亭》一首: 江亭欲鎖大江流, 我上層樓望眼收。 萬里山川唯一攬, 仙境奇景此處留。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樓下回廊池中的紅鯉很有靈性,無人打擾時排一字長蛇陣玩,水面略有動靜則紛擁而至(有圖為證)。難得遇上這么可愛的魚兒,詩癮頓發(fā),遂題《七絕同韻 觀魚三首》:        其一        碧水為家葉掩身,        凌波境里不沾塵。        不知凡世憂愁事,        故擺朱身笑客人。        其二        才趁輕風(fēng)弄浪痕,        又憑隊列媚游人。        池魚不食鄱陽水,        哪得悠閑靜雅身?        其三        長立池邊靜默人,        曾經(jīng)一夢逐紅塵。        群魚自在逍遙久,        何懼游時葉掩身。 值得二提的是:我的同伴對我說,如果讓他在廬山與石鐘山之中選一地居住,他絕對會選后者。 值得三提的是:這次江西游我食了南昌的黃丫叫,品了廬山的石魚,嘗了九江的鱸魚,吃了鄱陽湖的銀魚,但覺得石鐘山下的新鮮湖蝦味道最鮮美。     不講吃的了,回到正題,不然我這吃貨的口水都流鍵盤上了。石鐘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稱為”江湖鎖鑰”的石鐘山屢受戰(zhàn)火硝煙洗禮,雖然留下了創(chuàng)傷,但也流傳了許多可頌揚(yáng)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于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yuǎn)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著鐵質(zhì),帶著峻冷,經(jīng)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讓后人品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