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化雞”的歷史文化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gè)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gè)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只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diào)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后去掉內(nèi)臟,帶毛涂上黃泥、柴草,把涂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nèi)ツ鄽?,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jù)這個(gè)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chuàng)制此雞。 ![]() “叫化雞”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1. 關(guān)于叫化雞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雞,卻苦無炊具調(diào)料,無奈之中,便將雞宰殺去除內(nèi)臟,帶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樹葉堆成火堆,將雞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叫化子大喜過望,遂抱雞狼吞虎咽起來,正好隱居在虞山的大學(xué)士錢牧齋路過,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dú)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diào)味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后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再以后,這種做法被菜館中的人學(xué)去,對其制法亦精益求精,并增添了多種調(diào)味輔料,因此贏得了眾多食者的贊賞,名聲遠(yuǎn)揚(yáng),慕名品嘗者,常年絡(luò)繹不絕。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肴正煥發(fā)出新的美味。 2. 叫化雞的制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后再進(jìn)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3. 在食此菜時(shí),打開泥殼,滿屋飄香,入口酥爛肥嫩,風(fēng)味獨(dú)特。若配蔥白、甜面醬進(jìn)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也是蘇州三雞之一。 叫化雞的制作方法 制作食材 主料:母雞(1500克) 豬網(wǎng)油(400克) 輔料:豬肉(瘦)(100克) 雞肫(50克) 蝦仁(50克) 香菇(鮮)(25克) 火腿(25克) 調(diào)料:大蔥(50克) 香油(50克) 姜(10克) 醬油(250克) 小蔥(25克) 丁香(5克) 黃酒(50克) 鹽(5克) 肉豆蔻(1克) 白砂糖(20克) 甜面醬(50克) 八角(3克) 豬油(煉制)(50克) 制作流程 1.豬瘦肉洗凈,切成丁; 2. 雞肫洗凈; 3. 姜洗凈,切末; 4. 蔥去根須,洗凈,切成蔥花; 5. 香菇去蒂,洗凈,切成丁; 6. 熟火腿切成丁; 7. 肉豆蔻切成末; 8. 蝦仁洗凈,瀝干水分; 9. 雞肫洗凈,切成丁; 8. 將雞煺毛、斬去腳,在左腋下開長約3 厘米左右的小口,挖去內(nèi)臟,抽出氣管和食管,洗凈血污,晾干水分; 9. 用刀背敲斷雞翅骨、腿骨、頸骨,放入缽中,加醬油適量、黃酒25 克、精鹽,腌1 小時(shí)取出; 10. 將丁香、八角料各適量一并碾成末,加肉豆蔻末和勻,擦抹雞身; 11. 將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shí),放入蔥花姜末、八角 12. 接著放入蝦仁、豬肉丁、雞肫丁、火腿丁顛炒,烹入黃酒25 克,加醬油25 克、白糖,炒至斷生,即為餡料; 13. 待晾涼后,將餡料從雞腋下刀口處填入雞腹,將雞頭塞入刀口中,兩腋各放1 粒丁香夾住,用豬網(wǎng)油緊包雞身; 14. 先用1 張荷葉包裹,再用玻璃紙,外面再包1 層荷葉,用細(xì)麻繩扎成長圓形; 15. 將酒壇泥3000克碾成粉,加清水拌和,將泥裹在雞上約1.5 厘米厚,再用包裝紙包裹; 16. 將裹好泥的雞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 分鐘,視泥干裂,補(bǔ)泥裂縫; 17. 再用旺火烤30 分鐘后,改用小火烤1 小時(shí)20 分鐘,最后用微火烤1 小時(shí)30分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