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茱萸又名茶辣、氣辣子,為蕓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接近成熟的果實。其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理氣燥濕、鎮(zhèn)痛鎮(zhèn)靜、驅蛔、抗菌的功效。本品外用可治療下列多種疾病。 1.高血壓:吳茱萸研末,每次取20-40克,以米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連敷12~24小后血壓開始下降,癥狀減輕。
2.口腔潰瘍:吳茱萸l0克,研末,以米醋調成稀糊狀,涂敷于兩足心,外用紗布扎緊。每天涂敷l2~24小時。涂敷2~3次可生效。
3.黃水瘡:吳茱萸研粉,以凡士林調制成lO%軟膏,涂搽患處(先用溫水洗凈)。每日l~2次。治療4-6次后可以治愈。尤其是止癢效果顯著。
4.濕疹:吳茱萸研末,以凡士林調成30%軟膏,涂搽患處,每日2次。l周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可治愈。
5.婦女陰下濕癢:吳茱萸適量,煎湯頻洗患處,立即見效。
6.消化不良(胃寒型):吳茱萸l0克,以食醋20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 攤于潔凈棉布上,貼敷于臍部,用膠布固定。12小時換藥1次(若同時取吳茱萸5克、生姜3片煎服,療效更佳)。連敷2~3次顯效。
7.赤白痢疾:吳茱萸、黃連、木香各6克,研成粉末,以水調敷臍部。每天2次,每次4~6小時,輕癥者療效顯著。
8.腰腿風濕冷痛:吳茱萸l5克,研末,以米酒拌勻,炒熱,攤于油紙上敷患處,用布包扎,立即止痛。
9.寒凝頭痛:吳茱萸15-20克,煎湯趁熱熏洗頭部,每天1次。
10.牙痛:吳茱萸6克,米酒l00ml,以文火煎煮l0分鐘。待藥酒涼后加入冰片l克調勻,即可含漱。l~2次即見效。
11.小兒流涎:吳茱萸3份,膽南星、五味子1份,以陳米醋調勻,涂敷兩足心,外用紗布固定。每天涂敷lO小時,一般3次顯效。
吳茱萸藥源廣泛,但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本品外用一般用6~40克,研成粉末,分別以水、酒、醋、油、凡士林等調成藥備用。
方法 取吳茱萸適量研成極細粉末,醋調成糊狀備用,每晚臨睡前熱水泡腳19-20分鐘后,取麝香止痛膏或醫(yī)用膠布剪成3*3CM大小,將調好的藥做成直徑1.2CM,厚0.25CM的圓柱形小藥餅,置于膠布中央,臨睡前敷于足底涌泉穴,連用1-2周見效。 適應證:失眠 小兒夜間哭鬧、咽痛。 中醫(yī)專家解釋:吳茱萸性溫熱,取其“引火歸元”“上病下取”之義。 吳茱萸穴位外敷治療嬰兒喉喘鳴 治療方法: 取吳茱萸10g,研極細末,用醋調和如稠粥狀,敷于雙足涌泉穴通處,也可攤至整個足心。外用棉布,48小時除掉,間隔2天再敷,連敷3次。 吳茱萸性辛、熱,味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效。 醋調吳茱萸足心治療嬰兒喉喘鳴的作用機制可能為醋吳茱萸在足底產生溫和的刺激作用,通過經絡或神經體液的調節(jié)作用; 從而減輕乃至消除面部毛細血管病理性異常擴張或收縮,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 消除了上呼吸道鼻腔等處的黏膜組織的炎癥、過敏性腫脹,從而達到呼吸暢通,喘鳴消失。 1 治療口腔炎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8..實用偏方秘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