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醫(yī)簡介】 何炎焱,1922年生,廣東省東莞市人。幼從宿儒習古文,后因故失學,乃發(fā)憤自學中醫(yī)。從21歲起行醫(yī)迄今已48載?,F(xiàn)任東莞市中醫(y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yī)師,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廣東省東莞市分會理事長。曾任東莞縣(市)政協(xié)一、二、三、四、五屆常委、副主席。1977年起歷任廣東省政協(xié)四、五、六屆委員至今,1978年被授予“廣東省名老中醫(yī)”稱號。何氏一生精勤致學,至老不倦,治學態(tài)度嚴謹,能博采眾長,不存偏見。臨證精思明辨,治病不拘一格,鉆研傷寒溫病數(shù)十年,對外感熱性病之理、法、方、藥,皆有所創(chuàng)新。治療肝炎、腎炎、腦血管意外等癥亦頗有實效。著述甚多,已在國內醫(yī)刊發(fā)表論文45篇,專著有《常用方歌闡釋》、《竹頭木屑集》等。 【名方】二甲調肝湯 【組成】炒山甲15克,鱉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黃芪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稻根須24克。 【功能】消癥、活血、清熱、益氣、養(yǎng)陰。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解】 此方經長期臨床實踐,多次修訂而成,乃“奇之不去則偶之”,所謂復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遷延日久,病機錯綜復雜,既有邪毒深入血絡,久郁成癥之實癥,又兼見肝陰暗耗,脾氣受損之虛癥,故用藥宜各方照顧。且久病虛羸,不耐猛峻之劑,過寒過溫,偏攻偏補,皆足致變。本方取山甲、鱉甲有情之品,入肝絡以緩消其癥;三七、丹參活血而不傷正,以通其瘀滯;茵陳、田基黃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實也,益脾氣選用太子參、茯苓之甘平,以濟黃芪之溫;養(yǎng)肝陰選用白芍、女貞之中和,而避歸、地之柔膩;又用糯稻根須既是養(yǎng)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氣最全,能清陰分之熱”者,(語見《葉案存真》)參與其間;此六者所以護其虛也。本方特點是性質和平,利于久服,無不良副作用。以此為基礎,隨證加減,多年臨床實踐證明,頗有實效。 【加減】內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梔子各12克。里濕盛,便溏,腹?jié)M痛者,去女貞子,加蒼術9克、厚樸6克。脅痛隱隱,痞悶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脅痛陣發(fā)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氣分偏虛,面黃、倦怠、短氣、納差者,加白術12克、淮山24克。陰分偏虛,口干、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名醫(yī)簡介】 賀執(zhí)茂,生于1937年,浙江黃巖人.1963年湖北中醫(yī)學院畢業(yè)?,F(xiàn)任湖南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肛腸科主任醫(yī)師、湖南中醫(y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肛腸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華肛腸病雜志》等多家醫(yī)學雜志編委。兼任全國中醫(yī)肛腸學會理事、全國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學會肛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肛裂專題組副組長、湖南省中醫(yī)藥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省肛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賀氏參加工作后,開始從師湖南中醫(yī)學院附二院著名教授肖梓榮,以后專事肛腸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不僅中醫(yī)理論堅實,而且臨床經驗豐富。擅長痔瘡、肛裂、肛瘺、脫肛的治療和術式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研究。經他改進的肛腸手術方法,將中西醫(yī)兩種治療方法的長處有機地融于一體,使痔瘺的手術治療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先后有數(shù)十篇學術論文在《中華醫(yī)學雜志》等各級醫(yī)學刊物上發(fā)表;已有6項科研成果獲部、省、廳級獎勵,并取得了2項專利。同時在對便秘的治療上亦頗有經驗,自擬“通便潤腸湯”運用臨床,療效甚佳。 【名方】通便潤腸湯 【組成】生地20克,歸尾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打碎)30克,郁李仁15克,枳殼10克,厚樸8克,大黃10克,黃芩10克。 【功能】潤腸通便,清熱養(yǎng)血。 【主治】痔等肛腸疾病所致的便秘及習慣性便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 便秘容易導致痔和肛裂等肛腸疾病的發(fā)生,而痔和肛裂的病人又可使便秘加重。因此,應引起臨床的足夠重視。盡管便秘有多種原因,但此類便秘大多由燥熱內結,津液不足,肛腸失其滑潤所致?!爸委煴鼐科湓础薄9手我詽櫮c通便,清熱養(yǎng)血為宜。方用麻仁丸合潤腸丸加減。方中取枳殼、厚樸、大黃理氣通便,功在緩下;麻仁、郁李仁潤燥滑腸;生地、歸尾、白芍養(yǎng)血和血,以增強滋潤腸道功效;黃芩清熱。本方緩下藥與潤燥養(yǎng)血藥同用,瀉而不峻,潤而不膩,邪正兼顧,甚為平穩(wěn)。臨床應用,每每奏效。即使腎陽虧損或體質虛弱引起的便秘,亦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而收效。 【加減】伴口干舌燥者,加玄參20克、麥冬10克、花粉10克;便時滴血者,加地榆20克、槐花10克;脘腹脹滿者,加萊菔子15克;年老體弱或腎陽虧損者,去黃芩、大黃,加黃芪20克、生首烏20克、肉蓯蓉20克 【名醫(yī)簡介】 胡翹武,生于1915年,安徽歙縣人?,F(xiàn)為安徽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胡氏1930年即從新安名醫(yī)汪澤民學醫(yī),5年卒業(yè),1946年參加南京中央考試院國醫(yī)考試畢業(yè),1979年選調安徽中醫(yī)學院工作。從事中醫(yī)臨床近60載,精于中醫(yī)內科外感熱病及疑難雜證之診治,能融古訓與新知于一體,在內傷雜證中強調臟腑辨證,重視燮理陰陽,活潑氣血;認為大江兩岸濕熱居多,然濕熱之邪又最易傷陽耗陰,故于清熱化濕中時刻顧護陰陽。用藥輕靈,講究一藥多用,尤重配伍劑量,常于輕描淡寫中屢建奇功,深得病家信賴與同道贊許。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年慢性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及慢性胃腸疾病有其獨特識證用藥經驗。胡氏已有《中醫(yī)臨證三字訣》、《老中醫(yī)經驗集?胡翹武專輯》著作問世,并在全國公開發(fā)行的中醫(yī)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名方】姜蓮養(yǎng)腸湯 【組成】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膠10克,旱蓮草20克,當歸10克,黃連6克,白術10克,木香6克,防風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陰陽,祛邪厚腸止瀉。 【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證見腹瀉經久反復不已,大便溏薄,日2、3次,或挾赤白粘液,腹痛隱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末不溫,神疲倦怠,納谷不馨,脘腹不適,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shù)。 【用法】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合并約400毫升,早晚兩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膠應另燉烊化,分2次兌入藥液中。癥狀緩解取得療效后,可以上方劑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兩次空腹吞服,以資鞏固,以2~6個月為宜。 【方解】 慢性腹瀉,機因復雜,因其經久不已,陰陽虧虛,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氣血郁滯,寒熱濕濁又壅遏不化更為習見。腸腑既失氣陽陰精之溫煦滋養(yǎng),又遭內蘊結邪之侵擾,彼此互為因果,虛實兩極分化,傳導失職,變化不及,腹痛便瀉有增無減。本方以干姜、白術、炙草溫中健脾益氣,合補腎溫陽、暖土止瀉之毛姜溫補脾腎,煦養(yǎng)腸腑;阿膠、旱蓮、當歸滋陰清熱養(yǎng)血,其中阿膠必不可少。楊士瀛嘗謂“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陰精耗傷之慢性腹瀉,非此無以滋填厚腸,如斯陰陽燮理,益氣養(yǎng)血,虛損腸腑始有補益之望。毛姜當歸尚能活血行血,與行氣止痛之木香為伍,可使郁滯日久之腸腔脈絡流暢,氣血健運;黃連清熱瀉火,燥濕厚腸,與辛熱之干姜同用,久結之寒熱可得清散,內困之濕濁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風中潤藥之防風,升散調運于胃腸間,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結者可散,郁者能達,醒脾悅胃,活潑氣血,若此氣血兩調,寒溫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 辨證要點:一定要把握氣陽陰精虧虛,寒熱氣血互結壅遏,以病程久遠、形體消瘦、面容憔悴、腹痛隱頓、按之不減、畏寒肢冷、唇紅口干、不甚喜飲、便瀉鶩溏為主證。 【加減】濕熱偏盛者,加馬齒莧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2次);陰虛偏甚,瀉下量多者,加烏梅20克。 【名醫(yī)簡介】 黃修武,1937年出生,四川瀘縣人。1959年被錄入成都市衛(wèi)生局舉辦的中醫(yī)跟師學習班學習,師從于蜀中名老針灸專家廖賓甫先生學習中醫(yī)及針灸。畢業(yè)后分配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工作至今,現(xiàn)任主任醫(yī)師,成都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針灸針麻研究室主任,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藥帶徒專家,四川省首屆名老中醫(yī),中央電視臺聘請為醫(yī)學宣傳顧問團成員。從醫(yī)40余年,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中風偏癱、消化系統(tǒng)疾病、眼肌病變、泌尿系統(tǒng)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脊髓病變等,并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研究,治療疑難雜癥時擅長針藥并用,撰寫及發(fā)表論文“指切壓手進針法”、“針刺球后穴治療眼科疾患”等,曾作為專家隨中國醫(yī)療隊到圣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工作,并獲該國授予的“國際醫(yī)師”榮譽證書。 【名方】溫臟理中方穴 【組成】中脘、梁門、水分、天樞、氣海、足三里。 【功能】溫補中州,調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瀉、腹中虛寒之脘腹脹滿、神倦乏力、不思飲食、或四肢不溫、身體消瘦、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或無力。 【用法】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加懸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壯。 【方解】 慢性腹瀉多因脾胃素弱,或久病氣虛,中焦健運衰退,食物難以消磨,脾氣不能散精,或因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谷而致?!镀⑽刚摗肥觯骸罢鏆?,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生?!庇终f:“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笨梢娖⒛I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皽嘏K理中”方穴即是針對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而制的驗方。方中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所匯聚之處,取胃與大腸之募穴,二者可調整脾胃的運化與傳導功能。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配合中脘、天樞以使脾陽得伸、運化有權。梁門為陽明經穴,配合中脘調理中焦氣機。水分、氣海為任脈經穴,取水分以求分清化濁,促使利小便實大便,氣海以調氣益氣、培補腎元,下焦命門火旺,則水谷得以腐化。本方若加艾炷灸,其振奮脾陽、健運脾胃、溫補命火之功更強。我們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針灸足三里、中脘穴能促進胃收縮運動,激發(fā)胃電快波的發(fā)放,調節(jié)改善胃電節(jié)律,使紊亂的胃電節(jié)律恢復正常。 【加減】若患者偏于脾胃虛寒者,癥見腸鳴腹痛腹瀉,腹中喜溫喜按,則先用隔姜灸,再行針刺,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癥見腹瀉日久,時輕時重,發(fā)作時便稀次數(shù)增多,又見有神倦乏力,腹脹,苔白膩,此為兼有濕困脾土之證,方中加關元灸五壯,用以添薪壯命門之火,以助脾陽運濕。若兼有腎陽虛者,癥見五更泄,加灸命門、關元穴各五壯,以益命火,壯腎陽,起到溫養(yǎng)脾腎、熟腐水谷之功。若見肝木克脾土,癥見腹脹腸鳴,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門、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木之旺盛。 【名醫(yī)簡介】 蔣文照,生于1925年,浙江省嘉善縣人。1944年拜晚清御醫(yī)陳蓮舫再傳弟子嘉興名醫(yī)徐松全為師。徐氏醫(yī)術精湛,既取法葉天士擅長溫病,又兼治內婦兒雜證,法宗陳蓮舫。五年學醫(yī)滿師,遂懸壺開診。1952年參加嘉善天凝區(qū)聯(lián)合診所工作,任負責人。1956年保送浙江省中醫(yī)進修學校(浙江中醫(y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翌年留校任教。1959年又赴北京中醫(yī)學院醫(yī)經教研班深造。1982年由浙江省衛(wèi)生廳命名為省級名老中醫(yī),1986年晉升為主任醫(yī)師、教授,1990年被確認為國家級著名中醫(yī)藥專家。蔣氏醫(yī)教工作40余年,師承名家,頗多受益,臨床經驗豐富,肺病脾胃病尤為見長。臨證時聯(lián)系實際,理論造詣精深,對《內經》運氣說頗具心得。負責編寫《中國醫(yī)學史》、《內經》等函授講義七種14本和《溫病條辨白話解》部分內容及撰有“運氣擇述”等論文10余篇。先后擔任中醫(yī)學基礎教研室主任、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文獻研究室主任、中醫(yī)系副主任、函授部副主任,《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主編等職。為浙江省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省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會主任,省中醫(yī)高級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省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 【名方】健脾勝濕湯 【組成】 炒白術9克,制川樸4.5克,白蔻仁3克,廣藿香9克,新會皮6克,石菖蒲6克,廣木香6克,炒枳殼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車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運,分化濕濁。 【主治】胃脘脹,食欲不振,泛惡欲吐,身倦困重或頭身重痛、面浮肢腫、小便短少、大便溏瀉、脈濡緩或濡數(shù),舌質淡或紅,苔白膩或黃膩。 【用法】1日1劑,清水煎成2服,上下午各服1次。 【方解】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與胃相為表里,位居中焦,中焦脾胃乃氣機升降之樞紐。上述諸癥乃由脾胃本虧,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或吸受濕濁之氣或過食生冷、油膩之物,而成脾虛濕勝。濕阻則氣滯,故脘痞腹脹;濕濁中阻,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而納呆嘔惡;脾胃受濕,清濁不分,并走大腸,是以便溏溲短;濕性重滯,郁于脾土,清陽蒙蔽,則見身倦重痛;脾虛失運,水濕滯留,溢于肌膚,所以面浮肢腫;水濕之邪,壓抑脈道,陽氣被遏,而見脈濡苔膩。 蔣氏認為,此證脾虛為本,濕勝為標,治宜標本兼顧。而治濕必先治脾,脾健則濕無以生;治濕又需理氣,氣治則濕易化。并主張邪有出路,濕從下滲。方以《簡要濟眾方》平胃散白術易蒼術去甘草加味化裁而成。藥用白術、薏苡健運脾土作為主藥;輔以厚樸、蔻仁、陳皮、木香、枳殼行氣和胃;佐以藿香、菖蒲、茯苓、神曲分化濕濁;使以車前草滲濕利水,濕濁之邪從小便而出。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助運、分化濕濁之功。 【加減】脾虛氣弱,濕傷中陽者加黨參、干姜;苔膩而黃,口苦溲赤者加黃芩、黃連;身腫腹脹較為嚴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名醫(yī)簡介】 康良石,1919年出生,祖籍福建永春,世居廈門。職稱:教授、主任醫(yī)師。家傳十世行醫(yī),自幼跟祖琬新、隨父明爵學醫(yī),至1943年學成,皆得世家精粹,懸壺濟世活人。1956年應召籌建廈門市中醫(yī)院,曾任該院副院長、肝病科主任、中醫(yī)進修學院院長。歷任內科肝病專業(yè)委員會顧問、福建省分會常務理事、廈門市分會理事長、省政協(xié)委員等??凳蠌氖轮嗅t(yī)醫(yī)、教、研工作近50年,主張吸取現(xiàn)代新知,完善中醫(yī)模式,繼承“整體觀”,探索新思路,臨證慎衡緩急,分清標本,寓防于治,因勢利導,病、證結合分析,堅持辨證論治??凳现螌W嚴謹,擅長內科肝膽病證診治。醫(yī)德醫(yī)風高尚,年過古稀,接受邀請7次出國菲島、星洲、印尼、加拿大為海外人士治病,深為病家和同道們尊敬??凳蠚v年來撰有90多篇論文發(fā)表于省以上醫(yī)藥刊物和參加各級學術會議交流。所研究的成果,先后7次獲得國家、省、市科技成果進步獎。并編著和參與編著《肝炎辨證施治》等數(shù)部醫(yī)學著作。 【名方】小芩連湯 【組成】錄子芩10克,川黃連3克,蒲公英12克,綿茵陳12克,廣郁金10克,威靈仙10克,菜豆殼10克,北柴胡5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熱利濕,理氣解郁,通絡止痛,利膽退黃。 【主治】脅痛(慢性膽囊炎及急性發(fā)作)。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遍,15劑為1療程。禁飲酒、忌油膩、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蒜、蔥等大辛大熱食物。并發(fā)病毒性肝炎者,當視具體證候綜合辨治。 【方解】 脅痛是指患者自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或有扣、觸痛而言。《內經》提示:脅痛有因寒、因熱、因瘀滯之分。慢性膽囊炎及急性發(fā)作的脅痛,屬熱者居多,正如《素問?繆刺論篇》所敘:“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已”。即濕熱蘊結肝膽,肝絡失和,膽滯不通,不通則痛。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認為:“治脅痛宜疏泄宣瘀、通絡緩急”實頗具巧思。本方的目的,為清熱利濕、理氣解郁并舉,以奏通絡止痛、利膽退黃之效。方中芩連合用,其力更勝,配茵陳、公英共清肝膽濕熱、火毒;伍郁金、靈仙、菜豆殼理氣解郁、涼血化瘀、通絡止痛;入甘草更助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柴胡疏膽泄熱、和解少陽、且引諸藥以達肝膽。 按語:膽囊炎是常見急腹癥之一,可分為單純性及化膿性兩種,多見于成年人,發(fā)病原因常和細菌感染及膽囊結石有關。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痛證——脅痛范疇。主要病因病機:一為氣機久郁,氣滯血瘀,膽腑氣阻絡痹;二為濕熱久蘊,交蒸肝膽,膽腑疏泄不利;三為膽汁久滯,熱邪煎熬成石,膽道痹阻;四為濕熱熾盛,氣滯血瘀,膽汁滯而不通而致脅痛。 小芩連湯是為單純性慢性膽囊炎及急性發(fā)作者而擬,立法、擬方、用藥,皆有獨到之處,是經數(shù)十年驗證的經驗方,有較好的療效。該方既注重清利蘊結薰蒸肝膽之濕熱從小便而去,使痛邪有所出路;又重視理氣通絡,調和肝膽氣血,恢復疏泄條達功能,促使?jié)嶂们?,滯氣得降,以達通則不痛。 【加減】若脅痛較劇,加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伴有黃疸者,加金錢草30克、梔子根30克;脘腹痞滿者,加山馬蹄金10克。 【名醫(yī)簡介】 來春茂,生于1915年,滿族,吉林省長春市人。現(xiàn)為昆明長春醫(y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yī)師。來氏13歲即隨其父學醫(yī)習武,內外家拳及氣功均有造詣。擅長內、兒、婦科,對醫(yī)方不分經方時方,惟效是從,并善于化裁、創(chuàng)新,一方多用。解放前治療瘟疫病、傳染病多有顯效,解放后從事心腦血管病研究,將高血壓病分為7個證型論治,冠心病用益氣健脾、活血祛瘀蠲痰等方法均獲良好療效。來氏長期在云南邊疆診病,1980年調昆明任云南省林業(yè)醫(yī)院副院長兼中醫(yī)科主任,曾任云南中醫(yī)學會理事、內科學會委員。著有《來春茂醫(yī)話》,參加編寫《長江醫(yī)話》,發(fā)表論文50余篇。 【名方】乙肝解毒湯 【組成】方1:黃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蓮15克,仙鶴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靈脾15克,鹿銜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當歸12克,生雞內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方2:雄黃30克(色赤如雞冠者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礬(即酸礬)15克,五靈脂60克,共研細末裝膠囊。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氣溫腎。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方1:水煎服,先將諸藥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沸后再煎5分鐘即可。方2:膠囊用湯藥或溫開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湯藥、膠囊均6日1個療程。服完1個療程停藥1天,再服第2個療程。 【方解】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長,遷延難愈,因乙肝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活力極強,HBsAg雖經多種方法治療,轉陰率不高。來氏依據西醫(yī)微觀辨病與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方法相結合,有針對地篩選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特異性藥物,組成專方“乙肝解毒湯”,臨床應用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方中仙鶴草、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露蜂房、土茯苓,均具有解毒、祛濕,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功用;柴胡、郁金、生雞內金,行氣解郁,舒肝破瘀,健脾消積;黃芪、當歸、仙靈脾、鹿銜草、桂枝,益氣補腎,溫通經脈,振奮氣血,透達營衛(wèi)。方2中雄黃、生白礬、五靈脂合用,具有解毒殺蟲、通利血脈之作用。民間用治毒蛇、狂犬咬傷均有良效,借治乙肝,配合湯藥,對抑制、消除乙肝病毒可增強解毒功能。 凡慢性病,多有寒熱互結、虛實并見的癥狀。乙肝病患者,尤以濕熱邪毒久醞,肝郁血瘀,脾腎兩虧,營衛(wèi)失調見癥。其發(fā)病機理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機體免疫應答及免疫調節(jié)功能紊亂有關”。故治療首當健脾補腎,益氣調營,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使氣血充盈,正勝邪祛,始能獲效。同時對毒邪必須使用較強的解毒藥以殲滅之,雙管齊下始能獲效。本方選用的多味中藥均具有雙向作用,如仙鶴草、露蜂房、鹿銜草、黃芪等,既可扶正益腎,又能祛邪解毒,這正是中醫(yī)藥的特色。 【名醫(yī)簡介】 勞紹賢,生于1937年,湖南長沙人。現(xiàn)任廣州中醫(y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脾胃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衛(wèi)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衛(wèi)生廳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勞氏出生于中醫(yī)藥世家,幼承庭訓,1962年畢業(yè)于廣州中醫(yī)學院后留校任教,為該院脾胃研究室創(chuàng)辦人之一。1986~1990年間主持衛(wèi)生部重點課題“脾虛證的研究”和國家“七五”攻關課題“脾虛證候產生機理的研究”的臨床研究工作,1991年起主持國家“八五”攻關課題“中藥治療胃癌癌前期病變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先后發(fā)表論文20余篇。勞氏長期從事中醫(yī)脾胃專業(yè)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學術上強調中醫(yī)臨床需從證、病、癥三者結合,辨證為本,辨病為樞,治癥為標。他認為:治脾胃病需調理五臟,療五臟之疾同樣需調理脾胃,處方用藥從不拘泥于補法。經長期的臨床實踐與基礎研究,多層次總結了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等胃腸疾病之健脾、清熱祛濕、疏肝化瘀療法在治療中的作用,研制了“和胃片”、“胃腸寧”、“腸炎靈”、“潰瘍寧”等有特色的方藥,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名方】清濁安中湯 【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樸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功能】清利濕熱,理氣安中。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見有濕熱內盛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逼榕K屬陰,性喜燥而惡濕,其運主濕而職司運化,故脾病則運化失司,精微不布,蘊而生濕;胃為腑屬陽,性喜潤而惡燥,其運主燥而職司受納,故胃病則通降不行,故郁而生熱。濕熱內盛,阻滯中焦氣機,病久則為瘍?yōu)檠装Y之患。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勞氏認為:潰瘍灶局部有黃厚苔覆蓋,或慢性胃炎等鏡下見分泌物多者,多屬炎癥活動明顯,濕熱之邪為患。治宜清利濕熱,理氣安中。方中以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生苡米甘淡性寒,滲利濕熱,而健脾助運,兩者共為主藥。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痞而為臣藥。更以郁金行氣解郁,助調暢中焦氣機之職,使氣化濕亦化?;屎瓭B,增強利濕清熱之功。更以珍珠母制酸護膜,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宣暢中焦氣機,暢中滲下,使?jié)耢顭峤?,脾運健旺而病可愈。 本方特色在于治濕不忘理氣。從病理角度分析,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易閉遏陽氣,阻滯氣機運行,濕郁可以化熱,而胃熱之形成,亦與胃腑失于通降有關,因此,宣暢中州氣機,對于祛濕清熱尤為重要。氣機暢,則濕熱可除。 【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元胡12克、佛手12克;熱甚加黃芩12克;濕甚加綿茵陳30克。 【病例】 江某某,男,49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4年。近來因飲食失節(jié),加之勞累過度,胃脘痛又作。1992年10月20日就診時見胃脘痛,呈明顯的饑餓痛及夜間痛特征,偶有吞酸,口中粘膩不欲飲水,食欲差,大便粘滯,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沉。10月23日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活動期)。辨證屬濕熱蘊結中焦,熱重于濕。治宜清利濕熱,行氣安中。服上方加黃芩5劑后,疼痛減輕,食欲增加。繼服15劑后自覺癥狀明顯好轉,后又繼服10劑,熱減去黃芩。11月26日胃鏡復查為球部潰瘍紅色疤痕期,隨訪1年,未再發(fā)作。 【名醫(yī)簡介】 雷新源,生于1935年,陜西省澄城人,現(xiàn)為寶雞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1951年從醫(yī),畢業(yè)于軍隊專科學校,1974~1976年參加陜西省首屆西醫(yī)學習中醫(yī)研究班學習2年,曾兼任咸陽中醫(yī)學院函授部教師,現(xiàn)任寶雞市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理事,全國風濕病協(xié)作組成員,全國肝病研究會委員。臨床數(shù)十年,博采眾長,勤求古訓,宗古而不泥古,學識淵博,知行統(tǒng)一,尊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對內科疑難雜證診治形成獨到的醫(yī)術風格,擅長運用升降通調之法,調理脾胃,治療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潰瘍病;以促后天生化之源,應用蟲類搜風通絡法配合外治熏洗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有顯著療效;自擬“雙補生精湯”、“九子補腎湯”治療男性不育癥,臨床效果顯著。著有“陰陽學說在辨證論治中的地位”“傅青主扶正固本治崩初探”等論文30余篇,3次獲市科協(xié)優(yōu)秀論文獎。 【名方】升降和中湯 【組成】藿香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薏仁30克,柴胡10克,杭芍3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降香10克,厚樸10克,麥芽20克,雞內金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氣,除濕化瘀。 【主治】胃脘痛(胃潰瘍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不良)。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1劑,水開后煮20分鐘,煎2次,混合后分2次,每早晚溫服。 【方解】 本病不論因寒因濕因食因情志所致均能導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氣機阻滯。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謂:“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脘痛與肝氣偏盛、肝胃失和有關?!兜は姆ā吩唬骸捌⒉≌撸硠t嘔吐腹脹,喜噯胃脘心下急?!蔽覆≌吒姑?,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肋膈,咽不通,飲食不下?!毒霸廊珪吩疲何杆臼芗{,脾司運化,一運一納,化生精氣”。本方以升降通調為主,藿香、薏仁芳化和中、行氣止痛,有醒脾開胃之功,助胃氣而進飲食,柴胡、枳殼疏肝理氣解郁,葛根升陽明之清氣,生津止渴而止瀉,降香、佛手增強理氣之功,活血化瘀以生新,杭芍柔肝緩急止痛,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半夏降胃之逆,厚樸除滿寬胸,麥芽、雞內金以消食。諸藥配伍,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補而不滯,燥不傷陰,共成升清降濁,行氣和中之用。醒脾開胃以助飲食,脾氣得旺,激活后天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得順。臨床驗證數(shù)十年,療效確切,效果理想。 【加減】小兒消化不良按實際年齡減藥量,亦可加太子參、胡黃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加烏賊骨、白芨、川貝、甘草;腹脹矢氣多加蒼術、防風;萎縮性胃炎加石斛、白芨、川斷;寒加良姜、吳萸;大便秘結加栝樓、薤白;腹瀉加赤石脂、訶子肉。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中醫(yī)消化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