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集:人才,就是一切 引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我說這句廢話的時候,你笑了,有一個人也笑了。 戰(zhàn)國開始的時候,這個人哈哈大笑。他叫魏斯,很多年以后,人們更習慣于叫他魏文侯。 智氏滅亡,三家分晉。 一場戰(zhàn)役過后,三家實力發(fā)生變化,魏國最強,假設(shè)一定要追究魏國強大的原因,排除外界因素,從魏國本身去尋找。 先打個比方,巴西足球隊為什么能戰(zhàn)勝中國足球隊? 大家都笑了,巴西隊有著當今世界最華麗的陣容,即使讓朱廣滬去帶隊照樣能踢進世界杯。 所以說,一個集體的強大與否不在乎誰是教練,重要的是人才,這也就是希丁克為什么會拒絕執(zhí)教中國足球隊的原因。希丁克笑了,他想:“我寧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中國球員那兩條腿?!?/SPAN> 魏國強大的原因出來了,是這些人才的存在: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李悝、魏成、翟璜、田文、任座、吳起、樂羊、西門豹。 十分感慨這些人能同時生活在一個時代,并且工作在一個單位,一個不落地讓一個伯樂發(fā)現(xiàn)了,正好十一個人,湊夠一支足球隊的建制。擁有這套世界上最華麗的陣容,想不強都不行。 守門員:卜子夏 后衛(wèi):段干木、田子方、西門豹 中場:魏成、李悝、翟璜、任座、田文 前鋒:吳起、樂羊 看看還少些什么? 回答是主教練:魏文侯 誰動了我的織布機? 公元前424年,魏駒(魏桓子)走到了時間的盡頭,人生的最后一次回眸,他拿出那把沾滿血腥的菜刀交到孫子魏斯手中,放心地離開了這個一生中最眷戀的舞臺。盡管他在這個舞臺上僅僅作為跑龍?zhí)椎某霈F(xiàn)過一次,甚至連一句像樣的臺詞都沒有。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是新君,總要做出點政績來,不要讓人小瞧了。最簡便易行的辦法就是擴充地盤,周圍有韓國、趙國,他搖搖頭,同門相殘還不是時候;往東是鄭國,鄭國被韓老大預定了,也不行,再往東可就是齊國了,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搖搖頭還是算了;魏國往南是楚國,估計也打不過,看來只有向西欺負一下比較弱小的秦國了。 早些時候的秦國還是很遜的,時值秦靈公在位。什么?沒聽說過?他的孫子你肯定耳熟,秦孝公,高中課本上有的。 欺負完了弱秦,魏老大感覺意猶未盡,再往北看,趙氏的地盤上正搞內(nèi)亂呢,不能動,一招惹他們還不槍口一致對外啊。“趙老大你們接著亂,千萬別停下來,我只借個道,越過趙國再往北。中山國,好的,就是你了!” 很出名的一場戰(zhàn)爭,造就了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很遺憾的是,沒有任何資料記載魏國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中山國挺冤枉的,連個挨打的理由都沒有。 我們借用一切可以看到的資料。還好,《吳子》一書中列出了幾點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 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可以和軍事家孫子并列在一起的就是吳子——吳起。(在后面的內(nèi)容中我們具體會講到吳起。) 《吳子》一書成于戰(zhàn)國時期,在戰(zhàn)爭的起源問題上,吳起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曰爭名。(有可能。) 二曰爭利。(排除,魏國丞相魏成說,中山近趙而遠魏,攻而得之,未易守也。) 三曰積惡。(排除,中山國和魏國中間隔著趙國,在此之前史料未記載他們之間有過什么摩擦。) 四曰內(nèi)亂。(排除,沒有記載,假設(shè)是內(nèi)亂,魏國就師出有名了。) 五曰因饑。(排除,從后來的戰(zhàn)爭看,魏國圍城三年不下,人家似乎糧草挺充足的。)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原因后,就只剩下一個爭名了,說白了魏老大就是想在諸侯面前NB一把,立立威。 就算世界上所有人都反對,魏老大也是鐵了心要干掉這個軟柿子,他的想法是:“你們做小弟的只能討論一個問題,給我找出一個帶隊的人選?!?/SPAN> 翟璜站出來,說道:“我給大哥推薦個人,本國人樂羊,文武全才,可以充任?!?/SPAN> 魏斯問:“何以見得?” 翟璜說:“因為樂羊怕老婆?!?/SPAN> 魏老大被嗆了一下,怎么怕老婆的人就了不起了呢? 翟璜不緊不慢地說出了他自己的理由:“據(jù)我觀察,一般有本事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怕老婆。只有沒本事的人在外面受了氣,才回家拿老婆出氣?!?/SPAN> 魏老大又問:“那你給舉幾個樂羊怕老婆的具體事例吧?!?/SPAN> 翟璜拉開了架勢,擺出一副職業(yè)評書人的樣子: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樂羊,說起樂羊,小伙子運氣好,走路的時候撿了個錢包,屁顛顛地就跑回家向妻子報告去了,滿以為會受到表揚,沒想到妻子一張嘴,就吐了他一臉口水,還嚴厲地斥責他,撿來的東西怎么能要呢?即使找不到失主,也應該交給警察叔叔??! 樂羊一看見老婆生氣,馬上就害怕得把撿來的錢包扔了。 樂羊后來出國留學,因為長期在外漂泊,十分想家外加思念妻子,過了一年沒等到放暑假就逃學回家了。到家以后他以為能給老婆一個意外驚喜,人家常說小別勝新婚嘛!沒想到又是事與愿違了。到家時,老婆正在織布,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興,也沒有問走了這么遠是不是累了,要不要休息,想吃點什么。 事實上老婆根本就沒有抬頭看他,只是冷冷地問了一句:“畢業(yè)了,還是學成歸來?” 樂羊有些失望,但能見到妻子,心里還是很高興,回答:“都不是,離畢業(yè)還遠呢!” 妻子說:“那怎么回來了?”然后突有所悟,頓時火冒三丈,吼道,“你居然敢曠課逃學!”開始四下里尋找家伙,隨手抄起一把剪刀,樂羊準備撒腿跑的時候,妻子的剪刀已經(jīng)掄了出來,把剛剛織了一半的布剪斷了。 樂羊難受地看著剪斷的布,感覺比剪在自己心上還痛,問:“老婆啊,你這是為什么啊?” 妻子說:“你沒畢業(yè)就中斷學習,和沒織完布就剪壞它一樣。你看見我把布剪壞了會心疼,難道看見你半途而廢我就不難過嗎?你知道嗎,你現(xiàn)在的行為就是在剪斷自己織的布,我的心情和你是一樣的?!?/SPAN> 樂羊為了不使老婆生氣,繼續(xù)回去學習,七年沒有回家。 魏文侯聽完樂羊的故事,大喜,即刻命翟璜用小車去接樂羊。 左右卻上來阻止魏文侯,他們的理由是:樂羊的長子樂舒在中山國就職,樂羊能同意去攻擊中山國嗎? 這倒是個問題,翟璜又一次以他獨具的慧眼打消了魏老大的疑慮,樂羊不過是想求取功名的人,他的兒子在中山,曾為中山國國君招樂羊,樂羊以中山國國君無道而不去。 樂羊跟隨翟璜來見魏文侯,時為公元前×××年,距離吳起先生在魯國的殺妻求將大約過去了六年,這個殺妻求將的主角也正在魏國效力,有可能樂羊在讀書時就把吳起和功名作為了自己的偶像和目的,所以很痛快地就答應了魏文侯。 魏文侯對樂羊有著充分的信任,組成了這次出征的第一豪華陣容,即將殺子的樂羊為主將,已經(jīng)殺妻的吳起為副將,還有一個副將是深受他們影響的西門豹。 樂羊帶隊,發(fā)兵五萬,討伐中山。 爸爸再愛我一次 大軍包圍了中山城,最緊張的莫過于中山國君,有一個人更緊張,樂羊的兒子,樂舒。這日子本來過得好好的,大家和氣生財嘛,老爺子是哪一根筋抽了,非要制造點矛盾出來不行? 中山國國君名叫姬窟,他很憤怒。姬窟的憤怒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的思維方式很簡單:“樂舒你這個吃里爬外的東西,吃中山的米,喝中山的水,中山哪點對不起你了?現(xiàn)在可好,你親爹帶著大軍揚言要滅掉中山國,你說這能和你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嗎?廢話不多說,樂舒你也別給老子解釋,有話去對你父親講,只要他肯退兵,我給你封地,否則你的下場就難說了。” 樂舒犯難了,想:“你說這個老爹是不是老糊涂了,你帶兵過來也不提前發(fā)條短信,好讓兒子有所準備,就是跑也來得及??!當年讓你來一起享清福你不來,現(xiàn)在讓你退兵只是理論上有可能。哎,難??!”樂舒還不知道,他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面臨著一個中國無數(shù)仁人志士最頭疼的問題,關(guān)于忠和孝的問題。 樂舒向姬窟解釋,自己父親肯定不聽自己的。姬窟哪里聽得進去,現(xiàn)在都火燒眉毛了,你不去也得去! 于是乎,在姬窟同志的撮合下,他為樂氏父子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見面會。父子兩人也許有些時間沒見過了,兒子將要說什么樂羊心里有數(shù),他沒有心情跟兒子絮叨,直接用擴音喇叭向城里喊話:“城里的人你們聽著,你們已經(jīng)被包圍,釋放人質(zhì),放下手中的武器,是你們唯一的出路!我再重復一遍,放下武器,釋放人質(zhì)……” 樂舒向老爹求情,樂羊不吃這一套,反而教訓起兒子來:“從前我是怎么教育你的,現(xiàn)在投降是你唯一的出路,也是我父子團圓的最后機會?!?/SPAN> 樂舒解釋道:“投不投降我說了不算,那得看我們老大的意思,只求父親能夠?qū)捪尬規(guī)滋?,讓我再做做工作?!?/SPAN> 樂羊痛快地答應了,一個月的時間,成全我們父子之情,你回去好好勸勸你們老大,早日繳械投降,爭取寬大處理。 第一次見面會告一段落,姬窟樂了,看來這招還挺靈,怎么早沒發(fā)現(xiàn)樂舒這小子是個寶貝呢?輕輕松松就能退兵,姬窟執(zhí)著地將這一招重復使用了三次,成功地拖延了三個月的時間。然而中山老大你忽略了一點,人家拖延時間能等來救兵,老大,你的救兵呢?如果沒人來救,別說拖三個月,就是拖三年樂羊都不在乎。 樂羊是不在乎,那就有人在乎。下面的人及魏國的大臣們紛紛向魏國國君打起了小報告。 魏國國君似乎也頂不住了,問翟璜怎么辦?他還真問對人了,樂羊是翟璜舉薦的,這個時候翟璜能說什么,說他有異心不要緊,那以后自己還怎么混?這個時候就得硬扛了,翟璜說:“這中間一定有計——反間計!” 這一下突然抬高了姬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你也太看得起哥們兒了,人家根本就沒想到,或者是不屑于使用這種陰招。 三個月已經(jīng)到達了樂羊忍耐的極限,看來不給你玩點真的你還以為滿世界都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啊,得了,兄弟們給我進攻! 士兵們憋足了勁往前沖的時候發(fā)現(xiàn)個問題,樂舒不知道什么時候又出現(xiàn)在了城門樓上,這次是被綁在竿子上。樂舒使勁吼了一嗓子:“父親,救命!”這一嗓子還真有水平,魏軍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不敢往上沖了,那可是主帥的親兒子,不小心死了誰賠得起? 樂羊都快氣樂了,這種損招居然都能想得出來。樂羊站在城下大罵不肖子,拈弓搭箭,直指樂舒,樂舒一看此計不成功,叫苦下城后來見姬窟。 剛才出損招的哥們兒名叫公孫焦,一計不成,哥們兒仍然執(zhí)著,又出了個損招。公孫焦說:“樂舒的父親攻城,樂舒肯定難逃干系,應該賜死?!?/SPAN> 姬窟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得很明白,說道:“他父親攻城,這事跟樂舒有什么關(guān)系?!?/SPAN> 公孫焦說道:“賜死樂舒,我就有辦法退兵?!?/SPAN> 姬窟在心里的小天平上稱了一下,覺得還是江山重一些,于是賜死了樂舒。要不怎么說這個國君缺心眼呢,你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命放在天平上稱稱哪一個更重要,小命都沒有了,要來江山做什么。他把所有的砝碼都押給那個更加缺心眼的公孫焦,不僅殺死了樂羊的兒子,同時也斷絕了自己的后路。 公孫焦絕對不辜負自己缺心眼的美名,出了一個最缺心眼的主意,說人情莫親于父子,只要把樂舒燉了,做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在精神上一定會崩潰掉,他在精神錯亂的時候一定沒有心思打仗,這時中山國大軍趁機殺出城去,一定能一舉殲滅敵軍。 一個人偶爾犯一次傻可以原諒,如果接二連三地犯傻,那就是傳說中的SB了,而公孫焦正是。 我不知道這一次樂羊心里是什么樣的感受,面前這一碗冒著騰騰熱氣的肉湯竟然是自己的兒子,他也許會不信,但這是事實,他也許會難過,但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來,當他抓起那只湯匙的時候,手是穩(wěn)定的,他的心也許是顫抖的。 姬窟徹底崩潰了,他終于看清楚自己面前的對手有多么強大,這種強大震撼了每一個中山國人,這種強大比武力更具破壞力,他摧毀了所有中山人的心理防線,心理防線一垮,整個城市都沒有了戰(zhàn)斗力。 城破之時,姬窟已經(jīng)死了,自殺的。他害怕見到那個人,那個比死亡更可怕的人。 比賽結(jié)束了,一切都結(jié)束了。 樂羊帶著功成名就和失落的心情回家了,從此以后的歷史即將改寫。他的夢想實現(xiàn)了,他已經(jīng)為此付出得太多太多。 想你,全世界都失眠(1) 魏文侯最近總是失眠,因為在魏國的西河地區(qū)住著幾個人,幾個足夠讓全世界都為之失眠的人。 子夏,姓卜,名商。孔子號稱弟子三千,卜子夏的排名在前七十二,再精確一下,可以排進前八。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為八大派,稱為“八儒” (子張之儒,代表人物顓孫師,對“禮”的理解超越了孔子所講的范圍,有任俠風。 子思之儒,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孫孔伋,著重發(fā)揮中庸思想。 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孔伋的弟子孟軻,主張行王道,施仁政。 漆雕氏之儒,代表人物漆雕啟。 仲良氏之儒。 孫氏之儒,代表人物荀況,對先秦哲學進行總結(jié),廣泛吸取各家精華。 樂正氏之儒,強調(diào)忠信。 子夏之儒。) 孔子去世后,子夏守孝三年,后外出游學,長期定居在魏國的西河地區(qū)(這個西河地區(qū)和吳起防衛(wèi)的河西地區(qū)是兩回事),卜子夏在西河做了三件事,三件事看似平常,有兩件事情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第一,編纂了一本書,這本書至今還是世界上兩本最暢銷的書籍之一,這本書就是《論語》。(另一本是《圣經(jīng)》) 第二,老人家喪子之后哭壞了眼睛,看起書來總是很費勁,所以發(fā)明了標點符號。 第三,開辦大學。 老人家的大學辦了幾期、培養(yǎng)了多少人才無從知曉,但這些人絕不在少數(shù)。以我自己的方式推斷,比如我所熟悉的邯鄲大學辦了25年,每年的畢業(yè)生大約在一千至三千人不等,培養(yǎng)出的人才卻是極其有限的。校園內(nèi)有個公告欄,向公眾展示邯鄲大學自創(chuàng)辦以來的優(yōu)秀人才,也許你會驚訝,那這個公告欄得有多大呀?不必慌張,一共就五個人,占不了多大地方,扳著手指頭就能數(shù)清,還不用換手。與其說是榮譽,不如說是炫富。這五位前輩按照職位的高低以及工資的多少依次列開,并標明他們是××年畢業(yè)于邯鄲大學哪一個專業(yè)的。 我很奇怪,為什么衡量一個人是否符合優(yōu)秀的條件不是他為了社會、為了更多的人做出了多大的貢獻,而是反復強調(diào)他的社會地位如何如何,年薪多少多少。與子夏所開辦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相比,這些人根本不值得一提。 一起看子夏老先生的大學,先列出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名單讓大家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吳起、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魏文侯也算是半個吧!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國家干部,或多或少地左右了當時的社會,所以歷史留名了。著名的春秋三傳的作者到齊了,《左傳》的特邀作者:吳起?!豆騻鳌罚汗蚋??!豆攘簜鳌罚汗攘撼唷5?,那些沒有留下自己姓名的同學呢?最有可能的是外出游學,深入到基層繁榮社會文化生活,最差的也得混個教書先生。這些有理想有知識的青年像種子一樣流竄于世界各地,開枝散葉,一個巨大的文化圈就這樣形成了。所以說,子夏之儒是儒家八派之一。 想你,全世界都失眠(2) 說了這么半天,這個西河到底在哪兒?好說,位于今天邯鄲市下轄的館陶縣西河寨村,子夏當年就是在這里講學的。有這么個好鄰居,邯鄲人多少沾點光,這也就是發(fā)展到戰(zhàn)國后期趙國人才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 西河當時還是魏國的地盤,有這些人在,魏老大睡不著屬于正常的生理反應。把人才比做美女的話,長得漂亮也算是一項技能,假設(shè)你的隔壁新搬來一個美女,你晚上會不會想入非非啊?而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魏文侯深刻地意識到這些人意味著什么,能夠擁有這些人意味著什么。 魏老大如同一個懷春的少年,無數(shù)個輾轉(zhuǎn)反側(cè)漫漫長夜過去之后,他決定動手了。他打算親自到西河跑一趟公差,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拜子夏為師,二是把目標直指段干木。聽說哥們兒是個隱士,如果把他都掀動了,別人還會不來?有人說為什么不直接請子夏出山呢?簡單,魏老大繼位的時候子夏已經(jīng)八十三歲了,這一年如果還健在的話正好一百歲。 段干木顯然要比子夏年輕得多,遍閱史料,我們沒有提煉出更多關(guān)于段干木的信息,這是個謎一樣的人物,而有人恰恰喜歡這樣背景比較模糊的人,這樣的人更有助于發(fā)揮想象力,即使合理想象外加胡說八道,也沒人去引經(jīng)據(jù)典地反駁。 大家不禁要問,段干木究竟在魏國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個還真不好回答,段干木是個謎一樣的人物,除了留下一個名字,性別、籍貫、身高、體重、年齡其他的一切通通不詳,就連這個名字,不少人也有爭論,如果不是特殊注明,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段干木為男性。 找不到任何關(guān)于記載段干木生平的記錄,只有一條捎帶了一下他。秦興兵欲攻魏,大夫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君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乎兵。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魏。 看來這件事還傳到了秦國,要說段干木憑著自己的名頭就退了秦兵實在說不過去,秦不敢攻魏是因為打不過,秦國君臣一唱一和地給自己找臺階下,跟段干木沒什么關(guān)系。 段干木這個人太低調(diào)了,以至于我們找不到更多的線索,這就是本集的開篇把段干木列為后衛(wèi)的原因,這個位置本身的特點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前鋒樂羊那樣風光無限,后衛(wèi)在球場上干的是臟活累活,不惹眼,不搶鏡,干好了表現(xiàn)為默默無聞。舉個例子,當前鋒帶球射門時,你注意的是他踢飛的足球,還是身后拽他衣服的后衛(wèi)。 其實決定一個足球隊戰(zhàn)斗水平的不是前鋒和后衛(wèi),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在對它的稱呼里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中場,我們習慣于把中場指揮官稱做“發(fā)動機”或是“核心”“大腦”。 現(xiàn)在魏國這只強大足球隊的發(fā)動機上場了。 時代的加速齒輪(1) 提出一個問題,魏國是怎么強大起來的?通用的答案一定是李悝變法。但事實上是么? 百度上給出的李悝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395年,六十歲的壽命不算長,但也超過當時的平均壽命了,文侯繼位的年代是公元前424年,這個時候李悝三十歲,吳起十五歲左右。 李悝變法的年代沒有具體給出,但可以推算一下。李悝變法的時候已經(jīng)擔任魏國的相國(實名相邦,后來史書因為避諱劉邦改為相國),以前一個人能做到這個職位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一介草民、一介布衣,但是在戰(zhàn)國這個時代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的,只要你夠努力,只要你有實力。 當時魏國的牛人是很多的,吳起想了一輩子都沒坐上這把相國的大靠背椅,李悝能坐上去也是憑借實力以及一定的特長和年齡,所以李悝當上相國的年齡應該在四十歲以后,更準確地說應該在五十歲左右。 李悝開始變法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3年左右,正好是三家分晉的時候,而魏國真正強大起來應該是在這之后,我的理由是魏國在公元前391年敗楚師于大梁、榆關(guān),并且占領(lǐng)了大梁,為之后的遷都大梁做好了準備,前面欺負欺負秦國、中山國并不能代表什么,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戰(zhàn)勝更強大的敵人。 所以,李悝同志不僅是第一批布衣將相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而且還保持了一個很難打破的紀錄,那就是變法者不流血的紀錄。 當時的戰(zhàn)國突出一個戰(zhàn)字,年年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錢,花錢就得有錢,沒錢就只有挨打的份兒。而此時,吳起已經(jīng)對魏國的軍隊進行了改革。 春秋以前,沒有出現(xiàn)常備兵,當時兵農(nóng)合一,農(nóng)民平時種地,戰(zhàn)時應召入伍,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回家接著種地。隨著戰(zhàn)爭的頻繁,一次戰(zhàn)爭往往動員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兵力,一打起來就是好幾年,要命的是還要保持部隊的戰(zhàn)斗力,保持經(jīng)常性的訓練,費了半天勁最后打敗了那多郁悶。 時代的加速齒輪(2) 所以吳起先生對魏國的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職業(yè)軍人。這些人只管打仗,不管種地,吳起先生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精兵路線,建立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這就是傳說中的魏武卒。 問題出來了,這么多的職業(yè)軍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這些費用誰來埋單?富國強兵不是一句空話,說明白了就一句話:沒有錢是不行的! 這個問題拋給了李悝,誰讓你是相國呢?沒辦法,那就變法吧,注意是變法,不是改革,這兩個詞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把國家比做一個人,現(xiàn)在這個人病了,治治還能活下去,你得給他打針,你還得哄著他喝苦藥。如果改革就是喝藥水的話,那么變法就是刮骨療傷。 古往今來被稱做改革家的人不少,敢自稱變法者的寥寥可數(shù),原因就在這兒。改革不成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變法不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有時候變法成功了活著的機會也不多。 下面看一下李悝變法的具體內(nèi)容: (1)廢除世卿世祿。 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這就是說,要剝奪那些世襲貴族無端享受的爵祿,將其頒賞給為國家立有功勛和做出貢獻的人,以招徠四方的賢才。 (2)“作盡地力之教”,針對魏國地少人多的特點,發(fā)起對挖掘土地潛力的認識。 在國家授予農(nóng)夫每戶百畝土地的基礎(chǔ)上,計算出單位面積的糧食產(chǎn)量,要求農(nóng)民“治田勤謹”,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糧食產(chǎn)量,從而加強專制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 (3)實行平糴法。 針對個體小農(nóng)易受天災人禍的影響,而糧食投機商乘機操縱糧價,造成“谷賤傷農(nóng)”或“谷貴傷民”的弊端,創(chuàng)行由國家平抑糧價的辦法,豐年國家以平價購進糧食,荒年國家仍以平價出售糧食于民,這樣,“取有余而補不足”,“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這實際上仍是為了穩(wěn)定以個體小農(nóng)為生產(chǎn)單位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基礎(chǔ)。 (4)制定《法經(jīng)》,加強在專制主義統(tǒng)治基礎(chǔ)之上的法制統(tǒng)治。 李悝所制《法經(jīng)》今已不傳,但從《晉書?刑法志》的記載可知,其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內(nèi)容。李悝“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列《盜法》《賊法》為《法經(jīng)》之首;其下《囚法》《捕法》講劾捕“盜賊”的具體方法;《雜法》是懲治“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種違法行為的法律條文;《具法》是根據(jù)不同情況對違法者加重或減輕刑法的規(guī)定。據(jù)說,以后商鞅就是在接受了李悝的《法經(jīng)》之后到秦國去輔助秦孝公實行變法的。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收到了明顯成效。《漢書?食貨志》記其行盡地力之教及平糴法之后“國以富強”。魏在戰(zhàn)國初年長期占據(jù)中原霸主地位,是與李悝變法所造成的國力強盛直接相關(guān)的。 在李悝同志的影響下,魏國幾代人民都愛上了法制這個東西,要說“法”是個什么東西,還真的很難說清楚,但它給人的實惠卻是實實在在的,魏國強大了,人民富裕了,這就是法制社會帶來的實惠。 妻子如衣服 看題目就明白了,我們的鏡頭又對準了魯國,偉大的孔子的故鄉(xiāng),這個充滿仁義道德的國家。然而,這也是一個即將被時代拋棄的國家。 魯國在進入戰(zhàn)國之后,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曾經(jīng)的輝煌一去不返。 田氏在齊國崛起,加緊了對魯、衛(wèi)等國的侵略。 公元前412年,齊攻取魯國的莒,直到安陽(今山東陽谷東北)。 公元前411年,又攻魯,取其一都。 公元前410年,齊軍又來了,像噩夢一樣揮之不去,魯穆公的心頭籠罩著一層陰影,天啊,你們還有完沒有啊,大家就不能和氣生財? 他說對了,齊國就是欺負魯國全都是知識分子。怎么樣?揍你沒商量。魯穆公在感嘆:“我堂堂魯國這么多人才,難道找不出一個能帶兵打仗的,悲哀,悲哀啊?!?/SPAN> 魯相國公儀休站了出來,向國君推薦了一個帶兵的人選,魯穆公沉默著不說話。在他沉默的時候,齊軍沒有沉默,繼續(xù)高歌猛進。公儀休再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退齊兵,非吳起不可! 魯穆公也是個明白人,說道:“我也知道吳起有才,但還是擔心,畢竟他的老婆是齊國人??!” 公儀休把國君的擔心告訴等候消息的吳起,吳起二話沒說,回家就把老婆殺掉了,然后拎著老婆的人頭去見魯穆公,魯穆公即拜吳起為大將。 以上就是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故事敘述得比較簡練,要點已經(jīng)概括。 吳起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這一點毋庸置疑。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這是后來人們給吳起列出的一系列頭銜,這一系列的頭銜吳起各個當之無愧,他是中國歷史中唯一一個可以同孫武相提并論的軍事家,其著作《吳子兵法》和《孫子兵法》并稱為孫吳兵法,書成之后立刻成為各大軍事院校以及軍事發(fā)燒友的必修課程,兩千年來無人可以匹敵。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毀譽參半,我們一起來看看傳說中不好的一面。 第一,不孝順。 這似乎犯了中國人的大忌。傳說中吳起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因為母親去世而沒有回家守孝,遭到儒家圣人曾申的排斥,不得已輟學,從那以后改學兵法。 第二,就是殺妻求將了。 第三,少年的時候在村子里持械傷人,據(jù)說殺了三十多個無賴。 第四,少年游學的時候,為圖個出身散盡家財。 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這些事情,就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首先這些事情都是在魯國廣為流傳的,大部分發(fā)生在魯國境內(nèi),魯國的君子們在教書育人的時候,這些事情大概會被他們作為反面教材。以儒家的審美標準來看吳起,這種人只能用四個字形容——十惡不赦。 吳起在魯國的時間有五年,在這五年中,吳起仿佛把一輩子的壞事都做絕了。吳起離開魯國后又繼續(xù)生存了三十年,這三十年間仿佛沒有聽到他有什么負面新聞,這就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難道魯國這樣一個講究仁義道德的君子之國就感化不了這個缺點多多的問題青年嗎? 換個角度看一下吳起,會不會有什么不一樣呢? 第一,不孝順。 似乎是有一點,不過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按照儒家的說辭,父母去世就要守孝三年,在墳前搭個小棚子,冬冷夏熱地住上三年,這是去者所希望看到的嗎?吳起不回家守孝并不代表他不孝順,或許只是因為他太渴求知識,希望早日以自己的成功來回報母親。 第二,殺妻求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從前面可以看出,吳起為了自己的夢想已經(jīng)付出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學業(yè)、母親,眼看著就差最后一步就要達到自己的夢想了,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吳起也會付出的。 第三,持械傷人,殺了三十多個無賴。 一個人能以一敵三十,也算是難得的天生神力了,如果是吳起被無賴殺了,會不會有什么人站在他這一邊,替他報仇呢,而且以一敵三十,吳起本來就是弱勢的一方,那三十多個無賴既然要欺負人,就只能愿打服輸。 第四,根本不能算是個理由,吳起花自己家的錢,外人誰也管不著。 其實,魯穆公是揣著明白裝糊涂,魯國真有那么多人才何必非得一個吳起不行,為什么不派儒家的大師們上?因為,齊軍不會跟他們磨嘴皮子,這是個不講理的年代。只有你的拳頭比別人硬,你才會有和平。 在吳起打退齊軍之后,魯國算是安靜了兩年,魯國君臣閑著沒事又發(fā)揮了新的想象力,大臣嫉賢妒能,魯穆公過河拆橋,趕走了吳起,等待他們的會是什么呢? 在吳起離開魯國后三年,齊再伐魯,取魯囪5邑(今山東泅水西北,即魯孟孫氏之私邑)。 公元前394年,齊再攻魯,取魯之最(今山東曲阜南)。 這樣,在進入戰(zhàn)國后不久,齊的版圖就已擴張至魯國的西部,而直接與魏接壤。 魯國則被剝削成一個僅有數(shù)邑的弱小之國了。 我有一個夢想 吳起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深埋在幾代人心中,生根,發(fā)芽,終于等來了開花結(jié)果的季節(jié)。很多年后,吳起回憶起那個時代,都會生出無限的感慨,那個秋天是金燦燦的! 吳起自小立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為了實現(xiàn)夢想,他已經(jīng)做好付出一切的準備。 這一年小伙子年滿二十五歲,夢想似乎觸手可及,但是當他向前伸手的時候,它又在閃躲。家財已經(jīng)散得差不多了,半點成功的希望也沒看到。吳起的家里本來有一些家底,他似乎也不用太費什么力氣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別人這樣想,因為他們不了解吳起,就像麻雀不知道大雁。 面對著日益光禿的墻壁和父老鄉(xiāng)親異樣的目光,吳起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文憑,怎么能在社會上混得開呢? 吳起踏上了外出求學的道路,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魯國,孔子離開后,留下了三千零七十二個親傳弟子,現(xiàn)在都成了世界公認的教授級人物,加上弟子再傳弟子,跟著誰混還不能弄個儒家的文憑嗎?有了這張通行證(這個東西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謂的N級證明,其實誰都不信它,但是沒有它還真的不行),以后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好的,就這么定了!下定決心的吳起立刻啟程出發(fā),他決定不能再等下去了。 吳起向母親告別的時候,母親顯然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兒子。常言道:父母在家不遠行,可這個兒子總是標新立異,真讓人捉摸不透。兒啊,你到底要做什么,難道好好在家過日子不好嗎? 吳起輕輕地湊到母親的耳邊,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吳起的眼睛看著很遠的地方,輕輕地說道:“兒的夢想是出將入相,兒向娘保證,這一輩子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再也沒有臉見娘!” 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離去的背影逐漸地模糊在視線中。誰知道,這一去就是永別。 吳起獨自一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去尋找成功的捷徑,面前緊閉著一扇門,吳起試圖用手去推開它,門被打開的那一剎那,吳起創(chuàng)造了歷史,門上寫著四個大字:布衣將相。 公元前415年,吳起來到了傳說中夜里不關(guān)門,路上不撿錢的魯國,并幸運地拜到儒家的大師曾申為師(有一種說法是曾參,不可信,曾參卒于公元前436年,那一年吳起五歲,所以吳起的受業(yè)老師應該是曾參之子,曾申)。所謂名師出高徒,吳起感覺到自己出頭的日子不遠了,然而,打擊接踵而至。 公元前414年,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吳起仰天號啕大哭,沒有多久就忍住悲傷,化悲痛為前進的動力,繼續(xù)認真學習。 曾申很疑惑,“小子,你的母親去世了啊?” “是啊,沒事的,老師,我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學習的,您放心吧!” “我是說那是你的母親??!” “是啊,老師,請您不要為我難過,也不用安慰我了?!?/SPAN> 曾申怒了,吳起這個人不可理喻。這也難怪,儒家講究忠孝禮義,只要一有親人去世,儒家的人就要求自己盡量地表現(xiàn)出悲傷,而且要在墳邊搭個小棚子,陪去者走過最初三年的陰曹地府路。吳起卻不這么想,在他心里理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相信母親會理解自己。三年,對于吳起來說太漫長了,他今年已經(jīng)二十七歲,他還有多少個三年經(jīng)得起折騰。他想把對母親的哀思表現(xiàn)在心里以及日常生活當中。 從小在殺豚不欺子的典故中熏陶大的曾申不能容忍吳起的這種行為,他漸漸地排斥吳起,疏遠他。吳起發(fā)現(xiàn),這樣下去跟著老師也學不到什么東西了,于是放棄了在儒家的學習,跨行學了兵法。 吳起的兵法是跟誰學的那就很難說了,戰(zhàn)國那個年代,除了孫臏、龐涓有著明確的師承關(guān)系之外,剩下的人好像都是自學成才,這也不對,因為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受環(huán)境影響,能打仗的人太多了,所有人寫出來的兵法也都是一個樣,只不過因為文盲太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寫得出像《孫子兵法》那么華美的、藝術(shù)性與實戰(zhàn)性相結(jié)合的文字。 我們可以相信,吳起如果不是被曾申排斥出儒家,他也不可能取得日后如此輝煌的成績,他的理想似乎會更難實現(xiàn)。這說明,有的時候放棄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那一夜,我夢見雄兵百萬! 帶來了么? 帶來了! 什么? 人頭一顆。 誰的? 我老婆的。 好的,咱們一手交貨一手交權(quán)…… 那一刻,魯穆公震驚了,他實實在在地看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一股寒意直鉆脊梁骨。一個衛(wèi)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魯國,連老婆都不要了,把魯國人民的戰(zhàn)爭事業(yè)當做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重度的精神分裂癥。魯穆公用顫抖的手把將軍印交給吳起,卻看到了無比堅定的眼神,一生難忘。 軍營中,士兵們看到了一個截然相反的吳起。這個將軍似乎特別平易近人,行軍的時候不坐車,不騎馬,自己攜帶干糧,睡覺的時候不鋪席子,與士兵吃一樣的食物。甚至、甚至,太不可思議了,將軍居然用嘴去吸士兵身上的膿包。這樣的領(lǐng)導哪里去找啊? 這種怪異的行為在齊軍看來就是勝利的信號。魯國帶隊的是誰?好像叫吳起。吳起是誰???哪個村的?沒聽說過。 齊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魯國這支派遣軍似乎是來旅游的,他們早早地扎好大營,擺開架勢,后來就沒動靜了,也不說打,也不說不打,搞得齊軍主帥一頭霧水。兄弟們,你們是來看風景的吧! 齊軍主帥不敢大意,還是按照兵法一步步來吧,先派個探子刺探一下軍情,看看吳起到底在大營里干什么呢?探子的回報令人捉摸不透,作為將軍,吳起竟然與最底層的士兵搞聯(lián)歡,這太不可思議了。再探,張丑作為使者來到吳起大營,想查探吳起的真實用意。 其實不用問,張丑一進魯軍大營什么都明白了。吳起肯定是不愿意打,看看魯軍招的這些兵,老的、小的、病的、殘的,冷不丁還以為進了難民營呢。 吳起的態(tài)度更加堅定了張丑的信心,一個將軍放下架子,對自己這樣一個使者點頭哈腰的,又是點煙,又是倒茶,看來魯國真的是窮途末路了。張丑就這樣在魯軍軍營小住了三天后回營復命。 張丑疏忽了,他沒有發(fā)現(xiàn),他返回時,身后有無數(shù)雙眼睛目送著他回營,這些眼睛既不老,也不花。張丑回到齊軍大營時,這無數(shù)雙眼睛也來到了齊軍大營,當然,也包括這無數(shù)雙眼睛的主人。 張丑興致勃勃地向領(lǐng)導匯報工作,門外喧嘩聲起,鼓聲大震,魯兵突殺而至。 齊軍輕敵,來不及準備,所以齊軍敗得很慘。 吳起成功了,他感覺夢想似乎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今日一戰(zhàn)成名,功名利祿什么都會像流水一樣地源源不斷。事實上并不是那樣,記住這句話:上天要捧你,必定先踩你。 吳起太優(yōu)秀了,優(yōu)秀到讓人痛恨的地步,齊國因為他的存在而惶惶不安,魯國的君子們因為他的存在而寢食不安。更要命的是他的老板,魯穆公害怕他,害怕他的眼睛,盡管吳起只不過要求一個相國的職位,他的老板卻不這么認為。 這三股勢力找到一個恰當?shù)慕Y(jié)合點,一起發(fā)難。張丑再次來到魯國,這次他的身份是和平大使,一夜之間,仿佛魯國成了大國,齊國變成了附庸。為了保持兩國長期和平穩(wěn)定的外交關(guān)系,張丑代表齊國贈給吳起美女二人,黃金百鎰。吳起當即表示,魯國絕對不會侵犯齊國。 吳起想的是,魯國湊出兩萬人的軍隊都夠戧,何況是去侵略別人。 但其他人不這么想,吳起受賄的事情算是傳開了,傳得婦孺皆知。魯穆公很生氣,想:“好你個吳起,自己砍了一個齊國美女,緊跟著又收了兩個,你倒是不做賠本的買賣??!” 齊國需要鏟除后患(國際關(guān)系需要),魯國大臣需要嫉賢妒能(心理需要),吳起成了眾矢之的,魯穆公也真對得起自己的名字——姬顯(嫉賢妒能的意思),一不做二不休,卸了磨就殺驢,吳起在魯國混不下去了,于是向南來到了魏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