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成用法] 枳實15~60g、白術20~30g。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證] 1.心下痞堅、小便不利或心下滿痛、身重納減、消瘦者。 2. 胃脘痞硬,脹滿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盤,有形可見,且飲食減少;,肌肉瘦消者。 [現(xiàn)代應用] 1.胃石癥、胃下垂、胃擴張、慢性胃竇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癥、胃黏膜脫垂癥等出現(xiàn)動力障礙而有胃液潴留者多用本方;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也可借用本方。 2.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消化不良性腹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出現(xiàn)膻脹腹瀉時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3,其他如膽石癥,子宮脫垂、肛管直腸脫垂、單純性瞼下垂、面神經麻痹、震顫麻痹、疝氣、痛經、肥胖癥等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時候。 [經驗參考] 根據經文描述,胃病出現(xiàn)排空減慢時可見到本方證。如何任先生常用本方治療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癥等。曾用本方加味治療一男性病人,脘腹脹滯,食后為甚,自覺按之有堅實感。處方:枳實12g,炒白術9g,補中益氣丸15g(包煎),水煎服。服藥三劑后,即感脘腹脹滯減輕,十劑后療效甚好(《金匱要略新解》)。除了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癥容易出現(xiàn)胃排空減慢外,胃石癥也是因素之一。如邱德澤曾用本方治療一脾積的患者,因食牛肉而致上腹部有一包塊,疼痛、嘔吐不能進食,鋇餐檢查報告:慢性胃炎、胃內蛔蟲、胃石癥。超聲波探測到劍突下稍偏左有一前后徑5cmX 6.5cmX6.5cm的包塊。處方:枳實24g,白術15g,山楂30g。服一劑,痛減嘔止,六劑后胃疼大減。后于方中加半夏、檳榔配服“驅蟲凈”,排出蛔蟲十余條。再于初診方中加蒲黃、五靈脂,二十劑后,諸證若失。超聲波復查證實包塊消失(江西中醫(yī)藥,1984;4:26)。另外,原南陽認為酒客容易出現(xiàn)本方證,他說:“心下有大結塊,如盤,如覆杯,水飲作也。此為仲景之所論者。凡酒客惡酒,并忌聞酒氣之后,其心下必成如是之癥狀。此因酒病所致,初起用中正湯等,即可治之,已成水腫,則死。若用枳術湯,與甘遂丸一下,而治如柴胡或柴胡加芒硝之腹證多者,可十痊三四(《業(yè)桂亭醫(yī)事小言》)?!薄斗綑C》載本方主治心下痞堅,小便不利者或心下滿痛,小便不利者。因為排空減慢而影響水分的吸收,所以還可以見到小便少的伴隨證。 本方為小方,臨床上多加味使用,如《醫(yī)方集解》載本方(指枳術丸)《金匱》名枳術湯,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若改湯為丸,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術丸,治脾濕停痰,及傷冷食。淋者加澤瀉一兩。若加橘皮一兩,名橘皮枳術丸,治飲食不消,氣滯痞滿。若加橘皮、半夏,名橘半枳術丸,健脾消痞化痰。若加木香、砂仁各一兩,名香砂枳術丸,破滯氣、消飲食、強脾胃。若加神曲、麥芽各一兩,名曲蘗枳術丸,治內傷飲食,或泄瀉。若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曲、橘紅各一兩,名三黃枳術丸,治傷肉食、濕面、辛熱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若加茯苓五錢、干姜七錢,名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呃逆。《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載趙海仙治療一五積患者,乃心之積也。因在臍上,大如杯,上至心下,宜伏梁丸法。處方:于白術,枳殼,洋參,制半夏,醋泛為丸。并載王九峰治療積聚一案,經口:肝之積名肥氣,脾之積名痞氣。此左脅心下俱有形,大如覆杯,按之則痛,彈之有聲。中虛木旺,健運失常,升降失司,血凝痰阻。擬枳術法加減,助坤順之德,益乾健之功。處方:枳殼,冬術,人參,橘紅,青皮,木香,紅花,炮姜,水泛丸。近賢田宗漢先生用本方加半夏,名閂白術半夏枳殼湯,用以治療各種痰飲。言可調理脾肺,通利三焦。主治痰飲為病,咳逆喘滿氣促,頭腦眩悶,背搏脹痛,心下堅,胸脅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善太息;或關節(jié)痛煩,口燥嗌干,喜熱飲,語音不宣,飲食減,肌肉消,皮膚不澤,善忘。以上諸癥,但見一二即是,不必悉具。方取生白術、姜半夏各三錢,麩炒枳殼一錢。長流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滓,乘溫頓服,日二服,夜一服,以愈為度。(《田宗漢醫(yī)學研究》)。 本方雖然只有兩味藥,但適證運用,效果一般都很突出。尤其對于胃下垂、胃炎等疾病的療效更優(yōu)。但針對一些復雜疾病的治療,宜參衷后世醫(yī)家的經驗,改湯為丸,或加減使用?!锻馀_秘要》之“茯苓飲”就是本方加茯苓、人參、生姜、橘皮而成。對于胃下垂、胃潰瘍及慢性胃炎的心下痞硬、外形如覆杯、納少等,具有“消痰氣,令能食”的作用?,F(xiàn)代常增加枳實的劑量來治療各種內臟下垂癥,一般效果很好。此處往往不能因枳實除痞破氣一概而論。但編者認為在臨床上,對于枳實藥證不甚突出的體弱及年老病人,方中枳實的劑量還是小于白術為妥。也可把枳實易成枳殼,這樣療效也很好??傊?,可根據臨床具體見證和病者體質,適時地在攻補之間調換二藥的比例。 [原文點睛]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四篇第三十二條) 枳實七枚、白術;兩。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注論精選] 趙以德: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術健脾強胃,枳實善淌心下痞,逐停水,散滯氣(《金匱玉函經二注》)。 吳謙等:此里水所作也,似當下而不可下者,以堅大而不滿痛,是為水氣虛結,未可下也。故以白術倍枳實,補正而兼破堅,氣行而結開,兩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劑也(《醫(yī)宗命鑒》)。 黃杰熙:枳實苦酸微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利膈寬胸;白術苦溫而燥,健脾燥濕行水,二藥成湯,一攻一補,善消胃口凝痰水飲,所以方后云:“腹中軟,即當散也”(《傷寒金匱方證類解》)。 尾臺榕堂:《難經第五十六難》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可見“旋杯”為“覆杯”之誤。且已云“如盤”;又云如“覆杯”者。言心下堅大如盤。其形狀中高,邊低也,按之雖外堅,但內如無物,故曰“如覆杯”。是水飲所作也。此條及木防己湯之“痞堅”;十棗湯之“痞硬滿”;甘遂半夏湯之“堅滿”;大陷胸湯之“石硬”。其形狀雖各不同,然均屬于水飲,但因緩急劇易及兼證之各類,故不僅主方不同也。又按《五—十六難》之“如覆大盤”,疑為“大如覆盤”之誤。由此說,雖可解,但由余之實驗,是述肝脾二臟中之一種腫大,連及于心下之證治也。是以本方單用于此證者頗少,而與大小柴胡湯合用之處較多也(《類聚方廣義》)。 趙以德:心下,胃土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人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方可消痞,白術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瘀血(《金匱要略衍義》)。 唐容川:此合上二節(jié),當為一章,皆論氣分也。緣前歷言血分能成水病,此故補論氣分,尤為水之所由成也。上文名曰氣分一節(jié),文詞奧衍,未能悉解,然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此兩句是一節(jié)之主,其意蓋謂宗氣乃太陽膀胱所化之氣,上達至胸,借脾肺之轉樞而氣乃散達。次節(jié)承明曰:設氣分結而不達,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則為大氣不轉之證,主用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以轉其大氣,大氣一轉,則水病不作矣。本節(jié)又承申之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趾,本是氣不散,然氣積則為水,氣積不散,水飲所由起也。作字即起寧之意,兼治水飲,用枳術湯.此共三節(jié),推到水飲所作,以見水病多起于氣分,較上文起于血分者尤多,此仲景繳補正意,遙對血分,錯綜文字,貴人會心(《金匱要略淺注補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