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舟陶瓷是平塘縣牙舟鎮(zhèn)生產的陶器。牙舟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較為分明,光照資源豐富,是牙舟陶瓷制作理想的氣候。
牙舟陶原料有黃泥、白泥、青色泥三種,在制作陶坯時多數(shù)采用快輪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傳統(tǒng)工藝,牙舟陶器種類繁多,主要分為餐具、用具和玩具三大類。餐具有各式壺、盤、杯、碗、碟、缽、勺等;用具有各式壇、罐、花缽、煙斗等;玩具有獅、虎、牛、馬、羊、豬、狗、雞、鴨、鵝、兔、魚等。部分產品為美術陶,供家庭擺設、裝飾用。產品規(guī)格不等,小如煙斗,大的高有三尺。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裂紋(俗稱窯變),保持著古樸、深厚迷離的獨特風格,可稱在陶制工藝品中的一枝獨秀。
牙舟陶的釉料就地取材。釉色以玻璃為基礎,以黃白、褐色為基調色,幾色相互調配可以形成光澤瑩潤的色調,藝人們在陶坯上繪制花草、鳥獸等,融書、畫、刻為一體,互為墜布,相得益彰。
燒制牙舟陶使用的窯子叫階梯窯,或爬坡窯、梭坡窯,多山勢而建,形成一弧圓排形的窯洞,座座相連,將半成品堆放在窯子的泥板架上,泥板架共7層,每層可放10件,根據(jù)釉和泥土質量,將耐火差一點先放進窯子,耐火強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在第一個洞口點火遇熱,溫度達到1000℃后,便可以依次添加柴火,溫度均勻上升,至20到24個小時后,便可以冷卻出窯。
陶器以造型古樸敦厚著稱,工藝精湛,很具觀賞價值。多次參加國家舉辦的展覽會并取得榮譽,與安順蠟染、大方漆器、荔波涼席、赤水藤編等并列為貴州省十大工藝美術產品。
牙舟陶器的特點
牙舟陶器,是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著名工藝品。已有200年的歷史。陶瓷原料黃而粘,上釉燒制后的陶器, 呈現(xiàn)自然龜裂紋,猶如出土文物,色澤和諧,古樸典雅。目前,有白、翠綠、絳紅、天蘭、古銅、鴨黃等色調,造型工藝、圖案設計,均保持本民族特色,實用價值高,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藝品。牙舟陶器牛奶罐,于1984年曾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二等獎,并多次出國展出,受到國外的好評
牙舟陶的歷史,可上溯到14世紀下半葉(明代洪武年間)。明王朝大量軍隊進入貴州作戰(zhàn),并在貴州實行軍屯和民屯,將漢文化從江西帶進牙舟,同時也開始了牙舟陶的生產。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牙舟陶多次作為貴州陶瓷工藝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國第二次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鷹教授把牙舟陶譽為“全國工藝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83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旅游會上,經44個國家一千多名代表推薦,“雞紋雙耳罐”被評為旅游紀念品優(yōu)秀作品,獲輕工部發(fā)給優(yōu)秀作品證書及金質獎章;1984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評比中,“方紋奶罐”產品又獲輕工業(yè)部優(yōu)秀作品獎;1985年、1986年,“雞紋雙耳罐”和“方紋奶罐”分別獲國際旅游獎、輕工部百花獎和貴州省“黃果杯”獎;2006年獲“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大賽三等獎等;2008年“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