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良石商或編石書、雜志者的伎倆就是以偏蓋全,將某一地石種吹得天花亂墜;或者混淆視聽,動輒將某些石稱為什么“寶石”、“玉石”。其實寶石類早有鑒定標準,也有檢測儀器。例如“和田玉”、緬甸翡翠都有市場行情在。所以玩奇石與玩寶石是兩個概念,不要混淆;你要玩寶石就要經鑒定部門評定才算寶石,你要玩奇石(雅石)就要在色、質、形、意、紋各個方面去綜合評價,還要注意,相同類型或產地的石才可以比較。石質 奇石的質,一般體現在硬度、密度上。應以同類石中的堅硬者、密度大者為佳。通常含鈣類的石(如英石、靈壁石、太湖石等)比含硅類的石(如黃蠟石、玉石等)硬度低。地球上的石頭種類繁多。從奇石的理念出發(fā),石質的要求因石種和個人而異。不過總的來說,一般堅實致密的石為佳,疏松、風化的石為劣。以質純者為佳,以夾雜質多者為劣。 一般來說,同類石中體積大者質難純,體積小者質量凈。還要注意,質因形而勝。同為質地很好的石,如果形不好,也是平常之物。如果質地確為上乘的石,可以請人加工為工藝品,亦甚有價值。石質的內容牽連到物理學、化學上的諸多問題,亦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此不贅述。石形 道家提倡“精、氣、神”。我們認為奇石也有形、氣、勢,體現在象氣、象形、象勢。 象氣:象是取其意象,氣的理解難度較大。要結合具體石形來體會。到過丹霞山的朋友知道里邊的元陽石,這就叫有氣,也可以稱為天地一氣。這是形直的一例,要注意,直不要死直、硬直(如擔桿狀),曲亦體現其氣,如開騰的龍,就叫有氣。 象形:具形石較為直觀。就是取象于自然景觀或現實生活,例如桂林的象鼻山、四川的峨眉山。但象形石一要從大處著眼,要全石考慮,切忌只看局部像什么。二要有神韻,就如風水學中神秘的四靈:青龍要曲折,朱雀要飛舞,白虎要馴服,玄武則以垂頭為佳。 象勢:層疊以出勢。要從底部逐層收斂、層次分明,高聳出勢,有直身、曲身、云頭、兩腳等。直身石要比例恰當,一般高寬比為3:1的為佳。云頭兩腳石雖險亦穩(wěn),若有下垂狀,需要欲下先上,要給人以雖危如果卵又穩(wěn)如泰山的感覺。橫向斜向取勢。橫向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斜向要線條有曲折,切忌直石斜立,故作姿態(tài)。藝術的法則為師法自然,得勢之石極難得。石紋 紋為石的靈魂,紋與皺合用。畫家為什么總去畫那些滿臉皺紋的老人?寫詩要“賦到滄桑句便工”,書法的美在其皺折中體現出來,戲劇家喜歡寫悲劇。這是美的法則,平淡無美,以丑為美,大丑大美。奇石的丑態(tài)百出除外形外,主要體現于皺紋、紋理。《芥子園畫譜》中對石的皺紋有多種要求。 奇石取材于大自然,其紋理千姿百態(tài),比之畫家筆下的紋理更豐富,但究竟怎樣的組合才算上乘,其中也有法則。一般說來,紋理的風格要大體一致。例如橫紋石就要整體為橫紋。豎紋石就要總體為豎,廣西來賓產一種卷紋石,其紋理極佳,但其紋理清晰,走向一致,變化多端者方為上乘,紋理模糊雜亂無章者為劣。石意 “意《詞?!方忉尀椋阂馑肌⒁馕?、詩情畫意。也作意境解。意境原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的境界。玩石玩到“意”這一步,才可算較高水平。但這個“意”難于言傳。它是色、質、形、紋的綜合體現。既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又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體現出個人深層的文化內涵。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多涉獵詩、書、畫、音樂、文學、舞蹈等多方面的知識,要靠所謂石外工夫。 有些人片面地以為某名家看中某塊石并點明其中內涵,自己也信以為然,就認為自己的眼光亦差不多,這是美麗的誤會。如果擺幾百塊石任你挑,你的選擇就最能體現個人的審美水平和情趣。 意或意境通常與聯想相關聯,因為藝術品講究含蓄、概括、抽象,要看懂字外之音,畫(象)外之意。例如唐朝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詩中有畫。還有許多唐詩宋詞的名句都可以繪成意境極美的畫,李白的“清山環(huán)北廊,白水澆東城”,山水有情,人亦有情,所以唐朝稱為有情的天下,其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即所謂意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