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姜堪政,1933年2月5日生于遼寧省昌圖縣。父親姜萬發(fā)偽滿時曾任校長和縣督學職務。母親馮玉珍做家務。姜堪政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41-1947年在昌圖西城小學學習,1948-1954年在昌圖讀完初高中,1954-1959年在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醫(yī)學系畢業(yè),1959-1971年在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任助教。1971-1985年因受迫害逃至蘇聯(lián),繼續(xù)從事他的科研工作并取得輝煌的成果。
場導理論 1955-1957年,姜堪政在控制理論的啟發(fā)下,依據(jù)量子理論、信息理論提出了有機體內(nèi)外存在生物場假說,并提出了“場導論”,認為“既然生物體有電磁場的交換,那么該電磁場必然會有一部分傳遞到有機體之外。如果被另外的有機體所接受,作為生物信息,必然會定向控制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過程。” [01] [02] 以前人們認為遺傳信息的載體是DNA(脫氧核糖核酸),現(xiàn)在姜堪政說“現(xiàn)代物理學的成就,讓我假設DNA 只是一個生物電磁信號(生物信息場)的“磁帶記錄”材料。換句話說,電磁場(生物信息場)和DNA聯(lián)合遺傳物質(zhì)存在兩種形式:被動- DNA和主動-電磁場。DNA提供了穩(wěn)定的有機體遺傳物質(zhì),而電磁場立場可以去改變它,足以影響這些生物電磁信號。就其性質(zhì),電磁場包含能量和信息,波動特性確定需要探討的最高頻譜部分,有一個寬的帶寬,這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傳輸質(zhì)量高。因此,信息領域的生物電磁能量的物質(zhì)載體就是存在于電磁波譜中的一部分。”
動物場導實驗 1961-1963年,姜堪政進行了著名的“雞變鴨”場導實驗。發(fā)現(xiàn)鴨子的生物場微波作用到孵化中的雞蛋,由此雞蛋所發(fā)育出來的雞雛具有鴨子特征,比如足趾間有蹼,經(jīng)過中國醫(yī)科大學閻德潤教授、大連醫(yī)學院吳襄教授、復旦大學談家楨教授審查,認定發(fā)生了遺傳變異。
統(tǒng)計記錄是這樣的:實驗組里把鴨(施主)放進接受倉,雞蛋(受主)500只放進處理倉,孵出雞雛480只,發(fā)生的變化是雞雛具有鴨的特征。具體來說,雞爪間長蹼的占25%,頭形扁平的占80%,頸變長的占70%,眼睛中部開寬的占90%。對照組中,600只雞蛋也放進處理倉里,但接受倉里什么也沒有放,孵出了510只雞雛,完全沒有鴨子的上述特征。實驗組的雞雛長大之后,體重超過對照組的50%,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所獲得的實驗特征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
植物場導實驗 1971年,姜堪政因遭天朝迫害而逃亡蘇聯(lián),兩年后進入哈巴洛夫斯克醫(yī)學院中心科學實驗研究室[01]。1978-1993年,在從事植物場導實驗時,發(fā)現(xiàn)了小麥的生物微波作用促使玉米分蔟生長,而且在雄性花絮結特殊的穗,穗上結有籽粒,有玉米,有小麥,并且增產(chǎn),所獲變異傳給下一代。觀察十代仍如此。
返老還青場導實驗 1987年前,在哈巴羅夫斯克完成了高齡老鼠的第一個返老還青場導實驗。當時分別采取動物胚胎、植物幼苗的生物場對老鼠進行電磁輻射。兩年后,實驗結果的事實是:與對照組比較,在實驗組300只老鼠中,68%的老鼠吃更多、跑得更快,它們的皮毛變得光滑,這是復興的第一個跡象;31%的老鼠恢復性功能和生育能力;53%的老鼠預期壽命增長了一年半\。1987年,姜堪政按照對老鼠進行返老還青實驗的方法,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實驗,結果是積極的,這是客觀和主觀的證據(jù)。結果是自我感覺頭腦清晰、食欲增強、體力增強、消除了慢性病,有50多人給他寫了鑒定書,說他的皺紋減少了50-70%。還有一些其它的外部表現(xiàn),如走路輕快,能勝任繁重的工作,認為他比實際年齡小10~20歲。在返老還青實驗中,他還使用了雞雛,使自己與雞雛處于場導雙向互相作用之中,雞雛給了他返老還青的效果,他對雞雛也起了變異作用:雞雛身上長出的不是羽毛,而像是動物的毛。實驗組中300只雞雛有53%是陽性變化,對照組中的300只雞雛則完全沒有這種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