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道有度數(shù),故神明可交也。物有相勝,故水火可用也。東西南北,故形名可信也。五帝在前,三王在后,上德已衰矣,兵知俱起。黃帝百戰(zhàn),蚩尤七十二,堯伐有唐,禹服有苗,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陰陽不亂其氣,生死不俛其位,三光不改其用,神明不徙其法。得失不兩張,成敗不兩立。 所謂賢不肖者,古今一也。君子不惰,真人不怠,無見久貧賤則據(jù)簡之。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革,百里奚官奴。海內(nèi)荒亂,立為世師,莫不天地,善謀日月,不息乃成,四時精習象神,孰謂能之,素成其用,先知其故。湯能以七十里放桀,武王以百里伐紂,知一不煩,千方萬曲,所雜齊同,勝道不一,知者計全,明將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欲喻至德之美者,其慮不與俗同;欲驗九天之高者,行不徑請。是以忠臣不先其身而后其君,寒心孤立,懸命將軍。野戰(zhàn)則國弊民罷,城守則食人灼骸。計失,其國削主困,為天下笑,持國計者可以無詳乎? 固有過計有嘗試,是以曹沬為魯將,與齊三戰(zhàn)而亡地千里。使曹子計不顧后,刎頸而死,則不免為敗軍擒將。曹子以為敗軍擒將非勇也,國削名滅非智也,身死君危非忠也。夫死人之事者,不能續(xù)人之壽,故退與魯君計?;腹现T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墠位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zhàn)之所亡,一旦而反,天下震動,四鄰驚駭,名傳后世。 扶杖于小愧者,大功不成。故曹子去忿悁之心,立終身之功,棄細忿之愧,立累世之名。故曹子為知時,魯君為知人。劇辛為燕將,與趙戰(zhàn),軍敗,劇辛自剄,燕以失五城。自賊以為禍門,身死以危其君,名實俱滅,是謂失此不還人之計也,非過材之策也。 夫得道者務無大失,凡人者務有小善,小善積則多惡欲,多惡則不積德,不積則多難,多難則濁,濁則無知,多欲則不博,不博則多憂,多憂則濁,濁則無知。欲惡者,知之所昏也。夫強不能者僇,是劇辛能絕,而燕王不知人也。 昔善戰(zhàn)者舉兵相從,陳以五行,戰(zhàn)以五音,指天之極,與神同方,類類生成,用一不窮,明者為法,微道是行,齊過進退,參之天地,出實觸虛,禽將破軍,發(fā)如鏃矢,動如雷霆,暴疾搗虛,殷若壞墻,執(zhí)急節(jié)短,用不縵縵,避我所死,就吾所生,趨吾所時,援吾所勝。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窮。得此道者驅用市人,乘流以逝,與道翱翔。翱翔授取,錮據(jù)堅守,呼吸鎮(zhèn)移,與時更為。一先一后,音律相奏,一右一左,道無不可。 受數(shù)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彼時之至,安可復還?安可控摶?天地不倚,錯以待能。度數(shù)相使,陰陽相攻,死生相攝,氣威相滅,虛實相因,得失浮縣。 兵以勢勝,時不常使,蚤晚絀嬴,反相殖生,變化無窮,何可勝言。水激則旱,矢激則遠,精神回薄,振蕩相轉。遲速有命,必中三五,合散消息,孰識其時?至人遺物,獨與道俱,縱驅委命,與時往來,盛衰死生,孰識其期?儼然至湛,孰知其尤?禍乎福之所倚,福乎禍之所伏,禍與福如糾纏。渾沌錯紛,其狀若一,交解形狀,孰知其則?芴芒無貌,唯圣人而后決其意。斡流遷徙,固無休息,終則有始,孰知其極? 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眾人唯唯,安定禍福?憂喜聚門,吉兇同域,失反為得,成反為敗。吳大兵強,夫差以困;越棲會稽,勾踐霸世。達人大觀,乃見其可,橢枋一術,奚足以游?往古來今,事孰無郵?舜有不孝,堯有不慈,文王桎梏,管仲拘囚,坱軋無垠,孰錘得之? 至得無私,泛泛乎若不系之舟,能者以濟,不能者以覆。天不可與謀,地不可與慮,圣人捐物,從理與舍。眾人域域,迫于嗜欲,小知立趨,好惡自懼,夸者死權,自貴矜容。列士徇名,貪夫徇財。至博不給,知時何羞?不肖系俗,賢爭于時。細故袃蒯,奚足以疑?事成欲得,又奚足夸?千言萬說,卒賞謂何?勾踐不官,二國不定;文王不幽,武王不正;管仲不羞辱,名不與大賢,功不得與三王,鉦面?zhèn)湟印?SPAN lang=EN-US> 【譯文】道路有衡量計算的辦法,所以神明是可以交通的。萬物是互相克制的,所以水與火可以利用。東西南北各有方位,所以其形狀名稱是可以相信的。五帝在前,三王在后,上等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衰微了,戰(zhàn)爭與智慧并起。黃帝身經(jīng)百戰(zhàn),與蚩尤就有七十二場戰(zhàn)爭,堯征伐有唐,禹征服有苗,天也沒有改變常規(guī),地也沒有改變法則,陰陽也沒有搞亂其氣,生與死也沒有勉強換位,三光也沒有改變其功用,神明也沒有遷徙其法度。得與失不能同時增強,成與敗不能同時并立。 所謂的賢能與不肖的人,古今都是一樣的。君子不會懶惰,真誠的人不會怠懈,沒有看見長久貧賤而憑借倨傲的君子。伊尹是賣酒的,太公望是殺牛的,管子是制作皮革的,百里奚是官家的奴隸。時逢天下混亂,這些人都成為一世之師,無不能經(jīng)天緯地,善于利用謀劃時勢,不停息就能成功,四時精研調(diào)節(jié)于天象神明,誰說不學就能夠這樣呢?預先知曉其功用,必然要先知曉其緣故。商湯以七十里國土放逐夏桀王,周武王以百里國土討伐商紂王,知曉統(tǒng)一之道并不煩瑣,千種方法萬種周遍,人們互相摻雜平等和同,克制之道都不一樣,知曉的人計劃全面,明白的將領不背離時勢而放棄利益,勇士不怯懼死亡而毀滅名聲。想知曉明白最高規(guī)律之美好的人,其思慮不會與世俗人的想法相同;想驗證九天之高的人,其行為不經(jīng)平常的門路而得到實情。因此忠臣不首先考慮自身而后才考慮君主,而是以恐懼孤立之心,將時勢維系于將軍。郊野發(fā)生戰(zhàn)爭那么國家就會枯竭民眾就會疲憊,固守城邑那么就會吃人肉燒人骨。計謀失誤,那么國家就會削弱君主就會貧困,成為天下的笑柄,掌握國家的人可以不詳細了解這些嗎? 固然有過人的計謀有嘗試,因此曹沫擔任魯國的將領,與齊國三次戰(zhàn)爭而喪失國土千里。假使曹先生計謀不顧及后果,自殺而死,那么免不了成為敗軍被活捉的將領。曹先生以為成為敗軍被活捉的將領就是不勇敢,國土削弱名聲毀滅是沒有智慧,自身死去君主危險就是不忠誠。那死人的事,不能夠延續(xù)人的壽命,所以他退下來與魯國君主計議。在齊桓公會合諸侯時,曹先生以一人一劍之力,劫持齊桓公于聚會廣場之上,面不改色,言辭激昂,三次戰(zhàn)敗失去的土地,一會兒就歸還了,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四方鄰國無不為之驚駭,名聲流傳后世。 如果只是扶著拐杖羞愧于小事的人,就不會成就于大的功業(yè)。所以曹先生去除自己忿怒苦悶的心情,立下了終身的功業(yè),拋棄了細小忿懣的羞愧,立下了歷代的美名。所以曹先生是知曉時勢,魯國君主是知曉人材的。劇辛擔任燕國的將領,與趙國戰(zhàn)爭,軍事失敗,劇辛自殺,燕國因此失去五城。自殺已給家門招來禍患,自身死去還危及君主,名聲與實際都毀滅了,這就稱之為失去了自己而不能報恩的計劃,這不是有過人之材的策略。 那得到道路的人致力于沒有大的過失,平凡的人致力于有小的善行,小的善行積累多了那么就會有許多邪惡的欲望,有了許多邪惡的欲望那么就會不積累規(guī)律,不積累規(guī)律那么就多有困難,多有困難那么心里就會混濁,心里混濁那么就會沒有智慧,有許多欲望那么就會不廣博,不廣博那么就會多憂愁,多憂愁那么就會混濁,混濁那么就會沒有智慧。欲望邪惡的人,就是智慧之所以昏暗造成的。那勉強人不能做到的就是羞辱人,這就是劇辛能自絕,而燕王不知曉人的原因。 從前善于戰(zhàn)爭的人,統(tǒng)率軍隊互相跟從,以五行陳兵布陣,以五音指揮戰(zhàn)斗,意向于天之極限,與神明采取同樣方法,分類生長成就,使用統(tǒng)一而不窮盡,明確法制,精妙道路而行,疾速過于進退,配合于天地,以實擊虛,擒獲將領擊破軍隊,發(fā)兵如箭矢一樣迅速,行動象雷霆一樣震撼,兇暴疾速就象直搗空虛,強盛如同摧毀壞墻,掌握急速節(jié)制短處,使用力量不緩慢,避開使我死亡之地,靠近讓我生存之地,趨向于我有利的時勢,幫助使我能取勝的因素。所以士兵不會敗北,軍隊不會困窮。得到這個道路的人驅使使用世俗之人,順流而去,與道路一起遨游。遨游于授予奪取,禁錮憑借于堅守,呼吸間抑制移動,與時勢更新作為,或先或后,以音律協(xié)調(diào),或左或右,道路無不可以前進。 于天之處接受方法,于大地之上確定位置,于人群中成就名聲。那時勢來到,怎么還能復還?怎么還能控制掌握?天地不會依靠人,其雜亂交錯以等待賢能。度量方法互相役使,陰陽二氣互相進攻,死與生互相執(zhí)持,氣節(jié)與威勢互相泯滅,虛與實互相依靠,得與失互相浮動維系。 軍隊以勢取勝,但時機不能經(jīng)常使用,早晚貶退而又余滿,朝著相反的方向繁殖生長,變化無窮,怎么能說得清呢?水被激蕩就迅猛,箭矢受激就會到達遠處,精神回旋停止,就會振蕩而相互轉變。遲緩與急速都有一定的趨勢,必然合適三五之數(shù),聚合散布消息,誰又能識別其中之時?真誠之人遺棄萬物,獨自與道路同行,縱橫驅馳聚合趨勢,與時勢往來,隆盛衰敗生老病死,誰又能識別其中時期?恭敬于至尊之盈滿,誰又能識別其中的特異?災禍依靠著福祉而生,福祉內(nèi)隱伏著災禍,災禍與福祉互相糾纏。渾沌交錯紛雜,其形狀好像一樣,交換釋解其形狀,誰又能知曉其中的法則?恍惚迷茫沒有形貌,唯有圣人才能決斷其意義。斡旋流轉遷徙,本來就沒有停止,完結了又重新開始,誰又能知曉其終極? 一個孔目的羅網(wǎng),不可以捕得飛雀;籠中的小鳥,徒然向外窺視而不能出來。眾人相隨而行,怎么能安定禍福?憂愁與喜悅聚于家門,吉與兇同處一室,損失反而得到,成功反為失敗。吳國地大兵強,夫差因此陷入困境;越王棲身會稽山下稱臣,勾踐因此稱霸一世。通達之人有大觀,才能見到可行,只有橢圓或方形,怎能足以游刃于世俗?古往今來,事情發(fā)生有誰沒有責怪?舜曾有不孝之舉,堯曾有不慈之行,周文王被關押,管仲被拘禁,塵埃彌漫無邊際,誰能說是錘打得到的? 真誠的規(guī)律沒有私心,就象是沒系纜繩而泛游于江海的小舟,有能力的人能渡過河流,沒有能力的人就會傾覆于水中。天不可與之同謀,地不可與之同慮,圣人舍棄萬物,順從道理之取舍。眾人自閉于家門,迫于飲食的欲望,有小智立刻就趨向,喜好與厭惡來自于自己的恐懼,喜自夸者死于權利,喜自貴者矜于容貌。在朝廷上陳列的讀書人謀求名聲,貪婪之人謀求財利。非常廣博的人不會充裕,知曉承受何嘗進獻?不肖者維系于世俗,賢能者爭取于承受。細小之事就象魚刺在喉,怎么值得懷疑呢?事情成功欲望得到滿足,又怎能足以夸耀呢?千言萬語,除了最終獲得獎賞還為了什么呢?勾踐不去服從管理,吳越二國就不能安定;周文王不被囚禁,武王就不能匡正天下;管仲不被羞辱,名聲就不會成為大賢,功勞就不能與三王相提并論,這樣鐘的正面就齊備了。 【說明】所謂“世兵”,是指世俗的戰(zhàn)爭,鹖冠子首先回顧了歷史上的戰(zhàn)爭,并著重指出,天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改變常規(guī),地也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改變法則,陰陽也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搞亂其氣,生與死也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勉強換位,三光也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改變其功用,神明也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遷徙其法度。也就是說:戰(zhàn)爭只是人類自己的事,天地陰陽太陽月亮星辰照樣正常運轉。然后他說:郊野發(fā)生戰(zhàn)爭那么國家就會枯竭民眾就會疲憊,固守城邑那么就會吃人肉燒人骨。計謀失誤,那么國家就會削弱君主就會貧困,成為天下的笑柄。然后他以曹沫的故事說明:不需要戰(zhàn)爭也能解決問題。然后他又以劇辛的故事反證說明:戰(zhàn)敗自殺,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問題。然后他說:人們就是因為欲望太多而使心里混濁,心里混濁那么就會沒有智慧,有許多欲望那么就會不廣博,不廣博那么就會多憂愁,多憂愁那么就會混濁,混濁那么就會沒有智慧。欲望邪惡的人,就是智慧之所以昏暗造成的。然后他論述了進行戰(zhàn)爭的道路,并且指出,災禍依靠著福祉而生,福祉內(nèi)隱伏著災禍,災禍與福祉互相糾纏。憂愁與喜悅聚于家門,吉與兇同處一室,損失反而得到,成功反為失敗。然后他說:有能力的人能渡過河流,沒有能力的人就會傾覆于水中。然后他說:千言萬語,除了最終獲得獎賞還為了什么呢?也就是說,人們都是為了私心私利而進行世俗的戰(zhàn)爭,如果能夠少一點私心私利,委曲求全,那么戰(zhàn)爭也就不會發(fā)生了。戰(zhàn)爭一旦發(fā)生,那么國家就會枯竭民眾就會疲憊,固守城邑那么就會吃人肉燒人骨。因此,知曉統(tǒng)一之道并不煩瑣,千種方法萬種周遍,人們互相摻雜平等和同,克制之道都不一樣。 請朋友們諒解,不是我舍不得公布全文,而是因為現(xiàn)在剽竊、盜版之風太盛,令我不敢公布全文。否則便宜了那些無恥小人。另外,我的系列《原解》仍在繼續(xù)修改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武藝的個人圖書館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客上所公布的,均不是最終修改稿,最終修改稿將以紙質(zhì)書為標準。另外,本原解的很多篇章里,我沒有完全說出其背后所蘊藏的智慧,請朋友們在閱讀時一定要仔細思索,多想一想,才能悟出其中含義。我將在紙質(zhì)書中更加詳細說明這些問題。所以,請剽竊者、盜版者不要盜取網(wǎng)上這個版本,因為你們無法說明其中的原由。 |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 > 《《鹖冠子》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