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治“跌打損傷”方
1, 打不死草、三百兩樹根、大血藤根、絲茅草根、八角蓮、松樹根、水系草各15g,煮水兌酒服, 每日一劑,日服3次,連服5~7天或視病情而定;將上藥鮮品適量,洗凈搗爛,兌白酒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到痊愈。 2,(1)毛蟲樹根、四眼草根、水冬瓜根、蘇木各15g,煮水兌白酒內(nèi)服外搽,1日2~3次,連用5~7天。 (2)天青地白鮮品適量,用口咬爛敷患處,治明傷腫痛。每日敷藥1~2次,連敷3~5天。 3,(1)百草霜(鍋墨煙)、松香各適量,研末撒敷患處,可用于創(chuàng)傷皮膚破損、出血。 (2)生半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可止血、止痛。 (3)陳石灰研細末,用韭菜汁適量調(diào)和成膏,收藏于瓷罐中,密封備用,持于避風雨、日光暴曬之處。如遇有皮膚損傷流血,用茶水洗凈傷口,即可敷之。
(4)取人指甲燒灰存性研末,撒于皮膚破損處,能止血、消炎、生肌。 (5)干牛糞炒熱,敷于跌打損傷未破皮處,可消腫止痛。
(6)土三七葉、夏枯草、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未破皮者用少許白酒調(diào)敷, 已破皮者不宜用酒。
(7)蔥白、白糖各適量,搗爛如泥外敷。 (8)跌打損傷內(nèi)服藥:當歸、紅花、白芷、牛夕各l0g,蘇木、木香、桃仁、元參各6g,乳香、沒藥各3g,煎水兌米酒服,10日1劑,每日服3次,視病情連服5~7劑。 4,(1)鰍鱔草、車前草、黃花草、大銅錢草、五加風、鐵馬鞭草各15g,三月葆25g、過江龍25g,均取鮮品搗爛,兌米酒或甜酒渣和勻,外敷傷處,每日換藥1~2次,連敷3~5日。 (2)魚腥草15g、九里光15克、毛秀才15g、水冬瓜葉15g、百鳥不落根10g、蜈蚣草10g、黃勾藤10g、馬蹄細辛5g、生姜3片,煮水兌米酒服。日服3次,每日1劑,連服5~7天。 (3)土三七、竹葉青、犁頭草、大退消、蘭包葉鮮品適量搗爛,兌白酒少許調(diào)勻外敷,每日敷藥1次,直至痊愈。
5,(1)蛐蟮5條,燒存性研末,拐子藥l00g,水煎沖服。 (2)旱蓮草50g, 田邊菊50g,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6,鵝不食草鮮草適量,搗爛外敷,沖白酒內(nèi)服,每日1~2次。
7,穿山甲尾、見風消、雞傷藥、打不死(巖上生的)、蜂屁股針、子令公,香皮、鐵馬鞭、大白蟲葉、蛤蟆葉、失銀根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8,(1)血蝎5 四匹瓦5接骨木3 當歸6 接骨草(毛秀才)2g、大黃皮3 踏地香1 g、細銅錢草7 g、良四草4g,鮮品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2次,直到痊愈。 (2)紅藤15g、九節(jié)風15g、矮糯草15g、趕子風10g、大血藤15g、小血藤10g、紅耳珠草10g、粟米草10g、良紅草10g,煮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5~7劑。 9,(1)拐子藥、了哥王根皮適量,尿中浸泡7天,每次內(nèi)服6~ 7g,痛立止。 (2)消腫止痛方:土別15g、膽南星5g、血竭15g、沒藥24g、紅花15g、羌活9g、螃蟹骨9g、乳香30g、防風15g、金毛狗24g、三七3g、白芷5g、七葉一技花20g、西芎15g、菖浦10g、冰片5g、升麻15g,共搗末,每次適量,用白酒調(diào)敷患處,每日1~2次,直至腫消、痛止。
(3)活土別15g、乳香10g、血竭10g、麝香2g、朱砂10g、巴豆(去殼)3g研末,瓶裝密封備用。內(nèi)傷重癥以水、酒各半煎服,童便引。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3~5天。 (4)鮮絲瓜去頭曬干炒焦7份,三七2份,青木香1份,共研細末。如遇跌打腰腿扭傷者,每次服15g, 日服3次,開水沖服,然后再服白酒25~50ml,連服3天即效。 (5)乳香12g、草烏10g、琥珀8 g、紅花15g、沒藥12g、甘草10g、丹皮12g、杜仲10g、花粉10、牛夕10g、當歸10g、骨碎補9g、血竭10g、肉桂10g、土別10g、三七5g、廣木香10g、羌活10g、松節(jié)紅5g,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劑, 日服2~3次,連服5~7天。 10,牛克膝、毛秀才、朝天一柱香、四開花、黃花草、小血藤、蜈蚣草、馬蹄細辛、花椒、生姜各適量,鮮品搗爛,兌米酒調(diào)勻,外敷傷痛處,每日換藥1~2次,連敷5~7天。 11,毛秀才、大血藤、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山梔、丹皮、生地、白芨、元胡各15~25g,乳香、沒藥各25~30g,冰片5g,將上藥焙干研末混合,即成“外傷散”,臨用時取50g,用溫開水調(diào)勻,平攤在無菌紗布上,貼敷于外傷的中心部位,選取大于無菌紗布的膠布,將“外傷散”貼敷于傷處皮膚上,如有傷口,則清創(chuàng)縫合后再換藥,有毛發(fā)處則剃去毛再敷藥。每日換藥1次,連續(xù)7~10天或視病情而定。本方有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功效。 二。治“跌打重傷”(暗傷)方
1,踏地香15g、芭蕉樹根15g、銅錢草15g、散血草15g、九里光25g、魚腥草25g、金銀花15g、仙桃草15g,煮水兌酒服。1日1劑,日服3次,連服5~7天;外用上藥鮮品適量,搗爛兌甜酒渣合勻敷患處,每日換藥1~ 2次,直至痊愈為止。 2,當歸25g、澤瀉25g、紅花15g、桃仁15g、丹皮15g、蘇木10g、西芎15g,酒水各半煎服,1日1劑, 日服2次,連服5~7天。頭部挫傷加蒿木5g;上肢損傷加桂枝5g;腰傷加杜仲l0g;肋部傷加白芥子5g;腿傷加獨活10g;腳傷加牛夕15g。 3,(1)大退消10g、大血藤25g、馬草25g、青魚膽25g、車前草15g、犁頭尖15g、鐵馬鞭草15g、田邊菊15g、棉花籽15g、山茶草根20g,鮮品搗爛兌酒渣,合勻敷患處,每日換藥1~ 2次,連敷3~5日。 (2)九節(jié)風、九龍盤、絲茅草根、見風消、大血藤各15g煮水兌酒服,1日1劑, 日服2次,直至痊愈。 4,(1)麻根、韭菜、麻藥(草烏)、接骨藤鮮品適量,搗爛兌酒渣調(diào)勻外敷,每日換藥1次,連用5~7天。 (2)大血藤、山茶草、踏地香鮮品適量,搗爛兌少許米酒,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到痊愈。
5,打不死、三百根、小血藤、茅草根、鐵絲草、八角蓮、桐木根、塘魚尿、雞傷藥、鐵馬鞭、引水樹、芭蕉樹、踏地香、子令公、滿地青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腫脹加青魚膽15g,骨痛加血藤15g煮水兌酒服,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5~7天。 三。治“跌打損傷昏迷不醒”方
1,(1)急用韭菜搗汁20ml,兌童便加至50ml灌服。 (2)半夏5只研末,吹人兩鼻孔內(nèi),取姜汁l0ml,加白糖5g兌童便至50ml灌服。
(3)皂角、細辛、半夏、南星各5g共研細末,吹人鼻中,然后用姜汁、芝麻油各l0ml,干荷葉適量燒存性,研末用熱童便調(diào)服, 日服2~3次,直至病人清醒。 2,舊蒲扇適量,燒存性研末,每次取5g,加白糖少許,兌米酒沖開水服。 3,(1)五匹風25g,鵝不食草50g,水楊柳、地門冬根、水燈草根、皮沙桐根、筆筒草根、葆籠草根各15g,煎水兌米酒服,每日1劑, 日服3~3次,連服5天。 (2)閻王刺根、五匹風、淡
竹葉、麥冬、枇杷樹葉、金銀花、鰍鱔草、車前草各15g,陽雀花根10g,甘草5g,煎水兌酒服,1日1劑,日服2~3次,連服5~7天。 四。治“跌打損傷血滯、氣滯” (軟組織、皮下瘀血腫脹)方 1,生草烏、血七各10g浸泡于30度白灑500ml內(nèi),3~5/J、時后外涂患處,每隔3~4小時涂1次。本方消散血滯,有毒,忌人口。 2,山茶樹根20g、毛秀才15g、風沙藤根(紅木香)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3~5日,本方消散氣滯。 五。治“跌打損傷疼痛”方 毛秀才15g、大血藤15g、伏地香l0g水煎兌少量米酒內(nèi)服、外搽,即可止痛。
六。治“胸部損傷” (氣胸、血胸)方
紅木香10g、葶藶子5 紅棗4枚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3次(虛癥忌服)。 七。治“顱腦外傷昏迷急救” 方 1,伏地香10g、毛秀才10g、石菖蒲15g、大血藤10g水煎趁溫搓患者鼻子喂服,服后即嘔吐,逐漸清醒。 2,血見愁、見血散、血經(jīng)草、紅炎消、掃地風、定風草、清風藤、黃風、王風、黑風、破骨風、定驚草、一枝箭各15g,硼砂、朱砂各5g,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10g,溫開水沖服。 本方為祖?zhèn)?,?jīng)臨床治驗,對治顱腦外傷、顱骨修補術后遺癥,療效確切。 八。治“跌打損傷骨凹陷” 常春藤、毛秀才、南五味子等3味鮮葉各適量,搗爛外敷,可使凹陷之骨拔起復原。 九。 治“陳舊性傷痛”方
嫩桑枝15g、常春藤15g、毛秀才10g、羊耳草10g、伏地香5g、箭桿風5g、狗脊10g水煎服,或浸泡于30度白酒500ml內(nèi)15天,飯前每次內(nèi)服l0ml,連服半月。
十。治“跌打損傷”(小便不利、血尿)方 鍋墨煙3湯匙,沙布包好放入250ml水中,煎至呈黑色藥液,分3次服。血尿另加毛秀才、白茅根各15g同煎內(nèi)服。每日1劑,連服至痊愈。
十一。治“跌打胸部外傷” (咯血、吐血)方 (1)蒲江紅、麻楊藤、水義花、雞內(nèi)金、烏苞根、毛秀才、水燈草、矮山茶各15g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日 (2)側(cè)柏葉10g、生地20g、桑葉5g水煎服。 (鮮品用量加倍)每日1劑,日服3次,直至咯血、吐血停止。 (3)路邊菊25~50g,單味水煎服, 日服3次,直到痊愈。 十二。治“外傷性鼻出血”方
1,大蒜1枚、去皮研爛如泥,左鼻出血貼敷右足心(涌泉穴),右鼻出血貼敷左足心。左、右兩側(cè)出血則貼敷雙足心。同時用野菊花鮮葉適量搗爛,塞填淌血鼻孔。 2,(1)韭菜根150g洗凈置于砂鍋內(nèi)水煎半小時,去渣飲湯,每日1劑,日服3~5次,連服3日。 (2)人頭發(fā)50g燒灰研末,吹人鼻孔內(nèi)即可止血。 十三。治“眼外傷出血” 方 1,(1)益母草、關門草、犁頭草、魚腥草、毛秀才、蜈蚣草、天青地紅各15g,百鳥不落根25g,生姜3片水煎服。1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天。 (2)天青地紅、三月葆、散血草、犁頭尖、野蘿卜鮮品適量,搗爛取汁兌人乳滴眼,每日3~4次,直至出血止。 (3)三月葆葉曬干,研粉撒患眼,或鮮品適量搗爛,敷患眼四周,每日換藥1~2次。
2,水竹葉、打不死、桎木樹葉鮮品適量,搗爛泡淘米水,過濾取汁滴眼,1日3~4次。
3,田邊菊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每日1~2次。
十四。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方
1,坐位整復法:病人坐于板凳的一端,雙下肢分放于兩側(cè),令助手接住患者雙側(cè)大腿,以阻止病人離開座位,術者站立于病人后方,一腳立于地,另一腳置凳上,以膝頂住患部,兩手經(jīng)病人腋下,環(huán)抱病人胸部,向上牽引,同時囑病人自然將上身抬起,術者同時根據(jù)腰椎問盤突出的方向和位置,對腰椎進行旋轉(zhuǎn),脫出的椎間盤即可復位,待疼痛稍緩解后,囑患者臥床休息,再行滾、揉、彈、撥等手法治療,以及用侗藥內(nèi)服外洗。 2,土別15g、骨碎補15g、杜仲15g,狗脊15g、鹿含草15g、伸筋草15g、烏梅10g、白芍15g、木瓜15g、血藤15g、威靈仙15g、牛夕25g、西芎10g、金銀花15g、蒲公英15g、杭菊15g、全蟲10g、地龍(烏梢蛇)25g、別甲15g,煎水服。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24~30天為1療程。 隨癥加昧:重病不起者 加乳香、沒藥、生地各10g,腰痛加羌活15g;腿痛加獨活15g;偏寒冷加附片、桂枝、當歸、肉桂各15g;偏熱加赤芍、丹皮、黃柏各15g;風勝加麻黃、防風、荊芥穗各l0g;濕重加防己、蒼術、澤瀉、土茯苓各15g;久病體虛加黃苓、白術、當歸各25g;腎陽虛加寄生、枸杞、茅根各15g。慢性病患者以童便為引,用酒、水各半煎服。 十五。治“外傷骨折”方
1,龍氏接骨粉組方: 毛秀才25g、過路黃15g、金銀花15g、三角風15g、海金沙15g,三月葆樹根15g、大血藤15g、小血藤15g、過江龍25g、九牛藤15g、九節(jié)茶15g共焙干研末,如遇各種閉合性骨折或跌打損傷患者,首先在復位固定的基礎上,將上藥用淘米水調(diào)成糊狀,再兌少許米酒調(diào)勻,并鋪于紗布上,敷于骨折和外傷腫痛處,外用橡皮膠布密封固定,2~3天換藥1次,直至骨骺形成、骨折愈合。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2,接骨風葉(大血藤葉)、蓮山泡、過江龍、百鳥不落根、天青地紅、艾葉、田邊菊、車前草鮮品適量,洗凈搗爛,兌少許米酒合勻后,敷于骨折復位周圍,外用小夾板包扎固定,3天換鮮藥1次,直至痊愈。 3,毛秀才20g, 過江龍20g,鮮品洗凈搗爛,用米酒或甜酒渣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另將上藥等量煎水兌米酒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7~10天。
4,大暇蟆1個,生搗如泥,敷于骨折復位處,外用杉木夾板固定,3天換藥1次,連續(xù)3~5天。 5,三百兩根、小血藤、桐木樹根、打不死、茅草根、杉葉絲、鐵線草、鐵馬鞭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6,(1) “骨康靈” 內(nèi)服藥:紅花6g、桃仁6g、血竭3g、三七l0g、乳香3g、沒藥3g、柴胡l0g、黃連5g、黃柏5g、紅藤20g、過江龍l0g、金銀花l0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1周。 (2) “骨康靈”外敷藥:烏泡樹根、野麻葉、土三七全草、百鳥不落根、鐵馬鞭莖葉鮮品適量,洗凈搗爛,兌白酒少許調(diào)勻,待正骨復位后,敷于骨折周圍,再用芭蕉樹皮或杉木樹皮包扎固定,隔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隨癥加味:疼痛難忍加水辣蓼5g,上肢骨折加木瓜l0g,下肢骨折加牛夕l0g、腰椎骨折加杜仲l0g。 7,(1) “骨復快” 內(nèi)服藥方: 四匹瓦30g、良性草l0g、橡膠藤5 g、骨碎補5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次,連服5~7天為1療程。 (2) “骨復快”外用藥方: 四匹瓦、良性草、橡皮藤、杜仲藤、骨碎補鮮品各適量,洗凈搗爛,炒熱加50度白酒調(diào)勻,待骨折復位后敷患處,外用杉木樹皮包扎固定,1~2天換藥1次,直至痊愈。 8,大血藤鮮葉、毛秀才、金錢草、骨碎補、車前草、大銅錢草鮮品適量,洗凈搗爛兌少許米酒,外敷骨折復位處,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半個月為1療程。關節(jié)不能彎曲者加用八棱麻全草、接骨木葉、天青地紅、土牛夕適量,搗爛用灰面、甜酒渣合勻外敷; 內(nèi)服藥:杜仲、大黃、骨碎補、大血藤、九牛藤各l0g,煮水兌酒或泡酒服。關節(jié)不能彎曲者加桑枝20g、續(xù)斷15g、澤蘭l0g、蘇木l0g、元胡10、乳香l0g,煮水兌酒服。每日1劑, 日服2~3次,連服半個月或直至痊愈。 9,骨碎補、大羅傘、大血藤葉、兩面針、蛇霉草、四匹瓦、半邊蓮,適量搗爛,外敷骨折復位處,夾板固定。每日換藥1次,7~15天為1療程。 內(nèi)服藥方:大血藤15g、金銀花藤15g、蛇莓草15g、兩面針15g煎水兌酒服,1日1劑,日服3次,7~15天為1療程。 外洗藥方:大血藤、九牛藤、兩面針、龍須掌、七葉蓮、過江龍、五花血藤、墨藤、木通各25g煎水兌酒抹洗患處。每日1~2次,連續(xù)7~15天。 10,馬錢子(炒焦去毛、去殼)5~10粒、牛膝3g搗爛,用白酒調(diào)勻,外敷骨折復位周圍,上夾板固定。3天換藥1次,直至痊愈。 11,(1)正骨復位后,外敷草藥接骨草葉、過江龍葉、小血藤葉各適量,鮮品搗爛,加入少量甜酒渣合勻,敷于骨折周圍,然后用夾板包扎固定,隔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2)內(nèi)服侗藥方:五加皮、大血藤、筋牛藤、土田七、山壽草各25g煎水兌酒內(nèi)服。每日1劑,1日2~3次,連服1周。
(3)泡酒侗藥方: 接骨草、紅藤、杜仲、筋牛藤、過江龍各50g泡米酒1斤,泡1周后, 日服2次,每次20rnl。
12,杉木炭適量研末加白糖蒸溶,合勻鋪在白布上,趁溫熱貼敷骨折復位周圍,每日換藥1次。
13,螃蟹、珍珠母、四腳蛇、伸筋草、仙鶴草、白芨各30g,魚骨180g,人參20g。將上藥焙干研成細粉,兌50度白酒,制成糊狀,敷骨折處已正骨復位的周圍,然后包扎固定,一般在6小時左右可接活各類骨折。 14,(1)草烏15g、當歸2 白芷3g共焙干研末,每次服2g,本方有毒,可止痛,不宜多服。
(2)當歸4g、川芎15g、黃香300g、骨碎補25g、古文錢15g、乳香12g、沒藥12g、木香5g、川烏20g共焙干研末,配香油調(diào)合成膏,貼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連敷5~7日。 (3)生半夏、黃柏各l0g,搗爛外敷,每日1劑,敷1~2次,連敷7日。 15,(1)歸尾l0g、土別5g、倒退牛10個、沒藥l0g、乳香l0g、西紅花l0g、桃仁5 自然銅l0g、虎骨或豹骨l0g、J Jl-%12g、三七20g、骨碎補(去毛)l0g(如無倒退??捎煤qR代替),以上藥共焙干研末,每次5g,黃酒沖服, 日服2~3次,連服7~ 10天。
(2)沒藥、乳香、羌活、獨活、骨碎補、赤芍、草烏、降香、三七、全蟲各25g,生半夏15g,桃仁5g,共焙干研末兌米酒合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每次視傷情適量用藥,連續(xù)1周。
(3)三七、虎骨各l0g,朱砂、神砂各2.5g,乳香、血竭、沒藥、甜瓜子、炒白臘、桂枝(醋炙)、麻黃、牛夕各25g,續(xù)斷、毛姜、自然銅、兒茶、全蝎、黃鼠狼骨各50g,土別蟲l00g,懷七15g,共焙干研末,成人每次兌酒服15g,日服3次,連服半月。
十六。治“四肢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方
1,龍氏接骨“活骨湯” 1號方: 毛秀才l0g、羊耳草l0g、紫金藤15g、伏地香l0g、金雞上樹5g、大血藤15g、絡絲藤15g、朱砂根l0g、大力草l0g、草珊瑚l0g、紫根藤15g、虎杖根l0g、牛膝l0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16. 2,龍氏接骨“活骨湯” 2號方:
紫金藤15g、常春藤15g、茜草根l0g、朱砂蓮l0g、涼粉藤15g、苧麻根l0g、見風消15g、醉魚草根l0g、勾藤15g、桑枝15g、狗脊l0g、箭桿風5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1個月為1療程。 3,龍氏接骨“補腎活血續(xù)骨湯”方:
路邊大豆(雞血藤)15g、每登帕(接骨柴)5 大血藤(紅藤)l0g、倒扣草(土牛膝)5、九節(jié)風(腫節(jié)風)l0g、杜仲l0g、金毛獅子(狗脊)15g、板栗子15g、仙人橋(黃金草)5 每梁歐(韓信草)5 石巖姜5 絡石藤5g。每日1劑,3煮3服,空腹服,2個月為1療程。服藥期間忌食酸、腥、冷之食物,多吃含鈣食物,體質(zhì)虛弱者,適當補充補氣血藥物。 本方是龍氏接骨世家第10代傳人根據(jù)祖國醫(yī)學“肝主筋”、“腎主骨生髓”、“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瘀去則新骨生”的觀點,參照龍氏祖?zhèn)麽t(yī)方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配制而成。具有補肝腎、壯筋接骨、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之功效,同時還具有通經(jīng)活絡、祛風除濕作用,從而能防止“有傷必有寒”之后患。 十七。治“刀斧傷止血”方
1,鮮桎木樹葉適量,搗爛外敷傷口,或取干品研末瓶裝備用,如遇刀斧傷流血不止,可取桎木葉粉撒敷傷口止血。 犁頭草、三月泡、絲瓜葉、楓木葉、散血草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2,大血藤葉、黃瓜香、接骨香、引路風、楓木葉、螞蟥蟲鮮品適量,搗爛兌米燒酒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打不死藤葉(底紅)、牛打架、金雞尾鮮品適量,口嚼爛外敷傷口,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3,生白附子50g, 白芷、天麻、生南星、防風、羌活各25g,共研細末撒敷傷處,亦可視傷情重用上藥水煎黃酒沖服。 干荷花或干荷葉適量,焙干研末調(diào)酒服,1日3次。
4,紫蘇葉10g、淡豆豉10g搗爛外敷。 韭菜葉15g、黃柏皮15g、獨腳蓮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羌活、防風、生南星(姜葉炒)、白芷、白附子各50g,熟
石膏10g,黃丹10g,焙干研末過篩,用冷開水調(diào)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直至血止、傷口愈合。
大血藤根皮25g、金銀花葉50g、焙干研末,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可止血、消炎。
5,止血生肌藥:絲瓜葉8份,墨魚骨粉2份共研細末備用,急用時取藥粉措施傷口,本方可止血、消炎,防止傷口感染潰爛,但需忌沾生水。
6,嫩桐木樹尖適量,搗爛敷患處,可立止血。
十八。治“粉碎性骨折”方
1,旱公牛角1個,火上煅之,干一層刮一層,配小米粉30g,榆樹白皮30g,花椒7粒,楊樹葉6片,共研細末,以陳醋煎熬成稀糊狀,用青布攤貼,外用夾板固定包扎。3日換藥1次。
2,螃蟹半斤搗爛,用黃酒燒開沖服。 3,蘇木適量研細末,老生姜適量搗爛,共調(diào)勻外敷患處,外用蠶繭包扎固定(無蠶繭,藥棉亦可替代)。 4,杉木炭研細末,白糖蒸后適量入勻,攤于厚紙上,趁熱外敷患處。忌生冷、辛、辣之品。 5,大紅月季花瓣陰干為末,每公斤體重取0.5g,用50度白酒調(diào)服;外用月季花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內(nèi)服,外敷1~ 2次。
十九。治“關節(jié)脫位” 方 牛膝、川I烏、草烏、花粉、馬錢子、紅花、白芷、續(xù)斷、桂枝、川I山甲、山姜、龜板各6g,當歸、西芎、赤芍、木瓜、杜仲、血蝎、乳香、沒藥、土元、勾丁、丹參、雞血藤各9g,廣丹250g,大活血60g,兒茶60g,麻油500g。 制法:將上藥熬成膏藥,待關節(jié)復位后,貼敷患處,然后固定。每10天換藥1次,連續(xù)2~3次。 本方對風寒所致的腰腿痛、局部紅腫療效較佳。 二十。治“腐骨疽” (損傷性化膿性骨髓炎)方
1,內(nèi)服藥方:毛秀才25g、常春藤15g、瓜子金5 金雞腳15g、金銀花20g。隨癥加昧:有死骨、流膿者加臭藤15g、伏石蕨15g、皂角刺8g;無死骨、肉芽紅活加山姜5 絡石藤l0g;體質(zhì)虛弱加雞血藤l0g;關節(jié)曲伸不利加舒筋草8g;疼痛加紅木香15g;病在上肢加桑枝15g,病在下肢加走馬胎8g。每日1劑,3煎3服,連服半個月為1療程。 外敷藥方:丁茄、了哥王鮮根皮適量各等份,搗爛,用蓖麻油拌勻于炎癥排膿期外敷;用糯米藤、忍冬葉各等份曬干為末。瓶裝備用于炎癥愈合期。 2,蚱螞15g、蠐螬15g,炒黑共為細末,加熟石膏30g,配香油調(diào)勻,制成藥紗布條。用九里光、珠砂根各25g煎濃汁洗凈傷口,然后用藥紗布條塞入骨窺道中,每日換藥1次.直至膿液排凈,傷口愈合為止。 3,內(nèi)服藥:鐵線草、黃連、黃苓、黃柏、知母、血見愁、刺五加、再生草、結(jié)芯草、五方草、黃球根、生大黃、青龍須各適量,焙干研末用豬板油、蜂蜜糖釀成流質(zhì)樣軟膏,每日服3次,每次1茶匙,連服半月為1療程。 外用方:雪山一枝花、白龍根、九根草、針葉草、藤七、接骨木、掃地風、生姜,用鮮品適量搗爛如泥,加白酒調(diào)勻,敷貼傷瘡,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本方活血消瘀、清熱解毒、拔膿去腐。 二十一。治“水燙、火燒傷” 方
1,燒燙傷初期,尚未感染化膿者,用黃連、黃柏、赤芍、桑皮、桔梗、金銀花、土茯苓、車前子、山木通、生地、牡丹、連召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發(fā)燒加柴胡15g,嘔吐加白蔻15g。外用仙人掌15g、冷冬藤15g、黃連15g、龍腦香5g、冰片5 乳香5g制成乳劑外搽。本方清熱瀉火、健脾開胃、防腐生肌。 燒、燙傷已感染化膿者,取黃芪、黨參、赤芍、黃連、黃柏、柴胡、當歸、丹皮、生地、金銀花、蒲公英、前仁、木通、桔梗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外用大黃5冰片5 乳香5g研末調(diào)蛋清搽患處,1日3~4次。 2,虎杖根100g,煎水熬至糖漿樣濃度,先將傷創(chuàng)面用溫鹽水洗凈,然后用鴨毛醮藥涂搽患處,1日3~4次,連用5~ 7天,治火燒傷效佳。 3,南瓜適量,切成小片,裝入瓦缸中,埋入黃土內(nèi),半年后即化成水,愈陳愈好。如遇水燙、火燒傷患者,即取藥液(南瓜汁)外搽,1日2~3次,可防止起泡感染。
大黃樹適量搗爛取汁外搽,1日2~3次,直至痊愈。
4,食醋淋至火燒水燙創(chuàng)面,可止痛,防起泡。
濃肥皂水涂搽創(chuàng)面,可止痛。 醬油涂搽燒燙皮膚創(chuàng)面,防感染。 鳳尾草(靠水溝或河邊生長的為佳)適量,燒存性,研細過篩,用茶油調(diào)成糊狀,先將傷創(chuàng)面用濃茶洗凈,再用鵝毛蘸藥涂搽患處,每日1~2次,連續(xù)用藥至傷口愈合。
干綠豆250g, 研細過篩,加冰片末15g,瓶裝備用,臨用時取藥粉適量,加香油調(diào)成糊狀涂敷患處,每日1~2次,直至痊愈。
菜油適量,臭蟲數(shù)個,將臭蟲浸泡于茶油內(nèi)備用,如遇燙燒傷患者,將臭蟲油搽患處,可防起泡。
二十二。治“無名腫毒”方: 1,八角盤磨水搽患處,1日3~5次,止痛消腫效佳。
血用(西芎)200g鮮品洗凈,搗爛兌淘米水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籽上生葉50g、七加風50g、石楠藤50g、西芎25g、猴子尾50g、接骨木50g、九牛藤50g。將上藥洗凈,加水1 000ml,煎至500ml,1日服3次,每次服50ml,連服3~5天。外用本方鮮品,切碎浸泡于白酒中,取浸泡液淋洗創(chuàng)面,再用西芎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2,鮮魚腥草適量,搗爛兌甜酒渣合勻,外敷患處,1日換藥1次,對早期無名腫毒療效特佳。
3,毛蟲樹適量,打刀煙搽患處,每日2次,連用2~ 3天。
4,鐵燈臺(七葉一枝花)磨水搽,1日4~5次,直至消腫、止痛。
山烏龜磨水頻搽患處,可消腫止痛。
5,威靈香、黃連、白芷、白芨、竹花、四兩麻各30g,馬錢子15g、天南星15g、草烏l0g、川烏l0g用50度白酒3 000ml浸泡半月后,取藥液外搽患處,或用藥棉醮浸泡液外敷患處,用膏布封貼,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6,韭菜根、地膽、南星、鐵燈臺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7,九里光、金銀花、魚腥草各50g煮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日。外用活蜘蛛1只,搗爛如泥,用鵝翅毛或鴨翅毛醮藥涂搽患處,1日3~4次,連續(xù)3~5日。
8,姜黃、白芷、赤芍、天南星、天花粉、大黃各25g,共焙干研末,調(diào)白酒搽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直至腫消、痛止。
9,赤小豆25g, 白礬10g,月石5g共研末,用雞蛋清調(diào)搽患處,每日2~3次,直至消腫、止痛。
桑葉適量,用米醋煎煮,待沸即撈出貼敷患處,1日2~3次,直至痊愈。 生皂角(去籽去筋)適量搗爛,加米醋調(diào)和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連續(xù)3~5天。 10,馬草根、九龍盤、烏葆根、海筋藤根各15g,煎汁兌酒服。每日1劑, 日服3次。外用上藥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二十三。治“毒蛇咬傷”方 1,侗族民間常用蛇藥80種。 紅將軍、蛇傷樹、蛇不過、四兩麻、八角蓮、白芷、大蒜、瓜子金、千葉菜、蒲公英、鳳尾草、烏梅、馬齒莧、蕎麥三七、毛芋、天花粉、布絲紫根皮、黃漿菜、野天麻、野紅薯藤、千斤子、三百根、百鳥不白、百鳥不紅、七葉一枝花、雄黃、放炮樹、鋪地墨泡、路邊菊、刺椿木、玉簪、山苦瓜、一支箭、半邊旗、望江南、水蜈蚣、南蛇藤、過路黃、旱蓮草、半邊蓮、布金草、見風消、青木香、麝香、三角草、穿墻風、韓信草、鬼針草、朱砂根、雞血藤、葉下珠、酢醬草、木防己、半枝連、辣蓼草、杠板歸、九牛膽、指甲花、東風菜、大半夏、虎杖、寮刀竹、仙桃草、地錦、犁頭草、天葵子、五倍子樹根、天青地紅、板龜菜、三葉蛇葆、九頭獅子草、金線吊葫蘆、一枝黃花、水芙蓉毛、竹葉菜、紅葉七星菜(野香薷)、青魚膽草、鵝不食草、菊葉三七、蒲地蓮等80種侗鄉(xiāng)草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活血祛瘀、去腐生肌等功效。 2,臭蟲3~5個,焙干研末,瓶裝密封備用,如遇毒蛇咬傷時,急取耳垢0.05g混合臭蟲粉適量撒于蛇傷周圍皮膚處,1日3次,可解毒、消腫、止痛。
3,蒲地蓮鮮品適量搗爛或用口嚼爛外敷蛇傷皮膚周圍(留傷口不敷藥,以便于蛇毒流出);取釣魚柴(血紅寶)、海金沙、金銀花根、仙鶴草根各25g煎水,內(nèi)服外洗,每日2~3次,直至局部止痛、消腫。
4,細辛5g,雄黃0.5g、麝香0.5g共研末兌米酒,溫開水沖服,1日2次。 5,踏地香、馬草根、魚腥草、虎蛇藤、夏枯草鮮品各適量,洗凈搗爛外敷或浸淘米水內(nèi)服。1日換藥1次??诜?~3次。直至蛇毒流出、消腫止痛。
魚腥草、馬草根各25g,煮水兌酒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天。
細節(jié)骨草、犁頭尖鮮品適量,搗爛兌淘米水搽洗患處,1日2~3次,直至腫消、痛止。
細辛、雄黃、麝香各5g,研末調(diào)水服,每日1劑,分3次服,連用2—3日。 金鳳花根,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留口),每日換藥1~2次,連敷3~5日。 6,用破碗或磁片過火后,迅速將毒蛇咬傷處的皮膚劃破放血(注意不要切斷大血管),當發(fā)現(xiàn)蛇牙后,小心用鋏子夾出,然后用鹽水或清水從上至下推抹洗凈,盡量使毒汁排出。如腫脹延伸,則速用三棱針或瓦針在患肢十宣穴放血消腫。外用剪刀草、七葉一枝花、百合鮮品適量搗爛外敷。要注意留出蛇咬傷口排毒,每日換藥1~2次。
內(nèi)服藥單昧青木香30g煮水服,1日3次,連服5~7天。 本方排毒行氣,消腫止痛。 7,鮮野生柿子(在未成熟前采摘)15枚,75%酒精或50度白酒500ml,將柿子切成兩半,浸泡于酒內(nèi)備用。如遇毒蛇咬傷疼痛不止時,即將藥酒涂搽或噴撒于傷口疼痛處,痛立止。忌食辛、辣、煙酒。
8,黃連、黃苓、黃柏、大黃、龍膽草、白芷、北細辛、青木香各適量焙干研細末,瓶裝密封備用。先將青木香、白芷各3g嚼爛,涼水吞服(保護臟腑,防止蛇毒隨血液循環(huán)流人心臟)。外用清水洗凈傷口,將上述各種藥粉用冷開水調(diào)成糊狀,蛇毒腫到那里,藥就敷到那里。要留出傷口莫敷藥,以利毒汁排出體外。因藥干枯,每隔20~30min要用冷開水淋濕,以保持藥的濕度,更好發(fā)揮藥效。 傷口要隨時清洗,以免毒汁凝固封口。如腫脹擴散,即用三棱針或瓷瓦針剝通傷口。每日換藥1~ 2次,換藥前必須將傷口清洗干凈。如皮膚起皺、發(fā)白,說明藥效已發(fā)揮。局部發(fā)癢則用杠板歸適量煎汁外洗,忌食辣椒、大蒜、生姜、魚蝦、鴨肉、牛肉、白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要安心靜養(yǎng)為宜,防止急燥生氣。 9,毒蛇咬傷后,局部處理至關重要。要及時在患肢上端扎止血帶。仔細檢查傷口,小心用鑷子拔出毒牙。傷口周圍用三棱針放血,或取刀片利器切開傷口(防止切斷大血管),然后用鹽水或清水從上至下抹洗,盡量使毒汁排出。取千斤子5~8??诮罓€外敷, 中間留口不敷,以利毒汁繼續(xù)外流。 內(nèi)服藥:蛇不過(紅的)、半邊蓮、東風菜、天青地紅、野紅薯各l000g,搗爛,加二道淘米水500~ l000ml, 浸泡5~l0min后,頓服濾出液250ml,剩余藥渣、藥液頻搽蛇咬傷周圍,促使毒汁不斷排出體外。另取天花粉20g、白芷20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5~7天。 經(jīng)過上述處理之后,如傷口未繼續(xù)流出毒汁,腫痛未消退者,在上述藥方中再加入黃姜菜、野天麻各100~150g,搗爛外敷(仍需注意留口排毒),如患者肢體冰冷,可在以上口服藥中加入布絲紫根皮100~150g搗爛,泡淘米水內(nèi)服外洗,一般再過6~12小時肢體溫度可恢復,毒汁不斷流出,腫脹消退,疼痛減輕,直至痊愈。此方臨床治愈23例,有效率達95%。 10,百鳥不白、百鳥不紅、八角蓮、蛇不過、半邊蓮、七葉一枝花鮮品適量搗爛,用淘米水浸泡5~l0min后,頓服半斤,剩余藥渣、藥液外搽、外敷蛇傷中毒患處周圍,每日1劑,內(nèi)服外敷2~3次。 11,魚腥草、馬草根、細節(jié)骨草、犁頭尖鮮品適量搗爛,用淘米水浸泡濾出,酒引內(nèi)服,每次服30~50ml,直至止痛、消腫。
12,半邊蓮、九里光、蛇頭蓼鮮品適量,搗爛外敷(留傷口不敷,以利毒汁流出),每日換藥2次,直至消 、止痛。 鐵燈臺(七葉一枝花)根塊磨水外搽,1日4~5次,用鐵燈臺10~15g煮水VI服,日服3次,直至痊愈。 13,醉魚草、海金沙、鋪地蓮鮮品適量,先將蛇咬傷口用小刀劃破,排出毒血,然后用鋪地蓮咬爛外敷(留口),再用醉魚草、海金沙煮水內(nèi)服。1日換藥外敷1~2次,內(nèi)服2~3次.連續(xù)5~7天。
14,水楊柳根葉、蛇不過藤、夏枯草、犁頭草鮮品,適量搗爛,泡淘米水內(nèi)服外洗。每日2~3次,連續(xù)5~7天。
野胡椒l0g、四兩麻5g搗爛泡米酒服,1日1劑,分3次服,直至痊愈。
一點血鮮品適量口嚼爛吞服,可解毒、止痛。
15,叫甲(扦地棍)根、葉鮮品適量口嚼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 蛇不過、杠板歸、細葉三點金鮮品適量,搗爛泡淘米水,第1次外敷患處,第2次浸泡液內(nèi)服。每日1劑, 日服3次。
16,毛腳雞(仙鶴草)根塊,口嚼爛生咽并外敷患處。
17,野三七鮮品搗爛,外敷(留口)。野三七根莖50g煎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直至痊愈。 18,內(nèi)服消腫止痛散20g(由七葉一枝花、一枝黃花、蛇見退、蛇怕草各5g組成),蜈蚣1條(焙干研末)冷開水沖服,日服3次,連服5~7日。本方主治“眼鏡蛇咬傷”。
四塊瓦根、珠砂根鮮品適量打爛,用二道淘米水拌勻,自上而下外洗,直至把毒汁排盡。忌酸、辣、酒、露水、房事。
蜈蚣1條(去頭足)、烏柏根去粗皮20g、半邊蓮50g、兩面針5g、白芷l0g,蛇見退l0g、蛇怕草l0g,煎水服,1日2劑,每劑分2次服,大便通后,去烏柏根,外用四塊瓦葉、朱砂根鮮品適量搗爛,用二道淘米水拌勻,自上而下抹洗,傷口用旱蓮草搗爛外敷止血。本方主治“五步蛇咬傷”。 馬蹄香7g、青木香l0g、野菊花l0g、金挖耳l0g、萬年青l(xiāng)0g,水煎服,1日2劑,外用二道淘米水自上而下抹洗,傷口周圍外敷旱煙油。本方主治“銀環(huán)蛇咬傷”。
19,局部處理: 結(jié)扎:立即就地取材,采用草繩、鞋帶、布條、長頭發(fā)等在傷口上方結(jié)扎,并每隔l5~ 30min放松1~2min,結(jié)扎直至獲得有效治療后才可松解,一般不超過2小時。 沖洗吸引:用泉水、清水、肥皂水等反復沖洗傷口,然后用負壓吸引(如拔火罐等),把蛇毒吸出。
燒灼傷口:用火柴或酒精棉球直接燒灼傷口,可反復進行2~3次,每次30s,以破壞蛇毒。 外敷中、草藥:半邊蓮、蒲公英、犁頭草、魚腥草、蛇不過、黃連末、荷葉、天青地白鮮品,各適量搗爛外敷(留口),每日換藥1~2次,直至腫消、痛止。 口服清熱敗毒、涼血解毒湯:茜草15~20g,生大黃15~30g、生地15~20g、丹皮15~ 20g、生蒲黃15~20g、白茅根l5~30g、水牛角4~60g、半邊蓮30~5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5~7日。 二十四。治“蜈蚣咬傷” 方
1,取患者或醫(yī)者的指(趾)甲用唾液在瓦片、石片或瓷碗上磨汁,頻搽患處。
2,將活鼻涕蟲置于被蜈蚣咬傷處,讓其將毒汁吸出,然后用雞涎適量兌煙屎適量涂搽患處; 內(nèi)服杉木葉、巧心根、金銀花各25g煮水服,1日1劑, 日服3次,連服2~3天。 3,飛天蜈蚣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九子十弟(天門冬)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1日上藥1~2次,直至腫消痛止。 二十五。治“竹木刺入皮肉” 方
1,鮮紅蓖麻子、鮮了哥王根皮適量搗爛如泥,加麻油拌成膏狀,外敷傷口周圍(留口不敷)。蓖麻7粒,搗爛外敷傷處四周(留口不敷)。
2,雞毛適量燒灰存性,用人乳調(diào)勻敷傷處周圍。蔥白剝開加入白礬末,用線扎后水煮,去線搗爛敷患處(留口)。 二十六。 治“槍彈射入皮肉” 方
1,蓖麻子適量,搗爛外敷槍傷周圍(留口不敷)。
2,活蟹、河蝦、松子心、古葫子各適量共搗爛,外敷槍傷四周(留口),可散瘀毒,拔出異物。
二十七。治“誤吞銅錢” 方 1,絲草、鮮黑木耳各適量,搗爛頓服。 2,青苔、麻薺子各15g,鮮品口嚼咽服。
二十八。治“磁片入刺皮肉” 方 白果(三角形的,去毛去心)l00g,浸泡于菜油內(nèi)備用,如遇有磁片刺入皮肉內(nèi)患者,急取出搗爛外敷(留口)。 二十九。治“魚骨及各種骨卡喉” 方 1,山楂適量研末調(diào)敷頸部,并取山楂50g煎濃汁含服。 2,鮮河蝦、活螃蟹、土葫子搗爛外敷被卡咽喉外部。
三十。治“誤食水蛭” 方
1,茶油桔餅5~10g燒存性,用溫開水1次沖服。 2,煙屎5g、紅藤25g煎水兌蜂糖服,每小時服1次,連服1~2日。
三十一。治“淋巴結(jié)核” (九子瘍)方
1,馬薯藤l0g磨酒外搽,1日3次,連用10~15天。
2,玉米根25g、魚腥草根25g、貓糞15g共焙干研末,茶油調(diào)敷患處。1日2~3次,連用半月為l療程。
3,斑茅蟲烘干15g,毛秀才10g,箭桿風、見見消、五加風各15g,當歸10g水煎服,每日l劑, 日服3次,連服10~15天為1療程。
三十二。治“淋巴結(jié)炎” (痛串珠)方 1,楓樹漿(油)適量,涂于白布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連貼3~5天。鮮瓦松適量,搗爛加冰片0.5g,雞蛋白調(diào)勻,搽敷患處,每日1次,連敷7~10天。
2,九里光根、豬桃藤根、貓?zhí)姨俑?0g水煎服。每日1 劑, 日服3 次, 連服l周。外用上藥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三十三。治“隱睪”(走子)方 1,團魚蛋、茶油葆、蜂巢各適量泡米醋外搽。每日3~5次,連擦5~7天。 2,杉樹根、杉木子、松樹根、松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 劑, 日服3次,連服1周。
三十四。治“痔瘡”方
1,了哥王葉、犁頭尖草各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l~2次,連用5~7天。 2,蒲公英根鮮品適量,搗爛用甜酒渣合勻敷患處,每日換藥l~2次,連用1 周。
3,單味千里光鮮品200~300g(干品100~200g)力口水3000ml,煎熬成2000ml,過濾去渣盛盆中薰洗患處,當水溫降到40度(攝氏)時,即坐浴直至藥液冷卻。每日2~3次,連用3~5日。
4,木耳(干品)30g,用開水泡軟,洗凈,每早空腹吃。連吃5~7天,即效。穿山甲粉0.6g, 人指甲(炒焦研末)適量,用白酒沖服。每日l~2次,連服3~5天。木鱉子50g研細末,大蔥汁、蜂蜜適量共搗爛如泥,先將患處洗凈,后用藥抹敷,每日3次,連用5天。 蜂蠟150g,爐甘石粉150g,先將蜂蠟鍋內(nèi)加溫化溶,后將爐甘石粉放入調(diào)和成膏狀,制成扣子大小藥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5~7丸,溫開水送服。麝香0.15g, 馬錢子1.5g,冰片、鋼線、白礬(明礬)各1.5g,分別研成細末,混合瓶裝備用。每次取藥粉適量撒于患處,用藥2~3次即效。 蜂蜜250g、芝麻油250g、柿餅500g。將芝麻油炸柿餅至七成焦黃,撈出冷卻搗碎分3等份,剩余芝麻油分3份,蜂蜜分3份,每晚用溫開水沖服l份,連服3晚。必要時再服3晚即效。 食鹽半斤,明礬半斤,加水4~5斤煮沸,盛在盆內(nèi)或桶內(nèi),令患者坐上薰蒸,待藥液熱度減至溫熱為止。每口薰1次,7天為l療程。 炙黃芪15g、炒苦參70g、升麻l0g、蒲公英12g、槐花15g、板蘭根15g、地瑜15g、甘草l0g。用法:雞蛋4個,紅糖50g,先將以上藥倒入瓦罐內(nèi)加水500ml,用文火煎至400ml,放入雞蛋,煎至蛋熟,將藥渣和蛋殼去凈,再煎至300nd,加入紅糖, 待溫1次服完,每日l劑,連服l0劑。本方主治內(nèi)外痔、混合痔、脫肛。服藥期間,忌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防過飽過饑。 5,九里光、金銀花各50g煎濃汁,待溫至40度左右,洗凈肛門周圍,用千腳蟲1只搗爛,涂搽患處,1日2—3次,本方治療“痔瘡” 急性發(fā)炎效佳。
6,龍須藤100g、美人蕉25g、豬肉l00g燉食,每日1 劑,分3次服,連服3~5劑。 7,朝陽花鮮品適量,搗爛擠汁兌香油外搽,或燒煙薰患處,每日3~4次,連續(xù)1 周。
兒子葆、仙鶴草各25g,煮水服,每日l劑, 日服3次,連服5~7天。 土線草鮮品適量,搗爛兌香油涂搽患處,每日2~3次,連續(xù)1 周。
三十五。治“疔瘡” 方
1,三月泡根15g、野茄子10g、野雅椿10g、大百解藤15g、車前草15g、田邊菊15g、水楊柳l0g、水燈草10g、土牛夕15g、黃芩15g、十大功勞10g水煎服,每日1 劑, 日服3次,連服5~7天。 2,仙人掌、五爪金龍、散血草鮮品適量,搗爛用淘米水浸泡10~15min后取藥液涂擦患處,1日3~4次。
三十六。治“落肛”方
1,千腳蟲焙干研末,調(diào)桐油外搽,1日2~3次,連用5~7日。田螺去殼搗爛,調(diào)茶油敷患處,1日換藥1~2次,連用3~5日。鐵燈臺、芭蕉根、浮萍各適量搗爛外敷,每日1次。 2,蚯蚓 2 條搗爛,升麻5g同煮豬肉吃,喝湯食肉,每日1次,連吃3~5天。蟬蛻適量,研細末撒于肛門上,用熱敷墊按揉, 每次5~10min,每日1~2次。指甲適量,燒存性,用麻油調(diào)勻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3~5日。五倍子適量,研末撒敷患處,1日3~4次,連用1周。公雞血趁熱淋涂肛門,連用3~5次。蝎子6g、僵蠶6g焙干研末,雞蛋15個,每個破1孑L,藥分15等份,裝入雞蛋內(nèi),攪勻封好蒸熟,每晚睡前空腹1個。蜘蛛數(shù)個,燒灰存性,調(diào)香油搽之,每日2~3次,連續(xù)1 周。 三十七。治“帶狀皰疹” (蛇皮帶)方
1,(1)小兒葆、毛秀才、地龍苞、燈籠苞鮮品適量搗爛泡淘米水搽患處,1日4 5次,連用3一5天。 (2)老鴉葆葉、藤毛秀才葉各適量,鮮品搗爛兌淘米水涂洗,1日3—4次,連用2~3天。 (3)無心菜、過山龍(白茨葆)、酸湯葆各適量,焙干研末,兌香油搽患處,1日2 3次,連用2~3天。
2,(1)王爪草、土線草、小血藤葉各鮮品適量搗爛,兌掏米水浸泡,濾液外搽。每日3 5次,連用3天即效。 (2)燈籠葆草、兒子葆、細米樹各鮮品適量搗爛,兌淘米水浸泡,濾液外搽。每日3—5次,連用3~5天。
(3)蜂窩、蜘蛛窩適量,燒存性,調(diào)香油外搽,每日2~3次,直至痊愈。
三十八。治“泌尿系結(jié)石” (石淋、砂淋)方
1,(1)海金沙、天葵子、金錢草、車前草各20g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3 次,連服半個月為1 療程。
(2)金錢草、車前草鮮品各200g洗凈搗爛取汁,加白糖100g調(diào)和頓服,每日服2次,連服3~5日,本方主治“輸尿管結(jié)石”。 (3)杉木樹尖鮮枝葉36個(約200g)加入紅、白糖各100g,用水1000ml煎熬濃縮成250ml,趁溫服。每日2次,連服5~7日,本方主治“尿道結(jié)石”。
(4)葵花子樹根鮮品100g,洗凈曬干搗爛,加水250ml,煎熬半小時,飯前空服,1日3 次,連服1月。本方主治“尿道結(jié)石”。 (5)金錢草、魚腥草、車前草各50g,將螻蛄置于瓦片上,覆以生鹽后研末,與前3味藥煎水沖服,每日2次,連服5 7天,本方主治“膀胱結(jié)石”。 (6)澤瀉10g、車前子10g、知母9g、茵陳9 白芥根15g、牛膝10g、黨參12g、云苓10g、生地l0g、黃芪10g、白術10g、菟絲子12g、滑石10g(另包),甘草3g水煎服。本方主治“腎結(jié)石”。
2,(1)甘桃子25g、鼠杉子15g、拉絲窩10g煎汁兌酒服。每日1 劑,日服3 次,連服7~l0天。
(2)石葦、海金沙、金錢草、車前草各25g煎水服。每日1 劑,日服3次,連服半個月為1 療程。 3,(1)海金沙50g、黃荊條l0g、虎杖l0g、白頭花l0g、車前草15g、通筋藤l0g、倒勾藤10g,煎水服。每日l劑,日服3次,連服半個月為l療程。
(2)金錢草、石葦、玉米須、木通、車前草、海金沙、土牛膝各10g,加水2000ml 煎至750ml。每日1劑,3次分服,每次250ml,7~l0天為1 療程。尿血加旱蓮草10g,腰痛或尿痛加烏泡樹根、燈芯草各10g。 4,(1)牛角燒灰研末,每次服8g,用酒沖服,每日服5次,連服5~7天。本方主治“膀胱結(jié)石”。
(2)蘿卜于5~l0g、舊銅幣3個濃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1周,本方能化開“膀胱結(jié)石”。
(3)海金沙25g、石葦20g、破銅錢草15g、排錢草15g、四葉酸15g、羊路蹄草15g、雞內(nèi)金10g、滑石10g(另包)、木通15g、車前籽20g、七葉蓮15g、水燈草15g、透骨消15g、踏地香20g、山葡萄20g,水煎兌酒服,每日1 劑,3次分服,連服10天為1療程。本方可治療各種結(jié)石病。
5,金銀花藤30g、金錢草30g、筆筒草20g、海金沙15g、車前草15g(生藥劑量加大三分之一)水煎服,每日1劑,3次分服,連服15天為1 療程。
6,(1) 厚樸15g,肉桂、黃柏、知母各10g,水煎服。每日1 劑,分2次服,連服7~10 劑。本方主治“腎結(jié)石”。
(2)冬葵子根100g,馬鞭草、核桃仁各50g,煎濃汁煮粥喝,每日2次,連服5~7天,本方主治“砂石淋”。
(3)黃花魚頭14個,等量當歸研末,用2000ml水煎至1200ml,喝湯食魚頭肉,本方主治“膀胱結(jié)石”。 7,金雞尾、海金沙、金錢草、車前草各20g,每日1劑,長期煮水當茶飲,能預防“各種結(jié)石”的形成。
8,鮮蛇泡草100g、八月瓜50g、鐵線蓮30g、黃牛角30g,加水500ml升,浸泡半小時后,煎熬濃縮至200ml,分2次,每次兌米醋30ml內(nèi)服,每日1 劑,半個月為1 療程。結(jié)合針刺腎盂、三陰交、陰陵泉透陽陵泉、環(huán)跳、關元等穴位,囑患者服藥和針刺后原地跳躍10~15min,多飲水。 9,透骨草100g、柘樹根30g、菟絲草20g、石葦20g、車前子20g、杜仲10g、白茅草10g、十大功勞10g、腎結(jié)石加九腰子2枚、六月雪10g;輸尿管結(jié)石加箭桿風15g、紅藤10g;膀胱結(jié)石加無根藤60g、青葉20g、百改20g。每日l劑,水煎服,日服3次,連續(xù)1—2個月。以上為成人劑量,小兒酌減。
10,筆筒草、野燈芯草、連線草、水燈心草、無根藤、牛皮茶、石葦、透骨草、小銅錢草、柘樹根、車前草、白花草、矮地茶、滑石粉、杜仲、黃花倒水蓮、甜葉菊、五倍子、大葉金錢草、馬腳草、錫皮革、百靈精、野高梁、黃精、金絲穿珠草、半升米、穿心草、田基黃、白芽根、雞內(nèi)金、三月苞、千年地殼化石、魚腥草、玉米須、滑石、茵陳、苡米等,上藥劑量各適量,制成粉劑合勻,每袋2.5g,沖開水800ml,每次服400ml,每日服2次,連服10天為1 療程。
11,生地、六一散、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各30g、郁金20g、白茅根15g、金銀花、梔子、木通、瞿麥各15g。如腎積水加前仁、畢懈、澤瀉各15g;痛甚者加紅花、桃仁各10g;草酸鈣結(jié)石加甲珠、王不留行15g,每日1 劑,3煎3服,13劑為l療程。磷酸鹽結(jié)石服2個療程,尿酸鹽和草酸鈣結(jié)石需服3—4個療程,忌酸辣、茶水等。煎藥不能用鋁鍋或鐵鍋裝,宜用土藥罐煎服。服藥時宜大量飲水,增加活動量,以利結(jié)石排出。
12,海金沙50g,黃金條、虎杖、通筋藤、倒勾藤、白頭花各10g,車前草15g煮水服,每日1 劑,3煎3服,連服5~7天為1療程。 13,車前10g、大黃5 g、青蒿10g、木通5g、王不留行10g、甘草5g、石葦10g、乳香10g、瞿麥10g、金銀花5g、金錢草20g、沒藥10g、扁蓄10g、黃芩5 冬葵子10g、赤芍10g、滑石5g(另包)、地丁5g、海金沙10g、蘇木5g、梔子10g、柴胡10g、牛夕10g、桃仁10g,煎水服,日服3次,每日1劑,連服半個月為1療程。
冬葵子根100g、馬鞭草50g煎水服,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7~10日。
三十九。治“膽結(jié)石”方
1,(1)薏苡仁50g水煎服,每日1 劑,3煎3服,連服半個月為一療程,本方健脾利水,化石、排石。
(2)硝石30g,元明粉、明礬、生雞內(nèi)金、熟雞內(nèi)金、麥芽、柴胡、白芍、郁金各60g,茵陳120g。先將硝石、明礬鍛枯,然后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日服3次,每次1丸,連服7—10天,本方消炎利膽,化石排石。
2,金錢草30g、海金沙30g、潘瀉葉30g、虎杖15g、郁金5g、柴胡6g、白芍10g、白術10g、淮山10g、內(nèi)金10g、枳實8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10—15天。本方清熱化濕,利膽排石,扶正健脾。
四十。治“闌尾炎”方
(1)內(nèi)服藥:踏地根、穿破石、金銀花各 ,煎水服,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5~7天。 (2)外敷藥:五月艾、金銀花葉、接骨木葉、石菖蒲、四季菜鮮品適量搗爛,兌白酒少許調(diào)勻,敷患者右下腹部,上蓋熱水袋或用鹽水瓶裝熱水置于藥墊之上,每日換鮮藥1~2次,5~7天為1療程,本方清熱解毒、理氣活血、通里攻下、祛瘀止痛。 四十一。治“狂犬病” 方
1,地榆150g,加水3 000ml,煎敖40min左右,敖至1 500ml,每隔3小時服1次,每次250ml, 或當茶飲,兒童酌減。連服2~3日。用生黃豆6~ 7粒,令病人咀嚼(不吞咽),如覺黃豆有腥昧,說明病已消,可停藥,如覺黃豆昧甜為余毒未盡,應再加服1劑。
2,(1)馬錢子磨水適量口服,1日2~3次,連用2~3次。
(2)斑蝥(去足翅)3g、香附3g、南星5g、膽礬5g煮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天見效。 3,梓竹筍50g,煮水兌酒服,每日1劑,3次分服,7天為1療程。
四十二。治“足后跟疼痛”方
(1)桃仁5g,紅花、乳香、沒藥、梔子、赤芍、白芷、生大黃各15g,浸泡于50度白酒750ml內(nèi)1周,用紗布浸藥酒外敷足后跟部,每晚敷藥至次日早晨,連用2~3次即效。 (2)大豆根適量,濃煎水洗腳、泡腳,每日2~3次,每次浸泡15~20min,連用3~5日即愈。
四十三。治“手足皸裂”方
(1)明礬10g、白芨15 馬勃6g水煎3次,每次600ml,煎至300ml,3次藥液混合加溫,盛于盆中。先洗凈患處,再浸入藥液中,每日早晚各泡20min。每劑藥可浸泡3天,3劑為1 療程。
(2)用上藥烘干研末,加茶油調(diào)勻,搽敷患處,每日1~2次,連用3~5天即效。 四十四。治“乳腺炎”(乳癰)方
1,(1)夏枯草15g,蔓荊子15g,青皮葉、苧草、木別子各l0g煮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劑。 (2)九牛膽根塊磨水外擦,每日5~6次,連擦2~3天。 2,(1)紅藤25g煮水兌酒服,日服1劑,3次分服,連服2~3天即效。
(2)土線草、狗屁藤、白菜根各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連敷3~5天。 (3)水牛葆藤根、涼粉藤、鼠曲藤根鮮品適量,搗爛兌米酒合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連續(xù)3~5日即效。 (4)絲瓜葉、藤子葉、紅路葆根、秧竹筍耳、野花椒樹葉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每次換藥1~2次,連敷3~5日。 3,(1)獨腳蓮15g、生姜5g,煎湯內(nèi)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天。 (2)仙鶴草10g、黃柏皮l0g,鮮品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3)巖蓮花25g、水黃花根25g、芹菜25g鮮品搗爛,兌甜酒渣,合勻外敷, 每日換藥1次,直至止痛、消腫。 (4)金針花根50g、芹菜25g、鵝不食草15g、芙蓉花15g,鮮品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5)蔥白10根、白礬0.5g搗爛,開水沖服,每日2次,日服1劑,連服3~5天。 (6)生夏枯草50g搗爛取汁,加米酒少許,睡前服1次,連服3次,配合外敷草藥,療效更佳。
四十五。治“雞眼” 方
1,銀杏葉適量燒焦研末,兌飯粒少許搗爛合勻,貼敷于雞眼處,外用膏布固定,2~3天換藥1次,連用3~5日即效。
2,(1)夜間用熱水燙腳后,用一塊1~2cm厚的豆腐,貼于雞眼處,再用塑料布包好,次晨拿掉豆腐,清洗患部,連續(xù)治療3~ 5日即效。
(2)每日洗腳后,刮去雞眼老皮,用蜈蚣1條,置于瓦上焙干,研末涂敷患處,連用3日即效。 四十六。治“手足凍瘡”方
(1)老絲瓜適量燒存性,研末配豬油調(diào)勻外搽,每日2~3次,連用3~5日即效。 (2)尖紅干辣椒6g,切細,置于30度白酒中,浸泡l0天后,去渣過濾,制成“辣椒酒”,頻搽患處,直至痊愈。
(3)冬瓜切片曬干,每晚臨睡前用干冬瓜燒濃煙薰烤患處,連薰3~4次即效。
(4)鮮芝麻葉,在生過凍瘡的皮膚上反復搓搽, 每次20min,讓葉汁滯留皮膚上1小時,然后洗凈,如此數(shù)次,有預防凍瘡發(fā)生之作用。
四十七。治各種“惡性腫瘤”(癌癥)方
治食道癌方:
1,白公雞4只,讓其久餓,待雞屎拉盡后,捉無毒蛇數(shù)條,切成小塊喂雞,等雞再拉屎時將鮮雞糞曬干,取50g置砂鍋內(nèi)炒黃,加水銀、硫磺各5g,研成細末,以不見水銀顆粒為度,瓶裝備用。臨用時每日3次,每次l0g,開水沖服,連服1~2月。 2,鵝血5~l0ml,兌15度米酒50ml口服,每日服1次,連服半月即效。
治胃癌方: 烏蛇粉研細末,每日2次,每次服3g,溫開水送服,連服2個月為1療程。 烏蛇粉420g、土元90g、蜈蚣90g共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日早晚用溫開水送服1次,連服2個月。 3,清酒1 800ml,倒入鍋內(nèi)煮沸后,加入活鯉魚(30cm),以文火煮至鯉魚變褐色,約煎6小時,待收干水份,勿讓鯉魚燒成餅狀而失效。每日飯前吃適量,一條鯉魚可吃7天,連服1~2個月。 治肺癌方: 1,半支蓮數(shù)斤備用。每日取半支蓮50g,加水1 500ml,煎1~2小時待溫,當茶喝。每日至少服20次,每次150~200ml,連服35個月。 2,破碉風15g、半邊蓮20g、大薊15g、地龍(茶山上的)焙干研末15g、白花蛇舌草30g、黨參12g煮水服。吐血加棕葉燒存性5g,咳嗽加咳馬葉15g,胸痛加香附30g、錢地20g,加水1000 ml煎至500ml, 每次服l00ml,每4小時1次,連服20天為一療程。 治肝癌方: 1,血參、地黃花、世惡、結(jié)芯、再生草、野豆子、錢絲草、雞爪草、玉可散、細葉四眼草、王珠子、中蓮、藤三七、野蕎角等14味藥各等份共研成細末。日用量50g,煉蜜為丸,分2次用溫開水沖服,連服3個月為1療程。本方消瘀散結(jié)、疏肝健脾、利濕清熱,治療肝硬化腹水亦有療效。 2,鮮枇杷葉(干葉也可),切細,浸泡于二倍的50度白酒中,放置1周,待酒變成黑褐色,將毛巾浸入熱水中,取出擰干,折成三疊,其上涂枇杷浸膏,將塑料布鋪于床上,放置涂有枇杷浸膏的毛巾讓患者躺在上面,使肝臟后部與毛巾相對,每次20min,每日治療2~3次。同時,在浸膏中加2倍水稀釋,頻涂肝臟部位,療效更佳。 治乳腺癌方: 1,柴胡15g、海藻l0g、昆布l0g、元參20g、蒲公英20g、生牡蠣30g、夏枯球l0g、七葉一支花l0g、絞股蘭l0g、七姊妹15g,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4個月至半年。 2,小薊、三七、白芷、蓖麻籽(云殼)均等量,蒼耳蟲5條,醋浸泡,共搗成糊狀外敷。每日換藥1次,視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可持續(xù)上藥半個月。
3,柴胡9g、丹皮4.5g、郁金4.5g、龍膽草6g、杏仁l0g、桃仁5g,將上藥搗爛如泥同煎;當歸9g、紅花3g、桔梗9g、半枝蓮12g、魚腥草12g、金銀花12g、黃芩9g、小薊9g、苡米12g、白花蛇舌草9g、黨參15g、黃花10g、甘草3g,水煎服,每劑分2日,6次服,連服7劑為1療程。
四十八。治“皮膚腫瘤” (良性)方
西芎50g、生地30g、蟲蛻20g、白芷50g、當歸30g、甘草20g、茯苓50g、蜈蚣4條、桂皮50g、麝香0.6g、象皮100g、冰片10g、杜仲50g、九牛藤30g、茶油1 500ml、黃丹1 000g。將上藥曬干切碎,置茶油中浸泡5日,黃丹研末過120目篩,將已浸泡過的藥連同茶油放入鋁鍋內(nèi),以文火煎至藥物焦黃為度,去渣過濾。然后將過濾后的藥油置入鍋內(nèi),放人冰片、麝香,再兌人已過篩的黃丹粉,邊攪拌邊放,正確掌握火候熬煉程度,隨時試以滴水成珠法檢視,以藥膏稀、濃、老、嫩合適為度,最后盛入容器內(nèi)備用。 本拔毒祛痛藥膏對皮膚具有良好的活血穿透性能,每隔2日換貼1次藥膏。使用前,先用酒精洗凈患處,將裝有膏藥的容器在火邊加溫,再將藥膏攤于小方塊白紙或白布上,然后貼敷患處。 本方有解毒、活血、止血、祛腐、止痛、生肌之功效,適用于全身各部腫瘤、腫塊、淋巴結(jié)腫大,經(jīng)本人祖?zhèn)髦两瘢仓斡颊咔в嗬>盏綕M意療效。 附:治“老鼠偷糞” (直腸癌)方:
貓骨(頭骨最佳)1塊,燒存性,升麻根適量搗末,桐洞、黃臘各10g,調(diào)勻搽患處,1日2~3次,連用1月為1 療程。 牛蒡子根70% ,赤小豆、當歸、大黃、蒲公英各等份共30%,共研末調(diào)勻,沖溫開水服,每次6g,每日 2次,連服1月。
|
|
|
來自: 詩仙之家 > 《民族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