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又一發(fā)源地,生活在這一地區(qū)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在建筑史上同樣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宮廷建筑則是這個智慧的民族的獨創(chuàng),它反映了中國的建筑歷程,對亞洲乃至世界建筑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宮廷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簡明的規(guī)律性。先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構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層層相接地組成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國的建筑通常以長向為正面,大門位于正間中央,為了避免中心線落在柱上,除少數(shù)例外,建筑間數(shù)均采用單數(shù)。各間面闊一般是明間較寬或中央數(shù)間相等,而梢間、盡間較窄。這樣安排使建筑物顯得主次分明,整齊而有變化。單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主要取決于屋主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個人需求三個方面。屋主的社會地位越高,經濟實力越強,房屋的規(guī)模也就越大。如故宮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單座建筑。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典型布局是主座朝南,左右對稱。多組的建筑群的院落,一般是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院與院作行列式的排列,而一直行一連貫的院落總稱“路”,典型的巨大建筑群以“中路”為主,左右再發(fā)展出“東路”和“西路”
所謂主座朝南,就指中路、東路、西路中主體建筑都是坐北朝南。這種布局是由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中國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太陽一年四季都從南方照耀。所以面向南方的布局也就面向太陽,這樣比較便于采光。所謂左右對稱,就是指東路和西路以中路為對稱軸左右對稱。這種布局源于儒家思想中的“禮制”觀念,并與城市規(guī)劃的平面組織充分結合,成為中國建筑的一大特色。例如,北京故宮的中軸線延伸到宮城以外,形成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使得北京城中幾乎所有重大建筑的布局都以它為基準。以上所述間架制度和院落制度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布局的秩序美,它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髓所在。
中國建筑的三分法(臺基、屋身和屋頂)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流行了。敦煌莫高窟里的古代壁畫的宮室就是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個部分組成的。臺基、屋身和屋頂這三個部分形式不同,作用不同,建造的材料也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組合并不具有必然性。有的時候,這三個部分是可以獨立發(fā)展,自成一體的。獨立的臺基就是“壇”。天壇、地壇等實際上就是一座獨立的臺基。高臺也可以看作是臺基獨立發(fā)展而成的一種形式,只是它比一般的臺基高大。屋頂如果獨立發(fā)展,就會形成亭、榭一類的建筑。臺基發(fā)明之初,完全是為了防止住房被水淹沒,只具有實用的功能。后來隨著臺基不斷地加高加大,開始顯現(xiàn)出一種莊嚴的外觀。打起仗來,居高臨下,也有利于防御。于是,新興的奴隸主階級就驅使大批奴隸為他們建造高大的臺基,這時,臺基就不再僅僅是一種防洪的措施了,而具有了顯示權勢和地位的含義。最初的臺基因為是土制的,所以很容易損壞,后來就用石材和砌磚來作保護。這一時期的臺基,風格簡樸,有一種古雅的美。
六朝之后,隨著佛教的大量輸入,中國臺基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須彌座出現(xiàn)了。由于它非常適合于改造中國傳統(tǒng)的臺基,使之趨于美化,所以竟被完全吸收了進來。此后中國主要建筑物的臺基,墻身、影壁的底座,甚至皇帝寶座的底座,無不采用須彌座這種形式。除了基身以外,臺基還包括兩種必要的附屬元素——臺階和欄桿。臺階和欄桿不僅具有實用的目的,而且在美化臺基外形上也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欄桿以它復雜多變的線條,使臺基的外形變得豐富起來;又以那些雕刻精致的吉祥圖案,使每一根望柱都成了精美的藝術品。一層層的臺基,一層層的欄桿,它們構成的形狀千變萬化、波瀾壯闊。角度不同、方向各異的臺階,更以縱線條沖破橫線條的層層壟斷,從而使臺基以上的部分與整個大地得以貫通,形成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臺基除了立面形狀多種多樣,平面形狀也是有不少變化的,有方形、矩形、工字形、三角形、梅花形、十字形、八角形等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建筑是“標準化”和“自由發(fā)展”兩種方式同時并行的,既有一般,也有特殊,這可以算得上是發(fā)展建筑事業(yè)中的一些很好的歷史經驗??上У氖?,“自由創(chuàng)作”的面還是小了一些。尤其在宮廷建筑里,臺基的平面形狀更是被矩形、正方形所壟斷,而“工”字形、“十”字形其實也不過是矩形的一種組合。缺少曲線和方向上的變化,必然導致僵硬、呆板,這不能不是宮殿建筑缺少生氣的一大原因。但也正是單一、排比的形制,賦予宮廷建筑統(tǒng)一、威嚴的美,這種美不是陰柔的優(yōu)雅與溫和,而是陽剛的雄壯和威嚴。
建筑在臺基之上的,是屋身部分。世界上幾乎所有建筑的立面構圖重點都被放在屋身之中,正是屋身上那些優(yōu)美的形狀,和諧的節(jié)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裝飾,使建筑成為一件崇高的藝術品。然而,中國建筑卻是個例外,它的構圖重點不在屋身。中國建筑的屋身部分可以說是一筆帶過,除了柱子、隔扇和墻壁以外,通常都沒有什么花樣。非但如此,屋身還盡量避免一些非功能性的裝飾,以免妨礙使用效果。
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頂在整個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的份量似乎只以壓倒其余兩個部分。難怪有人說:“中國的建筑,就是一種屋頂設計的藝術。”這些屋頂以其龐大的體量,為中國宮殿建筑藝術增加了無窮的氣勢。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有著眾多的形式,而這些形式大都是從人字兩面坡或四面坡的原理加以變化組合而形成的。
廡殿頂是中國最早的屋頂樣式,后來成為古建筑單檐屋頂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形式。廡殿頂前后左右成四坡,由四坡屋面及5條脊組成,正中為正脊,四角為垂脊。
正脊兩端的樞紐上多飾以龍形,此龍口含正脊,因此稱作“正吻”(“吻”就是唇的意思)。垂脊的端部則飾以仙人、走獸、垂獸。走獸俗稱“小跑”,它的多寡按建筑等級一般采用單數(shù),僅北京故宮太和殿用至第十個,等級最高。次一級的屋頂是歇山頂,它實際上是廡殿頂?shù)囊环N變形。歇山頂?shù)闹饕卣魇窃谧笥椅蓓數(shù)钠旅嫔隙嗔艘徊糠稚綁Γ虼怂葟T殿頂多出4條戧脊,加上原有的5條屋脊,一共是9條屋脊。所以歇山頂又可以稱作九脊式。懸山頂和硬山頂是中國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它們同屬于二面坡類型,區(qū)別在于:懸山頂?shù)奈蓍軕疑煊谏綁χ?,而硬山頂?shù)奈蓓敳⒉粦页錾綁χ狻?/FONT>
上面介紹的幾種屋頂形式,具有一處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一條正脊。而攢尖頂,卻沒有正脊,它的屋面呈現(xiàn)為一個錐體,屋面交匯的地方就只有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頂。依建筑物平面形狀的不同,攢尖面又可分為圓攢尖、四角攢尖、八角攢尖等形式。在次要建筑物中,常將前后兩坡的筒瓦在相交時做成圓形,而不采用正檐,這就形成了卷棚頂。
單檐建筑的進一步發(fā)展形式就是“重檐”。重檐是檐廊部分自成一個屋頂構造而成。居殿頂、歇山頂、攢尖頂、都可以設計為重檐的形式。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屋頂,一旦加上重檐,都會變得更加華麗壯觀,更加富有尊嚴。例如,故宮的太和殿,就是以重檐虎殿頂作為屋頂形式,而這種尊貴的屋頂形式,也只有地位極高的人物才能享用。
整體來說,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的屋頂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出檐很遠,龐大的屋頂對于加大建筑物的體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使中國建筑具有了雄渾之美。
二是屋頂上的裝飾構件很多。中國建筑的裝飾性物件大都處理在屋頂上,這些裝飾物全都含有吉祥、顯貴的意義。除此之外,它們對豐富屋頂?shù)妮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中國的屋頂具有優(yōu)美的曲線,這種曲線形式的屋頂也是中國建筑的一個特色。
中國大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醉翁亭記>>里形容醉翁亭為“有亭翼然”。一個“翼然”,活靈活現(xiàn)地描畫出屋頂曲線的優(yōu)美情態(tài),仿佛屋頂也具有了生命,正要展開翅膀,凌空飛去。顯然,屋頂并不僅僅是一種功能形狀,它更是一種有意識的藝術語言。無論在結構上或設計上,中國建筑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木構架制度了。
中國的木構架方式,大致可分為檜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種類型,其中枯梁式、穿斗式比較重要。抬梁式由減柱觀念發(fā)展而來。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柱上架梁,梁上置短柱,短柱上再承梁,梁的兩端承擦,如此層疊而上,在最上層梁的中央安置“肖瓜柱”(短柱)以承托脊擦。
與抬梁式相比,穿斗式的柱徑較細,柱距較密,所以空間不夠寬敞。它以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擦,柱子之間不用梁,而用若干穿妨聯(lián)系,并以挑仍承托出檐。木構架的組成元素包括柱、梁、妨、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柱承擔著整個屋頂?shù)闹亓?,同時,它的長短、粗細裝飾等還直接關系到整座建筑物的美觀??梢哉f,柱是木構架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
總之,你很難挑出中國木柱的毛病。尤其在美感方面,柱的形狀充分地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家的匠心所在。柱和梁的接合處需要有一種過渡性的構造,柱頭就因而產生。最早的時候,柱頭是斗形的,又演變?yōu)楹髞淼亩饭啊K蓡螌影l(fā)展為多層,由單向發(fā)展為多向,成為一種十分復雜和巧妙的構造,在外觀上給人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這時,對于某些建筑來說,斗拱的裝飾意義已經超過它的功能意義了。
總之,斗拱是中國獨有的建筑結構和構造,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來看,它都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建筑的風格和精神。在漫長的中國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形式。
起初,雀替也是一種力學構件,后來,和柱、柱礎、斗拱一樣,雀替被附以裝飾性的因素。于是雀替便如同一對翅膀般地長在柱上端的兩側,使原本消失的柱頭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結果就出現(xiàn)了比任何其他構件更富于變化的圖案與形狀。柱上端聯(lián)絡與承重的構件,稱為額仿。人們往往在額坊上繪制五顏六色的彩畫,以美化建筑。華麗的建筑彩畫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裝飾手法,尤其在增強建筑藝術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上產生突出的作用。
中國的建筑不論屋內屋外,全都布滿了鮮艷的顏色,連一寸空隙也不留下。中國人對于建筑的色彩,決非隨意為之,相反,中國古典建筑對于在何處使用何種顏色,是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的。
帝王的宮殿,大都是黃色琉璃瓦蓋頂,皇宮內部也常使用金黃色。這是因為黃色是中央的顏色,它被其他顏色簇擁,因而是最尊貴的顏色。在封建社會里,黃色是皇帝專用的顏色。太子的宮殿座落在皇宮的東面,因此稱為東宮,東宮殿頂顏色為青色,含有生生不息的意思。
紅、黃、藍、綠都是純度很高的顏色,高純度的顏色給人一種華麗的感覺。宮殿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黃色、紅色又都屬于暖色,暖色給人以熱烈和興奮的感覺。中國人不但對色彩的純度十分敏感,而且對于色彩明度的搭配也很講究。舉一個例子,故宮的建筑很多采用重檐式屋頂,龐大的屋頂仿佛要把屋身壓塌,如何解決屋頂對屋身造成的視覺壓迫就成了首要問題。建筑家們運用明度高的顏色顯得輕飄的特點,使用了金黃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宮殿立刻變得穩(wěn)如泰山,這就巧妙地解決了上述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