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中庸?。窟@個內(nèi)涵很宏大,一下子很難說得清。歷來很多理論家、哲學家都在講,在一定范圍內(nèi)人們很容易把中庸混同于昏庸,有點近義的味道,但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有相反的內(nèi)涵。中庸,是不拘泥于任何局部,洞察一切的一種智慧 ,它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思想,也可以說是一種境界。這是我目前對中庸的最終認識。既然它是一種思想,那么就會體現(xiàn)在人的行為上,就產(chǎn)生了'中庸在世’、'中庸為人’等說法。 中庸是智慧的體現(xiàn)。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物極必反。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發(fā)展到頂峰的時候,就要向反的方向發(fā)展,所以孔子講中庸。中庸能使事物處于一種恒定不變的狀態(tài),所以中庸了也就不會衰敗。往往人們很難理解中庸的妙處,總認為拔乎其萃了才能達到自己的滿意,殊不知水滿則溢,月圓則虧,花盛則衰,這是恒定不變的自然法則。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這是內(nèi)隱的意識形態(tài)向外顯的具體體現(xiàn)過渡的一個過程,不過這只是中庸的一個內(nèi)涵,不代表其全部。比如: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站在人的角度講那就是中庸的體現(xiàn),人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恪守道德倫理;站在天的角度講,人是天的一部分,天地給養(yǎng)著人。這是我理解的'天人合一’。現(xiàn)在講中庸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口號,人和天地、人和人已不再是那種原始的和諧。人類強行改造著自然,人與人之間互相敵視著、防備著。 中庸也可以體現(xiàn)為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姿態(tài)。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對于真理的探尋,不固守己見,不固步自封,不拘泥于任何定義,也就不會陷于極端或是片面的偏執(zhí)。當然這只是在說真正的搞研究,不包括那種打著學者幌子撈取資本的痞子。比如:在認識自然和客觀世界過程中歷來就存在著唯心和唯物兩種概念,不管是誰說出來的,都是在固執(zhí)己見中互相排斥,真正的研究是在探索中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去認識,而不是固守著自己的認識去排斥別人。 記得在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王朝》里邊有這樣一句話:“你看那觀音菩薩,在那兒坐著,什么都不說,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看得透,人們都敬她、怕她。等你修成千手千眼的時候,也讓他們供著你,你越不說話他們越猜不透你,越怕你?!边@是孝莊太后對玄燁說的。這里邊的'他們’指的是四大輔政大臣。雖然只是一句臺詞,但是也折射出一個道理: 越超然事外的時候,越能夠看到事物的全貌,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也就能夠找準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也就不會陷于偏執(zhí)或極端,也就具備了中庸的智慧。但是做到'超然事外’談何容易,那是境界,所以我說中庸是一種境界。 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個人思維中會有不同的認識理解,同一個大腦在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對于人生的感悟,同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認識,在中年又會有另外的認識,當垂垂暮年的時候又會是完全不一樣的認識,所以說道理是千變?nèi)f化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