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3)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上) 
 第一節(jié) 五代汴梁之建設 唐室既衰,五代迭興,皆偏霸之主,兵戈擾攘,且五十余年。中原建設力微弱而破壞甚烈。初,朱梁代唐,長安為墟,毀宮室廬舍,取其材浮河而下[1]。既都洛陽,乃以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創(chuàng)宮殿焉。洛陽經安史之亂,瘡痍滿目,已非唐時東都之盛。后唐滅梁,唐莊宗雖以"宮禁郁蒸"[2],曾營樓觀,但洛京是時舊墻多已摧塌,南市尚留有張全義所筑臨時壁壘,"浩穰神京,旁通綠野,徘徊壁壘,俯近皇居"[3]。其衰落情狀已露。 及后晉都洛,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河南留守奏修洛陽宮,薛融諫曰:"今宮室雖經焚毀,猶侈于帝堯之茅茨。..今公私困窘,非陛下修宮館之日"[4]。是時宮室既漸次頹頓,而國力又不勝修葺,遑論建置矣。同年,晉又東遷,以汴州為都,漢周迭代,乃一因其制,但汴宮諸殿,各代易名而已,亦未曾增益。 后周都汴,以方內略定,迭詔整廣京師,始有開國建設之風,自隋開運河,汴河為其中流,汴梁在唐時已因商業(yè)發(fā)展,成"為雄郡,自江淮達于河洛,舟車輻輳"[5]。其市肆繁盛,"邑居龐雜",固非一日。太祖廣順三年(公元953 年),詔開封府丁五萬五千人,修補京師羅郭,尚未廣事展拓。迄世宗武威政權雄盛,四方人物走集于此,汴京乃兼政治經濟中心,其舊有建筑,突然不敷居用。顯德二年(公元955 年),增修汴城之兩詔,富于市政設計觀念,極堪注重[見注4]。 世宗始因"東京..都城,因舊..諸衛(wèi)軍營或多狹窄,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絡繹無窮;僦賃之資,增添不定,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溢。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有煙火之憂"。故"將便公私,須廣都邑,于京師四面別筑羅城"。其設施則"先立標幟,候冬末農務閑時..修筑,..未畢則迤邐次年。..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須去標幟七里外,標幟內候宮中劃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等,即任百姓營造"。 同年詔云:"閭巷隘狹,..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更著意于衛(wèi)生及治安問題,故又極力勸諭:"近者開廣都邑,展行街坊,雖然暫勞,夕成大利。..朕通覽康衢,更思通濟.."其設施尤增觀美者,乃于"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許兩邊人戶于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益涼棚。其三十步至二十步者,與三步,其次有差"。 顯德三年(公元956 年)春,乃詔發(fā)民夫,大舉筑汴京外城。此后各地寺院亦有顯德重修之事,蓋已漸入建設時期,東京繁榮,尤因疏浚汴河,再通淮南,經濟上發(fā)展之故,官方營建之外,又產生市坊商業(yè)建筑,如"邸店"[6]之屬,以廊屋或巨樓以儲貨物。"世宗遣周景大浚汴口,又自鄭州導郭西濠達中牟。景心知汴口既浚,..將有淮浙巨商,貿糧斛賈萬貨臨汴,而無委泊之地。..乞許京臣民環(huán)汴栽榆柳,起臺榭,以為都會之壯。世宗許之,景首先應詔,踞汴流中要起巨樓十三間。世宗輦過,賜酒犒工,不悟其規(guī)利也。景后邀巨貨于樓,.. 歲入數萬計"[7]。時人稱此為"十三間樓子"[8],其雄大之姿,當非尋常市樓所可及。迄宣和之世(公元1119-1125年),此樓猶見于《東京夢華錄》記載。周景既為應詔者之一,沿汴兩岸當尚有其它商賈屋樓之產生。至趙宋定基之時,東京都會規(guī)模,固已壯盛,交通漕運尤便,不再遷洛之故,或亦在此。 [1] 《舊唐書·昭宗紀》。 [2] 《歷代帝王宅京記》。 [3] 《冊府元龜》。 [4] 《資治通鑒》。 [5] 《舊唐書·齊浣傳》。 [6] 《舊五代史·趙在禮傳》;《新五代史·袁象先傳》。 [7] 僧文瑩《玉壺清話》。 [8] 《澠水燕談錄》。 
 第二節(jié)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宋太祖受周禪,仍以開封為東京,累朝建設于此,故日增月異,極稱繁華,洛陽為宋西京,退處屏藩,拱衛(wèi)京畿,附帶繁榮而已。真宗時,雖以太祖舊藩稱應天府,建為南京(今河南商丘縣),乃即衛(wèi)城為宮,奉太祖、太宗圣像,終北宋之世,未曾建殿。其正門"猶是雙門,未嘗改作"[1]。仁宗以大名府為北京,則因契丹聲言南下,權為軍略措置,建都河北,"示將親征,以伐其謀"[2];亦非美術或經濟之動態(tài),實少所營建。 
 北宋政治經濟文化之力量,集中于東京建設者百數十年。汴京宮室坊市繁復增盛之狀,乃最代表北宋建筑發(fā)展之趨勢。 東京舊為汴州,唐建中節(jié)度使重筑,周二十里許,宋初號里城。新城為周顯德所筑,周四十八里許,號曰外城[3]。宋太祖因其制,僅略廣城東北隅,仿洛陽制度修大內宮殿而已。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頗多,復置京新城外八廂"[4]。神宗徽宗再繕外城,則建敵樓甕城,又稍增廣,城始周五十里余[5]。 太宗之世,城內已"比漢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6];繼則"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7]。迄北宋盛世,再接再厲,至于"棟宇密接,略無容隙,縱得價錢,何處買地?"[見注4]其建筑之活躍,不言可喻,汴京因其水路交通,成為經濟中樞,乃商業(yè)之雄邑,而建為國都者;加以政治原因,"乘輿之下,士庶走集",其繁榮尤急促;官私建置均隨環(huán)境展拓,非若隋唐兩京皇帝坊市之預布計劃,經緯井井者也。其特殊布置,因地理限制及逐漸改善者,后代或模仿以為定制。 汴京有穿城水道四,其上橋梁之盛,為其壯觀,河街橋市,景象尤為殊異。大者蔡河,自城西南隅入,至東南隅出,有橋十一。汴河則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共有橋十三。小者五丈河,自城東北入,有橋五,金水河從西北水門入城,夾墻遮■入大內,灌后苑池浦,共有橋三[8]。 橋最著者,為汴河上之州橋,正名大漢橋,正對大內御街,即范成大所謂"州橋南北是大街"者也。橋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下密排石柱,皆青石為之;又有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鐫刻海馬、水獸、飛云之狀。"..州橋之北,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見注8]金元兩都之周橋,蓋有意仿此,為宮前制度之一。橋以結構巧異稱者,為東水門外之虹橋,"無柱,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見注8]。大內本唐節(jié)度使治所,梁建都以為建昌宮,晉號大寧宮,周加營繕,皆未增大,"如王者之制"。太祖始"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見注4] "宮城周五里"[9]。南三門,正門名凡數易,至仁宗明道后,始稱宣德[10],兩側稱左掖右掖。宮城東西之門,稱東華西華,北門曰拱宸。東華門北更有便門,"西與內直門相直",成曲屈形。稱謻門[見注1]。此門之設及其位置,與太祖所廣皇城之東北隅,或大略有關。 宣德門又稱宣德樓,"下列五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云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自宣德門南去,"坊巷御街..約闊三百余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朱杈子外。杈子內有磚石甃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繡"[見注8]。宣德樓建筑極壯麗,宮前布置又改繕至此,無怪金元效法作"千步廊"之制矣。 大內正殿之大致,據史志概括所述,則"正南門(大慶門)內,正殿曰大慶,正衙曰文德。..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常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殿后有需云殿,東有升平樓,宮中觀宴之所也。后宮有崇政殿,閱事之所也。殿后有景福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見注9] 大慶殿本為梁之正衙,稱崇元殿,在周為外朝,至宋太祖重修,改為乾元殿,后五十年間曾兩被火災,重建易名大慶。至仁宗景祐中(公元1034年),始又展拓為廣庭。"改為大慶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正值朝會冊尊號御此殿。..郊祀齋宿殿之后閣.."[11]。又十余年,皇祐中"饗明堂,恭謝天地,即此殿行禮"。"仁宗御篆明堂二字行禮則揭之"[見注1]。 秦漢至唐敘述大殿之略者,多舉其臺基之高峻為其規(guī)模之要點;獨宋之史志及記述無一語及于大殿之臺基,僅稱大慶殿有龍墀沙墀之制。 "文德殿在大慶殿之西少次"[見注1],亦五代舊有,后唐曰端明,在周為中朝,宋初改文明。后災重建,改名文德[見注11]。"紫宸殿在大慶殿之后,少西其次又為垂拱..紫宸與垂拱之間有柱廊相通,每日視朝則御文德,所謂過殿也。東西閣門皆在殿后之兩旁,月朔不御過殿,則御紫宸,所謂入閣也"[見注1]。文德殿之位置實堪注意。蓋據各種記載廣德、紫宸、垂拱三殿成東西約略橫列之一組,文德既為"過殿"居其中軸,反不處于大慶殿之正中線上,而在其西北偏也[見注11]。宋殿之區(qū)布情況,即此四大殿論之,似已非絕對均稱或設立一主要南北中心線者。 初,太祖營治宮殿"既成,帝坐萬歲殿(福寧殿在垂拱后,國初曰萬歲)[見注11],洞開諸門,端直如繩,嘆曰:'此如吾心,小有私曲人皆見之矣'"[12]。對于中線引直似極感興味。又"命懷義等凡諸門與殿頂相望。無得輒差。故垂拱,福寧,柔儀,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與左右升龍銀臺等諸門皆然"[見注1]。福寧為帝之正寢,柔儀為其后殿,乃后寢,故垂拱之南北中心線,頗為重要。大慶殿之前為大慶門,其后為紫宸殿,再后,越東華西華橫街之北,則有崇政殿,再后更有景福殿,實亦有南北中線之成立,唯各大殿東西部位零落,相距頗遠,多與日后發(fā)展之便。如皇儀在垂拱之西,集英宴殿自成一組,又在皇儀之西,似皆非有密切關系者,故福寧之兩側后又建置太后宮,如慶壽寶慈,而無困難[13],而柔儀之西,日后又有睿思殿等[見注11]。 崇政初為太祖之簡賢講武,"有柱廊,次北為景福殿,臨放生池",規(guī)模甚壯。太宗真宗仁宗及神宗之世,均試進士于此,后增置東西兩閣,時設講讀,諸帝日常"觀陣圖,或對藩夷,及宴近臣,賜花作樂于此",蓋為宮后宏壯而又實用之常御正殿,非唯"閱事之所"而已[見注11]。 宋宮城以內稱宮者,初有慶圣及延福,均在后苑,為真宗奉道教所置。廣圣宮供奉道家神像,后示奉真宗神御,內有五殿,一閣曰降真,延福宮內有三殿,其中靈顧殿,亦為奉真宗圣容之所。真宗咸平中,"宰臣等言:漢制帝母所居稱宮,如長樂積慶..等,請命有司為皇太后李建宮立名。..詔以滋福殿(即皇儀)為萬安宮"[見注13]。母后之宮自此始,英宗以曹太后所居為慈壽宮,至神宗時曹為太皇太后,故改名慶壽(在福寧殿東);又為高太后建寶慈宮(在福寧西)等皆是也。母后所居既尊為宮,內立兩殿,或三殿,與宋以前所謂"宮"者規(guī)模大異。此外又有太子所居,至即帝位時改名稱宮,如英宗之慶寧宮,神宗之睿成宮皆是[見注13]。 初,宋內廷藏書之所最壯麗者為太宗所置崇文院三館,及其中秘閣,收藏天下圖籍[14],"棟宇之制皆帝親授",后苑又有太清樓,尤在崇政殿西北,樓"與延春儀鳳翔鸞諸閣相接,貯四庫書"。真宗常"曲宴后苑臨水閣垂釣,又登太清樓,觀太宗圣制御書,及親為四庫群書,宴太清樓下"[15]。作詩賜射賞花釣魚等均在此,及祥符中,真宗"以龍圖閣奉太宗御制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并置待制學士官,自是每帝置一閣"[見注5]。天章寶文兩閣(在龍圖后集英殿西)[見注14]為真仁兩帝時所自命以藏御集,神宗之顯謨閣,哲宗之徽猷閣,皆后追建,唯太祖英宗無集不為閣[見注1]?;兆谟P則藏敷文閣。是所謂宋"文閣"者也[見注5]。每閣東西序皆有殿,龍圖閣四序曰資政崇和宣德述古[見注13],天章閣兩序曰群玉蕊珠;寶文閣兩序曰嘉德延康[見注14]。內庭風雅,以此為最,有宋珍視圖書翰墨之風,歷朝不改,至徽宗世乃臻極盛。宋代精神實多無形寓此類建筑之上。 后苑禁中諸殿,龍圖等閣,及太后各宮,無在崇政殿之東者。唯太子讀書之資善堂在元符觀,居宮之東北隅,蓋宮東部為百司供應之所,如六尚局,御廚殿等及禁衛(wèi)輦官親從等所在[見注8]。東華門及宮城供應入口;其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所在"[見注8]。 所謂外諸司,供應一切燃料、食料、器具、車駕及百物之司,雖散處宮城外,亦仍在舊城外城之東部。蓋此以五丈河入城及汴蔡兩河出城處兩岸為依據。糧倉均沿河而設,由東水門外虹橋至陳州門里,及在五丈河上者,可五十余處[見注8]。東京宮城以內布置,乃不免受汴梁全城交通趨勢之影響。后苑部署偏于宮之西北者,亦緣于"金水河由西北水門入大內,灌其池浦",地理上之便利也[見注8]。 考宋諸帝土木之功,國初太祖朝(公元960-976年)建設未嘗求奢,而多豪壯,或因周廟之制,宋初視為當然,故每有建置,動輒數百間。如太祖詔"于右掖門街臨汴水起大第五百間"[16]以賜蜀主孟昶;又于"朱雀門外建大第甲于輦下,名禮賢宅,以待錢俶"[17],及"開寶寺重起繚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qū)"[見注5],皆為豪舉壯觀。及太宗世(公元976-997年),規(guī)模愈大。以其降生地建啟圣院,"六年而功畢,殿宇凡九百余間,皆以琉璃瓦覆之"[18]。又建上清太平宮:"宮成,總千二百四十二區(qū)"[19],實啟北宋崇奉道教侈置宮殿之端。其它如崇文院,三館,秘閣之建筑,"輪奐壯麗,冠乎內庭,近世鮮比"[見注18]。"端拱中,開寶寺造塔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塔成,"田錫上疏曰:眾謂金碧熒煌,臣以為涂膏釁血,帝亦不怒"[見注5]。畫家郭忠恕,巧匠喻浩,皆當時建筑人材,超絕流輩者也[20]。 真宗朝(公元997-1022年)愈崇道教,趨祥異之說,盛禮縟儀,費金最多。作玉清照應宮"凡二千六百一十楹,以丁謂為修宮使,調諸州工匠為之,七年而成"。不僅工程浩大,乃尤重巧麗制作。所用木石彩色顏料均四方精選[21]。殿宇外有山池亭閣之設,環(huán)殿及廊廡皆遍繪壁畫。藝術之精,冠于北宋歷朝宮觀。殿上梁日"上皆親臨護,..工人以文繒裹梁,金飾木,寓龍負之輅以升。..修宮使以下及營繕掌事者,咸賜以衣帶金帛"[見注21]。此宮興作之嚴重,實為特殊,此后真宗其它建置莫能及,但南熏門外奉五岳之會靈觀,及大內南,奉圣祖之景靈宮(宮之南壁繪趙氏事跡二十八事)則皆制度華美,均以丁謂董其事。京師以外,宮觀亦多宏大,且詔天下州府,皆建道觀一所,即以天慶為名[見注5]。 仁宗之世(公元1023-1063年),夏始自大,屢年構兵,國用枯竭,土木之事仍不稍衰,但多務重修。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修文德殿成,宮中又大火,延燒八殿,皆大內主要,如紫宸,垂拱,福寧,集英,延和等殿。"乃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葺大內使,發(fā)四路工匠給役,又出內庫乘輿物及緡錢二十萬助其費"[見注9]。先此兩年(天圣八年),玉清照應宮因雷雨災,時帝幼,太后垂簾泣告輔臣,眾恐有再葺意,力言"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為灰燼,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復修葺,則民不堪命。.."[見注5]于是宮不復修,僅葺兩殿。二十五年后(至和中),始又增繕兩殿,改名萬壽觀,仁宗末季,多修葺增建,現存之開封琉璃塔,即其中之一。名臣迭上疏乞罷修寺觀[見注5]。歐陽修上疏《上仁宗論京師土木勞費》中云:"開先殿初因兩條柱損,今所用材植物料共一萬七千五有零。又有睦親宅,神御殿,..醴泉觀..等處物料不可悉數,..軍營庫務合行修造者百余處。..使厚地不生它物,唯產木材,亦不能供此廣費。"又云:"..累年火災,自玉清照應,洞真、上清、鴻慶、祥源,會靈七宮,開寶,興國兩寺塔殿,并皆焚燒蕩盡,足見天厭土木之華侈,為陛下惜國力民財.."[見注5]。終仁宗朝,四十年間,焚毀舊建,與重修勞費,適成國家雙重之痛也。 英宗在位僅四年(公元1064-1067年),土木之事已于司馬光《乞停寢京城不急修造》之疏中見其端倪[見注5]。蓋是時宮室之修造,非為帝王一己之意,臣下有司固不時以土木之宏麗取悅上心。人君之側,實多如溫公所言,"外以希旨求知,內以營私規(guī)利"之人也。 神宗(公元1067-1085年)行新政,富改革精神以強國富民為目的,故"宮室弗營,池籞茍完,而府寺是崇"[22]。所作蓋多衙署之建置:如東西兩府[23]御史臺[見注22]太學等[24]皆是也。元豐中,繕葺城垣,浚治壕塹,亦皆市政之事[25]。又因各帝御容散寓宮中,及宮外諸寺觀,未合禮制,故創(chuàng)各帝原廟之制。建六殿于景寧宮內,以奉祖宗像,又別為三殿以奉母后[26]。熙寧中,從司天監(jiān)之奏,請建中太一宮,但僅就五岳觀舊址為之[見注4]。遵故事"太一"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行度所至,國民受其福"[27],實不得不從民意。太宗建東太一宮四十五年,至仁宗天圣建西太一宮,至是又四十五年也[見注4]。 哲宗(公元1086-1100年)制作多承神宗之訓,完成御史臺其一也。又于禁中神宗睿思殿后建宣和殿。末年則建景寧西宮于馳道西[見注19],亦如神宗所創(chuàng)原廟制度,及崩,徽宗即位續(xù)成之。宮期年完工,以神宗原廟為首,哲宗次之[見注26]。哲宗即位之初,宣仁太后垂簾,時上清太平宮已久毀于火,后重建,稱上清儲祥宮,以內庭物及金六千兩成之[28]。蘇軾承旨撰碑。碑云:"..雄麗靚深,凡七百余間.."宮之規(guī)模雖不如太宗時,當尚可觀。 迨徽宗立(公元1101-1125年),以天縱藝資,入紹大統,其好奢麗之習,出自天性。且奸邪盈朝,掊剝橫賦,倡豐亨豫大之說[見注2],故尤侈為營建。崇寧大觀以還,大內朝寢均麗若瓊瑤,官苑殿閣又增于昔矣。其著者如"政和三年辟延福新宮于大內之北拱宸門外;悉移其地供應諸庫,及兩僧寺,兩軍營,而作焉"[見注9]。宮共五位,分任五人,各為制度,不務沿襲。其殿閣亭臺園苑之制,已為艮岳前驅,"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岡以植杏林,又為茅亭鶴莊之屬"[見注9],以仿天然。此后作擷芳園,"稱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西自天波門東過景龍門,至封邱門",實沿金水河橫貫舊城北面之全部。"名景龍江,絕岸至龍德宮,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見注9]。又作上清寶箓宮,"密連禁署,內列亭臺館舍,不可勝計。..開景龍門,城上作復道通宮內,..徽宗數從復道往來"[見注9]。其它如作神霄玉清萬壽宮于禁中,又鑄九鼎,置九成宮于五岳觀后。政和以后,年年營建,皆工程浩大,綴飾繁縟之作。及造艮岳萬壽山,驅役萬夫,大興土木;五六年間,窮索珍奇,綱運花石;盡天下之巧工絕技,以營假山,池沼[29],至于山周十余里,峰高九十步;怪石嶄崖,洞峽溪澗,巧牟造化;而亭臺館閣,日增月益,不可殫記[30];其部署締構頗越乎常軌,非建筑壯健之姿態(tài),實失藝術真旨。時金已亡遼,宋人納歲幣于金,引狼入室,宮庭猶營建不已,后世目艮岳為亡國之孽,固非無因也。 宋初宮苑已非秦漢游獵時代林囿之規(guī)模,即與盛唐離宮園館相較亦大不相同。北宋百余年間,御苑作風漸趨綺麗纖巧。尤以徽宗宣政以后所辟諸苑為甚。玉津園,太祖之世習射觀稼而已,乾德初,置瓊林苑,太宗鑿金明池于苑北[31],于是各朝每歲駕幸觀樓船水嬉,賜群臣宴射于此。后苑池名象瀛山,殿閣臨水,云屋連簃,諸帝常觀御書,流杯泛觴游宴于玉宸等殿[32]。"太宗雍熙三年,后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釣魚于苑中"[33]。"命群臣賦詩賞花曲宴自此始"[見注2]。 
 金明池布置情狀,政和以后所紀,當經徽宗增置展拓而成。"池在順天門街北,周圍約九里三十步,池東西徑七里許。入池門內南岸西去百余步,有西北臨水殿。..又西去數百步乃仙橋,南北約數百步;橋面三虹,朱漆欄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謂之駱駝虹,若飛虹之狀。橋盡處五殿正在池之中心,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設御幄。..殿上下回廊。..橋之南立欞星門,門里對立彩樓。..門相對街南有磚石甃砌高臺,上有樓,觀騎射百戲于此.."[見注8]。規(guī)制之綺麗窈窕與宋畫中樓閣廊廡最為迫肖。 徽宗之延福擷芳及艮岳萬壽山布置又大異,朱勔,蔡攸輩窮搜太湖靈壁等地花石以實之,"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坼閘,數月乃至。.."[見注5]蓋所著重者及峰巒崖壑之締構;珍禽奇石,環(huán)花異木之積累;以人工造天然山水之奇巧,然后以樓閣點綴其間[見注29、30]。作風又不同于瓊林苑金明池等矣。疊山之風,至南宋乃盛行于江南私園,迄元明清不稍衰。 真仁以后,殖貨致富者愈眾,巨量交易出入京師,官方管理之設備及民間商業(yè)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賈擁有資產者之園圃第宅,皆爭尚靡麗,京師每歲所需木材之夥,使宮民由各路市木不已,且有以此居積取利者[34],營造之盛實普遍民間。 市街店樓之各種建筑,因汴京之富,乃登峰造極。商業(yè)區(qū)如"潘樓街..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見注8]。娛樂場如所謂"瓦子","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中瓦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夜叉棚,象棚;最大者可容數千人"[見注8]。酒店則"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入門一直主廊,約百余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映。..白磯樓后改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見注8]。其它店面如"馬行街南北十幾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yī),咸巨富。..上元夜燒燈,尤壯觀"[35]。 住宅則仁宗景祐中已是"士民之族,罔遵矩度,爭尚紛華。..室屋宏麗,交窮土木之工"[36]。"宗戚貴臣之家,第宅園圃,服飾器用,往往窮天下之珍怪..以豪華相尚,以儉陋相訾"[37]。 市政上特種設備,如"望火樓..于高處磚砌,..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余人,及儲藏救火用具。每坊巷三百步設有軍巡鋪屋一所,容鋪兵五人"。新城戰(zhàn)棚皆"旦暮修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御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見注8]。 工藝所在,則有綾錦院、筑院、裁造院,官窯等等之產生。工商影響所及,雖遠至蜀中錦官城,如神宗元豐六年,亦"作錦院于府治之東。..創(chuàng)樓于前,以為積藏待發(fā)之所。..織室吏舍出納之府,為屋百一十七間,而后足居"[38]。 有宋一代,宮庭多崇奉道教,故宮觀最盛,對佛寺唯稟續(xù)唐風,仍其既成勢力,不時修建。汴京梵剎多唐之舊,及宋增修改名者。太祖開寶三年,改唐封禪寺為開寶寺"重起繚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qū)。太宗端拱中建塔,極其偉麗"[見注5]。塔八角十三層,乃木工喻浩所作,后真宗賜名靈感,至仁宗慶歷四年塔毀[見注5],乃于其東上方院建鐵色琉璃磚塔,亦為八角十三層俗稱鐵塔,至今猶存,為開封古跡之一[39]。又加開寶二年詔重建唐龍興寺,太宗賜額太平興國寺[見注4]。天清寺則周世宗創(chuàng)建于陳州門里繁臺之上,塔曰興慈塔,俗名繁塔,太宗重建。明初重建,削塔之頂,僅留三級[見注39],今日俗稱婆塔者是。寶相寺亦五代創(chuàng)建,內有彌勒大像,五百羅漢塑像,元末始為兵毀[見注5]。 規(guī)模最宏者為相國寺,寺建于北齊天保中,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為相國寺;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建資圣閣;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敕建三門,制樓其上,賜額大相國寺。曹翰曾奪廬山東林寺五百羅漢北歸,詔置寺中[40]。當時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余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它物者,必由于此"[見注24]。實為東京最大之商場[見注8]。寺內"有兩琉璃塔,..東西塔院。大殿兩廊皆國相名公筆跡,左壁畫熾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戲。右壁佛降鬼子母,建立殿庭,供獻樂部馬隊之類。大殿朵廊皆壁隱樓殿人物,莫非精妙"[見注8]。 京外名剎當首推正定府龍興寺。寺隋開皇創(chuàng)建,初為龍藏寺,宋開寶四年,于原有講殿之后建大悲閣,內鑄銅觀音像,高與閣等。宋太祖曾幸之,像至今屹立,閣已殘破不堪修葺,其周圍廊廡塑壁,雖僅余鱗爪,尚有可觀者。寺中宋構如摩尼殿,慈氏閣,轉輪藏等,亦幸存至今[41]。 北宋道觀,始于太祖,改周之太清觀為建隆觀,亦詔以揚州行宮為建隆觀。太宗建上清太平宮,規(guī)模始大。真宗尤溺于符讖之說,營建最多,尤侈麗無比。大中祥符元年,即建隆觀增建為玉清照應宮,凡役工日三四萬[見注21]。"初議營宮料工須十五年,修宮使丁謂令以夜續(xù)晝,每畫一壁給二燭,故七年而成。..制度宏麗,屋宇稍不中程式,雖金碧已具,劉承珪必令毀而更造"[42]。又詔天下遍置天慶觀,迄于徽宗,惑于道士林靈素等,作上清寶箓宮。亦詔"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圣像"[見注2]。宣和元年,竟詔天下更寺院為宮觀,次年始復寺院額[見注2]。 洛陽宋為西京,山陵在焉。"開寶初,遣王仁珪等修洛陽宮室,太祖至洛,睹其壯麗,王等并進秩。..太祖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常有遷都之意"[見注13],臣下諫而未果。宮城周九里有奇,城南三門,中曰五鳳樓,偉麗之建筑也。東西北各有一門。曰蒼龍,曰金虎,曰拱宸。正殿曰太極殿,前有左右龍尾道及日樓月樓[見注13]。"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區(qū)"[見注9],規(guī)??煞Q宏壯?;食侵苁死镉衅?,各門與宮城東西諸門相直,內則諸司處之[見注9]。京城周五十二里余,尤大于汴京。神宗曾詔修西京大內[見注13]。徽宗政和元年至六年間之重修,預為謁陵西幸之備,規(guī)模尤大。"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資[見注9]。至于洛陽園林之盛,幾與汴京相伯仲。重臣致仕,往往徑第西洛。自富鄭公至呂文穆等十九園[43]。其館榭池臺配造之巧,亦可見當時洛陽經營之勞,與財力之盛也。 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李誡作營造法式,其中所定建筑規(guī)制,較與宋遼早期手法,已迥然不同。蓋宋初稟承唐末五代作風,結構猶碩健質樸。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年)以后,至徽宗即位之初(公元1101年),百余年間,營建旺盛,木造規(guī)制已迅速變更;崇寧所定,多去前之碩大,易以纖靡,其趨勢乃刻意修飾而不重魁偉矣?;兆谀┘?,政和迄宣和間,銳意制作,所本風格,尤尚綺麗,正為實施營造法式之時期,現存山西榆次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之永壽寺雨華宮,與太原天圣間(公元1023-1031年)之晉祠等,結構秀整猶帶雄勁,骨干雖已無唐制之碩建龐大,細部猶未有崇寧法式之繁瑣纖弱,可稱其為北宋中堅之典型風格也。 [1] 葉少蘊《石林燕語》。 [2] 《通鑒輯覽》。 [3] 《歷代帝王宅京記》引趙德麟《侯鯖錄》。 [4] 《宋會要輯稿》。 [5] 李濂《汴京遺跡志》。 [6] 《續(xù)通鑒長篇》至道元年張洎語。 [7] 《汴京遺跡志》載《皇畿賦》。 [8]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9] 《宋史·地理志》。 [10] 《玉?!肪戆倨呤?/p> [11] 《玉?!肪戆倭?。 [12] 《邵氏聞見錄》。 [13] 《玉?!肪戆傥迨?。 [14] 《玉海》卷百六十三。 [15] 《玉海》卷百六十四。 [16] 《宋朝事實》卷二十。 [17] 《玉?!肪砥呤濉?/p> [18] 《玉?!肪砹?。 [19] 《玉?!肪硪话佟?/p> [20] 僧文瑩《玉壺清話》。 [21] 《宋朝事實》卷七。 [22] 《汴京遺跡志》載曾肇重修御史臺記。 [23] 《汴京遺跡志》載陳繹新修東府西府記。 [24] 《宋朝燕翼詒謀錄》。 [25] 《歷代帝王宅京記》引宋敏求《東京記》。 [26] 李心傳《朝野雜記》,《汴京遺跡志》引。 [27] 《汴京遺跡志》引龔明之《中吳紀聞》。 [28] 《汴京遺跡志》引蘇軾《上清儲祥宮碑》。 [29] 《汴京遺跡志》僧祖秀《華陽宮記》。 [30] 《汴京遺跡志》徽宗御制《艮岳記略》。 [31] 《玉?!肪戆倨呤?/p> [32] 《玉?!肪戆倨呤?。 [33] 《宋朝事實》卷十二。 [34] 《宋會要輯稿·食貨》。 [35] 蔡絳《鐵圍山叢談》卷四。 [36] 《宋朝事實》卷十三。 [37] 《溫國文正公集·論財利疏》。 [38] 費著《蜀錦譜》。 [39] 楊廷寶《汴鄭古建筑游覽紀錄》,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三期。 [40] 葉夢得《石林詩話》。 [41] 梁思成《正定調查紀略》,發(fā)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二期。 [42] 《宋史紀事本末》。 [43]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 
 第三節(jié) 遼之都市及宮殿 契丹之初為東北部落,游牧射生,以給日用,故"草居野處靡有定所"[1]。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併東西奚,統一本族八部,國勢始張。其漢化創(chuàng)業(yè)之始,用幽州人韓延徽等,"營都邑,建宮殿,法度井井"[2],中原所為者悉備。迨援立石晉,太宗耶律德光得晉所獻燕云十六州,改元會同(公元938年),建號稱遼,詔以皇都臨潢府(今熱河林西縣)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定遼陽為東京。遼勢力從此侵入云朔幽薊(今山西、河北北部)。?;急彼?,百數十年。圣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之初,以大定府為中京(今熱河朝陽平泉,赤峰等縣地),又三十余年至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更以大同府為西京,于是五京備焉。 遼東為漢舊郡,渤海人居之,奚與渤海皆深受唐風之熏染。契丹部落之崛起與五代為同時,耶律氏實宗唐末邊疆之文化,同化于漢族,進而承襲中原北首州縣文物制度之雄者也。契丹本富于鹽鐵之利,其初有"回國使"[3]往來販易,鬻其牛羊,毳,罽,馳馬,皮革,金珠,藥材等以市他國貨物,其后遼更與北宋、西夏、高麗、女真諸國沿邊所在,共置榷場市易,商業(yè)甚形發(fā)達,都市因此繁盛[4]。其都市街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其中"邑屋市肆有綾錦之作,宦者,伎術,教坊,角抵,儒僧尼道皆中國人,并汾幽薊為多"[5]。遼世重佛教,營僧寺,刊經藏,不遺余力,嘗"擇良工于燕薊"。 凡宮殿佛寺主要建筑,實均與北宋相同。蓋兩者均上承唐制,繼五代之余,下啟金元之中國傳統木構也。 太祖于神冊三年(公元918年)治城臨潢,名曰皇都;二十一年后,至太宗,改稱上京[見注5]。太祖建元神冊之前,所居之地曾稱西樓。"阿保機以其所為上京,起樓其間,號西樓,又于其東..起東樓,北..起北樓,南木葉山起南樓,往來射獵四樓之間"[6]。蓋阿保機自立之始,創(chuàng)建明王樓。 初未筑成,其都亦未有名稱。如"以所獲僧..五十人歸西樓,建天雄寺以居之"。"其黨神速姑復劫西樓,焚明王樓","壬戌上發(fā)自西樓"[7]等。"契丹好鬼貴日,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見注6]。豈西樓時期,契丹營建乃保有漢,魏,盛唐建樓之古風;而又保留其部族東向為尊之特征歟? 遼建"殿"之事,始于太祖八年冬,建開皇殿于明王樓基,早于城皇都約四年,其方向如何,今無考。"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之以天贊。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鑾。中有歷代帝王御容.."[見注5]制度似略改。迨晉遣使上尊號,太宗"詔番部,并依漢制御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改皇都為上京"[8]。以后開皇五鑾及宣政殿皆數見于太宗紀。 上京"城高二丈,..幅員二十七里。..其北謂之皇城,..中有大內。..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華西華。..通內出入之所"[見注8]。城正南街兩側為各司衙寺觀國子監(jiān),孔子廟及二倉。天雄寺與八作司相對,均在大內南。"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見注8]。市容整備,其形制已無所異于漢族。然至圣宗開泰五年,距此時已八十年,宋人記云"承天門內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見注5]。然則遼上京制度,殆始終留有其部族特殊尊東向之風俗。 遼陽之大部建設為遼以前渤海大氏所遺,而大氏又本唐之舊郡,"擬建宮闕"。遼初以為東丹王國,葺其城,后升為南京,又改東京。"幅員三十里,共八門,..宮城在城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宮壤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大內建二殿。..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鐵幡竿在焉"[見注8]。 遼南京古冀州地,唐屬幽州范陽郡;唐末劉仁恭嘗據以僭帝號。石晉時地入于遼。太宗立為南京,又曰燕京,是為北京奠都之始。城有八門,其四至廣闊,雖屢經史家考證,仍久惑后人。地理志稱"方三十六里",其它或稱二十五里及二十七里者。或言三十六里"乃并大內計度"者,其說不一。但燕城令人注意者,乃其基址與今日北京城闕之關系。其址蓋在今北京宣武門迤西,越右安廣寧門郊外之地[9]。金之中都承其舊城而展拓之,非元明清建都之北京城也。今其址之北面有舊土城及會城門村等可考。其東南隅有古之憫忠寺(今之法源寺)可考[見注9],而今郊外之"鵝房營,有土城角,作曲尺式,幸存未鏟;有豁口俗呼鳳凰嘴,當因遼城丹鳳門得名"[見注9],乃燕城之西南隅也。今日北京南城著名之海王村琉璃廠等皆在燕城東壁之外。 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初無遷都之舉,故不經意于營建,即以幽州子城為大內,位于大城之西南隅;宮殿門樓一仍其舊,幽州經安史之徒,暨劉仁恭父子割據僭號,已有所設施,如拱宸門元和殿等,太宗入時均已有之[10]。太宗但于西城巔詔建一"涼殿",特書于本紀,豈仍循其"西樓"遺意者耶? 南京初雖仍幽州之舊,未事張皇改建,但至"景宗保寧五年,春正月,御五鳳樓觀燈",及"圣宗開泰駐蹕,宴于內果園"[11]之時,當已有若干增置,"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觀之"[見注11],其時市坊繁盛之概,約略可見。及興宗重熙五年(公元1036年)始詔修南京宮闕府署,遼宮庭土木之功雖不侈,固亦慎重其事,佛寺浮圖則多雄偉。迨金世宗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距此時已百五十余年,而金主尚謂其宰臣曰:"宮殿制度茍務華飾,必不堅固。今仁政殿,遼時所建,全無華飾,但其它處歲歲修完,唯此殿如舊。以此見虛華無實者不能經久也"[12]。遼代建筑類北宋初期形制,以雄樸為主,結構完固,不尚華飾,證之文獻實物,均可征信。今日山西大同應縣所幸存之重熙清寧等遼建,實為海內遺物之尤足珍貴者也。 [1] 《遼史·營衛(wèi)志》。 [2] 《遼史·韓延徽傳》。 [3] 《通鑒·后晉記》。 [4] 王家琦《遼賦稅考》,見《東北集刊》第一期。 [5] 《歷代帝王宅京記》引胡嶠記。 [6] 《五代史·四夷附錄》。 [7] 《遼史·太祖本紀》。 [8] 《遼史·地理志》。 [9] 奉寬《燕京故城考》,見《燕京學報》第五期。 [10] 關承琳《西郊鄉(xiāng)土紀》。 [11] 《日下舊聞考》。 [12] 《金史·世宗本紀》。 
 第四節(jié)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金之先,出靺鞨,古之肅慎也。唐初,其黑水一部曾附高麗,其后渤海強盛,契丹又取渤海地,乃附屬于契丹。其在南者號熟女真,在北者不在契丹族,號生女真。金太祖之先,已統一部落,修弓矢,備器械,日臻強盛,不受遼籍[1]。至太祖敗遼兵,招渤海,乃建號稱大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更節(jié)節(jié)進攻。數年之間,盡得遼舊地,進逼宋境。 金建會寧府為上京,"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寨"[2],當尚為部落帳幕時期。及"升皇帝寨為會寧府,城邑宮室,無異于中原州縣廨宇。制度極草創(chuàng),居民往來,車馬雜遝,..略無禁制。..春擊土牛,父老士庶皆聚觀于殿側"[見注2]。至熙宗皇統六年(公元1146年),始設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規(guī)模雖仿汴京,然僅得十之二三而已"[見注2]。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宋使賀金太宗登位時,所見之上京,則"去北庭十里,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千余家,近闕北有阜園,繞三數頃,高丈余,云皇城也。山棚之左曰桃園洞,右曰紫微洞,中作大牌曰翠微宮,高五七丈,建殿七棟甚壯,榜額曰乾元殿,階高四尺,土壇方闊數丈,名龍墀"[3],類一道觀所改,亦非中原州縣制度。其初即此乾元殿亦不常用。"女真之初無城郭,國主屋舍車馬..與其下無異,..所獨享者唯一殿名曰乾元。所居四處栽柳以作禁宮而已。殿宇繞壁盡置火炕,平居無事則鎖之,或時開鑰,則與臣下坐于炕,后妃躬侍飲食"[4]。 金初部落色彩濃厚,漢化成分甚微,破遼之時劫奪俘虜;徙遼豪族子女部曲人民,又括其金帛牧馬,分賜將帥諸軍。燕京經此洗劫,僅余空城。既破壞遼之建設,更進而滋擾宋土,初索歲幣銀絹,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歸宋。既盟復悔。乃破太原真定,兵臨汴京城下,擄徽欽二帝北去。所經城邑蕩毀,老幼流離鮮能恢復。至征江淮諸州,焚毀屠城,所為愈酷。終金太宗之世,上京會寧草創(chuàng),宮室簡陋,未曾著意土木之事,首都若此,他可想見。 金以武力與中原文物接觸,十余年后亦步遼之后塵,得漢人輔翼,反受影響,乃逐漸摹仿中原。至熙宗繼位,稍崇儀制,親祭孔子廟,詔封衍圣公等。即位之初(公元1135年),建天開殿于爻刺,此后時幸,若行宮焉。上京則于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四月,"命少府監(jiān)..營建宮室"[5],雖云"止從儉素","十二月宮成",為時過促,恐非工程全部。此后有"明德宮享太宗御容于此,太后所居";"五云樓及重明等殿成";又有太廟,社稷等建置?;式y六年,以"會寧府太狹,才如郡制,..設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見注4]。天眷皇統間,北方干戈稍息,州郡亦略有增修之跡,遺物中多有天眷年號者。 自海陵王弒熙宗自立,迄其入汴南征,以暴戾遇刺,為時僅十二年,金之最大建筑活動即在此天德至正隆之時(公元1149-1161年)。 海陵既跋扈狂躁,對于營建唯求侈麗,不殫工費,或"賜工匠及役夫帛",或"杖提舉營造官"[6],所為皆任性。天德三年,"詔廣燕城,建宮室,按圖興修,規(guī)模宏大"。貞元元年,遷入燕京,"稱中都,以遷都詔中外"。以宋之汴京為南京,大定為北京,遼陽為東京,大同為西京。乃迎太后居中都壽康宮;增妃嬪以實后宮,臨常武殿擊鞠,登寶昌門觀角抵,御宣華門觀迎佛;賜諸寺僧絹。園苑則有瑤池殿之成,御宴已有泰和殿之稱,生活與其營建皆息息相關。又以大房山云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麓。正隆元年,奉遷金始祖以下梓宮葬山陵,翌年,"命會寧府毀舊宮殿,諸大族第宅,及儲慶寺,仍夷其址,而耕種之"[7]。削上京號,"稱為國中者,以違制論"[見注7]。既而慕汴京風土,急于巡幸,于正隆四年(公元1159 年),復詔營建宮室于南京。 汴京烽燧之余,蹂躪燼毀,至是侈其營繕,仍宋之舊,勉力恢復。"宮殿運一木之費至二千萬,牽一車之力至五百人;宮殿之飾,遍傅黃金,而后間以五采。..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成而復毀,務極華麗"[見注6]。但海陵雖崇飾宮闕,民間固荒殘自若。"新城內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四望時見樓閣崢嶸,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8]。各剎若大相國寺亦"傾檐缺吻,無復舊觀"[見注8]。汴都此時已失其政治經濟地位,絕無繁榮之可能。 中都宮殿營建既畢,又增高燕城,辟其四面十二門,廣遼舊城之東壁約三里,世宗以后均都于此,與宋剖分疆宇,升平殷富將五十余載,始遭北人兵燹,其間各朝尚多增置,朝市寺觀日臻繁盛。 初海陵丞相張浩等,"取真定材木營建宮室及涼位十六"[見注7],制度實多取法汴京?;食侵芑?九里三十步",則幾倍于汴之皇城,而與洛陽相埒。自內城南門天津橋北之宣陽門至應天樓,東西千步廊各二百余間[見注8],中間馳道宏闊,兩旁植柳。有東西橫街三道,通左右民居及太廟三省六部[9]。宣陽門以金釘繪龍鳳,"上有重樓,制度宏大,三門并立,中門常不開,唯車駕出入"[見注4];應天門初名通天門,"高八丈,朱門五,飾以金釘"[見注4];宮闕門戶皆用青琉璃瓦[見注8],兩旁相去里許為左右掖門。內城四角皆有垛樓。宣華,玉華,拱宸各門均"金碧翚飛,規(guī)制宏麗"[見注4]。 "內殿凡九重,殿三十有六,樓閣倍之"[見注4]。其正朝曰大安殿,東西亦皆有廊廡。東北為母后壽康宮及太子東宮(初稱隆慶)[10]。大安殿后宣明門內為仁政殿,乃常朝之所。殿則為遼故物,其朵殿為兩高樓,稱東西上閣門。"西出玉華門則為同樂園,若瑤池、蓬瀛,柳莊,杏村在焉"[見注4],宮中十六位妃嬪所居略在正殿之西;宴殿如泰和神龍等均近魚藻池,后苑亦偏宮西,一若汴京。遼時本有樓閣球場在右掖門南[11],經金營建,乃有常武殿等為擊球習射之所[見注10]。太廟標名衍慶之宮[12],在千步廊東。金庭規(guī)制堂皇,儀衛(wèi)華整,宋使范成大,雖云"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經",但亦稱其"工巧無遺力"[見注8]。 中都外城布置,尤為特異。金初滅遼,粘罕有志都燕,為百年計,"因遼人宮闕于內城外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門,樓櫓池塹,一如邊城。..穿復道與內城通.."[13]。海陵定都,欲撤其城而止,故終金之世未毀[14]。世宗之立,由于勸進,頗以省約為務,在位二十九年,始終以大定為年號,世稱大定之治。即位之初,中都已宏麗,不欲擾民,故少所增建。元年(公元1161年)入中都,"詔凡宮殿張設,毋得增置"[15]。三年又敕有司"宮中張設,毋得涂金",有詔修遼東邊堡,頗重守御政策,即位數年,與宋講好,國內承平,土木之功漸舉,重修災后泰和神龍宴殿,六年幸大同華嚴寺,觀故遼諸帝銅像,詔主僧謹視;有護古物之意。大定七年,建社稷壇;十四年,增建衍慶宮,圖畫功臣于左右廡,如宋制。十九年,建京城北離宮,宮始稱大寧(后改壽寧、壽安),即明昌后之萬寧宮,章宗李妃"妝臺"所在?,幑馀_,瓊華島始終為明清宮苑勝地,今日北京北海團城及瓊華塔所在也。二十一年。復修會寧宮殿,以甓束其城。二十六年,曾自言"朕嘗自思豈能無過,所患過而不改。..省朕之過,頗喜興土木之工,自今不復作矣"。二十八年盛譽遼之仁政殿之不尚虛華,而能經久,嘆曰:"..今土木之工,滅裂尤甚,下則吏與工匠相結為奸,侵克工物;上則戶工部官支錢,度材,唯務茍辦;至有工役才畢,隨即欹漏者;..勞民費財,莫甚于此。自今體究,重抵以罪"[見注15]。海陵專事虛華,急于營建,且遼宋劫后,匠師星散,金時構造之工已遜前代巨構甚遠,世宗固已知之。 大定之后,唯章宗之世(公元1190-1208年),略有營造,大者如盧溝石橋,增修曲阜孔廟,重修大同善化寺佛像,及重修登封中岳廟等普遍修繕之活動。趙州小石橋至今仍存,亦為明昌原物[16]。至于中都宮苑之間,章宗建置多為游幸娛樂之所。常幸南園玉泉山,香山。北苑萬寧宮尤多增設[17]?,幑獾钪?,后世稱章宗李妃妝臺。瓊華閣及絳綃翠霄兩殿,亦為大定后所增。"宸妃鄭氏又嘗見白石,愛而輦歸,筑崖洞于芳華閣,用工二萬,牛馬七百"[見注4],貽內侍余琬以艮岳亡國之諷。章宗末季,南與宋戰(zhàn),北御元軍,十年之間,邊事愈頻,承安之后,已非營建時代。衛(wèi)紹王繼位,政亂兵敗,中都被圍,"城中乏薪,拆絳綃殿,翠霄殿,瓊華閣材分給四城"[見注4]。距燕京城破之時(公元1215年)已不及三年,衛(wèi)紹王廢,宣宗立,中都危殆,金室乃倉皇南遷。都汴之后,修城葺庫,一切從簡,無所謂建設。及元代之朝,日臻隆盛,金之北方疆土盡失,復南下入宋,以圖自存。迄于金亡,二十年間,中原中部重遭爭奪,城邑多成戎燼之余,宋遼金三朝文物得以幸存至今者難矣。幸遼金素重佛法,寺院多有田產自給[18],易朝之際,雖遭兵燹,寺之大者,尚有局部恢復,而得后代之資助增建者。今日遼寧,河北,山西佛寺殿堂及浮圖,每有遼金雄大原構滲與其中,已是我國建筑遺產重要之一部。 [1] 《金史·太祖本紀》。 [2] 《歷代帝王宅京記》。 [3] 許亢宗《行程錄》。 [4] 《大金國志》。 [5] 《金史·熙宗本紀》。 [6] 《金史·海陵王紀》。 [7] 《金史·地理志》。 [8] 范成大《攬轡錄》。 [9] 樓鑰《北行日錄》。 [10] 《日下舊聞考》。 [11] 《遼史·地理志》。 [12] 《金圖經》。 [13] 《金國南遷錄》。 [14] 奉寬《燕京故城考》,見《燕京學報》第五期。 [15] 《金史·世宗本紀》。 [16] 梁思成《趙縣安濟橋》,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一期。 [17] 《金史·章宗本記》。 [18] 《遼文匯·妙行大師行狀碑》及《金史·食貨志》。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下) 
 第五節(jié) 南宋之臨安 靖康變作,二帝被擄,高宗即位于南京(應天府),改元建炎(公元1127年,適為金太宗天會五年),迄宋幼帝昺蹈海死(公元1279年),為時一世紀有半,是為南宋;后金之亡約四十余年。 建炎三年,金兵愈逞,高宗駐蹕杭州,以州治為行宮,下詔罪己,自無心于宮室之營建。且適當金人破徐州,焚揚州,宋雖改江寧為建康府,升杭州為臨安府,固未遑定都。及金人再度進迫,高宗出走,如越州,奔明州,又航于海入溫州。行跡無定,百司零亂。金兵亦追跡至杭州,破越州,屠潭州。游騎又至平江、常州、鎮(zhèn)江焚掠,江南處處尚在破壞中,及韓世忠、岳飛挫金將烏珠于江中,紹興二年,高宗始又如臨安。時軍事稍振,臣下頗有建議奠都建康以圖恢復者。高宗猶豫,"命守臣具圖經畫建康行宮",又"命漕臣即平江子城營治宮室",而尤屬意臨安。紹興五年還臨安作太廟,挫岳飛北進之策;乃顯然欲早定行宮,以茍宴安,紹興八年,乃定都焉。 高宗詔曰:"..朕荷祖宗之休,克紹大統,夙夜危懼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撫綏淮甸既已。..是故復還臨安,內修政事,繕治甲兵以定基業(yè)。非厭霜露之苦而圖宮室之安也..。"實則紹興元年,已詔守臣修內司百間[1],"二年九月,南門成,詔名行宮之門;三年詔梁汝嘉創(chuàng)廊廡于南門之內"[2]。四年八月,知臨安府梁汝嘉奏明堂行禮,殿成。此即臨安初創(chuàng)時之正殿,蓋"凡上壽則曰紫宸殿,朝賀則曰大慶殿,宗祠則曰明堂殿,策士則曰集英殿,四殿皆即文德殿隨事揭名也"[見注1]。高宗自紹興初年蓄意議和,受制于秦檜,坐失兵機,迄三十二年禪位于孝宗,自"以秦檜舊地作德壽宮,鑿池引水,疊石作山"[3],優(yōu)游其間,無非皆"圖宮室之安"者,園苑建造之頻,尤甚于其后諸帝。為太上皇時曾"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鳧魚于上。..指示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4]。實不失當艮岳之裔。 南宋宮室制度,初創(chuàng)時因國恥未雪,諸多顧忌,未克任意施展,僅就州城府治興葺重造,故云"皆從簡省"。臨安州治本為錢王宮,地址雖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礙于時勢,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廣僅如大郡之設廳"?!遁浄尽吩疲?其實垂拱崇政二殿,權更其號而已。殿為屋五間,十二架,修六丈,廣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間,修一丈五尺,廣亦如之。兩朵殿各二間。東西廊各二十間,南廊九間,其中為殿門,三間六架"[5]。孝宗又以"殿后擁舍七間為延和殿,其制尤卑,陛階一段,小如常人所居"[見注5],其"上梁文云:聽朝決事,兼汴都延和崇政之名.."[6]。崇政究與垂拱易名,抑與延和同為一殿,尚待考證。正殿宮閣無多,又隨時異額,勉襲汴都舊名,尤顯其隘窄。 及和議成,韋太后回鑾,"宮中慶典復始",禁城內外乃年年增建。紹興八年,作慈寧宮;紹興十二年作太社太學;十三年筑圜丘,景靈宮及秘書?。皇迥曜鲀戎猩裼睿J先孝思殿);十六年廣太廟;十七年作玉津園,太一宮,萬壽觀.."。禁中則營祥曦福寧等殿及后苑堂閣。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間,曾增筑皇城,外城及宮前麗正門御路,建執(zhí)政府,筑兩相第,太醫(yī)殿,尚書六府等[7]。高宗禪位后所辟別宮,園苑及所賜府第,私園,亦多工巧靡麗,但建筑無宏大者。繼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為習射蹴鞠,或攬湖山之勝,多為宮庭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蓋風雅有余,氣魄不足,非復中原帝京之氣象,建筑多水榭園亭之屬,大殿無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務簡約,不尚華飾,以遵祖制"耳。 臨安外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長峙"[見注3]。凡十三門,東壁有七門,西壁臨湖有四門。其中涌金門為"北宋政和六年重建,頗極壯麗"[見注3]。南北則僅各有一門:南即嘉會門,稍偏西與皇城麗正門引直;北曰余杭,亦曰北關。外另有水門五。全城"東沿河(錢塘江)西至山崗(鳳凰山),自平陸至山崗,隨其上下,以為宮殿"[見注3]。形勢乃不規(guī)則之山城。 "紹興十八年,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寧,東苑曰東華。..皇城周回九里"[見注2],南面麗正"其門有三,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左右列百官侍立閣子,登聞鼓院,檢院相對,悉皆紅杈子,排列森然,門禁嚴甚"[8]。外城之嘉會門,營建亦精,其"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南門為御道,"至麗正門計九里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往來"[見注8],過南郊,從此幸郊臺也。 自大內北出和寧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寶玉珍異,花果時新,海鮮奇品,悉集于此",一若汴京時之東華門外,和寧門之重要亦乃臨安河道及市區(qū)地位所使然。門"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亦列三門,金碧輝映,與麗正同,門外列百僚侍班閣子.."。其內因與宮中后殿密邇,故帝后臣僚率多出入于此。"皇后出宮,至祥曦殿,上升龍檐,出和寧門"。"皇帝御垂拱殿,提舉等官奉迎諸書至和寧門,步導至垂拱殿,各取合進呈.."[見注3]等。 皇城內之宮殿,隨事給名,后代改額,不易悉考。前殿建于紹興四年,行在所錄謂之正衙,即文德殿,凡上壽朝賀宗祠策士皆御此殿,故或稱紫宸,大慶、明堂、集英。紹興十二年,增建垂拱"以內諸司地為之"。"殿后有擁舍,孝宗改為別殿,是為延和便殿"[見注6]。東部麗正門內為東宮。建炎初,"孝宗初育宮中,只造書院于宮門,曰內資善堂。..迨為太子,..止建廳堂并諸宮屬從屋。..光宗升儲,建太子宮門。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創(chuàng)射圃為游藝之所。度宗時(幾十年后)更為增廣"[見注1]孝宗于乾道初"辟射殿于禁垣之東,名曰選德",及至淳熙五年,"中設漆屏,書郡國守相名氏其上",圖事揆策于此,以示著意軍機,周必大被旨撰《選德殿記》[見注6]。殿近東華門,近臣常于此召入。"自北宮門循廊而左,轉南為祥曦殿,西接修廊為后殿"[9]。而"欽先孝思在崇政之東"。 此外寧福寢殿及后妃等位于后苑偏宮之西部。稱為南內,"苑中亭殿名稱可見者僅有復古殿、損齋、觀堂、芙蓉閣、翠寒堂、清華閣、欏木堂、隱岫、澄碧、倚柱、隱秀、碧琳堂之類.."[見注5]。寧福殿后改為壽康宮,光宗遜位后居之。復古殿、損齋均高宗所常御,為其觀摩書畫玩器之處,觀堂建于山頂,蓋"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觀堂為上焚香祝天之所"[見注9]。芙蓉閣則在山背,"翠寒堂以日本國松木為之,不施丹雘,白如象齒,環(huán)以古松"[見注9]。澄碧殿位置近宮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執(zhí)..至一小亭中,前有大池,潴水平岸,其下為石渠貫亭,以函啟閘,奔流入渠,其聲如雷,上曰朕于飲食衣服宮室務從簡儉,至所喜者唯此水爾.."[10]。內苑大略如此,實皆高宗所建飾,孝宗以后少有增置。 慈寧殿亦曰慈寧宮,為高宗因太后有歸期而建,"上謂輔臣曰:行宮地步窄隘,今營建太后宮,抵是依山因地勢修筑..",其址當在皇城前部西面山地一帶。后易名慈福,慈壽,仍為各朝太后所居之殿也。寧宗開禧二年焚。 南宋內苑御園之經營,借江南湖山之美。繼艮岳風格之后,著意林石幽韻,多獨創(chuàng)之雅致,加以臨安花卉妍麗,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蓮、芙蓉、芍藥、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體點綴,建筑成分,反成襯托。所謂堂與亭者最多,皆為賞玩花木,就近營建,如為古梅題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為蟠松作清華宮,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類也。高宗究心藝事,內禪后尤多閑情逸致,所營德壽宮苑內萬歲橋,"橋長六丈,并用吳璘進到玉石甃成,瑩澈可愛。橋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羅白木建造,極為雅潔。大池十余畝,皆種千葉白蓮"[11]。 德壽宮"在望仙橋東,高宗倦勤,即秦檜舊地筑新宮。..內禪后遂移仗居焉。都人稱為北大內。鑿大池,續(xù)竹筧數里,引湖水注之。其上壘石為山,象飛來峰,有堂名冷泉,樓名聚遠。又分四地為四時游覽之所"。其中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額亭榭之名,尤為新穎。至孝宗禪位亦居之,改名重華宮[見注3]。 外御園有玉津,聚景(東園),富景(西園),集芳,屏山諸園、玉津園為帝王較射之所,在嘉會門南四里洋泮橋側,清時在杭州龍華寺后,猶得見。淳熙八年十年駕幸玉津園,韓彥直等扈從題名,俱正書摩崖。聚景園之南門在清波門外,北門在涌金門外,西湖之東岸也。亭宇皆孝宗御匾,嘗請兩宮臨幸,后光宗寧宗亦皆奉太后同幸。乾淳起居注云:"淳熙六年..幸此園,太上太后至會芳殿降輦,上及皇后至翠光降輦,并坐瑤津西軒入御筵。..遂至錦壁賞大花牡丹約千余叢,又至清輝少歇,由翠光登御舟入湖..泊花光亭,仍至會芳少歇還內"[見注11],其布置略可窺見。富景以芙蓉臨池秀發(fā),高孝兩朝嘗登龍舟臥看,建筑不詳。集芳在葛嶺,前臨湖山,園歸太后,藻飾甚麗,諸匾皆高宗御題。屏山園在錢湖門外,正對南屏,又名翠芳。理宗"開慶初,內司展建東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環(huán)五花亭外"。"內有八面亭",其建筑顯為纖細亭榭之屬[見注3]。 其它如慶樂園,光宗曾以賜韓侂胄,后復歸御有。內多古桂,亦有"十樣亭榭,工巧無二。射圃,走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麗,野店村莊,裝點時景",謝太后府園歇涼亭之布置,則尤著重濱湖亭館之建筑。"有眉壽堂,百花堂,一碧萬頃堂,湖山清觀,皆宏麗特甚。..第宅百余間,后為元帥夏若水所居。..元夕放燈,上下輝映"。高宗所賜楊存中之水月園,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亦為近水堂榭,西湖園苑之特征也[見注3]。 南宋宮中殿宇無宏大之作,禁御則皆亭榭窈窕,曲徑通幽,為優(yōu)游忘世,高雅情緒之所托。其配屬實創(chuàng)園亭設計之另一意識。北宋洛陽諸園,本已漸有江南氣息,傾向雅素,避脫侈麗之作,著重自然之美。宮苑中延福開其端,艮岳繼其后,因無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沖父子,以人工興筑,致成花石之擾,反病奢狂。高宗定都臨安,以園苑論,實得山川之助,繼艮岳之態(tài)。造成庭園建筑之佳例。吳中則自政和以后,進奉花石,開始疊假山之風,為之者愈多。其著者如光宗時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12]。 南宋建筑每單位之結構本嗣北宋崇寧格式。紹興初"平江郡守王■承兵火之余,興葺官署學校,不遺余力,又重刊營造法式,即世所稱紹興本者,故其興作猶遵奉汴梁遺法"[13]。證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蘇州玄妙觀之三清殿亦可識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后,迄今七百五十余年,雖迭經修治,然迄無再建之紀錄"[見注13]。 王■究心藝事,尤重建筑。平江府治"北垣之齊云樓,循城為屋,輪奐雄特,一時稱最。吳人至謂兵火之后,唯王■重建此樓,差勝舊制"[見注13]。此蓋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等同一性質之城上臺觀也。其下為府治宅堂北之齋園,亭軒柱廊,亦皆■之經營。紹興十五年,又繪大成殿兩廡,創(chuàng)講堂辟齋舍。十六年重作圓妙觀兩廊,"畫靈寶度人經變相。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櫓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致"[14]?!雠c梁汝嘉先后直寶文閣,皆監(jiān)修平江府治及臨安行宮最力者,北宋建筑遺法之得以傳播江南,■尤有功焉。蓋當時民間建筑嚴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微官府之不時興修,建筑藝術及法式最易廢弛。董其役者,既以舊法為重,則技術雖有演變,系統究不中斷。 宋代陵寢依其分布,可別為三區(qū)。"保定諸陵,皆開國后追建者;鞏縣為太祖,太宗以下諸帝后之陵,及乾德間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規(guī)模最為宏巨;最后為南渡諸帝之陵,權厝于會稽寶山,稱為'攢宮',示異日恢復中原,歸葬鞏洛也"[15]。 北宋陵寢北域悉圍以竹籬,謂之"籬寨"?;h寨有內外之別,外籬在前。建有神御殿,齋宮,東西序,神廚,庫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稱"下宮"。"外籬之后為內籬,其范圍包括石象生,獻殿,陵臺,謂之上宮"。上宮為陵之主體,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鵲臺,次乳臺,次象生,次神墻,每面各辟一門,門內更為正方形之陵臺,其下即帝后埋骨所也"[見注15]。 南宋攢宮制度,比之鞏縣諸陵,則大小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然除象生陵臺數者外,其上下二宮,猶能具體而微,遵奉舊制。諸帝攢宮,凡所設施,乃參酌時宜,適合南渡后之物力,故廢象生神墻及方上陵臺,而藏梓宮于上宮獻殿之后,為龜頭屋覆之。明清方城明樓之制,或即由此演變,而又另成形制,蓋亦迥然與古代陵墓布置不同。此實研究我國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 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建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冬,至翌年春季落成。陵之規(guī)模及間架尺寸,與彩畫瓦飾材料,見于周必大思陵錄者異常詳密[見注15]。"下宮之構成,系以前后殿與殿門回廊為主體,其外周以圍墻一重,外復以竹籬繞之"。上宮部分,其外亦有籬門,內有紅灰墻,周回六十三丈五尺,疊砌"鵲臺"兩堵。內為殿門,面闊三間,其內為火窯子,更內為獻殿。"殿面闊三間,為上宮之主體,其后附龜頭屋三間,設皇堂石藏子,置梓宮于內。殿外繞以磚砌之階,施勾欄十七間,正面設踏道"。思陵錄中關于結構尺寸甚詳,尤以大木方面,柱高與開間面闊之比例等,對于宋代結構式樣研究極有俾助,故洵足寶異也。 [1] 《行在所錄》。 [2] 咸淳《臨安志》。 [3] 《南宋古跡考》。 [4] 《宋史·高宗本紀》。 [5] 《宋史·輿服志》。 [6] 《玉?!肪戆倭?。 [7] 《歷代帝王宅京記》。 [8] 《夢粱錄》。 [9] 陳隨應《南渡行宮記》。 [10] 《宋會要輯稿》。 [11] 乾淳《起居注》。 [12] 《哲匠錄》,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三、四期。 [13] 劉敦楨《蘇州古建筑調查記》,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三期。 [14] 光緒《蘇州府志》卷四十四。 [15] 陳仲篪《宋永思陵之初步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