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文言文詞類活用復(fù)習(xí)教案 教學(xué)要點: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教學(xué)內(nèi)容: 一.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用做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 [小練習(xí)]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詞用作狀語的詞語,并加以解釋。 ①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 ③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 ⑦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規(guī)律總結(jié):規(guī)律一:表示時間、方位的名詞常常活用為狀語。 主語+【名詞】+謂語 下列句子中不屬于名詞作狀語的兩項是( A.人皆得以隸使之 B.沛公欲王關(guān)中 C.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D、俊才星馳 E、籍吏民,封府庫 二. 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钣靡院?,名詞變成相關(guān)的動詞的意思。如:“王無罪歲”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小練習(xí)]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解釋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規(guī)律總結(jié):規(guī)律一: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 注:名詞活用作動詞或狀語的區(qū)別:一般情況下,看名詞后是否+動詞,有動詞就作狀語,沒有就作動詞 三.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詞作使動,使……臣服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四.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dāng)作是什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五.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規(guī)律總結(jié):規(guī)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動詞,多數(shù)后面直接出現(xiàn)賓語,如果沒有,便是省略了。有時也可能是及物動詞。 規(guī)律一: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 六.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fā)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七.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 ① ② ③ ④ 八. 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擔(dān)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規(guī)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多數(shù)是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 九.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yīng)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規(guī)律:形容詞+賓語,形容詞位于謂語位置,且?guī)Я速e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十.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十一.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rèn)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rèn)為……小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十二. 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用來擔(dān)當(dāng)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shù)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tǒng)一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規(guī)律:處于謂語位置,前后無其他動詞充當(dāng)謂語時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很少見,但在古漢語里卻非常常見。在文言文中,名詞用作動詞有以下七種情況。 1.代詞前面的名詞?;钣脼閯釉~。 這是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 例如: (1)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FONT> (2)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媚鞠蛔友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敲起鼓;之,詞義被弱化,只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的作用。 2.否定副詞、能愿動詞、特指代詞“所”后面的名詞用作動詞。 例如: ?。?)范增數(shù)目項王。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詞受副詞“不”修飾,用作動詞,意思是“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動詞“能”后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游泳”。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特指代詞“所”+動詞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詞要活用為動詞。“罾”本是名詞,意思是“魚網(wǎng)”,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用網(wǎng)捕”。 3.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性短語,如果不是并列關(guān)系或修飾關(guān)系,前面的名詞常活用為動詞,構(gòu)成支配關(guān)系、陳述關(guān)系或補充關(guān)系。 例如: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燭是名詞,天南是名詞,兩名詞相連,燭用作動詞,意思是“照”。 ?。?)沛公軍霸上。 軍是名詞,霸上是名詞,兩名詞相連,軍用作動詞,意思是“駐軍,駐扎”。 ?。?)刑人如恐不勝。 刑是名詞,人是名詞,兩名詞相連,刑用作動詞,意思是“施加刑罰”。 (4)極視聽之娛。 極是名詞,“視聽之娛”是偏正短語,極用作動詞,意思是“窮盡”。 4.名詞后面用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該名詞一般用作動詞。 例如: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帶補語“于其址”,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詞和動詞之間有連詞“而”,名詞?;钣脼閯釉~。 例如: ?。?)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建墓”。 (2)順流而東。 東,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向東行”。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 巷,活用為動詞,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詞“者”只能加在動詞、形容詞后,故其前面的名詞?;钣脼閯釉~。 例如: 趙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封侯”。 7.狀語一般修飾動詞和形容詞謂語,故用作狀語的名詞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面的名詞?;钣脼閯釉~。 例如: ?。?)甕牖繩樞之子。 “甕牖繩樞”四個詞都是名詞,其中“甕”“繩”是名詞作狀語,可譯為“用甕”“用繩”;“牖”“樞”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可譯為“做窗戶”“系門軸”。 ?。?)而獨以鐘名。 名,在介詞結(jié)構(gòu)“以鐘”后面,活用為動詞,可譯為“命名”。 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翻譯方式一般有三種。 1.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譯,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動詞翻譯。 例如: ?。?)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爪,可譯為“用指甲劃破”,或者直接譯成“劃破”。 ?。?)或棹孤舟。 棹,可譯為“用槳劃”,或者直接譯成“劃”。 2.表示趨向、處所、方位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可按“于(向)+名詞”的格式翻譯。 例如: 狼不敢前。 前,可譯為“向前”。 3.表示事物稱謂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可按“支配名詞的動詞+名詞”的格式翻譯。 例如: ?。?)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可譯為“建墓”。 ?。?)刑人如恐不勝。 刑,可譯為“施加刑法”。 名詞活用為動詞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 1.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通常是讓名詞指代的人或事物發(fā)生與該名詞有關(guān)系的動作或行為。 例如: 宦士三百人于吳。 宦,名詞的使動用法,可譯為“讓……做帝王的仆人”。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通常是把名詞的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 襟,名詞的意動用法,可譯為“以……為衣襟”;帶,名詞的意動用法,可譯為“以……為衣帶”。 (2)越國以鄙遠(yuǎn)。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可譯為“把……當(dāng)做邊邑”。 文言實詞詞類活用例解 1. 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以下情況: (1)名詞+賓語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鴻上宴》) (2)副詞作狀語+名詞 例如:漢水又東。(《水經(jīng)注·江水》) (3)能愿動詞+名詞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 (4)名詞+補語 例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 (5)名詞充當(dāng)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 例如: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赤壁之戰(zhàn)》) (6)敘述句的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采草藥》) (7)兩個名詞連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飾關(guān)系,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8)在復(fù)句中充當(dāng)一個敘述性獨詞分句,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不帶賓語的,但是如果帶了賓語,就是用作一般動詞,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 王。(《屈原列傳》) (2)親賢臣,遠(yuǎn)小人。(《出師表》) (3)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項伯)平日善待留侯張良。 (4)峨大冠,拖長紳。(《賣柑者言》) (5)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論貴粟疏》) (6)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的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3)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捕蛇者說》) 和動詞活用為名詞一樣,活用為名詞的形容詞一般位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數(shù)詞?;钣玫脑~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質(zhì)狀態(tài)而是表示具有這一性質(zhì)狀態(tài)的人或物。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 (1)將軍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陳涉世家》) (2)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醒晉文之事》) (4)乘堅策肥,履絲 縞。(《論貴粟疏》) 4.名詞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里,普通名詞是不能作狀語直接修飾謂語動詞的,而古代漢語里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dāng)普遍的現(xiàn)象。表時間、處所以外的其他名詞,也能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比喻性的,可譯為“像……一樣”。 ①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②(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 —(項伯)常常用身子像鳥的翅膀那樣遮蔽沛公。 ② 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2)表對人的態(tài)度,可譯為“把……當(dāng)作……來怎么樣”,“像對待……那樣如何”。 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② 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 ③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表動作使用的工具、處所、方式等。翻譯時可補出適當(dāng)?shù)慕樵~或動詞。 ① 箕畚運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② 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中山狼傳》) ③ 兩峰秀色,俱可手?jǐn)?。(《游黃山記》)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動作為所使用的工具,翻譯時可在作狀語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或“拿”,使之變成一個介詞結(jié)構(gòu)。 ④ 草行露宿。(《〈指南錄〉后序》) ⑤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 ⑥ 座廷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上例句都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翻譯時在作狀語的名詞前加介詞“在”、“到”、“由”等,使之變成介詞結(jié)構(gòu)。 ⑦ 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⑧ 予分當(dāng)引決。(《〈指南錄〉后序》) ⑨ 吾義固不殺人。(《公輸》) 以上例句都表示動作行為所依據(jù)的道理,翻譯時可在作狀語的名詞前加上介詞“按”、“依據(jù)”等,使之成為介詞結(jié)構(gòu)。 (4)方位名詞作狀語 ①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xué)》) ③ 內(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 (5)時間名詞作狀語 ①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②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5.使動用法 在文言中,動賓結(jié)構(gòu)有一種特殊的語義關(guān)系,即動詞不是支配賓語,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賓語成為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這種用法叫使動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夫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負(fù)秦”是“使秦負(fù)(承擔(dān))”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見的使動用法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 ①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②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③ 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 今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古漢語里,形容詞也常?;钣脼槭箘?,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性態(tài)。 ①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② 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③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④ 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促織》) —(他)想保存這只蟋蟀來發(fā)財,使它的價錢升高。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從語義上看,名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與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②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③ 不官無功之臣。(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6.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主觀上認(rèn)為(覺得)賓語如何,或把賓語看成什么。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子疑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1)“智其子”意思是“認(rèn)為他的兒子聰明”; 例(2)“美我”意思是“認(rèn)為我美”。 常見的意動用法可分為以下兩類: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詞,是表示主語主觀上認(rèn)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它后面的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dāng)。 ① 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成以其小,劣之。(《促織》) ③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巫師、樂師和各種工匠,不認(rèn)為互相學(xué)習(xí)是可恥的。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詞,把后面的詞語當(dāng)作賓語,表示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② 吾從而師之。(《師說》) ③ 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