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玄學術語上:何為陰陽?何為五行?

 易真顏 2013-05-07
伏羲是“人文始祖”之首
  史籍記載,中國古有“三皇”。但對“三皇”的具體所指,說法不一?!吨袊ㄊ?彩圖版)》認為“三皇都是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神人,或是史前人類生活方式的象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是先民代表”。史學家楊東晨考證,“所謂三皇,有天皇、地皇、泰皇;伏羲,女媧、神農(nóng);伏羲,神農(nóng)、黃帝;燧人氏、伏羲、神農(nóng)等”十余種說法,“古今學者多贊同最后一種的說法”(《中華羲皇太昊考》,2007)。20世紀80年代甘肅省天水市秦安大地灣文化的大量考古文物新發(fā)現(xiàn),炭化稷、黍、油菜籽種植作物證明是中國最早的農(nóng)業(yè)文化之一;出土中國最早的彩陶,其中有代表性的繩紋紅陶圓足碗,三足圓底彩陶缽,人面形葫蘆瓶,還有運動性太極圖旋紋盆等。據(jù)考證,大地灣遺址與伏羲“出生于成紀”相吻合,也與伏羲時代“結網(wǎng)罟”以促漁獵,“養(yǎng)犧牲”以充庖廚,發(fā)明創(chuàng)造太極圖“作歷度”以指導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相映證;彩陶刻畫標記“是中國文字的起源”(郭沫若語)相映證。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古有“三皇”,應是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伏羲是“三皇”之首,是最具時代特征的先民代表。這種認識可能更符合伏羲時代的客觀實際。伏羲是人不是神,他與創(chuàng)世神話的神人有巢氏、燧人氏有明顯的本質區(qū)別,不可同日而語。“三皇立極,功被萬世”,伏羲與神農(nóng)、黃帝都是中國遠古時代的卓越代表人物,是時代的產(chǎn)物和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伏羲時代的“易”思想

  從文字起源來說,“易”字由太陽和月亮兩個字融合而成,代表日、月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對人事萬物的影響和作用。關于“易”字,漢代許慎編《說文解字》時,列舉了三種觀點:一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二曰象形,“易、蜥蜴蜒蜒守宮也”;三曰“從勿”。后人總結出“易”有三個特點:“不易”、“變易”和“簡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伏羲時代,已用簡單、明確、實用的示意符號、示意文字表示反映著天、地、人、萬物之紛繁復雜自然規(guī)律的不變又運動變化,及相互轉變,達到簡單、明白、易懂的效果?!耙住彼枷霃纳顚嵺`中來,又是早期唯物自然哲學的原型。

  “易”有一個產(chǎn)生、提升、逐漸完善的長期發(fā)展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易思想”,二是“易學說”,三是“易專著”。伏羲時代,先民們從觀天察地、聚焦人事物變的生活實踐中,感悟到類萬物之情,通智慧之理,感識人生進化的包羅萬象,即“人與天地相應,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是對天、地、人時的唯物表達、辨證思考和積極求實的反映,同時,開創(chuàng)的“太極文化”也得到快速發(fā)展。伏羲時代具有了“易”思想,并以“太極圖”具體、形象而極富哲理地表達出來,是當時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時代和認識進化的產(chǎn)物。進而對宇宙萬物進行抽象與概括,逐漸提升發(fā)展為夏、商、周初之際的“易學說”;再不斷充實、揚棄、發(fā)展為以《易經(jīng)》《易傳》等為代表的“易專著”。

  “易”思想是一種樸素的自然哲學思想體系,蘊涵獨特的形象思維、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被統(tǒng)稱為“太極思維”。太極思維在發(fā)展進程中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豐富的營養(yǎng),成為古今中外極少有的幾乎包羅萬象的思想寶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轉載]玄學術語:何為陰陽?何為五行? <wbr>上 
  陽陰思想

  “易”思想的發(fā)展與“陽、陰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幾乎是同步的、密不可分的。伏羲時代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和以男性為首領主導的氏族聯(lián)盟時代,先民們長期積累了生存和生產(chǎn)知識,對天地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對人及萬物的洞察了解,逐漸深化。面對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從日月、白天黑夜、男女、雄雌、熱冷等自然社會現(xiàn)象中總結出規(guī)律,伏羲和先民產(chǎn)生了以陽為主導的“陽思維”和“陽陰思維”,萌發(fā)并產(chǎn)生了陽陰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總結出“陽陰規(guī)律”,即相互聯(lián)系的陽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一畫開天”的太極圖上,用簡單明確的示意符號表示陽和陰,將神秘的萬事萬物以神圣的思想化合起來。進而“上究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從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事物中陽陰成分各不相同,有的陽成分多一些,有的陰成分多一些,有的外陽內(nèi)陰,有的內(nèi)陽外陰,但都用陽陰符號示意并歸屬分類,這樣,一切復雜的矛盾的事物都能夠和諧統(tǒng)一起來。由“陽思維”產(chǎn)生的陽陰思想體現(xiàn)出和諧宇宙、和諧社會中的一大規(guī)律,集中了伏羲及先民們的智慧,同時加深了對陽陰構成的萬事萬物的認識,極大地促進了伏羲文化和伏羲文明,進而引領和促進了神農(nóng)文化、黃帝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歸根結蒂,“陽陰思想”是由當時的父系氏族和氏族聯(lián)盟社會決定的,這就是“陽思維、陽陰思想”的奧秘。

  為什么以后“陽陰思想”變成了“陰陽思想”?“變”的節(jié)點在何時?通過長期大量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變”的時間為商朝末期,關鍵人物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商朝末期,西伯侯姬昌囚困羑里,出于當時伐紂滅商的社會需要及占筮需要,他在暗地里藏著伐紂滅商興周的鴻圖大志,這種心態(tài)、權謀都屬于“陰”,而不是“陽”。這就是“陰思維”的奧秘。因此,姬昌苦思冥想,必須改變社會秩序及順序,從理念上將以陽為主導的“陽陰思想”改變?yōu)橐躁帪橹鲗У摹瓣庩査枷搿?,并在“演八卦”、推衍六十四卦的編排上、卦象之義上和韜晦謀略中表現(xiàn)出來。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陽、陰顛倒,正反映了當時姬昌的身份、地位、生存狀況、政治需求及理念發(fā)展的現(xiàn)狀,它是時代性、歷史性的巨變,而不是微不足道的細微末節(jié),其直接影響了后人的思維方式和理念模式,波及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領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孔子等在內(nèi)的大學者,在不經(jīng)意或不深思辨析中,都受到了陽、陰顛倒的深刻影響。至今,社會生活、生產(chǎn)、概念等方面的一些邏輯對應的混亂或錯亂,如日月、男女與相應的陰陽概念自相矛盾,其實都是陽、陰顛倒留下的痕跡;前文引許慎:“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也是受了“陽、陰顛倒”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本應是“日月為易,象陽陰也?!?br>
 “易”始于夏、商及周朝初期,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完整而性質復雜的“陰陽學說”,隨后由《易經(jīng)》《易傳》等專著構建成“陰陽理論”,進而擴展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生產(chǎn)實踐的各個領域,影響非常深遠
 

      陰   

 
陰陽   陰陽

陰陽的本源為地球的自轉引起的白天黑夜,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宇宙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古人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及非物質的一切現(xiàn)象。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圖片 1

圖片 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運動規(guī)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guī)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結果。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nèi)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nèi)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lián)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lián),或不是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qū)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fā)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等方面。我在長期的預測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想更好的理解運用陰陽,最好最實際的一個方法是貼近現(xiàn)實,觀察社會,這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而是具體的操作方法論。比如:觀察男人和女人的根本區(qū)別,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理解方式乃至娛樂方式,再觀察男女的相同之處,因為男女即是一太極。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具有全息性。觀察一個家庭中父母親之間的關系,父母親對待子女間的關系及兄弟和姊妹之間的不同,出門觀察異性朋友和同性朋友之間的不同,上司和下屬之間的不同,鋼和鐵的區(qū)別,水與火的區(qū)別,動植物之間的區(qū)別,精神與肉體的區(qū)別等等,你會發(fā)現(xiàn)陰陽無處不在,預測起來才會更加活靈活現(xiàn),有血有肉并且更貼近現(xiàn)實而不會出現(xiàn)僵硬的、干巴巴的理論上的吉兇成敗。
    什么是陰陽?
 陰氣與陽氣的合稱,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陰陽相反相成是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根源。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lián)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jīng)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歷法,中醫(yī),書法,建筑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陰陽五行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基本概念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并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

..........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陰 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

  陽 為熱,為光,為化,為氣化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沖氣以為和(像無形的氣分隔了陰陽,使其各居其位。)。

  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周而復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nèi)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于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guī)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guī)律,而人體內(nèi)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這些就是陰陽真正的含意,也是據(jù)此所畫出的太極圖的根本意思所在。國學(醫(yī)、天文、地理、數(shù)術、哲學乃至各家經(jīng)典)無不以此為基礎,并深刻影響了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五行和太極參照相應詞條)

陰陽學說

    戰(zhàn)國時的陰陽學是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運動規(guī)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guī)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fā)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系。五行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y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xié)助下發(fā)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y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xiàn)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nèi)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nèi)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lián)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lián),或不是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qū)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fā)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xiàn)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詳細解釋

    陰,古作“侌”,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陰”;陽,古作“昜”,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陽”?!皝稹弊謴慕駨脑疲鉃椤罢谛D團聚的霧氣”?!皶[”意為“發(fā)散氣體”。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和氣體的“運動”這兩個角度定義“陰陽”的。古人不稱“陽陰”而稱“陰陽”,這與古人的世界起源邏輯有關。其世界創(chuàng)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

   “無極”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疤珮O”即圓心,而圓心的出現(xiàn)是和圓周運動的發(fā)生同時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轉起來后,逐漸形成為一根中空的云霧氣柱,云霧氣柱的進一步加速旋轉,就在上下兩端產(chǎn)生離心力,離心力使得云霧中的輕揚物質上升而形成“天”,濁重物質下降而形成“地”?!疤臁焙汀暗亍本徒M成了“世界”。由此創(chuàng)生過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誕生于“云霧水汽的旋轉”即“混沌的有序化運動”,而有了天地才有陰陽之分(沒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狀態(tài)——“混沌”)。所以“陰”在“陽”前。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這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天地是古人類所知的最大的陰陽實體。從最大的陰陽實體論陰陽性質,有大陰陽囊括所有小陰陽的意思,也算高明之舉。但說不清楚何以陰在陽前,固定地稱“陰陽”,而非“陽陰”。難道是先有地后有天?這說不通。只有從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說清楚何以陰在陽前。

    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薄墩f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卑福焊哒撸煲?;明者,日也。這還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案:這是從宇宙起源角度談到了陰陽,但不是對“陰陽”一詞本身進行定義或解說。道者,導也。導者,向也。當混沌水汽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就等于車輛上了正道,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了。這種在正道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就是“一”,它誕生于混沌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的那一時刻。太極一誕生,隨后而來的就是天地的出現(xiàn)。天地就是“二”。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合,其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萬物生靈,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是它們的總代表。隨后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種群和數(shù)量的平衡?!柏撽幎ш枴北硎境隽恕瓣帯睘椤瓣枴钡幕A或前提的意思。

文獻中的陰陽,有以下具體的指稱:

  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彼稳~適《醉樂亭記》:“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獨細而秀,十數(shù)步內(nèi)輒自為拱揖,高不孤聳,下亦凝止,陰陽附從,向背以情?!?/font>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記·天官書》:“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張守節(jié)正義:“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陰,則水、兵;南河以陽,則旱、喪也。”

  3.古代指宇宙間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指天地間化生萬物的二氣。

《易·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薄缎绿茣せ抡邆魃稀~朝恩》:“陰陽不和,五谷踴貴?!薄都t樓夢》第三一回:“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

  4.天地。

《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笨追f達疏:“和,猶合也,得謂各得其所也,若禮樂由于天地,天地與之和合則萬物得其所也?!睂O希旦集解:“樂由天作,故屬乎陽;禮由地制,故屬乎陰,陰陽和則萬物得,禮樂和則萬事順?!碧菩凇洞和硌鐑上鄬W士探得風字》:“陰陽調歷象,禮樂報玄穹。”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詩憫之》:“陰陽何者強作孽,天地豈其真不仁?”清李漁《蜃中樓·獻壽》:“黑漫漫云起陰陽混,亂紛紛魃走魍魎遁。”

  5.日月。

唐杜甫《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彼翁K轍《冬至日》詩:“陰陽升降自相催,齒發(fā)誰教老不回?”

  6.晝夜。

《禮記·祭義》:“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孔穎達疏:“陰謂夜也,陽謂晝也。夏則陽長而陰短,冬則陽短而陰長,是陰陽長短?!薄秶Z·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韋昭注:“陰陽分布,日夜同也。滯,蟄蟲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fā)聲。’”漢揚雄《太玄·攡》:“一晝一夜,陰陽分索。夜道極陰,晝道極陽?!?/font>

  7.寒暑。

《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王逸注:“寒往暑來,難追逐也?!碧屏谠短煺f》:“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font>

  8.春夏和秋冬。

《文選·古詩<驅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李善注:“《神農(nóng)本草》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9.雷電與雨雪。

《谷梁傳·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數(shù)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狈秾幾ⅲ骸皠⑾蛟疲豪孜纯梢猿?,電未可以見,雷電既以出見,則雪不當復降。皆失節(jié)也。雷電,陽也;雨雪,陰也。雷出非其時者,是陽不能閉陰,陰氣縱逸而將為害也?!?/font>

  10.君臣。

《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王逸注:“陰,臣也。陽,君也?!焙榕d祖補注:“陰陽易位,言君弱而臣強也。”

  11.夫婦。

《禮記·郊特牲》:“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孔穎達疏:“‘鬼神陰陽也’者,陰陽謂夫婦也。著祭服而齊戒親迎,是敬此夫婦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陰陽也’?!?/font>

  12.男女。

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nèi)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泵鳉w有光《貞女論》:“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明程羽文《鴛鴦牒》:“不知世人陰陽之契,有繾綣司總統(tǒng),其長官號氤氳大使,冥數(shù)當合者,須鴛鴦牒下乃成?!?/font>

  13.指男女之生殖器。

《明律·斗毆》:“若斷人舌及毀敗人陰陽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將犯人財產(chǎn)一半斷付被傷篤疾之人養(yǎng)贍?!?/font>

  14.律呂。

《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卑搓枮槁?,陰為呂。漢賈誼《新書·六術》:“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jié)為度……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鐘,鐘當一月,其六鐘陰聲,六鐘陽聲?!?/font>

  15.奇偶。

漢班固《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數(shù)備?!?/font>

  16.動靜。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盧辯注:“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font>

  17.開合。

《后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崩钯t注:“《前書》曰,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合謂之陰,開謂之陽。《易》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font>

  18.依違向背。

《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鄭陰陽晉楚之間,其心不定,非一日矣?!薄睹魇贰ぶ伊x傳五·魯世仁》:“ 洛陽則際遇,汝寧則沉萬登,南陽則劉洪起兄弟,各擁眾數(shù)萬,而諸小寨悉歸之。或附賊,或受朝命,陰陽觀望。”

  19.人間和陰間。

唐唐晅妻張氏《答夫詩》之一:“陰陽徒自隔,聚散兩難心。”題解:“ 晉昌唐晅,娶姑女張氏,頗有令德。開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于衛(wèi)南莊。后數(shù)歲,得歸,追感陳跡,賦詩悲吟,忽見張氏前來……晅以詩贈張氏,氏亦裂帶題詩以答。”

  20.死生,生殺。

《楚辭·九歌·大司命》:“乘清氣兮御陰陽。”王逸注:“陰主殺,陽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氣,御持萬民死生之命也?!?/font>

  21.古代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guī)律的學問。

《后漢書·張衡傳》:“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筭?!碧祈n愈《襄陽盧丞墓志銘》:“陰陽星歷,近世儒莫學?!?/font>

  22.指負責研究日、月等天體運轉規(guī)律學問的人。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景午,罷翰林、陰陽、星卜、醫(yī)相、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font>

       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術。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作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font>

       24.指擅長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術的人。

《西游記》第二三回:“卻只是倉卒間,不曾請得個陰陽,拜堂撒帳。”《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王老殿﹞早年間當過看地脈說風水的陰陽先生,人們也管他叫‘陰陽’?!?/font>

       25.指男女交合。

《太平御覽》卷三六○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譙郡胡馥之,娶婦李氏,十馀年無子,而婦卒。哭慟,云:‘竟無遺體,遂喪,此酷何深!’婦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見就,依平生時陰陽,當為君生一男?!Z畢還臥?!?/font>

現(xiàn)代定義

    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tǒng)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陰陽的內(nèi)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于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tǒng)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陽外延的和或并。

    總而言之,陰陽即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波色子和費米子是物質世界的兩種存在,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原材料(如輕子中的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波色子)都是波色子。波色子和費米子正好和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思想一致,即陰物質是波色子,是物質存在的基礎,陽物質是費米子,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我們現(xiàn)實世界存在就是以陰物質存在的基礎而表現(xiàn)出陽物質形式。哲學家時效波指出:慣性維護平衡(陰)與作用造成變化(陽)是物質最基本的屬性矛盾,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矛盾。

陰陽 中醫(yī)應用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y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xiàn)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表里、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正反現(xiàn)象。對這些正反現(xiàn)象,中醫(y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于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于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干,苔黃,脈數(shù)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三、陰虛:由于陰液不足,“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于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干,脈虛數(shù)而無力。多見于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于休克的病人。

陰陽詮釋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一段這樣的描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笔枪省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边@就是古代易學家們對陰陽概念最好、最完備的闡述。這種闡述雖然詳盡但過于抽象也過于概括,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以下我們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析。

 

        一、陰陽在數(shù)學上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二進制數(shù),二進制的發(fā)現(xiàn)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器和計算機的發(fā)明,并讓計算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進入各行各業(yè),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的重要工具。二進制的實質是通過兩個數(shù)字“0”和“1”來描述事件。在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等許多領域,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來虛擬地描述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過給定的條件和參數(shù)模擬事件變化的規(guī)律。二進制的計算機幾乎是萬能的,能將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完美復制,并且還能根據(jù)我們?nèi)祟惤o定的條件模擬在現(xiàn)實世界難以實現(xiàn)的各種實驗。但是,不論計算機能給我們?nèi)绾味嘧?、如何完美、如何復雜的畫面,其本源只是簡單的“0”和“1”。“0”和“1”在計算機中通過不同的組合與再組合,模擬出一個紛繁復雜、包羅萬象的虛擬世界。

  在易學中,我們前輩圣賢們都毫不懷疑地肯定陰陽是構成世界的基礎,他們不斷地使用陰陽進行組合和再組合來描述世界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八卦。這里我們來利用二進制對陰陽概念進行置換,用“陰”來表示“0”,用“陽”來表示“1”,數(shù)的二進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陰”和“陽”,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兩種能量。那么同樣是二進制,同樣是陰陽,既然二進制的“0”和“1”通過計算機里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擬的、紛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陰陽為什么不能形成現(xiàn)實世界的萬事萬物呢?當然能,因為自然界中現(xiàn)實存在的陰陽兩種能量就是計算機世界中虛擬的二進制。所以說自然界中“陰陽”能量就像電腦中的“二進制”一樣,真實地構成了我們紛繁復雜的“萬有”世界。區(qū)別在于自然界的“陰陽”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兩種“陰陽”能量存在著各自的特性和規(guī)律,并不斷地相互作用和影響,而計算機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們?nèi)祟惤o定的條件來運行,不能體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陰陽能量對立統(tǒng)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復制現(xiàn)實世界中“陰”和“陽”的全部特征和規(guī)律。

  在《易經(jīng)》里,我們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陰爻”和“陽爻”兩種爻來構成的,易學里的“陰陽爻”不但繼承了自然界“陰陽”的符號,同時還復制了自然界陰陽能量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并通過陰陽、五行、干支等文字符號以及“卦”的圖形符號模擬了陰陽能量的相互影響和作用。雖然它不能象計算機一樣形象地、切實地給人們一種感性認識,但它能抽象地通過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和樸素的符號來告訴我們現(xiàn)實世界“萬有”的存在和演化規(guī)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陰”“陽”作為基礎切實地造就了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計算機的“0”和“1”形象地模擬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易學中的“卦”和“陰陽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變化規(guī)律。

  所以孔子說“一陰一陽為之道”。 

 
陰陽漸變

     二、陰陽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理解

 

  孔子在《系辭》中說:“一陰一陽為之道”。按我們現(xiàn)代語言和科學研究的成果,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自然界中存在著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種能量,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礎,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的陰陽能量所構成。這兩種能量與無極元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陰陽兩種初階粒子,是構成一切高階粒子、物質粒子以及物質的基礎。

  我們用來完整地描述陰陽“粒子”和能量的形成過程的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1.太極世界初期,無極元零距離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太極世界;

  2.當無極元之間的距離增加,由零變大為正距離時,無極元之間就會具備了陽能量,我們稱之為陽“弦”。這種由陽“弦”和無極元組成的整體我們稱為“陽粒子”,這種“粒子”在形成的過程中會釋放“陰能量”;

  3.當無極元之間的距離減小,由零變小為負距離時,無極元之間就具有陰能量,具有陰能量的“弦”為陰“弦”,有陰能量和無極元組合的“粒子”被稱為“陰粒子”,陰粒子在形成的過程中會釋放陽能量;

  4.不論是“陰弦”還是“陽弦”,它們都是動態(tài)的;不管是“陽粒子”還是“陰粒子”,其結構都是立體的。

        另外,陰陽在易學中分別用“--”“—”這兩種符號來表示,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將它們轉化為我們常用的物理學符號,用“E”來表示陽能,用“P”來表示具有陽“弦”的無極元和能量組合----陽粒子;用“E”來表示陰能,用“P”來表示具有陰“弦”的無極元和能量組合----陰粒子。這樣太極生兩儀的模型就完成了,如圖太極與兩儀圖所示。這個圖不但抽象地描述了太極世界——太空的基本性質,關于太極世界的基本特征請參照《論宇宙和太空》,這里不再重復。而且這個太極兩儀圖還抽象地模擬了太極世界分化的開始——陰陽能量和粒子的形成。 

 

       三、陰陽在醫(yī)學上的理解

 

  《莊子·天下》中說“易以道陰陽”。陰陽五行是易學的基礎,也是中醫(yī)學的基礎。中醫(yī)強調人體整體性,然后將整體分為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屬性——陰陽。中醫(yī)理論認為:人體生病是由于人體的陰陽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幫助病人調節(jié)陰陽使其達到陰陽平衡的過程,如果一個人陰陽平衡了,身體自然會健康。

  中醫(yī)里表里、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正反現(xiàn)象——陰陽。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于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于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干,苔黃,脈數(shù)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

  三、陰虛:由于陰液不足,“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于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干,脈虛數(shù)而無力。多見于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于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為中醫(yī)學調理陰陽平衡的手段。如: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中醫(yī)會根據(jù)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來調節(jié)人體陰陽平衡,從而實現(xiàn)人體整體的健康。

雖然我們現(xiàn)代人還不能完全理解陰陽以及五行的本質,但我們的確能根據(jù)這種陰陽五行調和的理論給人類帶來了健康,減少了疾病。有醫(yī)學家主張拋棄中醫(yī),就像我們以前拋棄《易經(jīng)》和古老的中國文化一樣。我但愿這種愚蠢的思想不會變成現(xiàn)實,因為中醫(yī)理論是所有醫(yī)學中最好的理論,它研究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滲透到人體的本源,而西方醫(yī)學是僅僅從解剖學的角度通過我們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現(xiàn)象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和理論。這個理論是不能與中醫(yī)同日而語的。我們有些醫(yī)學專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這種高級的知識和理論就認為是垃圾、應該拋棄。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現(xiàn)代易學研究者真正務實地進行易學探索(而不是靠著易學大樹,冒名易學大師去算命騙錢),中國醫(yī)學(包括針灸和筋絡學)必將領導世界醫(yī)學的潮流。

四、陰陽在易學命理上的理解

  太極生兩儀,即是陰陽,陰陽變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這里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極生兩儀的進一步表現(xiàn)。太極之初是混沌之時,陰陽不分,陰陽兩儀的出現(xiàn),是事物變化的第一步,陰陽再次組合而生四象是變化的第二步,然后是八卦、64卦乃至無窮。所以陰陽是易學預測的根本,是學易得根本。如果我們要想真正掌握易學預測就必須首先了解陰陽,掌握陰陽的本質,否則就不能理解易學的真諦。陰陽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一般理解陰陽具有四大要素---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消長、陰陽互根。

  陰陽對立。在以上章節(jié)里,我們討論過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性質。陰陽對立統(tǒng)一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上,木火為陽在陽極,金水為陰在陰極。在八字預測里,一個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么格局,永遠都會存在著用神、忌神。所以一個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陰陽平衡的命局,故命書言:寒雖甚,要暖有氣,暖雖至,要寒有根,則能生成萬物。若寒甚而暖無氣,暖至而寒無根,必無生成之妙也。是以過于寒者,反以無暖為美。過于暖者,反以無寒為宜也。蓋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為自然的不變法則。

  陰陽轉化和消長?!?/strong>易經(jīng)》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這里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種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序,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作用和轉化之序。這里我們首先從四象和五行的角度來闡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環(huán)永遠不能打破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從四時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guī)則,春天以后必是夏天, “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發(fā)展。到大暑則陽氣旺極必會轉陰,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會是冬天,“金能”必會向“水能”的方向發(fā)展。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個人的運氣若能適應自然及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會得到自然和社會的助力,為吉祥;反之就會不利。在八字預測術中,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一樣都是指命局中的陰陽二氣(能量)在行運中的變化狀態(tài)的。陰陽在轉化的同時也同樣表現(xiàn)為消長的性質。比如說:一天12個時辰,中午為午時,為陽之極,這個時刻同時也是陰生的時刻,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在不斷的消,而陰在不斷地長,陽轉化成了陰,而自己在不斷的消失,到了子時為陰之極,從這個時刻開始,陰趨于消,陽趨向于長。另外,八字原局是靜態(tài)的,只有大運流年的作用才會使八字-大運整體呈現(xiàn)一個動態(tài)格局。大運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運氣的,某一大運是陰消陽長還是陰長陽消,主要取決于這個大運是助長了用神還是忌神,用神與忌神的消長有利八字命局的陰陽平衡就應吉,反之應兄。

    陰陽互根: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所以說陰陽互根。只有陰陽調和方能萬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長生點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點,寅、申、巳、亥為四長生之月,一種五行的值令實際預示著下一五行的進氣。春夏秋冬四季往復循環(huán),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發(fā)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矛盾的解決就不會有發(fā)展變化,這一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理論是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觀點之一。

五、陰陽在哲學上的理解

  陰陽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對立統(tǒng)一概念。

  陰陽首先表現(xiàn)為同一的。因為不論是陰還是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所以其“體”是相同的,都來源于太極,之所以陰陽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質和特征,是因為其“用”不同而已;陰陽相互依存,如果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產(chǎn)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對陰存在的肯定。所以說陰陽是同一的。

  其次,陰陽雙方又是相互斗爭的相互否定的,因為陰是非陽,陽是非陰。這個概念就像我們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動物。

  最后,陰陽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同一是陰陽對立面雙方的同一,它是以對立面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斗爭是太極統(tǒng)一體內(nèi)部的陰陽斗爭,在陰陽對立面的相互斗爭中存在著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甚至可以互相轉化。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變化之道,并且根據(jù)自然本源和變化之道推演到生命體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之道。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變化。中國古典哲學以及相關宗教都堅定地認為:太空從無極世界產(chǎn)生以后,首先表現(xiàn)為在混沌狀態(tài),然后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現(xiàn)代物理學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時空產(chǎn)生以后,基本粒子進一步形成物質粒子原子、分子,然后產(chǎn)生物質,物質之間不斷地作用和聚合從而形成星體。這種研究成果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延伸和繼續(xù)。也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特別是陰陽理論的肯定。(詳見本人拙作《淺析物質、天體和生命》)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陰陽的影響和作用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也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源動力。沒有了陰陽的作用和影響,或者說這個世界陰陽完全中和,就會回歸到零時空的無極世界。利用在人體上,《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說:“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font>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guī)律。生命屬于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個子集,所以說生命的變化規(guī)律必然服從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xiàn)的原動力就是陰陽。陰陽之間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為生發(fā),陰為消殺。所以組成了四象的“生、長、收、藏”。

  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談五行,因為生命過程中的生長收藏是通過五行相互之間的生克制化作用來實現(xiàn)的?!段逍型ㄕ摗分羞@樣描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huán),運行不息。”;“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張隱庵:《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論》)]。由于五行是易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另文詳述。

  第四點,陰陽理論也是用來闡述人類社會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如果以上討論的問題都理解了,這個話題就不會成為問題。因為人類社會是屬于自然和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它的發(fā)展和變化必然同樣遵從自然和生命的規(guī)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學大家邵庸就利用四象闡述了中華幾千年社會變化規(guī)律和過程。

綜上所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nèi)經(jīng)陰陽應象大論》]

六、總結

總之,陰陽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對立統(tǒng)一性質的兩種粒子,這種具有對立統(tǒng)一性質的兩種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萬有包括人類的生、長、收、藏變化規(guī)律的充要條件。中華先圣們通過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對自然陰陽的觀測、總結、歸納、提煉而形成易學,并通過對易學陰陽的發(fā)揮應用于醫(yī)學、軍事學、哲學和預測學等居多領域。為我們后學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五  
五行如同陰陽一樣,是古人在觀察了宇宙社會之后總結提升的一種概念,并不單指某一樣具體的東西。五行的本源來自地球的公轉引起的四季變化,是陰陽的進一步細化,其本質仍是陰陽。古人在觀察宇宙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以后發(fā)現(xiàn):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事物都具有某些特定的屬性,于是就按照著不同的屬性進行歸類,這就是五行,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
金的含義:一切具有肅殺、清凈、堅硬、義氣、強硬等概念的事物。
木的含義:一切具有生長、曲直、延伸、仁慈、善良等概念的事物。
水的含義:一切具有流動、潤澤、變化、思考、柔弱等概念的事物。
火的含義:一切具有炎上、光明、虛幻、禮貌、文明等概念的事物。
土的含義:一切具有牢固、穩(wěn)重、包容、信譽、厚重等概念的事物。
古人觀察到:五行與陰陽一樣,也是無處不在,也同樣包含了所有事物的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聯(lián)系,但也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幾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事物互不關聯(lián),或不是統(tǒng)一體的幾個方面,就不能用五行來區(qū)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比如:石頭在山里邊,因為有土包裹著石頭,這石頭的屬性才可列為金,同樣的推理,一個桃,因為里邊的核具有堅硬的被果肉包著的條件,這時果肉就可以被歸類為土,桃核才可以被列為金。若不具備這個條件單拿出桃核來看,其屬性就不能以金論,而要論木了。同樣人的肉也屬土而骨屬金,再把眼光放寬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人體血液為水,而真正造血的就是骨,正應金生水。這五行之間存在著的聯(lián)系就是古人對世界的看法和操作方法。
再如中醫(yī),中醫(yī)是國粹,但近現(xiàn)代卻有人懷疑是偽科學。何者?因為中醫(yī)之學說與西醫(yī)之實體解剖觀察在對臟器的理解上不一致而造成的,如《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肺與大腸相表里,心開竅與舌,其華在面。這在西醫(yī)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依照西醫(yī)的觀點:肺屬呼吸系統(tǒng),大腸屬消化系統(tǒng),二者風馬牛不相及。中醫(yī)則認為:肺與大腸,心與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屬性,于是分別歸入肺系統(tǒng)、心系統(tǒng)??梢娭嗅t(yī)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實體。中醫(yī)臟象是模型,西醫(yī)臟象是原型。臟象模型是對臟器原型的模擬,因而臟象不可能完全依據(jù)臟器實體。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一種注重動態(tài)功能、輕視實體結構的思維偏向。在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的臟器雖然形狀不同,結構上沒有聯(lián)系,但卻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質,于是就將他們歸為一類。如心臟跳動,脈搏也跳動,而從舌頭和面色上又可以反映出心的情況,故將他們歸為一類。在臟象理論構建過程中,如果原來的臟器原型與這個功能模型不相符,那么寧愿改變原型也要適合種思維模型。如:左肝右肺,從實體臟器看應該是右肝,但從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后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因此為了適應這種模型則提出了左肝右肺說。所以要想研究易學必須理解古人的思維,實際上,這并不矛盾。
五行間的關系主要有生克、乘侮、勝復、制化等。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其規(guī)律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亦稱五行相勝,指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克勝的關系。其規(guī)律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乘又稱五行亢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異常相克反應。乘有以強凌弱、乘機侵襲之意。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因而造成對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克它的一行就顯得相對增強,造成被克一行更加衰弱。
五行相侮亦稱五行反侮或反克。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的一行進行反克。表現(xiàn)為兩反面:一是某一行特別強盛,則反克 克我的一行;二是某一行本身就虛弱,反而受所克的一行的克制。
五行乘侮是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的生克關系,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xiàn)象,兩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主要區(qū)別是: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fā)生過強的克制現(xiàn)象,相侮是按五行相克的次序相反發(fā)生的克制現(xiàn)象,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在發(fā)生相乘時,也可以同時發(fā)生相侮,發(fā)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fā)生相乘?!端貑?五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而侮之。
五行勝復是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相勝相制、克制復救、先勝后復的關系?!饵S帝內(nèi)經(jīng)》將由于太過和不及所引起的對所克者過度克制的力量,稱之為勝氣。勝氣的同時必然地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以將勝氣壓下去,這種力量成為復氣。
五行制化有兩種含義:一是五行在正常情況下的相生相克關系,《素問.六微旨大論》有制則生化。二是五行之間的亢害承制關系,《素問.六微旨大論》有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這就叫亢害承制。五刑亢害之極而為害,必須抵御令其節(jié)制,方能維持事物的正常生發(fā)。
我在預測實踐中發(fā)現(xiàn):絕不能單純的從字面上去理解五行,而是在充分理解古人的思維基礎上必須與宇宙人類社會相對應,這樣預測起來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易的本質。
儒家思想講仁義理智信,對應到五行:金主義、木主仁、水主智、火主禮、土主信。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講義氣的人通常不仁慈(金克木),不拘小節(jié)、禮貌性差(金旺反侮火)有句話說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那插誰?插自己那叫自殘,插別人那叫犯法。如果他仁慈他就見不得血,見不得別人受傷痛苦他就不會插了,所以講義氣的人通常不仁慈,正對應金克木。而仁慈的人通常不講信譽不講義氣,有句話說心慈面軟。就是說一個人心腸慈善通常表現(xiàn)在臉上非常祥和,慈眉善目,他見不得別人流血受傷他會去替你打打殺殺嗎?這種人耳根子非常軟容易為別人的意見而動搖。今天答應你的事,回去老婆一吹枕邊風明天就變卦了,這樣的人在抗戰(zhàn)的時候百分之八十會做漢奸而背信棄義,正對應木克土。而一個非常講信譽的人又通常缺少靈活性,正對應土克水。而一個心思變化過大,處世極端圓滑的人又往往沒有太好的名譽,原因是他總是變化,不講信譽不讓自己吃虧,正對應水克火。而火代表情商,代表禮貌等,一個情商高的人智商就會降低,總要保持個陰陽平衡,對應到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水主智,智商高的人往往情商低,他不會義氣用事,而是先算計算會不會得不償失。所以在戀愛中,凡是智商高的人都舍不得投入,小氣、斤斤計較。而凡是說我愛死你了的人,都是情商高而智商低,為了愛情不要說錢財?shù)耐度耄褪巧崦苍敢?。這就是五行對應到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我們以企業(yè)為例。企業(yè)中什么是金呢?金的特性是堅硬的、核心的、冷酷的、不講情面的,那在企業(yè)中正好對應到核心的凝聚力,緊緊團結在以老板或董事長為中心的決策圈內(nèi),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小圈子這個中心轉。那金生水,你企業(yè)光凝聚也不行,還要發(fā)展,不發(fā)展吃什么?開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所以企業(yè)還要有應變能力。水主智,主變化,所以一個企業(yè)凡是有流通、流動、變化的方面都可以用水來代表。比如:工廠用于生產(chǎn)的流水線,廣告物流,營銷渠道等等。那企業(yè)要變化干什么?毫無疑問是為了發(fā)展壯大,所以水生木,企業(yè)要有增長能力??纯茨镜奶匦裕呵保由?,往上增長往下扎根。所以木就代表一個企業(yè)的增長能力。如果企業(yè)增長大了,成立了跨國集團,就不是小作坊了,那這個企業(yè)開始需要什么了?經(jīng)濟已經(jīng)穩(wěn)步增長該抓精神文明建設了。木生火,火什么特性?有形無質看的到摸不到,卦象都是離中虛,所以,火是一個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遠景。不實用,解決不了一個具體的生產(chǎn)問題,技術問題,但沒有企業(yè)文化企業(yè)也就沒有了目標,離解體也就不遠了,所以企業(yè)中的文件、標語、思想、口號說服等都屬火。所以,企業(yè)文化,目標遠景不能沒有。火生土,企業(yè)大了,文化也有了,經(jīng)歷了成長的考驗也有應變能力了,也增長了,下一步是什么?該開始編制、分化、整合了吧?土具備什么特性?包容,信譽,穩(wěn)重,承受。所以土就代表一個企業(yè)的整合能力。所以一個企業(yè)的領導必須要研究易學,對做大企業(yè)非常有幫助。如果反過來,企業(yè)凝聚力太強(金),成天開會研究工作,實干的就少了,企業(yè)也就沒有了增長力(金克木)停滯不前了。如果增長力太強了太快了那企業(yè)肯定會有很多不能及時解決掉的毛?。究送粒?,如果成天整合資源,就考慮自身的問題不去面對市場那企業(yè)的應變能力也就差了(土克水),如果企業(yè)考慮的更多的是更新求變,必然影響到定好的目標,企業(yè)文化將黯然失色(水克火),如果企業(yè)凈搞虛的,玩文化,那企業(yè)必然凝聚力要散漫,因為大家看不到實際的?。ɑ鹂私穑?br>這是五行表現(xiàn)在人和事上的特性,筆者說這么多是想給讀者一個清醒的認識。五行絕不是某些易學書上說的金克木是因為金屬做的斧子能砍伐樹木,火生土因為火燒到最后化成了灰燼,簡直是超級幼稚,這樣說的唯一好處是便于讀者記憶,但于五行的理解毫無益處。
西方哲學在于演繹,東方哲學在于歸納,陰陽五行是古人在觀察了宇宙社會以后高度濃縮的僅用了五個字把世界進行了歸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世界經(jīng)這樣的歸類后變的條分縷析,人們的工作生活文化也變的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了。五行已經(jīng)到達了理論的哲學高度,非常便于我們學習掌握和研究,但我們在用的時候必須把其還原于自然,而不能刻板、機械的望文生義,囫圇吞棗,這是不利于我們的理論及實戰(zhàn)預測技術的提高的。
 
     什么是五行?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chǎn)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tǒng)論。

 歷史淵源

  可以肯定,在戰(zhàn)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且已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tǒng)一的模式,體現(xiàn)了事物內(nèi)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nèi)經(jīng)》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y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jīng)驗,形成中醫(y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的呢?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逗榉丁分袆t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檣。潤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彼岢隽藶槿藗兯玫囊运疄槭椎奈宀呐帕写涡颍约拔宀牡男再|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xiàn)與持續(xù)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倍渡袝诽岬降摹拔逍小眲t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行”?!靶小彼阜Q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xiàn)所固有的一種規(guī)則而持續(xù)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作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又,五行(音杭 hang),五排、五列?!端貑枴庋ㄕ摗罚骸盁嵊嵛迨叛?,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素問·氣府論》:“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font>

      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

  陰陽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不同狀態(tài)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tài);二是陽消陰長狀態(tài);三是重陽極限狀態(tài);四是重陰極限狀態(tài);五是陰陽平衡狀態(tài)。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tài)也有兩處,一年四季變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古人為了更加簡潔明晰的表達陰陽,便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陰消陽長狀態(tài)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陽極限狀態(tài)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陽消陰長狀態(tài)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陰極限狀態(tài)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陰陽平衡狀態(tài)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于是就產(chǎn)生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五種不同存在狀態(tài),它既是動態(tài)的又是相對靜態(tài)的。張景岳在《類經(jīng)圖翼》中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此一語道破天機也。五行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陰陽才是五行變化的原動力。

五行和陰陽本質有二:  

一、五行是陰陽的不同的組合狀態(tài);

二、五行是陰陽交互運動的不同階段。 

    如果把太極圖陰陽S曲線比作波浪運動,那么五行是陰陽波浪運動的不同波段。太極圖恰好說明陰陽和五行的關系。  

  五行和陰陽的關系

  水、木、火、土、金。

太陰極限狀態(tài)、陰消陽長狀態(tài)、太陽極限狀態(tài)、陰陽平衡狀態(tài)、陽消陰長狀態(tài)。

      理論基礎與真實本質

 1、五行的理論基礎

  古代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五行,在幾千年的實踐運用中也證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確性,至于古代的人們是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用什么的方法和原理來創(chuàng)造出五行,一直是現(xiàn)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點問題,當人們懷著解惑的心態(tài)翻閱古今的典藉,試圖找到產(chǎn)生五行來源的原委時,得到的只有失望,雖然現(xiàn)在人們對五行的成因有諸多的解釋,遺憾的是沒有人能明確地說出創(chuàng)造五行的原始依據(jù)、過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遺憾則是古代那些創(chuàng)造五行的先輩們,沒有將五行的產(chǎn)生原理和創(chuàng)造過程流傳下來,讓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幾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這一套性質標準與關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產(chǎn)生出來的呢?雖然肯定五行首先是來源于實踐的認識,但將這個由實踐的認識提高為普遍性的理論,就必然有一個相適應的基礎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現(xiàn)實依據(jù),有一個順應自然的發(fā)生過程,簡單一點說,是它必須有一個理性的基礎,再在這個理性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造出來。

  創(chuàng)造五行的理性基礎是什么呢?從《出生時間與命運》中已經(jīng)說過,陰陽是宇宙的基本法則,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產(chǎn)生,那么五行作為一種實質性的事物形態(tài),它產(chǎn)生來源也不會例外,也必然由陰陽為基本材料生成。否則的話,陰陽理論就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陰陽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套相關的理論能夠為人們帶來有益的啟發(fā),它就是《易經(jīng)》中的八卦。稍微讀過《周易》,或者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認識的人,對八卦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八卦為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八個經(jīng)卦,可以構成六十四個復卦,按照出生時間與命運一書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

  震為雷的性質為木,位于正東方;兌為澤的性質為金,位于正西方;離為火的性質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的性質為水,位于正北方;坤為地的性質為土,位于西南方;艮為山的性質為土,位于東北方;巽為風的性質為木,位于東南方;乾為天的性質為金,位于西北方。

  從八卦中看到,離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位于正北方,震為雷位于正東方,兌為澤位于正西方,在這幾個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東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雖然八卦的性質屬性是以五行的性質屬性為標準劃分的,但這種劃分在充分地說明了八卦的性質和五行的性質有了一種和諧的溶合,特點是八卦中的離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為一物,五行與八卦中的水與火兩項基本物質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絕對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們之間有著必然性的關系。

  人們已經(jīng)知道,八卦是由陰陽產(chǎn)生,陰的性質為黑暗寒冷,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xiàn)為水,陽的性質為明亮炎熱,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xiàn)為火,陰與陽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應該注意到,八卦是由陰陽為原始材料生成,這就是說,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種性質事物,全部都由水與火兩種性質為基礎,再經(jīng)過相互作用后的產(chǎn)物,在注意到這個生化來源后,可以看到,陰陽的水與火,和五行中的水與火,和八卦中的水與火,同屬于一樣的物質,由此可以肯定地說,五行的產(chǎn)生來源,必定來自于陰陽,陰陽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體,同樣也是生化五行的母體。

  是陰陽生化出五行嗎?在最早系統(tǒng)性地解說五行的《洪范》中,根本就沒有提到過陰陽,沒有提及過陰陽與五行的關系或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既沒有表示過,也沒有暗示過五行的來源出自于陰陽。甚至在《周易》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陰陽與五行有什么必然性的直接生化關系。人們從史書的記載中,發(fā)現(xiàn)陰陽與五行相結合,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事,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從陰陽一詞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從五行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沒有什么確實的記載證明兩者有著必然的生化關系,能夠證明陰陽生化出五行的唯一條件,只有陰陽是生化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礎材料這一條依據(jù),單憑這一點,還不能能夠證明五行來源于陰陽。

  應該注意到,八卦中的不同性質,是以四象為基礎,在每一象上再另加一陰或一陽而生成,而四象則由陰陽相互變化而產(chǎn)生。為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的四個標定點,四象有東、南、西、北的分屬,少陽歸屬東方,形象為青龍,性質為木;太陽歸屬南方,形象為朱雀,性質為火;少陰歸屬西方,形象為白虎,性質為金;太陰歸屬北方,形象為玄武,性質為水;如果將四象與五行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雙方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五行木歸東方,火歸南方,金歸西方,水歸北方,土歸中央,四象只比五行少了一個中央方位。

從四象與五行有這么多相同的情況來分析,如果五行以陰陽為基礎來源而產(chǎn)生的話,顯然是有一定根據(jù)的。

2、五行的真實本質

  如果要清楚地認識五行的真實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找尋。我在《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指出,陰陽變化規(guī)律有一個規(guī)范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同時也指出,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都為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fā)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同為一個質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質變轉換會引發(fā)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于是就存在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它們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fā)展的最大極限。

  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tǒng),將四個標定點用擬物化來表達,從便成為了四象產(chǎn)生來源。那么,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從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不同狀態(tài)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tài);二是陽消陰長狀態(tài);三是重陽極限狀態(tài);四是重陰極限狀態(tài);五是陰陽平衡狀態(tài)。這五種狀態(tài)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這說明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tài)也有兩處,為什么在四象中要將兩個平衡點分開來用,而在五行中卻要將兩個平衡狀態(tài)合二為一?原因并不復雜,在四象坐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tài)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點前面與后面的變化,作為一個坐標中的標定點,平衡點在坐標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tài)都相同,但這個平衡狀態(tài)不起什么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tài),所以兩者可以合并為一。

  四象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找出具有特別標定意義的點組成的可以標示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五行則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對運動變化產(chǎn)生的不同狀態(tài)以性質為主體作出的分類。

  五行以其本質在告訴人們,五行體現(xiàn)的是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運動狀態(tài),是建立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發(fā)生變化這個基礎上的全面性擴展細分,并且突出性地表達出五種不同狀態(tài)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們創(chuàng)造五行,只是根據(jù)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五種不同狀態(tài),各自作出一個明確性的性質表達。

  陰陽只是一個形象,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具體形象,它沒有具體性的指定事物,是一種泛指的,具有廣義性功能的大眾化公眾形象,陰與陽這兩條統(tǒng)管一切事物的綱領也只是有特定的性質,而沒有特定的事物。五行從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產(chǎn)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五種不同量變狀態(tài),由此可知,從陰陽的運動變化而產(chǎn)生出來的五行,也不是具體性的指定事物,而是五種特定性質的運動狀態(tài),只能具有特定性質內(nèi)容的抽象性廣泛意義,為一種理性的性質表達。

  古代的人們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過程中的五種不同量變狀態(tài)稱為“五行”,其意是表示這五種狀態(tài)中的每一種狀態(tài),都具有特定的廣泛性意義表達,都代表著一個行列系統(tǒng)的相關性質,五行其實是五個行列系統(tǒng)狀態(tài)的簡稱。

  古代的人們可能覺得,以陰消陽長狀態(tài)、重陽極限狀態(tài)、陽消陰長狀態(tài)、重陰極限狀態(tài)、陰陽平衡狀態(tài)用為日常的表達方式,在實踐運用頗有點復雜,不夠簡潔,而最大的缺點是不容易在不同知識層次的人群中推廣,人們創(chuàng)造五行,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原理,讓人們掌握這些知識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太過復雜的理論原理,不容易為低知識的人所掌握,于是人們也象創(chuàng)造陰陽一樣,采用了一種模擬化的形象表達方法,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五種狀態(tài)以鮮明的具體性形象作出簡潔的替代。

  人們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陰消陽長狀態(tài)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陽極限狀態(tài)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陽消陰長狀態(tài)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陰極限狀態(tài)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陰陽平衡狀態(tài)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于是就產(chǎn)生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

  將陰陽運動變化產(chǎn)生的五種狀態(tài)進行了形象化的的處理后,大大地方便了記憶,以這些日常見聞的物質形態(tài)為形象,有這樣的最大好處,在實踐的運用中,只要記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明白了它們只是一個個表面上外在性的形象化代表物,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掌握了統(tǒng)管一切事物的五個行列的性質特點,可以輕松地掌握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不同狀態(tài)的具體性質,明白到金的真實本質為陽消陰長狀態(tài),木的真實本質為陰消陽長狀態(tài),水的真實本質為重陰極限狀態(tài),火的真實本質為重陽極限狀態(tài),土的真實本質為陰陽平衡狀態(tài)。

在長期的實踐運用中,五行為五種性質狀態(tài)的實質逐漸被人們淡化,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則被人們誤當為五行的本質,所以一說到五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就是在說金、木、水、火、土。

3、五行性質的屬性范疇

  金、木、水、火、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不同量變的存在狀態(tài),從陰陽是生化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礎材料這個認識出發(fā),宇宙中多姿多彩的所有事物形式,都是不同量變狀態(tài)的陰陽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在不同的陰陽量變對比中,自然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事物形態(tài)和運動狀態(tài),由于陰陽相互作用中的變化狀態(tài)只有五種,從本質上說,宇宙中一切事物必然是陰陽五種變化狀態(tài)的產(chǎn)物,從這個認識基礎上看,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在五行體系中有一個具體性的固定性質,而且這個性質是絕對不變的,比如人、動物、植物、礦物,它們由不同的陰陽狀態(tài)所產(chǎn)生,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但從現(xiàn)象來說,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地處于靜止狀態(tài),靜止是暫時現(xiàn)象,運動是永遠的本質,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事物所處的狀態(tài)也會不停地發(fā)生變化,因此,一件具體性事物的五行屬性,可以跟隨時間、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而相應發(fā)生改變,比如草木的性質屬于木,當它發(fā)生燃燒時,就變?yōu)榛?;一件物體位于東方時,其性質定為木,當它轉移到南方后,其性質則定為火;一個人的性格處暴燥時,屬于火,當處于柔弱時,則屬于水;從運動觀點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質有一個相對性變化,由于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由陰陽量變產(chǎn)生,所以事物發(fā)生的變化狀態(tài),也必然只有五種,絕對不會多,也絕對不會少。

  從不變與可變的原因中認識到,事物的五行性質有一個絕對性和一個相對性,絕對性是指事物由整體內(nèi)陰陽量變對比形成的不可改變的固定狀態(tài),也是事物的基本形態(tài),相對性是指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不同表現(xiàn),這個表現(xiàn)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性作用反映。

  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著無窮無盡的事物在不斷地發(fā)生,雖然以陰陽的運動變化原理,一切事物都必然歸屬于五行,但如果僅僅以簡單的五種狀態(tài),就將豐富多彩和千變?nèi)f化的宇宙萬事萬物包容在一起,是不是有點過于簡單化?

  必須看到,五行雖然只是五種狀態(tài),但每一種狀態(tài)都包含著一個由無數(shù)相同或類似狀態(tài)的事物組成的范疇,比如陰消陽長狀態(tài),它可以分為兩種上不同形式的陰消陽長,一為在以陰大于陽狀態(tài)下的陰消陽長,二為陽大于陰狀態(tài)下的陰消陽長,前者為陰消陽長過程中的前一階段,后者為陰消陽長過程中的后一階段,再深入地看,陰消陽長有著無數(shù)個不同的力量對比,形成一條雙方力量相互在不斷消長的比例過程。

  比如重陽極限狀態(tài),它的標準形式為火,在實踐中,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到,同是火,由于產(chǎn)生的基礎來源不同,在溫度上就有不同的表示,少量的物質燃燒可能只有幾百度,大量的物質快速燃燒可能有幾千度,這說明,重陽極限狀態(tài)可以由不同的極限量而形成一個變化系列。

  又比如陰陽平衡狀態(tài),它可以分成為量的平衡與質的平衡,在質上的平衡可以表現(xiàn)為量上的不平衡,在量上的平衡可以表現(xiàn)為質上的不平衡,而由不同等量陰陽平衡形成狀態(tài),就可以形成一個量化系列,一幅《太極圖》明顯體現(xiàn)的就是量上的平衡和質上的不平衡,另外又體現(xiàn)為相反性質在等量上的制約平衡。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還有一項重要的規(guī)律過程在證明五行完全能夠將所有事物包藏在內(nèi),而不會被遺漏,由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服從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生死規(guī)律的擺布,都必然性地共同走上一條從發(fā)生到興旺,從興旺到衰落,再從衰落到消亡的道路,我在《陰陽的產(chǎn)生來源》中已經(jīng)解釋過,這條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的本質,其實就是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在事物中的具體性體現(xiàn),如果將這條自然規(guī)律進行詳細分解,也必然會分解出五種不同的狀態(tài),當所有事物在沿著生與死這條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在發(fā)生運動變化時,其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只會出現(xiàn)五種狀態(tài),事物的性質變化也只能在五行的性質之中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五行中的每一種狀態(tài),都包含著一個行列化的相同性或類似性的范疇,于是簡單的每一種狀態(tài)都變成了一個具有集成化性質的狀態(tài),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為了具有集成化的簡潔性形象

               五行總論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鹦源矶Y,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并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于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

中醫(yī)五行生克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逍邢嗌腔ハ嗌囊馑?,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zhàn)斗、制衡。根據(jù)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chǎn)生了植物(木).再經(jīng)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fā)現(xiàn)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后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huán)狀態(tài)。

  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筑墻保衛(wèi)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wèi)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天地間的萬物產(chǎn)生之后,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huán)狀態(tài)。

金:白色,位置:西

木:青色,位置:東

水:黑色,位置:北

火:赤色,位置:南

土:黃色,位置:中

          八卦推導五行 五行生克圖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顧的說是迷信,有人還穿鑿附會說是五種物質,對應大自然的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乃是五氣,比喻為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當然化氣為物,說是五種物質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根本。

順生逆克

  順生逆克,這個定理不知是誰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證明,那么推理是怎么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訣就是舉一反三,對人類與自然觀察仔細。在中醫(yī)里,氣順則百病除,氣逆則百病生,當然順生逆克,其實犯了循環(huán)論證。春夏秋冬,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shù)之順序也,順則符合自然規(guī)律,故順生,違反自然規(guī)律則亡,故逆克,說出來道理很簡單,故古人云:大道至簡。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氣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氣之流動也,自然之規(guī)律也,不可違反也,違反則自取滅亡。這里也應該看得懂。順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冬,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證明。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引申一點,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說連男陽女陰都不曉得,那么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對,哎,又犯了形式主義了,陰陽是二氣,不是形式,氣之流動,變化莫測,唯有軌跡可尋,陰陽有這么簡單就對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過是陰陽二氣流動的兩種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這方面學問的人就是陰陽家,古代的性保健專家,一兩千年前就出現(xiàn)了性保健專家,而且知識那么豐富,無所不包,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也不是說變就變,而有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無中間土的轉送。火變金,全賴土之功,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一樣的道理。這些在中醫(yī)里都是很基礎的部分,中醫(yī)辨五行,就是辯五氣,辯五氣,遠遠比這里講的復雜高深,畢竟那是一門學問,這里只是告訴你五行就是五氣,推理五行就是辨識五氣的流動軌跡。

五行與太極

  金為陰(克火之陽柔、合土之陽剛),水、木為陽(生水之陽剛、補木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xié)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水為陰(克土之陽柔、合金之陽剛),木、火為陽(生木之陽剛、補火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xié)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木為陰(克金之陽柔、合水之陽剛),火、土為陽(生火之陽剛、補土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xié)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火為陰(克水之陽柔、合木之陽剛),土、金為陽(生土之陽剛、補金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xié)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土為陰(克木之陽柔、合火之陽剛),金、水為陽(生金之陽剛、補水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xié)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綜合而論,各場合為人之道,也盡贅述其中。如果將其中的各潛在制約因素和變化規(guī)律延伸到心理領域,則內(nèi)容會非常深刻而有社會實用價值。唯注意需要在嚴謹?shù)耐评砗陀^察歸納基礎上的拓展心理領域的學術知識,且一定要與12星相、12生肖、以及網(wǎng)絡流行常見的幾元答案心理測試題區(qū)分開來,前者目的是為了無限拓展而去細分出確切心理知識,而后者則是為了方便區(qū)分人群為目的,簡單從形式主義上簡單作的算命類推論。

屬性及歸類

          五行屬性及歸類方法

  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jù)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tài),采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xiàn)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據(jù)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guī)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和變化。在醫(yī)學方面則籍以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后,基本上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意思是說,木具有生發(fā)、條達之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潤、向下之特性。為此,根據(jù)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類"方法,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xiàn)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xiàn)象,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xiàn)象的復雜聯(lián)系和變化。

五行屬性歸類

  歷代醫(y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nèi)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lián)系。

 ?。?)以五行之特性,說明五臟之功能。如木性生發(fā)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亦是如此。

 ?。?)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內(nèi)聯(lián)五臟、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tǒng)。

 ?。?)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tǒng),說明了人體的內(nèi)環(huán)境與外在自然環(huán)境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如春屬木,肝氣旺于春,春天多風等。在內(nèi)則肝與膽相表里,開竅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lián)系,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勝復的關系。

五行歸類的意義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用于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xiàn)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nèi)在聯(lián)系。例如以五行特點來比象說明五臟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fā)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fā)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臟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yǎng)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jié)并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y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系統(tǒng),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tǒng)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lián)系,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xiàn)象,并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jié)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著某些生理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蘊盛等。

五行與四季(五行旺相休困)

1、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2、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3、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4、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基本規(guī)律

           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反?,F(xiàn)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tǒng)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xié)調。此種反常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應當說明,“相克”與“相乘”是有區(qū)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后的過度克伐,是反?,F(xiàn)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tài),后者則為病理狀態(tài)。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tǒng)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xié)調的另一種表現(xiàn)。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fā)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fā)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郁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fā)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現(xiàn)實映像

概述

  金原則:對事物的一種構想。

  水知識:對事物的一種具體理解。

  木善良:對事物的一種內(nèi)心的反應。

  火真誠:基于內(nèi)心反應的一種行動。

  土分析:在行動過程中的一種分析。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構想--落實到具體如何實現(xiàn)構想--產(chǎn)生行動的想法--行動--在行動中分析--總結經(jīng)驗,進行規(guī)劃,構想。

五行與儒學

  偶感而發(fā),五行對應儒學的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相生即相克。古人真是偉大!請各位認真思考仁義禮智信與五行之后,相信各位會有很幸福的人生。

五行與地理

五行學說里,南方屬于火,東方屬于木,北方屬于水,西方屬于金,土掌管中,協(xié)助金木水火的平衡。所以都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實是買“金、木”,不買“水、火”。這是因為“水、火”無形,“金、木”有形。

五行與季節(jié)的關系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yǎng)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nèi)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wěn)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yǎng)料,所以冬屬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wěn)運動。

五時( 秋春冬夏長夏)、五行與時辰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24小時共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單個而言都屬土,代表中方,主宰四季最后一個月,代表四方。

五行特性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扒薄?,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把咨稀保侵富鹁哂袦責?、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nóng)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皬母铩笔侵浮白兏铩钡囊馑?。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jiān),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fā)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后,才能體會出中醫(y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yī)學的差別所在。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五行的各種意義上面已經(jīng)分析,為了清楚起見,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fā),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馀(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物象歸類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味:甘、酸、苦、辛、咸。

  五方:南、東、中方,西、北。

  五色:赤、青、黃、白、黑。

生克關系

     概 

  五行,是用五個文字符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tài)間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guī)律,其中:

  五行相克(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tài)的相互關系。

  金克木(物理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克土,土克水(這里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克火,火克金(用道德經(jīng)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相生(生即出現(xiàn)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中科院曾邦哲從數(shù)學拓撲幾何學或圖論的角度認為五行的聯(lián)接方式正好等價于金剛石晶體化學鍵連接模型(結構論),稱之為超穩(wěn)態(tài)結構模型。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又正如《道德經(jīng)》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font>

中醫(yī)五行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并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xiàn)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guī)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xié)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y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jīng)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于醫(y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系來認識、解釋生理現(xiàn)象,盡力適應內(nèi)部自然規(guī)律以養(yǎng)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jīng)驗和成果。

        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贇w類法:

  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fā)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谕蒲莘ǎ喝绺螌儆谀?,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lián)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tǒng)

.............

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僬f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fā)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谡f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腎(水)之精以養(yǎng)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壅f明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傊?,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性。

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幻嬉姵嗌?,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xiàn)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xiàn)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耙姼沃?,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jù)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yǎng)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jié)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xiàn)象和病理過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又屬筋骨和四肢。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jié),筋脈,眼, 神經(jīng)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jīng)血,臉部,牙齒,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較宜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腦與泌尿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較宜患腎,膀胱,脛,足,頭,,肝,泌尿,陰部,腰部,耳,子宮,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臨床應用

  祖國醫(yī)學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fā)生縱的聯(lián)系:例如屬于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是“肝開竅于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fā)生橫的聯(lián)系:即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lián)系。例如某一臟有病,既可以因生克關系由另一臟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傳到另一臟?!耙姼沃?,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而五行之中,火的攻擊最強悍,水的緩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強,金的沖擊能力最強,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