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豬與仔豬階段常見疾病 一、導致乳豬腹瀉癥發(fā)生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乳豬腹瀉是乳豬的常見病,是阻礙養(yǎng)豬生產的關鍵問題。引起乳豬腹瀉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因乳豬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健全,對飼料中的某些成分產生排斥反應或因受涼產生消化不良而導致的生理性腹瀉;二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導致的病理性腹瀉。能引起乳豬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豬痢疾密螺旋體等以及豬瘟、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等病毒病均能導致腹瀉。 1、 仔豬黃痢 疾病概述:仔豬黃痢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出。是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以排黃色稀糞為其臨床特征。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是養(yǎng)豬場常見的傳染病。若防治不及時,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流行病學:診斷要點:根據其流行情況和癥狀,一般可作出診斷。流行特點:主要發(fā)生于3日齡左右的乳豬。7日齡以上的乳豬發(fā)病極少。往往一窩一窩的發(fā)生,不僅同窩乳豬都發(fā)病,以后繼續(xù)分娩的乳豬也幾乎都感染發(fā)病。環(huán)境衛(wèi)生不好的,可能多發(fā);環(huán)境衛(wèi)生良好的也常有發(fā)生。因此,有人認為,母豬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是發(fā)生本病的重要因素。 臨床癥狀: 最急性的,看不到明顯癥狀,于生后10多小時突然死亡。生后2-3天以上發(fā)病的仔豬,病程稍長,排黃色稀糞,含有凝乳小片,肛門松弛,捕捉時從肛六冒出稀糞。病豬精神不振,不吃奶,很快消瘦、脫水,最后衰竭而死。 病理變化: 頸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腫,腸內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癥,腸腔擴張,腸壁很薄,腸粘膜呈紅色,病變以十二腸最為嚴重,空腸和回腸次之,結腸較輕。腸系膜淋巴結有彌漫性小出血點。肝、腎有小的壞死灶。 防止措施: (一)治療:發(fā)現1頭病豬,應全窩進行預防性治療,若待發(fā)病后再治療,往往療效不佳。 1.抗生素和磺胺藥療法:慶大霉素每次每千克體重4-7毫克,1日1次,肌注。乙基環(huán)丙沙星,每千克體重2.5-10.0毫克,1日2次,肌注。壯觀霉素,每千克體重25毫克,1日2次,口服。硫酸新霉素,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分2次口服。氯霉素,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克,肌注。青霉素8萬單位加鏈霉素80毫克,1次內服,每日2次?;前冯撸?5克加甲氧芐氨嘧啶0.1克,研末,每次每千克體重5-10毫克是日2次。慶增安注射液每次每千克體重0.2毫升,1日2次口服。上述藥物均需連用3天以上。 2.微生態(tài)制劑療法:目前我國有3種制劑,即促菌生、乳康生和調痢生。三者都有調整腸道內菌群平衡,預防和治療仔豬黃痢、仔豬白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豬吃奶前2-3小時,喂3億活菌,以后每日1次,連服3次。與藥用酵母同時喂服,可提高療效。乳康生于仔豬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連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可服6周,每頭仔豬每次服0.5克(1片)。調痢生每千克體重0.10-0.15克,每日1次,連用3天。在服用微生態(tài)制劑期間,禁止服用抗菌藥物。 3.其他療法:交巢穴注射10%葡萄糖液5-10毫升,或交巢穴激光治療,均有較好療效。 (二)預防:平時應改善母豬的飼料質量,合理搭配飼料,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產房溫度。母豬臨產前,對產房必須徹底清掃、沖洗、消毒,墊上干凈墊草。母豬產仔后,把仔豬放在已消毒好的筐里,暫不接觸母豬,再次打掃豬舍,把母豬乳頭、乳房和胸腹部洗凈,并用0.1%高錳酸鉀液消毒,爾后擠掉頭幾滴奶,?再放入仔豬哺乳,爭取初生仔豬盡早哺喂初乳,使仔豬迅速獲得初乳抗體,增強抵抗力。在分娩后頭3天要每天清掃產房2-3次,保持清潔干燥。 我國已相繼制成大腸桿菌K88ac-LTB雙價基因工程菌苗、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腸桿菌K88·K·987P三價滅活菌苗,前兩種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種用注射法免疫,均于預產期前15-30天免疫(具體用法參見說明書)。母豬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較高水平的抗大腸桿菌抗體,能使仔豬獲得很高的被動免疫保護率。但抗體水平保持較差。此外,也可用促菌生、乳康生、調痢生等加以預防。 2、 仔豬紅痢 疾病概述: 豬梭菌性腸炎:又稱仔豬紅痢、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所引起。主要發(fā)生于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其特征是排紅色糞便,腸粘膜壞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在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不良的豬場,發(fā)病較多,危害較大。 流行病學: 診斷要點:依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結合流行特點,可作出診斷。流行特點:本病發(fā)生于1周齡以下的仔豬,以1-3日齡的新生仔豬最多見,偶爾可在2-4周齡及斷奶仔豬中見到。魏氏梭菌廣泛存在于人畜腸道、土壤、下水道及塵埃中,在飼養(yǎng)管理不良時,容易發(fā)生本病。在同一豬群內各窩仔豬的發(fā)病率相差很大,最低的為9%,最高的達100%。病死率為5%-59%,平均為26%。 臨床癥狀: 本病的病程長短差別很大。最急性病例排血便,往往于生后當天或第二天死亡;急性病例排淺紅褐色水樣糞便,多于生后第三天死亡;亞急性病例開始排黃色軟糞,以后糞便呈淘米水樣,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有食欲,但逐漸消瘦,于5-7日齡死亡;慢性病例呈間歇性或持續(xù)性下痢,排灰黃色粘液便,病程十幾天,生長很緩慢,最后死亡或被淘汰。 病理變化: 病變常局限于小腸和腸系膜淋巴結,以空腸的病變最重。最急性病例,空腸呈暗紅色,腸腔充滿血染液體,腹腔內有較多的紅色液體,腸系膜淋巴結呈鮮紅色。急性病例的腸粘膜壞死變化最嚴重,而出血較輕,腸粘膜呈黃色或灰色,腸腔內有血染的壞死組織碎片粘著于腸壁,腸絨毛脫落,遺留一層壞死性偽膜,有些病例的空腸有約40厘米長的氣腫。亞急性病例的腸壁變厚,容易碎,壞死性偽膜更為廣泛。慢性病例,在腸粘膜可見1處或多處的壞死帶。 防止措施:本病的治療效果不好,或來不及治療,主要依靠平時的預防。首先要加強豬舍與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和消毒工作,產房和分娩母豬的乳房應于臨產時徹底消毒。有條件時,母豬分娩前半個月和一個月,各肌肉注射仔豬紅痢菌苗1次,劑量5-10毫升,可使仔豬通過哺乳獲得被動免疫。如連續(xù)產仔,前1-2胎在分娩前已經兩次注射過菌苗的母豬,下次分娩前半個月注射1次,劑量3-5毫升。另外,仔豬生下后,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內,投服青霉素,或與鏈霉素并用,有防治仔豬紅痢的效果。用量:預防時每千克體重8萬單位;治療時每千克體重10萬單位。每日2次。 3、 仔豬白痢 疾病概述: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fā)性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某些血清所引起,是2-3周齡仔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排灰白色、漿糊樣稀糞,有腥臭味。發(fā)病率較高,病死率較低。發(fā)生很普遍,幾乎所有豬場都有本病,是危害仔豬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流行病學: 診斷要點:根據流行情況和臨床癥狀,可作出診斷。流行特點:大腸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也經常存在于豬的腸道內,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發(fā)病。當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不良,豬舍衛(wèi)生不好,陰冷潮濕,氣候驟變,母豬的奶汁過稀或過濃,造成仔豬抵抗力降低時,就會致病。從病豬體內排出來的大腸桿菌,其毒力增強,健康仔豬吃了病豬糞便污染的食物時,就可引起發(fā)病。因此,一窩小豬中有1頭下痢,若不及時采取措施,就很快傳播。以10-20日齡的仔豬發(fā)病最多,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 臨床癥狀:主要癥狀為下痢,糞便呈灰白色或淡黃綠色,?;煊姓骋憾屎隣睿渲泻袣馀?,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門及其附近常沾有糞便。當細菌侵入血液時,病豬的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日漸消瘦,精神不佳,被毛粗亂無光,眼結膜蒼白,怕冷,惡寒戰(zhàn)栗,喜臥于墊草于。有的并發(fā)肺炎,呼吸困難,有羅音。一般經過5-6天死亡,或拖延2-3周以上。病死率的高低取決于飼養(yǎng)管理的好壞。 病理變化:病死仔豬無特殊病變。腸內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氣體,腸粘膜輕度充血潮紅,腸壁菲薄。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實質臟器無明顯變化。 防治措施: 仔豬白痢病是初生仔豬腸道條件性細菌--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2日齡左右的仔豬引起腸炎及敗血癥。臨床上以下痢、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腥臭糞便為特征,剖檢以腸炎為特征。普遍發(fā)生于世界各國,常造成大批死亡或生長發(fā)育不良,對養(yǎng)豬業(yè)危害嚴重。治療:可注射黃連素、痢見止、痢炎寧、瀉痢靈等注射液。也可口服白痢散、呋喃西林(0.2一0.5克,分二次,連服二天)、痢特靈(90mg,分三次口服)、以及胍鉍酶合劑等。 預防:豬舍要清潔干燥,分娩前后和哺乳時要消毒。母豬乳頭常用0.1%高錳酸鉀清洗,尤其開始哺乳前更應清洗;能喝水時可給以0.1%高錳酸鉀水喝。(一)治療:仔豬白痢的治療方法很多,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除可參照仔豬黃痢治療方法外,還有以下療法:1.抗生素和磺胺類療法:脒鉍酶合劑內服?;前冯?、次硝酸鉍、含糖胃蛋白酶等量混合,7日齡仔豬每次0.3克,14日齡每次0.5克,21日齡每次0.7克,30日齡每次1克,重?。比眨炒?,輕?。比眨泊危话惴帲保蔡旌罂捎?。強力霉素內服,每千克體重2-5毫克,每日1次。土霉素內服,土霉素1克加少許糖,溶于60毫升水中,每頭每次3毫升,1日2次。2.呋喃類療法:呋喃唑酮(痢特靈)內服,每千克體重20毫克,分3次投藥,連用3天。 3.白龍散療法:白頭翁6克,龍膽草3克,黃連1克,共為細末,和米湯灌服,每日1次,連服2-3天。 4.大蒜療法:大蒜500克,甘草120克,切碎后加入50度的白酒500毫升,浸泡3日,混入適量的百草霜(鍋底煙灰),和勻后,分成40劑,每豬每天灌服1劑,連續(xù)2天即可收效。 此外,治療豬痢疾的藥物(參見豬痢疾)和氟哌酸(每次0.1-0.4克,1日3次)也有良好的療效。(二)預防:改進母豬產前和產后的飼養(yǎng)管理非常重要,懷孕期和產后的飼料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產房應保持清潔干燥,不蓄積污水和糞尿,注意通風保暖,每周至少消毒1次。仔豬應提早開食,在仔豬運動場放置少許炒熟的谷粒任仔豬嚼食,可促進仔豬消化機能的發(fā)育。本病的發(fā)生與貧血有一定關系,給仔豬注射抗貧血藥(參考內科病仔豬貧血),或給母豬喂抗貧血藥,不僅可防止仔豬貧血,還可顯著減少本病的發(fā)生。方法是從產前1個月開始,每天給母豬投喂硫酸亞鐵250毫克、硫酸銅10毫克、亞砷酸1毫克,直至產后1個月為止。在低硒地區(qū),應注射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合劑(有市售商品)。據報道,仔豬口服碳酰苯砷酸鈉,第一周10毫克,第二周20毫克,第三周30毫克,可防止本病發(fā)生,并有增重效果。有些養(yǎng)豬場在運動場一角放置深層黃土塊,任仔豬啃嚼,對預防本病也有一定效果。仔豬白痢的免疫預防和微生態(tài)制劑的治療及預防,參照仔豬黃痢。 4、 傳染性胃腸炎 疾病概述: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腹瀉、嘔吐和脫水??砂l(fā)生于各種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的仔豬病死率很高,5周齡以上的豬病死率很低,較大的或成豬幾乎沒有死亡。其病原體為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腸、十二指腸及回腸的粘膜,在鼻腔、氣管、肺的粘膜及扁桃體、頜下及腸系膜淋巴結等處,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對日光和熱敏感,對胰蛋白酶和豬膽汁有抵抗力,常用的消毒藥容易將其殺死。診斷要點依據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與豬流行性腹瀉區(qū)別時,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流行病學: (一)流行特點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斷奶豬、肥育豬和成豬的癥狀較輕,大多數能自然恢復。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它們從糞便、乳汁、鼻液中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豬體內。本病多發(fā)于冬季,不易在炎熱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區(qū)呈流行性發(fā)生,傳播迅速,在1周內可散播到各年齡組的豬群。在老設區(qū)則呈地方流行性或間歇性的發(fā)生,發(fā)病豬不多,10日齡到6周齡小豬容易得病,而隱性感染率卻很高。 臨床癥狀: (二)臨床癥狀潛伏期隨感染豬的年齡而有差別仔豬2-24小時,大豬2-4日。各類豬的主要癥狀是: 1.哺乳仔豬先突然發(fā)生嘔吐,接著發(fā)生劇烈水樣腹瀉。嘔吐多發(fā)生于哺乳之后。下痢為乳白色或黃綠色,帶有小塊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惡臭。在發(fā)病末期,由于脫水,糞稍粘稠,體重迅速減輕,體溫下降,當天發(fā)病后2-7天死亡,耐過的小豬,生長較緩慢。出生后5日以內仔豬的病死率常為100%。 2.肥育豬發(fā)病率接近100%。突然發(fā)生水樣腹瀉,食欲不振,無力,下痢,糞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瀉初期,偶有嘔吐。病程約1周。在發(fā)病期間,增重明顯減慢。 3.成豬:感染后常不發(fā)病。部分豬表現輕度水樣腹瀉,或一時性的軟便,對體重無明顯影響。 4.母豬母豬常與仔豬一起發(fā)病。有些哺乳中的母豬發(fā)病后,表現高度衰弱,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嚴重腹瀉。妊娠母豬的癥狀往往不明顯,或僅有輕微的癥狀。 病理變化: (三)病理變化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哺乳仔豬的胃常膨滿,滯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塊。3日齡小豬中,約50%在胃橫膈膜面的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腸膨大,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絨毛萎縮,小腸壁變薄,在腸系膜淋巴管內見不到乳白色乳糜。腸粘膜嚴重出血。 類癥鑒別:應與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仔豬白痢、仔豬黃痢、仔豬紅痢、豬副傷寒、豬痢疾鑒別。 (一)流行性腹瀉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大小豬幾利同時發(fā)生腹瀉,大豬在數日內可康復,乳豬有部分死亡。應用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熒光抗體或免疫電鏡可檢測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抗原或病毒。該病療效不明顯。 (二)豬輪狀病毒病以寒冷季節(jié)多發(fā),常與仔豬白痢混合感染,多發(fā)生于8周齡以下的仔豬,大豬為隱性感染。癥狀與病理變化較輕微,病死率低。應用輪狀病毒的熒光抗體或免疫電鏡可檢出輪狀病毒。 (三)仔豬白?。保埃常叭正g仔豬常發(fā)。呈地方性流行,季節(jié)性不明顯,發(fā)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無嘔吐,排白色糊狀稀糞,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小腸呈卡他性炎癥。空腸絨毛萎縮或局部性萎縮病變。能分離出致病性大腸桿菌。 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對該病有較好的療效。 (四)仔豬黃?。敝軆茸胸i和產仔季節(jié)多發(fā),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少有嘔吐,排黃色稀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嚴重,空腸、回腸次之,結腸較輕。能分離出致病性大腸桿菌。一般來不及治療。 (五)仔豬紅?。橙正g內仔豬常發(fā),1周齡以上很少發(fā)病。偶有嘔吐,排紅色粘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出血、壞死,腸內容物呈紅色,壞死腸段漿膜下有小氣泡等病變,能分離出魏我梭菌。一般來不及治療。 (六)豬副傷寒2-4月齡豬多發(fā),無明顯季節(jié)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fā)。急性型,初便秘,后下痢,惡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復下痢,糞便呈灰白、淡黃或暗綠色。皮膚有痂樣濕疹。盲腸、結腸凹陷不規(guī)則的潰瘍和偽膜,肝、淋巴結、肺中有壞死灶等病變。能分離出沙門氏菌。綜合治療有一定療效。 (七)豬痢疾2-3月齡豬多發(fā),季節(jié)性不明顯,緩慢傳播,流行期長,易復發(fā),發(fā)病率高,病死率較低。病初體溫略高,排出混有多量粘液及血液的糞便,常呈膠凍狀。大腸有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纖維素滲出及粘膜表層壞死等病變。能分離或鏡檢出豬痢密螺旋體。早期治療有效。 防止措施:治療對仔豬對癥治療,可減少死亡,促進早日恢復。同時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仔豬舍的溫度(最好30攝氏度)和干燥。讓仔豬自由飲服下列配方溶液: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為防止繼發(fā)感染,對2周齡以下的仔豬,可適當應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如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10-30毫克,每天2次。 預防乳豬發(fā)生腹瀉,最重要是對豬場實行嚴格的綜合性防疫 措施,包括:及時清糞保持圈舍衛(wèi)生;定期消毒,消滅病原微生物;執(zhí)行嚴格的出入場制度,切斷傳染途徑;施行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豬體的免疫能力。除此以外,在配制乳豬料時可采取以下7個措施來預防乳豬腹瀉: ?。?)乳豬飼料中要少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飼料,而要添加一定量的魚粉、血漿蛋白粉、肉粉等易于消化吸收的動物性蛋白飼料。 ?。?)維生素E和維生素C具有抗應激作用,在乳豬料中維生素E的用量可以增加到需要量的5-10倍。 ?。?)乳豬體內缺乏淀粉酶,對玉米等能量飼料的消化能力較低,因此乳豬料中要添加乳清粉,乳清粉中所含的乳糖可以被乳豬直接吸收轉化為能量,同時乳清粉分解后產生的乳酸能增加乳豬胃液的酸度,有利于提高乳豬的消化能力。 ?。?)可在乳豬料中直接添加酶制劑,如:蛋白酶、淀粉酶、α-聚糖酶、脂肪酶;復合酶如資源復合酶等。 ?。?)在乳豬料中添加有機酸如富馬酸、檸檬酸、復合酸化劑、資源速酸酶等,可提高乳豬胃液的酸度,以提高乳豬對飼料的消化率。 ?。?)可在乳豬料中添加益生素。益生素是一類生物制劑,它利于乳豬消化道中有益微 生物的生長繁殖,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從而預防乳豬腹瀉。 ?。?)可直接在乳豬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四環(huán)素類的抗生素,如豬愛胖、四環(huán)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來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 (8)可使用傳染性胃腸炎疫苗。 二、仔豬水腫病的防治 豬水腫病也叫腸毒血癥,是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且流行廣泛。該病由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被仔豬機體吸收后引起。突然發(fā)病,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完全停食,口流白沫,心跳急速,呼吸起初快而淺,后來慢而深。病豬肌肉震顫抽搐,叫聲嘶啞,四肢劃動作游泳狀,行走時四肢無力、搖擺不穩(wěn),站立時背部弓起、發(fā)抖。體表某些部位的水腫是本病的特征,水腫常見于眼瞼、頭蓋部、頰部、有時波及到頸部和腹部皮下。 剖檢:主要見胃大彎和賁門部水腫,水腫發(fā)生在肌肉層和粘膜之間,切面呈膠凍樣。胃底部及小腸有彌漫性出血。結腸系膜及大腸壁也發(fā)生水腫。淋巴水腫、充血、出血。腦水腫,頭部、眼瞼皮下水腫,呈膠凍樣。發(fā)病率雖不很高,但死亡率很高。該病呈地方性流行,常限于某些豬場和某些窩仔豬,一般不廣泛傳播,在發(fā)病豬場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0-35%,主要發(fā)生于斷奶仔豬,生長快、體況健壯的仔豬最為常見。 飼料和飼養(yǎng)方法的改變;日糧蛋白質濃度過高;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不足;氣候變化、陰雨潮濕等應激因素是誘發(fā)本病的原因。 因本病病因復雜,應采取以下綜合性預防措施來降低發(fā)病率。 ?。?)不要從有病地區(qū)購進新豬。鄰近豬場發(fā)生該病時,要及時做好防疫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性大腸桿菌的侵入。 ?。?)仔豬斷奶時要加強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品種和飼養(yǎng)方法,要減少飼料喂量,以后逐漸增加至足量,避免應激現象的發(fā)生,是預防水腫病的關鍵。 ?。?)降低飼料蛋白質,提高纖維素含量,在飼料中合理添加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日糧硒保持0.3-0.4mg/kg水平,VE保持150-200mg/kg水平。 ?。?)飼料中添加2%的酸能有效預防本病。有機酸一可增加仔豬胃液的酸度,促進胃蛋白酶的分泌,提高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二能抑制大腸桿菌、腸球菌等有害腸道菌的孳生,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腸道的微生態(tài)平衡,以預防水腫病的發(fā)生。 ?。?)在發(fā)生本病的豬場,可在仔豬料中按 a、豬愛胖400克/噸料,連喂5天; b、每公斤體重5-20毫克添加土霉素堿,每日一次,連服5日,以預防本病的發(fā)生。乳酸菌(益生素)制劑也有預防功效。 ?。?)病豬一般用抗菌素口服以抑制腸道內的病原性大腸桿菌;用鹽類瀉劑排除腸道內的細菌;用葡萄糖、氯化鈣、甘露醇等藥物靜脈注射,安鈉加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以強心、利尿、解毒,有一定的療效??捎靡韵聨追N方法治療: a、25萬IU/ml的卡那霉素2ml、5%碳酸氫鈉30ml、25%葡萄糖40ml混合后一次靜脈注射,每日兩次。同時腹腔注射10%的磺銨嘧啶10ml,將芒硝20g、土霉素片50mg/kg體重同時灌服,一日一次。 b、慶福0.3ml/kg體重或消腫王0.2ml/kg體重或復方治菌璜0.3ml/kg體重肌肉注射,一日兩次,連續(xù)三天。同時內服純土霉素堿40mg/kg體重,每日一次,連服5日。每頭豬一次肌肉注射亞硒酸鈉VE針劑3-4ml/頭。 同時按每公斤體重40毫克內服純土霉素堿,每日一次,連服5天。 三、豬群互相咬斗及預防 近幾年來在規(guī)模豬場中,豬互相咬斗的現象逐漸增加,特別在早期斷奶的豬群發(fā)生的比較早,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該現象在育肥豬群很少見。根據資料報導,發(fā)生這種惡癖癥的豬群生長速度和飼料效率要比正常豬群下降26.4%。 豬互相撕咬,有時被稱為"反不適綜合癥",因為任何不適的環(huán)境因素均可引起豬群的咬斗現象,輕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豬還咬耳朵。這種現象一般發(fā)生在采食時間,被咬傷的豬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時治療處理,可引起傷口感染。這種感染可引發(fā)局部炎癥和組織壞死,降低胴體質量。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豬群咬尾、咬耳發(fā)生原因很多,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營養(yǎng)因素:在舍飼條件下,豬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全部依靠飼料的供應,當飼料營養(yǎng)不平衡時,豬群出現應激反應而咬斗。如飼料營養(yǎng)水平低于飼養(yǎng)標準;飼料配合不科學;育肥前期飼料中蛋白質質量不佳;維生素、鐵、銅、鈣、鎂和食鹽的缺乏以及纖維素的不足均可導致咬斗的發(fā)生。在市場銷售不景氣的情況下,有些豬場過于限制飼料的成本,導致飼料質量不能滿足豬群發(fā)育的需求,就可能引發(fā)豬群的咬斗。 ?。?)環(huán)境因素:豬舍內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差,有害氣體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氫的濃度高,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速度降低使豬群產生不適或休息不好均能導致豬群發(fā)生啃咬。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光線過強也是一種應激,促使豬群發(fā)生惡癖癥。 ?。?)管理因素:飼養(yǎng)密度過大,豬只之間相互接觸發(fā)生沖突,為爭奪采食和飲水的位置互相咬斗。一欄豬體重大小懸殊太大,體重小、體弱的豬常常是被咬的對象,一旦被咬傷,就會引起所有豬都去咬。飼槽不夠或飲水量不足,往往會引起咬斗的暴發(fā)。 ?。?)疾病因素:外寄生蟲可成為附加應激而起作用。外寄生蟲對皮膚刺激引起豬只煩躁不安,在舍內墻壁和欄杠上磨擦,出現外傷,引起其他豬只啃咬。體內寄生蟲:如蛔蟲在體內作用,也可出現咬尾現象,要及時驅蟲。豬貧血、尾尖壞死也可誘發(fā)豬只咬尾咬耳的惡癖,除此之外還可見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頸和跗關節(jié)。 ?。?)排序咬斗:為充分利用豬欄設備而并欄飼養(yǎng),并欄后,原有豬群的社會秩序被破壞(如二欄仔豬合并存在兩個第一位序),需建立新的秩序。尤其在吃食、睡覺為排序而咬斗,一旦新的秩序建立后,就會靜下來。 預防豬群咬斗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滿足豬的營養(yǎng)需要,飼喂全價飼料。當發(fā)現有咬尾時,可在飼料中適當增加復方維生素及礦物質,喂料要定時定量,嚴禁飼喂霉敗飼料。 ?。?)合理組群,要將品種、體重、體質和采食量等相近的豬放在同圈飼養(yǎng)。 ?。?)飼養(yǎng)密度要適當,要保證每頭豬有足夠的占地面積,如3-4個月的豬,占欄面積應為0.5-0.6平方米。 (4)環(huán)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風、保溫、防潮及適當的光照設施,以保證舍內衛(wèi)生干燥、通風良好。 (5)仔豬斷尾:可在出生后1-2天對仔豬進行斷尾。據資料報導,斷尾后發(fā)生咬尾的僅占0.25%,而未斷尾的發(fā)生率為6.86%,相差27倍。方法:用鋼絲鉗子在距尾根三分之一處連續(xù)鉗兩鉗,距離為0.4厘米左右將尾骨和尾肌鉗斷,將血管和神經壓扁,皮膚壓成溝,鉗后約10天,以后部分即可脫掉。此法不出血不發(fā)炎,效果很好。 ?。?)被咬的豬只要及時處理:用0.1%高錳酸鉀沖洗消毒,并涂上碘酒或氯化亞鐵溶液,防止化膿。對咬傷嚴重的 可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
|
|
來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yī)》